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一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1、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实词:欲苟丧蹴屑加已谓
(3)句式:
有……者有所……何不……
所……者亦不……乎
(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二、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三、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三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四
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五
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
知识:
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