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篇一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是一个名叫海通的禅师为了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南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进行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才竣工。近代有诗人盛赞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峨眉—乐山大佛自然遗产保护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丰富,目前,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有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唯一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属于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的乐山大佛。
今天,我们游览乐山大佛的线路是:先从乐山大佛正门进入景区,步行到凌云寺,参观大佛摩崖石刻造像。参观完后,再步行至苏园和东坡楼,再步行到碑林,最后参观凌云寺和游览灵宝塔。游览全程是一条环线,单进单出,请大家紧随团队,记住我的电话号码,两小时后我们在刚才停车的位置集合。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灵宝塔。栖鸾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是除摩崖石刻造像以外,大佛景区至今保存规模最大的两大古建。其中,灵宝塔可以说是大佛景区佛教文化的灵魂所在。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庙中,塔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普通人眼中,《西游记》中有名的“托塔李天王”最深入人心,这是将毗沙门拖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借助中国四大名著,使“塔”这种文化植入到民众心中,从此,中国建筑与塔结缘。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泼)的音译,也称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中古领悟慈善文化的一种解读。最早的佛塔是用来供奉、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的。所以,许多佛塔会建有佛塔碑记、圣像、佛经等。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建立了八个灵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早期的佛塔很简单,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艺术化,出现了各种形制的塔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银川的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塔、河南的镇国塔等等,大家最熟悉的现存最大的塔是山西应县的木塔。
大家不妨仔细看看:灵宝塔的制式属于中国最常见的密檐式。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是这样说的:远眺高高宝塔,七层八角四方;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长。这里,七层八角四方,就是密檐式塔的基本特征。大家请看这座灵宝塔:塔基上面,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各层逐步收缩,空间越来越低矮,高度面阔愈往上收缩愈紧,各层塔檐紧密相接,所以叫做密檐塔。
从下往上看,这座灵宝塔的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灵宝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堆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有十三级,比之于我们前面所说的“七层八角四方”还要多出六个层级。、
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象征“地”,第二层象征“世间”,第三层象征“三界”。每级都开有窗眼,这也是当年乐山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灵宝塔因体量大,塔体中空,塔内有石阶沿着塔轴盘旋而上,游人可以登至塔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形,使得灵宝塔看上去轻盈向上。灵宝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墙,这在唐朝时期并不多见。
灵宝塔具有很深奥的象征意义。灵塔及陵寝,宝塔及三宝,有着特殊的佛教含义。高僧、活佛的遗体保存于这样的灵塔之中,不仅体现了肉体复归“四界”的佛教思想——土、火、水、空集于灵塔一身,使这四种属性通过灵塔表现为有形物质,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实体,象征着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轮”,实现用无穷尽的轮回。
大佛景区因为有了灵宝塔,大佛更灵;凌云山有了凌云塔,山更增色。
谢谢!
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各位游客,眼前这座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20xx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20xx年(公元820xx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20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