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总务后勤主任事迹材料(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医院总务后勤主任事迹材料篇一
陈皓,今年42岁,兼任耳鼻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我省第九批援疆干部,2018年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作为市六院疫情防控救护的总协调人,自湖北武汉等地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就牺牲了所有的春节假期,拼尽全力,协调各临床科室、护理部、院感科、公卫科、人事科,紧急设立及运行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以呼吸科为主导,设立医院会诊专家小组、医院抢救小组等;成立疫情预案,加班加点制定发热门诊患者就诊流程图、预检分诊制度和发热门诊制度。在防护用品极度缺乏的状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一线医护人员安全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发放防护用品;面对发热门诊患者堆积就诊情况,亲自去发热门诊疏导患者;看到患者在严寒中候诊,紧急启动肠道门诊作为候诊室,并且为减少交叉感染,果断协调相关科室,实行发热门诊现场缴费,及时抽血,检验报告结果由发热门诊处打印,需要治疗的药物由药房配备发送!同时启动增设多学科会诊室,配备相关设施。
市六院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后,陈皓第一时间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仔细甄别,随后发送详细病历资料,请市专家组会诊,同时协助公卫科上报疾控中心,在没有更多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明知道此患者为高度疑似病例,亲临第一现场,亲自陪同相关人员采样、取样去化验室分离血清!在苦苦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同时,没顾上吃饭,忍受饥饿,协调相关科室,做好医护人员隔离准备。考虑一线医务人员的安全问题,冒着被上级领导追责的后果,陈皓果断决定,暂停原发热门诊就诊。当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声说了一句:我坚持暂停发热门诊意见,一切后果我来承担!紧急请示院领导指示,在三个小时内设置配备预备发热门诊接诊患者!同时一边仔细完善流程,防止遗漏,避免交叉感染,一边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消毒防护以及隔离工作!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喝点水吃了一点饼干充饥,带着一身的疲惫,陈皓顾不上13岁儿子的学习,顾不上1岁多女儿的照顾,更顾不上偏瘫在床的岳母以及刚刚肋骨骨折的岳父和在信阳老家得肺心病住院的的父亲,倒床秒睡!但是,在凌晨一点左右,电话通知该患者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市六院第一例确诊患者出现!因为没有经验和没有固定的流程,陈皓再次从床上爬起,来到医院,召集团队,一方面上报确诊病例工作,一方面协调相关科室配合负压救护车送至定点医院治疗!等到和衣躺在临时病房休息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早起7点30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没来得及吃早餐,就开始写总结,写汇报材料,参加医院九点的院领导碰头协调会议!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作为一个从事行政不到三个月的陈皓,凭着一腔热血,凭着对患者负责对所有医护人员负责的平凡之心,团结团队认真做好了每一份具体细致的工作!由于工作繁忙,陈皓的抗癌药时常忘记吃,每天总需在爱人的提醒下才记起,为此,不知受了多少次家人的埋怨了。而只有在没能按时吃药而导致空腹吃药后带来的痛苦时,才想起他是一位癌症患者!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面对疫情、面对危险、面对工作,陈皓没有多想,他只知道“疫情隔断的是病毒而隔不断的是爱,灾难面前,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毅然逆向前行,是责任,也是承诺”是他心里的铮铮誓言。
陈皓常说:“我不懂舍小家为大家,我只是觉得既然关键时刻医院需要我,我就会不顾一切向前冲,这就是我,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这样的逆行者,值得我们替他点赞,替他喝彩!
医院总务后勤主任事迹材料篇二
2022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打乱了吉林的节奏。城市喧嚣不再,人们也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一夜之间,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吉林市人民医院从没有一刻停摆,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感人事迹,做出了突出贡献。医护人员舍身忘我在一线战斗,大量的幕后人员也默默地奉献着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吉林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222名医务人员到吉林市第二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同时,医院内的门诊、急诊等各项工作也在平稳、高效地运行着……当医护人员抗战在疫情前线的时候,还有一群忙碌的“守护者”为前线“逆行者”默默地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3月2日,吉林疫情突然来袭,全院人员原地待命,200余名患者滞留在门诊,一留就是两天两夜。王悦欣副院长召集总务科紧急采购折叠床和行军被褥,命令营养膳食科先为滞留患者和疗区住院患者送餐。这时候,全院党员、医护人员和机关行政人员同时发声:“先让患者吃,我们不饿!”。滞留患者的生活保证了,而医护人员有的挤在办公室,有的没有床就三三两两依偎在一起休息片刻,有的医护人员一天一夜都没有吃上饭,还一直坚持在门诊维持秩序。当3月4日,滞留患者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医院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向照顾他们的门诊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
3月5日,按院领导紧急指示,要在室外进行全院人员核酸检测。由于当时天气很冷,热力中心副主任龚作义带领总务科工作人员立即搭建起了四顶帐篷,并连夜赶制帐篷脚踏平台至次日凌晨6时,及时解决了采集核酸医务人员的保暖问题。
医院按疫情防控标准,在人力、物力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总务科科长王学军及时与多家施工单位沟通,协调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带领大家连夜奋战,对多个疗区科室进行改造,满足患者就医需求。那几天王学军科长的脸总是红的,一方面是着急,另一方面那是一刻不停的接打电话热的呀!后勤虽然带个“后”字,但实际上很多工作是要走在前面的。
后勤的工作中,还有许多是兜底的,为医院的运行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一是供电。电是医院的动力,也是保障。疫情期间,尽管每天耗电量高达二十几万度,却始终保证了用电安全,这与电力中心主任朱学彬和大家的全力保障分不开。二是污水处理。医院的污水排放一直按照综合性医院的标准进行,但疫情期间,为了防范风险,污水排放按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执行,为此总务科加大了监测和消杀的力度。此外,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也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执行。
医院电梯员和保洁人员在做好日常保洁的基础上,每日按照规范要求增加对医院公共区域卫生消杀的频率,牢牢坚守医院“清洁关”。
前方有抗“疫”英雄默默负重前行,后方有膳食科做好营养保障。3月8日开始,膳食科除了负责在医院工作的职工餐食,还承担起了隔离职工和隔离患者一日三餐的工作,还要额外为大家准备水果、奶制品和饮品等,还要负责送到指定的地方与院外运送人员进行无缝对接。
民以食为天,总务科食管组在食材供应紧张、物流运输困难的情况下,每日从早3点开始,忙碌到晚6点,精心为全院职工和患者准备三餐,满足平价和足量供应。
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冲锋在前,食堂工作人员为他们供餐,让他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不重样。3月11日,按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吉林市中心医院有八个病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整体连夜转移到我院住院部。膳食营养科的压力又大了,但即使是这样,膳食科每日三餐从没有延误,得到了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高度赞誉。好的口碑不仅仅属于膳食科自己,更是进一步对外树立了人民医院的整体形象。
特殊时期,食堂的防疫工作尤为关键。膳食科孙世强副主任多次给大家宣讲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亲自监督送餐人员的防控措施是否到位、严格检查后厨及餐厅的消洗工作。
3月15日,为保障饮食安全和及时,膳食科全体职工封闭管理,吃住都在食堂。即使是不能回家,即使是很少能够休息,即使是工作量不断增长,但膳食科全体毫无怨言,用特殊的战斗方式彰显奉献精神,当好前线医护战士们的后勤保障兵。
兵贵神速,吉林市人民医院接到上级指令保障吉林市第二方舱医院,医务人员迅速集结。出征前,总务科科长王学军带领物资组接到了采购清单:从棉衣、箱包、指甲刀到雨鞋、头绳、纸尿裤等等,形形色色,品类繁多。在疫情期间各大商场关门、供货商停业的情况下,总务科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四处寻找货源,确保了所有物品在指定时间内全部采购到位。
总务科王俊达此次身披特殊任务,他是医院派往方舱进行后勤物资联络的负责人。方舱医院建设时,王俊达还是个体重150斤长得圆鼓鼓的小伙子。不到三天竟瘦了十斤!王俊达的爱人徐平也是医院职工,在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家中10岁的儿子。徐平几乎是哭着说:“王俊达已经瘦的脱相了,我让他找机会休息吃东西,往往我发了微信,得好几个小时才能收到他的回复。”给方舱医院送来物资了,王俊达得负责“收货”,还得负责搬运;方舱医院要放饭了,王俊达立刻清点人数报送数量,患者吃完了他可能才吃上饭;方舱内的水、电、供热,哪项出了问题,都得反馈到王俊达这里,再由王俊达协调解决。身边的同事说,王俊达进入方舱医院工作以来,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平均睡眠时间只有3小时左右。王俊达和邱泳钢、刘博平时就是好朋友,这次铁三角又在方舱聚齐了。方舱内缺少的物资没人及时送达,邱泳钢和刘博就开着自己的车,一趟一趟的在城市穿梭;转运倒班的医护人员,他们三个就轮流休息,争抢着值凌晨2点那班转运任务……他们三个一道为方舱的物资保障不舍昼夜的努力着!
方舱医院组建初期,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难上加难,保障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总务科当仁不让,每一位后勤职工都非常的辛苦,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方。抢购物资,搬运货物,整理物品,收拾卫生,处处都有后勤兄弟们的身影。
在方舱医院的工作区有一个出了名的“小明星”,他有多个之“最”。最年轻的队员,最能吃苦的队员,干活最多的队员,还有一个终极之“最”,就是每天被叫名字次数最多的队员,他就是总务科热力中心职工刘昌运。在所有工作人员中他年龄最小,干活的时候总是冲在前,抢在先,每个人干活都喜欢带着他,所以你就会发现,方舱医院的办公区,经常听见有人喊“昌运,过来搬一趟货”、“昌运,你在哪,我要请物资”……
方舱医院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患者吃饱饭、吃好饭。为了让患者吃上可口的饭菜,后勤保障人员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不断改善方法,既要符合严格的感控管理要求,又要又快又好的把饭菜送到患者面前。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留守的总务科职工为了更好的让医护人员多休息,积极地调整、改进摆渡客车的发车时间,车队孟宪魁同志负责开应急车辆转运她们,还负责开救护车及时运送核酸标本,几乎是没日没夜。李桐尧同志采购物资,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有着和年龄不符的稳重劲,对于医院各部门的需求,从不态度急躁,总是即买即送,从没有延误。
在王俊达的防护服上,有这样两个数字,一个是57,在肩膀上;一个是222,在胸前。肩膀上的57代表着总务科全体57名兄弟姐妹与他并肩战斗,这是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胸前的222代表着第二方舱医院全体222名工作人员。总务后勤的全体职工,无论在医院还是在方舱,他们始终坚守心中的信念,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分昼夜、不辞辛劳,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人退缩,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信息科科长裴海超立即按医院要求部署工作。3月3日,患者和职工需要多次集中采集核酸,样本数量剧增,因此急需提高检测效率,医院提出由“10混1”改为“20混1”的新需求。由于时间紧迫、形势严峻,信息科紧急协调检验科、核酸采集点以及奥丁科技工程师,多方协作,争分夺秒,在3小时内,重新开发上线了“20混1”功能,使检测效率提高一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疫”线来袭,为保证医院整体网络实施动态监控,避免网络中断引起的突发事件,李宁和宋濮钟配合华为工程师重新部署完善了esight网络动态环境软件,共计完善配置了127台网络设备。
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的当下,经常有视频会议或者培训,信息科担负起了会议室的调试和布置工作。人民医院特意为吉林市第二方舱医院建立省平台直播绿色通道,使院领导和方舱人员第一时间得到国家级、省级专家的医疗指导。
方舱医院前期建设之时,信息科连夜搬运并调试电脑28台、激光打印机6台、热敏条码打印机6台,全员加班至深夜3点多。短暂的休息后,第二天一早又运送电脑赶赴方舱医院,到了现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架设网络、安装设备、测试并现场培训护士操作。经过12小时连轴工作,终于按预期规划圆满完成了方舱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3月20日凌晨,方舱医院需要增加一台ct设备,信息科裴科长带领科室同志与工程师进行对接,第一时间保障方舱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救治。
大疫面前有大爱,位卑不敢忘忧国!就是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吉林市人民医院后勤保障人员和信息技术支撑人员,他们用默默地付出彰显着抗“疫”必胜的决心。
医院总务后勤主任事迹材料篇三
王勇,六院呼吸危重症科副主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不退缩。呼吸科作为抗击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他深知,从事呼吸专业的他,在抗疫这个关键时刻,更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已近中年,名副其实的上有老下有小,家中有二个儿子,妻子也是一名繁忙的医务工作者,父母去年有病,需要他的照顾......可是,当医院招募参加全市应急医疗队支援五院时,他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一切困难,敢于承担一切重任,而抗“疫”一线就是自己显示勇气与担当的地方。
2月5日晚,市五院一例重症“新冠”肺炎经省级专家会诊,需连夜转往郑州紧急救治,同时省级专家提出建议:为尽量减少传染风险,应由一名医生负责运送。那么,由谁护送这位患者到郑州呢,作为市卫健委首批支援五院应急医疗队队员之一,我院呼吸危重症科医生王勇没有丝毫犹豫,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并将情况向我院靳玉星书记汇报,靳书记肯定了王勇这种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并嘱咐他注意安全。
晚8点,载有一位司机、一位医生、一位重症患者的救护车由安阳驶往郑州。一路上,王勇医生只身一人,负责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工作。由于患者神志较清,对疫情严重程度有所了解,因此,患者内心较为恐惧,精神十分紧张,情绪几近崩溃,王勇医生在照看呼吸机、输液、心电监护的同时,还不停地在安抚病人情绪,正是医生的耐心开导、劝慰,从而让患者的情绪有所平复,在某种程度减少了耗氧量,减少了对有限的车载氧气的无谓消耗。
晚11点,急救车安全到达郑大一附院,王勇医生将病人安全转送进重症监护室并交待好病情。此时,已近凌晨,因疫情严峻,医院还有繁重的救治任务,王勇不能有任何耽搁,立即启程返回安阳。这时候,天降大雪,高速路面上瞬间积雪,但为了疫情防控,他们没有选择等一等,而是决定在保证安全车速的前提下,全力返程。但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一辆轿车因路滑失控追尾救护车,王勇医生在车厢中发生碰伤,他第一时间查看了车内医疗设备,并询问司机身体状况,确保设备正常、司机无碍后,他才开始查看自己身体,万幸在安全带的保护下,仅有几处软组织损伤,无严重受伤。处理完这起意外事故,检查车辆不影响上路,他们便再次出发,小心谨慎、缓慢行驶至第二天清晨,才终于安全回到安阳。
回到医院后,王勇医生本想继续参与值班,进行新冠病人的救治工作,但在专家综合考量后,建议他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医学观察。此刻正在进行医学观察中的王勇,说到“我不后悔,不但不后悔,还感到光荣!”
勇挑重担、临危不惧,主动提出护送重症患者,返程路上遇到意外毅然坚持返岗……王勇医生这种不顾个人利益,以疫情为重,以病人为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将患者健康放在首位的积极作为与担当精神,受到了援助医院各位同仁的赞誉,展现了六院人在防控疫情中的坚定信心与奉献精神。
医院总务后勤主任事迹材料篇四
王刚,34岁,中共党员。在总务科协助科室领导做好新门诊医技楼建设、监督、协调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和生产安全关,努力把新门诊医技楼建设成全市的优质工程、样板工程。
王刚2013年来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后勤工作。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临床一线服好务是他多年来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2014年,我院新建项目门诊医技楼工程即将开工,王刚所在的总务科负责该项目的筹建工作。科室安排王刚负责门诊医技楼项目的工程基建工作。
工程建设之初,为满足临床各科室要求,王刚已记不清多少次深入科室征求意见、总结汇总,记不清多少次往返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进行工程协调。在施工建设中王刚与同事们一道抓质量、保安全、凝心聚力、层层把关、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地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
有一次,急诊科要求增加一个急诊手术室,由于空间有限,为了达到使用要求,王刚深入科室10余次请教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院感办主任等相关人员,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白天他在工地上忙碌,晚上他把图纸带回家,从门诊医技楼的总体布局到急诊手术室的设计,从手术室位置到墙面的厚度,从门廊的布局到墙面的装饰,他都一一仔细审阅,提出了许多合理优化建议。他的建议大多被设计单位采纳,既减少、避免了问题的发生,又节省了建设成本,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敲定了最佳方案,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转眼四年过去了,我院新门诊医技楼即将投入使用,工程施工期间,王刚往返于外地设计院达30多次,工程检验试验室50多次。
把医院当做家,把后勤保障做到问心无愧,是他工作的唯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