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十三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一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
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二
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展开,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朋友,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朋友刚刚好。接着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从认识有余数除法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棒当作草莓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为什么会有余数。第二环节是在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比较合理简洁)。不过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时,王老师是在没有摆过小棒,还没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分了以后余下来的必要性”之前,就让学生汇报列算式,然后才让孩子们摆小棒,要求:“结合小棒检查算式”,我感觉知识呈现的跳跃性太大了,才导致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如何书写有余数除法有所欠缺。
王老师的课可以说突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秉承的传统,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环环紧扣的环节设计,以文字方式呈现让学生静静地独立作业,理性的思考及语言的精炼。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环节的构建上力求简洁有效,练习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中少了哗众取宠的学习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中,感觉王老师的追问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呈现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材料时,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确想法,而忽视了让学生讨论释疑、畅所欲言,这时王老师如果能很好及时地进行追问,“现在的余数应该轮到4了吧?”、“如果除数是5,余数会是谁呢?”巧妙地用学生的话题引出更深层次的论点,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三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个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新气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通过游戏导入新课,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进入新课,教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课本上的主题图、演示例题,通过设置问题和生动的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作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刘老师打利用本次校班容布置为主线,通过买纸、剪纸、贴纸的生活为题材贯穿整堂课,把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游戏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接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游戏的过程,并且列出算式,这时学生就会觉得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节课刘老师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定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如,在找第一类除法题的特点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探讨的问题(个人意见)
刘老师设计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目的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可从课堂上反馈处,老师在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从竖式中还说不处意义来,原因是老师缺少反馈。
应先复习()x4《27之类的问题,强调最大能填几,然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不会出现学生都不知道商几的问题啦。
老师在出示题目时漏啦一个条件,学生提出来啦,刘老师这时候非常慌张,赶忙补上,还说自己台紧张啦,漏啦这个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出错是难免的,包括学生和老师,问题是我们改如何应对,教师要善于巴乌机会,并创造性的对待错误,抓住这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让错误叶能成为精彩。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五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六
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分类时,教师问:10根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还多几根?算式怎么样?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2根。教师问:那么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回答出:2个多3根。教师话峰一转:摆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12根。再问13根?14根?其实,我想这样设计不知会不会好些。教师问: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3根?如果教师顺势问:12根呢?我想肯定会有许多学生会答:2个多4根。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发问:“为什么有的说3个正方形?有的说是2个多4根呢?到底是谁的正确?”在这点上就可以为学生对知识创设矛盾,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难点,虽然学生还不会用数学语言归纳: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在经过学生们热烈的争论,我想大多数学生肯定已经明白为什么得数是3,而不是2余4。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七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平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八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进一法”和“去尾法”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九
听了洪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洪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洪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洪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洪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洪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分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引出旧知没余数的除法,再加一个苹果,让学生每两个一盘,能摆几盘?很自然直观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洪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在观察表格中的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洪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洪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洪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十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十一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十二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13÷2=5……319÷4=4……3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亮点篇十三
今天上午听了赵在兴老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赵在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2.在教学除法竖式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实践活动中的分小棒,使让学生真正理解竖式的意义,认识分小棒活动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分别可以用哪部分小棒表示,指导学生不用小棒操作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逐渐过渡到脱离操作进行计算,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最后我要感赵在兴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