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五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一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产生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
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示我们: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否则,人们就会根据情形做出理智的行为。
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满足其欲壑难填的欲望的发展史。人类的这种跟动物并无二致的自然属性或者说天性,也就决定了生产力会决定生产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上,人们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岗位,来创造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可以看成各种各样的人分工合作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怎样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所构成的社会更幸福呢?
人类,乃至这个自然界每个存在的物体(或者是动物、植物,或者是没有生命的其他物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之处,都在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贡献。在我们从事的有着自己长处的领域,我们能更高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要且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都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都能为每一个人创造或者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社会更幸福或者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强调社会公义。社会、国家及其当权者在强调有着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样在为社会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层、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都是国家的人才,同样是社会的精英。
可能确实,因人才的难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怜自爱、高高在上和无比优越的自我感觉。但我依然主张,社会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属于少数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留下血汗的、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都是“精英”。人类社会这么了不起、这么丰富多彩,其实都是因为始终有你,有我。而那种几乎从小学分流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的“精英至上”的思维,就无法体现这种深邃的人文关怀。社会不和谐也是显然和必然的。
那么,整个社会的大机制该如何来做到这点的呢?一句话:经济调控。经济的调控,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最优化选择符合达到社会最优化的方向。当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回报。社会当然也就和谐,这毫无疑问。
同样,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给你更高的回报,鼓励你去做。更进一步地,无论社会再怎么需要各种各样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组成这个社会基层的大众,那么社会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消除过分的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则,多数人会觉得被社会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们会感觉到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称,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感,进而社会也就不和谐了。
不过,人本身是一种贪婪的动物,这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有时候人类比动物表现得更残忍、更贪婪: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忌整个社会的利益,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政绩或个人升迁、或个人利益得失而去损害、去践踏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甚至不惜挑战自然法则。这时,人类就需要法律的手段来协调、来保证自己合法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优于动物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好人类的这个智慧。
其实,自然界是由不得我们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无锡水危机事件、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不顾及别人的行为,终将得到报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问题,而是自然规律,其内涵,也是可以衍生。
再具体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虽然企业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有可能存在很多的随机性,但我们每个人与他人、每个人与组织都相辅相成地互相促进着。这是不可违抗的规律。
合理的企业和组织机构一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环境。每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同时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同时从社会得到回报。人和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己的财富来源都是将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来交换。因此,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更进一步地,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事业必然会失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挖掘人们身上的创造性潜力,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鼓励人们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发展
《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二
几年前我就购买并阅读了《世界是平的》(20xx年9月版)。这几天,我将该书翻出,对照新出的《世界是平的(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再读了一遍。同时又重读了同一作者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湖南科技出版社,20xx年4月1版)感慨颇多。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圆的、平的、方的,还是其他的?
作为三届普利策大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我很佩服他为这本谈论全球化的书取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名“世界是平的”。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而托马斯·弗里德曼则公然宣称“世界是平的”,非常抓人的眼球。凡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地球明明是圆的,啥时候变平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好奇心促使大家不由得要亲手去翻翻,看看真相。实际上,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在偷换概念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借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向世人宣布“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事例。“地球是圆的”指的是地球的外形。托马斯·弗里德曼从印度的旅行开始,带领读者步入发现之旅,一一阐述“世界是平的”。他所指的“世界是平的”并非地球的形状,而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已经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平坦”和“平等”,技术革命铲平了全球经济大舞台,使得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能够在上面竞争、联络、合作,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和印度)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似乎高深的“全球化”问题,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了。导致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及普及;二是因特网、万维网和网络浏览器的使用;三是软件和传送协定的革命;四是计划体制的消亡和柏林墙的倒塌。他让我们知道:全球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想要了解全球化,《世界是平的》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就“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不少人在读完该书后都提出了疑问,我也不例外。作为中文译者之一的何帆,他所写的“译后记”的副题就是“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作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对于读者的意见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在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地缘政治与平坦的世界”里,特意加上了一章“不平坦的世界:禁止使用枪支和手机”。
针对“平坦”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xx年新出的力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里,还专门作了说明:“那么什么是平坦呢?当我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我当然不是说世界真的变平了,或者说我们在经济上都不相上下了。这本书所指的是20世纪末期在技术、市场和地理政治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的平台已经被犁平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对方加入到全球经济中来,其中不少人步入了中产阶级。”
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这本书里,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世界是平的”作了引申:“这个世界也出现了问题:它变得太热、太平坦、太拥挤;也就是说,全球变暖、世界各地中产阶级的迅速涌现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三箭齐发,可能危及地球的平衡。”从而提出,世界需要一场绿能革命。
写到这里,我所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应该说已经有了答案:“世界是平的,但太热、太平、太拥挤。”
《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三
几年前我就购买并阅读了《世界是平的》(20xx年9月版)。这几天,我将该书翻出,对照新出的《世界是平的(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再读了一遍。同时又重读了同一作者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湖南科技出版社,20xx年4月1版)感慨颇多。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圆的、平的、方的,还是其他的?
作为三届普利策大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我很佩服他为这本谈论全球化的书取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名“世界是平的”。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而托马斯·弗里德曼则公然宣称“世界是平的”,非常抓人的眼球。凡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地球明明是圆的,啥时候变平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好奇心促使大家不由得要亲手去翻翻,看看真相。实际上,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在偷换概念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借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向世人宣布“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事例。“地球是圆的”指的是地球的外形。托马斯·弗里德曼从印度的旅行开始,带领读者步入发现之旅,一一阐述“世界是平的”。他所指的“世界是平的”并非地球的形状,而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已经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平坦”和“平等”,技术革命铲平了全球经济大舞台,使得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能够在上面竞争、联络、合作,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和印度)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似乎高深的“全球化”问题,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了。导致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及普及;二是因特网、万维网和网络浏览器的使用;三是软件和传送协定的革命;四是计划体制的消亡和柏林墙的倒塌。他让我们知道:全球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想要了解全球化,《世界是平的》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就“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不少人在读完该书后都提出了疑问,我也不例外。作为中文译者之一的何帆,他所写的“译后记”的副题就是“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作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对于读者的意见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在内容升级和扩充版“地缘政治与平坦的世界”里,特意加上了一章“不平坦的世界:禁止使用枪支和手机”。
针对“平坦”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xx年新出的力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里,还专门作了说明:“那么什么是平坦呢?当我写《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我当然不是说世界真的变平了,或者说我们在经济上都不相上下了。这本书所指的是20世纪末期在技术、市场和地理政治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的平台已经被犁平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对方加入到全球经济中来,其中不少人步入了中产阶级。”
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这本书里,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世界是平的”作了引申:“这个世界也出现了问题:它变得太热、太平坦、太拥挤;也就是说,全球变暖、世界各地中产阶级的迅速涌现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三箭齐发,可能危及地球的平衡。”从而提出,世界需要一场绿能革命。
写到这里,我所思考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应该说已经有了答案:“世界是平的,但太热、太平、太拥挤。”
《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四
全书不难读,可以比较轻松读的下去的类型。话题不标新立异,内容不故作高深,也不讲大道理。但是读完感觉确实有点平淡,读的中文译本,语言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书中两个设计点--一是价值不菲的孤本书在书店被偷,一是书店里发现弃儿。以读者心态来看,以为要有什么文章可以做一做,但是后面一直到看完,也没有更精彩的设计。有点失落,不过倒成了此书从始至终的基调。
从书的名字就很明显看出,讲的是个书店的故事。按理说,作为小说,它的故事情节谈不上引人入胜。但是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对于读书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一个相对封闭的安静小岛,一个有品位的书店,还有爱的故事,已经是"童话故事"了。
全书情感最饱满的描写,恐怕就是伊斯梅参加完一对新人婚礼之后,疯狂的把车停在危险的地方,不顾一切的质问自己丈夫那一幕了。这个饱受失败婚姻折磨的女人,由爱生恨,不再年轻漂亮,不再拥有爱情和幸福,也不再拥有原本美好的自己。绝望的只想要两个人一起同归于尽,最好对方消失。
她是个好人,但是她也刻薄,看着一对新人,还在心里念叨两个人衣服品味很差,嘲讽一番。但是,她也知道人家真的幸福呀。
现在自己的想法也和刚刚毕业那会不太一样了。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心里有很多美好的"宏图",简直像斯嘉丽觉得插着羽毛就能征服全世界一样。希望去最高档的办公区,在上海最繁华舒适的地段上班。但是,还没一年,我就发觉自己其实不是真的想要那种生活。我认清了自己的小虚荣,甚至觉得上海的大,忙,快都不是那么可爱了。这种尴尬简直无处安放。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和大学时期的一个外教聊天。他是加拿大人,那时候正好看到加拿大大火就问候了一下,他很健谈,也问了我很多近况。我说我可能会离开上海,他说上海确实很大,而他从来都不是一个city person.不知怎么,这句话给我挺多安慰。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求婚的场景也挺有意思的。紧张的aj准备向艾米求婚了,他把戒指盒从裤兜里逃出来,朝艾米扔过去,本来指望她接住的,但是很巧,正好砸到她的脑门上。然后aj更紧张了,胡言乱语说了很多自己脾气古怪,没钱,也只是个不景气的书店老板等胡话。最后在艾米好心引导下,终于真的开始求婚了:"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最终他们结婚了。读了这段,我觉得世界上任何求婚都可以是美好的。
中国现在年轻人求婚,更倾向于呼朋唤友一起,当众求婚,可能是我们向来喜欢热闹吧。我曾经也想过要尽量的浪漫,最好到永生难忘那种程度。好像现在想要的也变了,弄一个兴师动众的求婚,简直会尴尬。属于两个人的事情,但凡有爱,怎样都好。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触动就是卖书和卖书真的不是一回事。书里反复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书店,那就不能叫一个地方了。但是如果以岛上书店这种书店为标准的话,恐怕很难有地方能够够格为一个地方了。我想起来在锵锵里面,许子东老师总是吐槽说,国内应该赶紧提高一下书店经营者的素质,都是些什么人在卖书啊。确实,岛上书店,或者扩大说书里提及的其他书店吧,卖书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英语文学之类的学位的人。书店老板,以及销售人员会给你推荐适合你的书,像aj还很不客气的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品味不错,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好品味,甚至很糟糕。如果由着他们自个儿来--他们会读垃圾书,而且分不出差别。"
有人引导着读书确实影响很重大,如果中学时期被老师逼着读《白鲸》之类的书作为课外读物,估计很多人都对阅读早早失去兴趣吧。在我印象里面,家里对我阅读也都是压制的态度,从小就知道读闲书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抱着一大部格林童话的幸福感永远都伴随着被老爸强制关灯反省的阴影,还有感谢初二英语书刚好够大可以挡的住不是那么单薄的《傲慢与偏见》。直到现在,舒舒服服读一本书,也有人会问你怎么整天那么闲……所以很羡慕能有这样的书店的岛上居民,比如一个警察,通过aj的推荐也热爱上阅读,并且最终继承发展了这个老书店。那么当下,又是什么在主导着我们的阅读呢?
这本书我恰好是在kindle上面看完的,书里这个古怪的书店老板,在女儿要使用电子阅读器看书的时候,大发脾气,古怪固执的很。我想像的到,如果他知道我是用这么个玩意儿看他的故事,应该会大翻白眼吧。
《世界是平的》读书报告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篇五
全书不难读,可以比较轻松读的下去的类型。话题不标新立异,内容不故作高深,也不讲大道理。但是读完感觉确实有点平淡,读的中文译本,语言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书中两个设计点--一是价值不菲的孤本书在书店被偷,一是书店里发现弃儿。以读者心态来看,以为要有什么文章可以做一做,但是后面一直到看完,也没有更精彩的设计。有点失落,不过倒成了此书从始至终的基调。
从书的名字就很明显看出,讲的是个书店的故事。按理说,作为小说,它的故事情节谈不上引人入胜。但是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对于读书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一个相对封闭的安静小岛,一个有品位的书店,还有爱的故事,已经是"童话故事"了。
全书情感最饱满的描写,恐怕就是伊斯梅参加完一对新人婚礼之后,疯狂的把车停在危险的地方,不顾一切的质问自己丈夫那一幕了。这个饱受失败婚姻折磨的女人,由爱生恨,不再年轻漂亮,不再拥有爱情和幸福,也不再拥有原本美好的自己。绝望的只想要两个人一起同归于尽,最好对方消失。
她是个好人,但是她也刻薄,看着一对新人,还在心里念叨两个人衣服品味很差,嘲讽一番。但是,她也知道人家真的幸福呀。
现在自己的想法也和刚刚毕业那会不太一样了。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心里有很多美好的"宏图",简直像斯嘉丽觉得插着羽毛就能征服全世界一样。希望去最高档的办公区,在上海最繁华舒适的地段上班。但是,还没一年,我就发觉自己其实不是真的想要那种生活。我认清了自己的小虚荣,甚至觉得上海的大,忙,快都不是那么可爱了。这种尴尬简直无处安放。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和大学时期的一个外教聊天。他是加拿大人,那时候正好看到加拿大大火就问候了一下,他很健谈,也问了我很多近况。我说我可能会离开上海,他说上海确实很大,而他从来都不是一个city person.不知怎么,这句话给我挺多安慰。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求婚的场景也挺有意思的。紧张的aj准备向艾米求婚了,他把戒指盒从裤兜里逃出来,朝艾米扔过去,本来指望她接住的,但是很巧,正好砸到她的脑门上。然后aj更紧张了,胡言乱语说了很多自己脾气古怪,没钱,也只是个不景气的书店老板等胡话。最后在艾米好心引导下,终于真的开始求婚了:"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最终他们结婚了。读了这段,我觉得世界上任何求婚都可以是美好的。
中国现在年轻人求婚,更倾向于呼朋唤友一起,当众求婚,可能是我们向来喜欢热闹吧。我曾经也想过要尽量的浪漫,最好到永生难忘那种程度。好像现在想要的也变了,弄一个兴师动众的求婚,简直会尴尬。属于两个人的事情,但凡有爱,怎样都好。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触动就是卖书和卖书真的不是一回事。书里反复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书店,那就不能叫一个地方了。但是如果以岛上书店这种书店为标准的话,恐怕很难有地方能够够格为一个地方了。我想起来在锵锵里面,许子东老师总是吐槽说,国内应该赶紧提高一下书店经营者的素质,都是些什么人在卖书啊。确实,岛上书店,或者扩大说书里提及的其他书店吧,卖书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英语文学之类的学位的人。书店老板,以及销售人员会给你推荐适合你的书,像aj还很不客气的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品味不错,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好品味,甚至很糟糕。如果由着他们自个儿来--他们会读垃圾书,而且分不出差别。"
有人引导着读书确实影响很重大,如果中学时期被老师逼着读《白鲸》之类的书作为课外读物,估计很多人都对阅读早早失去兴趣吧。在我印象里面,家里对我阅读也都是压制的态度,从小就知道读闲书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抱着一大部格林童话的幸福感永远都伴随着被老爸强制关灯反省的阴影,还有感谢初二英语书刚好够大可以挡的住不是那么单薄的《傲慢与偏见》。直到现在,舒舒服服读一本书,也有人会问你怎么整天那么闲……所以很羡慕能有这样的书店的岛上居民,比如一个警察,通过aj的推荐也热爱上阅读,并且最终继承发展了这个老书店。那么当下,又是什么在主导着我们的阅读呢?
这本书我恰好是在kindle上面看完的,书里这个古怪的书店老板,在女儿要使用电子阅读器看书的时候,大发脾气,古怪固执的很。我想像的到,如果他知道我是用这么个玩意儿看他的故事,应该会大翻白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