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一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二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是小花(猫)9岁的生日,好朋友们都来给她开庆祝会,他们有送蛋糕的,有送鲜花的。小狗点点提来了牛奶,以示庆贺。数一数,有几瓶。看着小狗点点的礼物,两手空空的小兔飞飞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赶紧跑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牛奶都提来了,小朋友,你们数数看,她提了几瓶牛奶?(电脑演示情境)
生:(齐)1瓶、2瓶、3瓶、4瓶、5瓶。
师:小花看着点点和飞飞提来的礼物,高兴地数了起来。(画面定格)
(评析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编成童话故事。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师:小朋友,根据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点点提来9瓶,飞飞提来5瓶,他们一共提来几瓶牛奶?
生2:点点比飞飞多送几瓶?
生3:飞飞比点点少提几瓶?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来解决“小花现在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先存进问题银行,今后再取出来解决好吗?
生:(齐)好!
(二)教学互动活动
1、活动一。
(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生1:小狗点点送来9瓶牛奶,小兔飞飞送来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
师:你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
生1:9+5=?
生2:5+9=?
(3)探索算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花算一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评析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到学生中间去,听取学生的不同算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5=?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能干的你能做到这两点。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提出来。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或圆片,最好能边摆边说。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14瓶,9+5=14。
生2:我是接着9往下数5个数,10,11,12,13,14。(边数边掰手指计数。)
生3:我左边摆了9个小圆片,右边摆了5个圆片,从右边先拿1个小圆片和左边的9个放在一起凑成10个,10个和右边剩下的4个合起来是14个,所以9+5=14。
生4:也可以从左边拿5个小圆片和右边5个小圆片凑成10个,10再和左边剩下的4个小圆片合并,10+4=14。
师根据生的口述来板书。
(评析汇报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以便集体反馈中能把不同的思维方法都展现出来。)
师: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生3的方法,因为他把5分成了1和4。先算9+1凑成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生2:我最喜欢第2种方法,接在9后面往下数。
师:小花看到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她一定很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花最喜欢你们的哪一种方法吧。(电脑显示生3,生4的凑十法。)
师: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
生:(齐)好。
师:你能试着说一说吗?(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评析凑十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接受,但也要考虑到小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们也学会凑十法。教师可利用“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这种方法你喜欢吗?”“你能试着说一说吗?”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跟其他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2、活动二:故事延续,方法迁移。
师: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花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小花还想请你们帮帮忙。
(1)比一比,算一算。
(电脑出示补充题:开火车)
9+1+19+1+29+1+3
9+1+79+1+89+1+9
9+1+49+1+59+1+6
(2)想一想,算一算。
9+3= 7+9=
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
(评析再次用童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小花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对逐个数数的同学通过练习是否掌握了凑十法。)
3、活动三。
(1)圈一圈,算一算。
师:长颈鹿哥哥送来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①学生看图,圈一圈,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②小组内交流,任选一小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③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评析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有新的动力。练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自己会做会说,还要培养小组的合作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来加深理解,也可以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体现算法多样化。)
(2)游戏活动。
“比比谁算得多”(电脑出示游戏情境图)。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①看图,明白游戏规则。
②以小组形式做数学游戏,如9+4=,同学间相互说出算式,同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评析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教学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想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活动性,达到“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在本堂课中,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几种方法不一定要逐一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四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习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近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习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习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近学习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习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
本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习,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习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习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习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习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五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cai课件,小棒。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分小组合作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 + 2 = 9 + 5 =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 + 3 = 9 + 7=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巩固新知识
1、 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 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 有几瓶牛奶(9加几)
9 + 5 = 9 + 3 = 6 + 9 =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看看有几瓶牛奶,这种实际的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创设情境以及游戏环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六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七
1.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创设计情境、引导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棒.数字卡片。
一、复习。
1.24689
∧∧∧∧∧
11()1()11()
齐答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被分成了几和几?
指出: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9+()=10
问:9+几等于10?强调:9和1凑成10。
3.抢答:9+1+1=
9+1+3=
9+1+8=
9+1+5=
抢答后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
得出:9加1得几,10再加几就得十几,这种题目很好算。
4.怎样相加才能算得快?为什么?291
小结:先算凑成10的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这样就
能很快算出结果是多少。这节课就要用这个方
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课
1.教学9+5=14
(1)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数一数里面有几个格?能放几瓶牛奶?老师放进9瓶,盒子外面放5瓶,要求一共有多少瓶?怎样列算式?板书:9+5=
(2)问:你能通过怎样移动能使我们很快算出得几吗?(一人说,老师演示)
a:9加5等于几,我是通过数出来的。
b:9加5等于几,把9分成4和5,5加5等于10,10
教学过程
加4等于14。
c:9加5等于几,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3)理清计算过程:(老师再演示一次移动过程)
为什么你移动一个放在格子里呢?(因为9和1凑成10)
一个从哪儿来?(把5分成1和4)
此时板书成:9+5=
这时可以怎样算:9加1得几?10加4得几?所以9+5等于几?
不看图谁能说说计算过程?(指一两名说)
全班跟着老师说。
同位互说。
(因为:9和1凑成10,把5分成1和4,9加1得10,10加4得14,所以9加5等于14。)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就叫它为“9加几”
2、同学们,你们还想学9加几?(指名回答)
3、教学9+7=16(跟老师一起摆)
(拿出方格纸,已有格子和黄圆)
(1)数一数有几格?格子里放了几个黄圆?还空几格?
(2)让学生拿出7个绿圆,放在方格纸的右边。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圆?怎样列算式?板:9+7=16
b、全班齐说计算过程(因为9和1凑成10,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加6得16,所以9+7=16)
(7)强调:为什么不把7分成2和5或3和4呢?(因为9和1凑成10)
(8)刚才我们一起算出了9+5、9+7讨论一下,为什么都要分出1来?
(分出1的目的是要把9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了。这样就能算得快,这种方法叫凑10法,凑10法可以把今天学的转化为10加几。)
4、试一试:9+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9加几)
计算9加几的题目要先想什么?(指着9问)(要先想9和1凑成10)
分什么?(指着5、7、3问)(分第二个加数)
都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要看9分出1来凑成10后,加剩下的数,这样算比较简便,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凑十法)
教学过程
但要注意:分出1给9后剩下的几,不要忘了加。
课间操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点儿累了,下面一起做课间操来轻松一下。
师:休息休息
生:轻松轻松
师:下面学习
生:更加用功
三、练一练
1、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左边鱼缸里有9条鱼,右边有8条,一共有几条鱼?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独立完成。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拿着算式9+几,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如:拿着卡片2的同学说:你的朋友在这里。齐说9+2=11,以此类推。
五、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这样的题目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评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