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1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学情,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学生多多朗读便能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从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我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感受、质疑、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寻求安慰,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他才会确立新的目标,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学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几点启示:
其一,当学生的发言仿佛偏离了老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时,教师该怎么做?其实,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
其二,我感到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其三,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
其四,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再设计:
教学《三袋麦子》时,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效果会更好。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如果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待麦子的不同看法,土地爷爷对他们的不同反应,感悟三个小动物的形象。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朗读、表演和想象感悟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在头脑中树立他们鲜明的形象特征。
2、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生活态度都可以带来不同的快乐体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快乐。
1、同学们,你们以前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那我来说一句台词,你们猜猜是出自哪个故事——“魔镜啊魔镜,魔镜,请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3、是啊,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读后,总有一些东西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幅插图。《三袋麦子》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三袋麦子》。
4、(引读第一节)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谁来告诉老师,土地爷爷一共给了它们几袋麦子?
你怎么知道的?
1、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动物眼中却是有些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仔细找一找,这三袋麦子在小动物的眼中各是怎样的?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
2、指名答。
小猪眼中的这袋麦子是怎样的?看到这麦子,小猪会情不自禁地夸道:(用上你找到的词语)
(2)而小牛也会赞道:
(3)小猴会怎么说呢?
3、因为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动物眼中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过渡:你们看,小猪已经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了。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小猪是怎样做的?谁先来说说,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猪?
4、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和第6小节,看一看,小猪是怎样处理麦子的?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学生自学
5、谁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指生读。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小猪十分开心,开心的都怎样了?那谁来开心的读一读(指生读)。此时此刻,开心的小猪是怎么做的?出示(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能说说小猪这时的心情吗?句子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
谁来读读这句话,试着感受小猪非常着急的心情。
6、指导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谁迫不及待地干什么)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7、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想一想,他可能会做哪些吃的呢?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都是小猪亲手做的,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呢?
如果你能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感情带进去,一定能读得非常好。生朗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
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土地爷爷的评价应该如何来解读?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精心预设,真心引领,使课堂教学多处出彩。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收到许多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小朋友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老师最喜欢实话实说的小朋友!
生:拿到压岁钱后,都交给了我妈妈,让她替我保管。下学期用来交学费。
生:我用来买玩具。去年我就买了一架遥控飞机!
生:我会去新华书店买书。多余的钱也请我妈妈保管。
生:我的压岁钱都存到了银行里。
生:我的压岁钱随我怎么用,我爸爸妈妈从不过问。买学习用品,买吃的,还用来打游戏机。
……
师:小朋友们处理压岁钱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谁的办法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读完课文后,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想法!
虽然我们早已熟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但长期以来,我们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课堂融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课堂小社会走向社会大课堂,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携起语文与生活之手。针对这样一篇内涵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的童话故事,我借助“压岁钱”这一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阅读期待,既易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更易于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情感共鸣,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必要的铺垫。
(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点头;见到聪明能干的小猴,土地爷爷异常兴奋。如何让学生来解读土地爷爷丰富的肢体语言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变序学习,将各个动物得到礼物后的表现与土地爷爷来访的表现结合起来研读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师: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说些会什么呢?
生:小猪呀,你真是个贪吃鬼!
生:小猪呀,你这么喜欢吃,我再送一袋小麦给你!
生:小猪真能干,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呢!
生:小猪真会享受生活!
……
师:面对小牛的做法,土地爷爷点点头。它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会过日子!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节俭呀!
生:小牛呀,你可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呀!
生:你勤劳,做事有计划,值得我学习!
……
长期以来,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局限了学生和教师多维的交往和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被教师不恰当的主导所决定,被教材所决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与生俱来就不完全相同,他们个个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教学必须尊重、适应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在互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学生的丰富体验说明他们达到了“披文入情,情动辞发,文我合一”理想状态。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也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第二年我还要送给土地爷爷许多麦子呢!
生:我不会像小猴那样,它那样过年没好的吃,太苦了!我留下一半过年吃,一半种下地!
生:我会送一些麦子给没收到礼物的动物。
生:我也会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品尝!
……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语文课堂上,“棒杀”的硝烟未尽,“捧杀”的烽火又起。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做“收”“放”自如,“放手”而不“撒手”?
我的理解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学生对土地爷爷多元评价的丰富解读中肯定存在值得商洽的体验,通过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作出科学的抉择。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
学生精辟的发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他们已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压岁钱”的处置也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最后,我问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土地爷爷也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
小雯:我会全种下,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海涛:我会让妈妈做各种好吃的。
小淳:我会分三份:一份留着吃,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种下。
小丽:我不会种,所以我会给奶奶种下。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读课文,山西运城示范附小的周灵梅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阅读大赛中上了这篇课文,并因此获得了一等奖。可能是那香喷喷的麦子吸引了我,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实录,就想把那三袋麦子拿来让我的学生们品尝一番。正好那时区教科室来调研听课,于是我就把它拿了出来,第一次上了之后,我是这样反思的:
移植了周灵梅老师的这节课,个人觉得既然是一堂好课,也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为什么不借用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有现成的不用一定要另立门户呢?要知道要熟悉一篇课文、吃透教材也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借用别人现成的一堂好课难道不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前提要适合学生,移植别人的课堂首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
反思课堂,由于节奏不够快,以致于最后的复述故事的环节没有充裕的时间,只能安排学生写一写了。有时候也许是教师婆婆妈妈说的太多唯恐学生不懂的原因,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学生当堂就懂,教师只需轻轻带过,给学生一个印象,因为这些东西以后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学生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习得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吧。教学和教育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
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上课比较有激情,很投入,能贴近学生。
移植课,并非是原封不动的拿过来,对于好的一些学习方面的课堂语言我们不但要运用而且要熟悉背诵,因为适合于各种语文课。
今天的课堂总的来看是成功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也是因为教材简单的原因。我自己如果能够把过程熟练些效果就会更好。
这篇课文放到期末上还是太晚,应该放到学期初上,因为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这学期接到区师训站领雁工程实践环节的上课任务。因为时间紧事情多,就想到了那三袋麦子。借鉴上次的经验,我选择了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我又偷懒参照了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分别在二年级两个班进行试教,并请同事们听课,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正。听完之后,老师们大致的意见一是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按照课文的叙述一一进行,显得比较死板;二是感悟小动物的形象可以贯穿全文,随时把学生的感悟记录在黑板。我又细细看了周老师的实录,发现群山老师同样有这样的点评:“周老师这个看出一个的()的教学思路,个人认为不如把它作为本文学习的一个学习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然后再结合语言来品味,这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也能真正让学生自己来感觉,而不用老师强加给学生了。另外,整体感觉在课堂上老师的话多了些,一部分一部分,一句句地牵着学,如果把这个思路放在前面是不是会更好些呢?”根据以上的这些意见,回顾自己试教的课堂,我对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教案设计变化如下:
1、加入了生字词的学习,这篇课文生有15个,根据课文的特点很有必要把生字词集中学习一下。所以在初读课文环节加入了生字词的教学,所谓扎扎实实学字词。
2、区分形近字“捧”和“棒”在方法上有所变化。我采用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手势来表示这对词语的意思,这样对学生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3、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为了能够感悟到小猪的厨艺、小猪的能干,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周老师的步骤是:小猪看到黄灿灿的麦子心情怎样——开心——(看图)看看小猪开心的样子,此时此刻他的脑子里会出现哪些好吃的东西?—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小猪开心的喊道——。按照周老师这样设计的话,仅仅只能体会出小猪的贪心,但是文中的语言有“做出了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按照学生的理解小猪就是“伟大的厨师”,这样的小猪怎么能因为设计的原因就把它忽略了呢?所以我重新调整如下: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小猪眼前一亮,开心地喊道——(课件)齐读。看看小猪怎么了?你看到什么了?(口水)瞧他这副开心的样子,抽生读。——小猪一分钟也等不及了,课文中有个词语最能表现小猪着急的心情——?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怎么样?它会做哪些好些的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课文里也有个词语叫——看看小猪做的食品(课件)你觉得小猪怎么样?(贪吃、能干出色的小厨师)。调整后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小猪的贪吃和能干,还恰到好处地理解了“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的意思。
4、如果把目标定位于“品味语言,树立形象”,那么周老师针对于这个目标的教学设计没有贯穿全文,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其实,无论是小猪的贪吃和能干,或是小牛的勤劳、会思考、有长远打算都可以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直接体会。在课文的后半部分能体会到的仅仅是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礼貌,小牛的勤俭节约、懂得回报、愿意和他人分享劳动成果。那么为了使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不妨把“你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贯穿整个教学设计。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在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猪怎么样”在学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也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牛怎么样”;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抛出“你又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和小猴”?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主线就凸出来了,真正做到了“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最后三个小动物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立体感有了,整体性强了。
5、为了打破设计的平铺直叙,也为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性,在课文第二部分让孩子们说小动物特点的时候就有意打乱顺序,“你想先说谁都可以”。
6、最后复述故事环节,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一个孩子先讲,然后四人小组讲,这样孩子的参与度增多了,难度也下降了。
调整后的以上不同的六点,最有价值的就属第四点了,它就像一条红线,把原本零落的珠子串联起来,呈现出来的`就是比较完整的项链了。
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同样,一个老师决定一班学生。从试教情况来看,同样的教案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有的那样出彩,有的课堂却让上课老师束手无策。就是因为学生起了变化,所以能够碰上个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4月15日在华山上的课自己最为满意。在让孩子们说说小猴子在决定把麦子全种下地之前会想些什么,孩子的回答是:1、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麦子。2、有付出就有回报。3、等麦子丰收的时候,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在问孩子小猴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孩子说:小猴的想法和小猪小牛不一样,他的想法与众不同。(如果我在评价的时候能够追上一句:“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才收获了满囤的麦子,这样就更能说明小猴的聪明”,可惜我当时蜻蜓点水“你也很聪明,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按照导师傅赛君的说法是我的评价没有让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得到最热切的反馈、反响,没有让他的答案“可持续发展”。
复述故事环节,一位学生的讲述让我佩服到了几点,他把小猴怎样播种、收获都想象出来,有几句印象深刻:“秋天到了,麦子丰收了,田野里好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老人拍拍小猴的肩膀”等等。创造性地改编了课文的语言,并且改的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合理的想象了课文没有提到的内容,如小猴怎样播种,怎样耕种收割等等。原文短短的内容被当场演绎得令我激动不已,看着他讲的合情合理、精彩动听,其他孩子又听得津津有味,我真是佩服到了极点。别说二年级,就是六年级学生我也怀疑能否在一堂课后会有这样的水平。都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啊!
三袋麦子今天算是卸下来了,肩上没有感觉轻松,反而更加沉甸甸了。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学种,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种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
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3、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就像教研室黎主任所说的,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民主、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面这一案例,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从中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叹息之余,颇有感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威严的神情。学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叫气氛,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一堂课,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现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主体化,教学内容广泛、自由。
不仅如此,教师更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该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课,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使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叙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很好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他们在老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被激发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会不断地树立,学生无限发展的潜能也就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可以转化为考试的诸多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问背诵。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人性”,从而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工具”。
而案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整堂课,教师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适合朗读和表演。故事中的小猪、小牛和小猴形象鲜明,富有个性。不同人物处理麦子的方式也符合人物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朗读。通过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在个别读的时候,主要是示范和指导的过程,学生在个别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听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进,哪些词需要读好,哪里需要有句中停顿。人物的对话内容,是重点练习的部分,从人物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人物个性。我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可以带上表情和动作,句子中有难懂的词语,先让学生理解后再读。比如讲到小猪的时候有个“迫不及待”,我让学生说说看小猪看到麦子的时候有多急着想吃,学生就能理解迫不及待是等不及的意思。我还让学生用迫不及待造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说出来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表演完毕,让学生评价觉得谁做得最好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一致说小猴。后来,我引导他们说三只小动物的做法都没有错,只要你能说出理由,谁都可以是最好的。因此,在下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处理这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中,学生就能各抒己见,不再局限于把麦子种下地一个答案了。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感受与思考:
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教师上课是“一言堂”,学生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根本谈不上自我体验,更谈不上发挥主动性,去张扬个性了。
学生思想的活跃、情感的宣泄、个性的张扬和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分不开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和伙伴。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姿态,给学生以宽容和悦纳,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及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旧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只是教师的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是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的体验,开启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之窗。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三袋麦子》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在新年来临时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来年时,土地爷爷又去各家走走,看看小猪、小牛、小猴究竟怎样对待这一袋麦子的。结果,把麦子磨成面粉的小猪自得其乐,把麦子储存起来的小牛也是欢天喜地,将麦子种下了地并获得大丰收的小猴更是乐得手舞足蹈。三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处理麦子。
在教学中,我们发觉以往对于这样的课文大多是比较倾向于最后一个选择——勤劳聪明的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并且获得了大丰收。只有它的做法让这一袋麦子变成了无数袋麦子,似乎这就是我们要孩子们去好好学习的。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却往往不这么想。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读读、说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拘泥于一种我们认为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
师:“孩子们,土地爷爷就来到了咱们小猪、小牛甚至小猴的家中,你能让他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吗?快快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小组来讨论一下,该怎样对土地爷爷说?”
令我惊讶的是,竟有一部分孩子去选择了帮小猪、小牛说理由的,看来,孩子们也在试图说服我哦!我不做声,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生:小猪多么可爱啊!它的特长就是喜欢大吃大喝,它把麦子做成了香喷喷的.食品,其实也看出它的勤劳,它并没有游手好闲啊!小猪的天真正好符合它的特性,还显得非常真实。
生:我喜欢小牛。小牛很细心,它有长远打算,因此细心地把麦子全种下了。我觉得小牛并不比小猴差哦!
生:我也喜欢小牛。小牛的细腻其实同样令人敬佩,它做事情很有条理,因此它也没亏待土地爷爷的这袋麦子。
生:我喜欢小猴。小猴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平时做事怎样就不像小猴想得这样周到呢?它真聪明啊!
…… …… ……
最后,学生们在七嘴八舌中达成了共识:我们既喜欢小猪的天真无邪,也欣赏小牛的周到细致,更佩服小猴的长远做法。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可爱,我们觉得他们都是很有灵气的。
为此,我为孩子们鼓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扩展资料:三袋麦子教学反思《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史碧红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是你,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
一、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种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把麦子送给贫困的人!”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三、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是对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分角色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原文地
四、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位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平时,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
小学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所以,我一直把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轻松快乐地享受语文放在第一位。当然,这样的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用心经营全心投入的,因为课堂毕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阵地,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这个知识大熔炉中快乐成长!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注重生字教学,对课文大体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把课文读通读流畅就行。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多读,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
在导入时先给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想读的愿望,然后以对话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交流,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三位小动物的是怎样不同处理和处理的结果怎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答案。由老师概括出词语板书。让学生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课文板书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出。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但如何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怎样关注一下学习文本的另外一个方面,语文实践功能?我想我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的。
1.在概括三位小动物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时,是老师给出概括的词语。我想应该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让学生去概括。
2.在概括词语时老师应该放一放。在给出小猪的结果的例子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页学着同样的方法给小牛、小猴也概括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根据板书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有两种方法。可以先让学生一层一层说。先说小猪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再依次说小牛、小猴。还可以把三个独立的小故事连起来,去掉多余成分,精炼语言。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或者角度去学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有些重复啰嗦,以后还应更加简练些。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二
教完《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我体会颇深。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描述小猪、小牛、小猴三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有勤奋的精神和长远的考虑。文章情节十分简单,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学生感悟的难点,面对文中小动物迥然不同的个性,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从三个小动物各自的做法中体会它们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访了,结果如何呢?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土地爷爷对谁的做法最满意?为什么?让孩子们先独立学习,然后带着巨大的成就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探索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在进行最后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思考:三个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要学小猪,这样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品,我最喜欢吃馒头和面包了。”有的说:“我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像小猴一样种到土地里,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他说:“我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像小猴一样,可以收到更多的麦子,留着的一半就像小猪一样做成各种食品,如果像小牛一样留着慢慢吃,就享受不到新鲜的美味了。”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我准备好的预设进行,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很多。教师的身份也已有所改变,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
泥于课前的教案,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预设固然必要,但更需要的是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三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时候,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讲课文。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读熟后再快速地默读课文,网络课件出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_”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看课件录象)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学生自己点击课件自学)
汇报:
(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1、让学生口述故事的内容。(课件展示全篇课文动画)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让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学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