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讲座学习心得(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8月31日上午,为了增强老师们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老师们的论文写作水平,助力教育教学实践,初中部年级部邀请了《xx教育》的执行主编xx老师为老师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教研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的专题讲座。在聆听这次讲座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在思考如何提高我的论文写作水平,不要停留在“万事开头难”的阶段。
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篇1
方老师担任杂志执行主编多年,对于一篇教研论文的写作质量高低、能否发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研究问题是构建整篇论文的逻辑起点。”方老师认为一篇好文章的基因构成,主题是最重要的,要选择“言之有用”的主题,论文所选取的话题是有价值的。其次,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要有层次感,论证清晰,能够向读者展示文章的“内在美”;当然,论文中选取的素材,举例要恰当,让“内在美”更加充实;选择推陈出新的角度和令人眼前一亮的标题也同样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开头处开门见山,同样也可以给自己的教研论文增光添彩。如果在写教研论文的时候,充分考虑这六个方面的因素,这样的论文是不会很差的。
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篇2
作为一线教师深知论文发表的不易,我也经过多次的尝试,但是经常等到的回复是拒稿或者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甚至有的时候我陷入一种自我怀疑当中,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存在哪些问题。方老师在讲座中告诉了我答案,除了需要研究期刊外,更重要的是论文本身的质量问题。一篇论文能否发表首先需要看论文的选题,如果论文选题过大,那就不是一篇三五千字的论文可以研究的透彻的;如果论文选题过难,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也很难;如果论文选题过旧,缺乏新意,也没有研究的价值。其次,论文的文本失当也是很多论文“名落孙山”的原因。论文的体例不是论文,写成经验总结式或者研究报告类型都是不太适合发表的;论文的结构层次不清、论证不当,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或者只是单纯的素材堆砌都降低论文的质量。最后,论文的语言也需要用专业术语,采取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
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篇3
一线教师在教研论文“研究问题”方面面临着三个困境。困境一:研究选题来源匮乏,很多时候不知道教研论文的选题写什么,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每天的生活都很平淡,无从下笔,其实,知道怎么写什么永远比知道怎么写更加重要;困境二:研究问题范围不清,论文研究范围过宽则论述不透,导致空洞模糊,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论文研究范围过窄则论述余地不够,内容展不开,就事论事。困境三:研究问题价值不足,很多论文选题大多停留在教学现象表面,或重复已有的研究,没有多大学术价值。因此,一线教师了解别人有哪些研究成果,不能够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篇4
如何破除“研究问题”提炼的困境呢?方老师提出了四个解决措施。第一,拓宽问题的来源。选择各个学科的核心期刊,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家级人物的文章,研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查询教育政策、文献资源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拓展自己的眼界,也可以阅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或者查阅学科专业方面比较权威的杂志寻找相关的“研究问题”。第二,转换问题表达。可以缩小问题研究的方向,从较小的切入点进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或者转换问题研究表达方式,一篇论文通常只探究解决一个研究问题。第三,提炼问题价值。可以嵌入理论视角、提供研究假设增强研究问题的学理性;或者采用新视角、新论题、新方法增强研究问题的创新型;第四,分解问题。也可以在大量阅读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问题,可采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问题分解。“为什么——什么是——如何开展”等。
作为教师不仅要埋头走路,脚踏实地,还要抬头看路,仰望星空。一线教师要将研究问题作为自己教研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问题研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