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潜心理论宣讲,从一个人到一个团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起我的宣讲故事,要从一个“x”开始。群众的工作并不简单,而把理论宣讲工作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晚饭后,我到广场遛弯,人群里的一声“小王”,让我停住了脚步;大爷大娘围坐一起相谈甚欢,家长里短,谈天说地的轻松氛围让我很快加入其中。临走时大娘说:“小王,你找个马扎坐下来,再跟我们唠会......”这围坐互动的场景给了我深刻的启发,我想这正是理论宣讲的微课堂,加以话题引导便是一堂生动的党课。于是,“x上的宣讲”在我的思想中萌生,便有了第二晚搬着马扎扎堆到人群中的大胆尝试。x,给了我在理论宣讲中的灵感与突破,当晚的宣讲很成功,受到了大爷大妈们的欢迎,这是我也是“x理论宣讲团”的第一次的宣讲。
x上讲理论的探索效果固然很好,而要想真正做到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焕发理论的生命力,x上的理论宣讲绝非是讲一次或者讲几次就够的,规范化发展、制度化运行是必然要求,成立“x理论宣讲团”开始了进一步的规划,我也准备好了克服每一个困难带来的挑战。
带出一批宣讲员,奏响理论大合唱
作为“x理论宣讲团”的团长,选好基本素质高、讲解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宣讲技巧好的宣讲员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于是,我打破传统宣讲员的构成模式,开始边讲边找,在讲中纳新。在连续几次的宣讲过程中,我发现一位大爷每每讲到抗战历史总是湿润眼眶,随后了解到这位大爷是一位退伍老兵,可以请他将自己的参军经历、英勇事迹讲述给更多的人。慢慢的,宣讲员队伍不断扩充,包含流动宣讲员在内,已有37名宣讲员,上到70多岁的退休校长,下到10岁的小学儿童,更有爱讲爱学的青年才俊、热心奉献的志愿者,给“x理论宣讲团”的长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空头说教不行,关键要提高宣讲水平。为了让这些宣讲员能宣讲、会宣讲,我从自身做起,定期组织研讨在学中促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资料书籍的互相推荐,远程教育党课的倾听学习,邀各类专家的现场指导,帮扶共建。除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理论外,我们走街串巷、进博物馆展览馆,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用心观察社会百态,丰富宣讲素材。我常常向队员说:要给群众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缸水,只有理论基础掌握扎实,才能讲解中实现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灵活转换。
理论定制创载体,压实最后一公里
虽然x上的宣讲灵活多样,更多的是在碎片化时间出现,但是短短的半小时甚至几分钟的讲课,我都带着宣讲员在课前做足准备。
讲有准备的理论课,让每一次宣讲变得不简单。宣讲前我会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分析,做足了充分的调研工作:张大爷家女儿在护士站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宣讲时侧重民生领域,全力推进老年群体疫苗接种工作,让理论宣讲更能产生共鸣。
在市委组织部组织党务工作者赴xx学习党建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过程中,我发现“村村有长廊,事事有载体”这一特点。于是,我发散思维,一手策划,将理论知识融入更多的鲜活载体,让群众享沉浸式的新体验。亲自创作编词党史教育三句半,边看边学;声声xx广播电台推出《跟着红歌学党史》专栏节目,边听边学;带着青年沉浸《新青年》《赴国忧》红色主题剧本杀游戏,边玩边学。目前,百余场宣讲我都参与其中,沉浸式学习效果极佳,将最后一公里的理论宣讲做细做实。
温情服务常入心,依托平台有保障
我认为要对宣讲员定期开展服务培训,宣讲员在宣讲过程中弯腰、俯身、蹲坐、溜墙根、上炕头、面对面、心贴心等,是拉近距离的细节做法,在学习中彰显亲情味;鼓励将“书面语”变成“口头语”,把“普通话”翻译成“乡土话”,强化表情动作的表达,在交流中突出乡土味;“大白话”入心入耳,面对面轻松畅谈,让理论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在体悟中耐人寻味。
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了满足理论的大众化需求,问需于民,我继而策划设置了反馈台账,征集宣讲需求。依托xx百姓需求、xx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派单平台、志愿xx、xx二村声声xx公众号留言板、电话、微信等渠道开发点派单宣讲模式,进而实实现单对单解读、点对点服务。
“小王,我们都是你的粉丝”“下次啥时候来呀”,当我听到老党员的热情反馈,我便明白我做的这些是值得的。今后,我将继续以情感为主线,做有温度的宣讲,做百姓听得懂的宣讲,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蓝图,以青春力量续写我与x的宣讲故事,在理论宣讲的泥土中扎根发芽,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