昆虫记的读后感受(6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一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法布尔把蜂箱中的蜜蜂捉出来了几只,把它们标上白色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了离家好几千米的地方。你猜,他要干什么?原来,他是在验证蜜蜂是否有很强的记忆力呢!他把蜜蜂从纸袋中放了出来,蜜蜂显然有点晕头转向。法布尔回到家时,户外刮起了逆风,他觉得蜜蜂回不来了。凡事没有绝对,第二天他从蜂箱里发现了好几只带白色记号的蜜蜂。可是蜜蜂是在纸袋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为此他断定蜜蜂找家不是靠记忆,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如果蜜蜂找家是本能,那么大孔雀蝶找同伴时,则是靠“心灵感应”吧!
一天,法布尔抓住一只大孔雀蝶放在家里,结果当天就有一大群大孔雀蝶就进到他的家中“找麻烦”。没想这又引起了法布尔的注意,他又抓了几只大孔雀蝶做实验,结果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答案,他这才善罢甘休。
读了《昆虫记》我才知道昆虫也是有团结意识,有情感的。这些昆虫的“家里长短”,惟有你仔细探索、观察,才能发现。
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也要向法布尔学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其中写知了的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从来不知道,也从来不了解的东西,令我大开了眼界。
在生活中我们对知了的印象往往都是负面的`。它热衷于唱歌,从不考虑将来的生活。在孩提时代,这些说法就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记忆。寓言告诉我们,寒风乍起,没有储藏粮食的知了到蚂蚁家去乞讨,被蚂蚁挖苦了一句:“你唱的不错,我也挺高兴。现在请继续唱吧!”
经拉丰登这么一写,我觉得知了完全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坏家伙。但知了在冬天从不露面。知了和蚂蚁也不是没有联系,但决不是寓言中写的那样。法布尔告诉了我们他亲眼目睹的场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知了悠闲地吸着树汁,而蚂蚁却找不到水。他们发现了正在喝树汁的知了,刚开始只是舔舔从边上流出来的树汁,后来便不耐烦了,蚂蚁们打算反客为主。他们成群结队地想赶走知了,对知了又拉又扯。知了被这群无耻的强盗搞得恼怒不堪,向他们射出一股臭尿,但蚂蚁们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厚颜无耻地吮吸着树枝。
知了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产300—400个卵。听上去很多,但最后能幸存下来,变成若虫(从卵里孵化出来、钻入土中的知了幼虫称为若虫)的为数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若虫里,经过4年的途中生活,再变成真正的知了的那就是凤毛麟角了。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种小苍蝇在知了产完卵后便把自己的卵也产在知了产卵的地方。苍蝇的卵虽然比知了的卵小,但是蝇卵孵化地早,蝇蛆一出生就把知了的卵吃掉一大半。可怜的知了到最后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躲过了蝇蛆的袭击,又要面临4年的土中生活。在这4年中,他们靠吃植物的根和树根为生。除了掘土就是挖洞。农人耕地时的铁铲可能使他们丧命,恶劣的地质条件也可能让他们死亡。终于,地下的4年过去了,满身土灰的挖泥工换上了漂亮的外衣,长出了可跟鸟类媲美的翅膀。暖风徐吹,阳光普照,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他怎能不为这费劲艰辛、历经磨难才迎来的如此短暂的节日而放声高歌呢?
寓言作家拉丰登运用自己的想象描写了知了,而法布尔则是通过无微不至的细致观察让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知了。在课本中,有这样一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赞美知了的诗,教育我们做一个清廉、德行高洁的人。是啊,我们不但要像知了一样做一个德行高洁的人,还要像知了一样,做一个经得起磨难、能直面挫折的人。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三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著作,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科学的奥秘,以及他的神奇之处。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其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啊!
法布尔的《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所积累起来的。
翻开《昆虫记》,里面的虫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拼成的: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诸如此类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仿佛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看到他研究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的方法……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他勤勉踏实的作风,让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记》让我开阔了眼界。因为科学是充满乐趣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四
自从看了这本《昆虫记》,我就对这些小生灵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看到“昆虫的本能”这一章时,我不禁嘲笑这些昆虫的愚昧和循规蹈矩。当我看到“隆格道克蝎子”这一章时,我又为蝎子高超的逃跑技巧而感到惊讶。
昆虫的愚昧可以体现在干泥蜂身上。瞧,一只母干泥蜂搭好了一个巢,它将在里面产卵,它飞出去为后代捉回了食物——大蜘蛛,并将卵产下来。在它飞出去寻找第二只猎物时,法布尔就把那只蜘蛛和蜂卵都拿走,看那只可怜的母蜂会怎样。可母蜂回来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摆好蜘蛛,然后产卵。它飞走后,法布尔再次把巢内清空。就这样,母蜂重复着搬回蜘蛛,产卵,然后去找另一只猎物的动作;而法布尔则重复着拿走蜘蛛这个动作。当母蜂认为蜂巢已满时,就给空空如也的蜂巢封口了。
可怜又愚笨的干泥蜂,你撇下卵不管,却在已经毫无用处的蜂巢上加一层盖子,你知道吗?你的卵都被拿走了!
但有的时候,昆虫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奇特的本领。就拿砂泥蜂来说,它捕捉灰毛虫的技巧令人惊叹。首先,它用触角拍打地面,发现缝隙后,它把触角伸进去试探,如果有植物的根蔓延在地上,它便更快地抖动触角,来搜索灰毛虫。可是它是用什么感觉来知道毛虫的所在地呢?我心想,是嗅觉吗?我便继续看下去。
砂泥蜂的触角可以充当鼻子,但是为什么要不停地动呢?它完全可以不动触角就闻。看来昆虫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啊。
我很喜欢看《昆虫记》,因为它教会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它让我知道了,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中得来。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五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它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虫子,真不容易,而更不容易的是观察昆虫写出十卷的巨著,那简直可以称为奇迹了。
在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萤火虫了。萤火虫想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昆虫,它的肚子下面会发出微弱的绿光,一闪一闪的,就好像肚子里挂了一盏小灯笼。在黝黑的夏夜,经常会看到它们在空中飞来飞去,这时更像一驾驾小飞机,真是可爱!
书中说萤火虫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它们利用这三对小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性萤火虫到了成虫时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它的甲虫一样。而有的雌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
白天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它的身体成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其圆形服饰的边缘则点缀着一些鲜艳的棕红色的小斑点。这就是可爱的萤火虫。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很多的其他动物,看了以后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动物,知道了它们各自都有很多本领,从而让我知道怎么去保护它们!
《昆虫记》写的真是太好了!同学们不妨一起来读读吧!
昆虫记的读后感受篇六
一看到“昆虫记”三个字就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因为我平时就很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动植物。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昆虫记》一书处处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与此同时那种追求真理探寻真相的精神也备孕育在其中。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发现真实的眼睛。我们应该向法布尔学习他的这种努力发现,探寻精神,同时带着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杀戮。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作者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着,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
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幕。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
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学学他的精神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法布尔一样去探索昆虫的奥秘,但我们可以学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