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影响力读后感(三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先发影响力读后感篇一
在阅读《影响力》之前,我没有用心去思考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依着自己的性子,亦或是凭借对孩子们好的一颗本心出发。而现在的我明白了,这是自己在影响力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并做下来的成果。
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诺和一致。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孩子们来到学校第一次见到老师,第一个选择是信任自己的老师。
在这一个方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轩这个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由于当时还有其他孩子在,我觉得他的问题不那么着急,便敷衍的说老师等会再帮你解决。多次求助无果后,他不再来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这件事的,是好几天后发生在晟轩身上的事。当时,由于孩子间发生了口角,昇轩和高年级的孩子打了起来。事后我问道,“晟轩,老师平时怎么教你的,遇到问题第一件事能不能动手。”
晟轩自知理亏,低下头说:“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师。”而后,我听到他不经意间说道:“但是上次老师也没帮我解决,是我自己想办法的呢!”
听完这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经意的随口一句承诺,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之后我一方面批评了他随意动手打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决力所能及问题的行为,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并以情感人,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另一个我想提到的是,社会认同这个因素。对于孩子们而已,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要学会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善于运用榜样的模范作用。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互相的影响力。
还记得在我接过班级一个月后,不少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孩子在有和没有老师在教室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经验丰富的黄主任之后,她给我的回答是——班级缺少能站出来的领头人,没有学生榜样。我不禁回头反思这一个月以来,我处处亲力亲为,反而让他们过于依赖老师,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对孩子们性格的初步了解,我把全部55个孩子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家评等多种维度的相互认可,组与组间、孩子与孩子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班内风气也越变越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见《影响力》,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总结。我也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能让我和同行们、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自己“新师”乍到的两个小感悟。
先发影响力读后感篇二
太极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面对强有力的对手时,不顾一切硬碰硬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最好的莫过于,找到那个关键点,借力打力,用小力气得到大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事半功倍。这在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的,找到那个关键的按钮,就可以轻松地影响他人,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这种通过影响他人达成个人目的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制造商给客户赠送免费的样品,确实可以让人了解他们的产品质量,但仅仅是了解产品这么简单吗?有人向你提出一个不太合理的请求,拒绝之后,他又提出一个比之前简单的要求,你是不是觉得很难拒绝对方让步之后的请求?
如果想掌握影响力的法则,并运用于生活工作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书中详细讲解了实施影响力的7个武器,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去拒绝别人施加的不好的影响。
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说服、谈判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并有巨大的贡献,被称为“影响力之父”。查理·芒格称赞他:“在影响力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但年轻时候的罗伯特其实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他总是会订一些根本不想要的杂志,买一些完全不需要的东西,被很多小贩运营商当作是好捏的软柿子。罗伯特对自己很容易受影响的特点很感兴趣,于是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专注于顺从心理的探索。
《影响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容易受影响的原因;六个基本原则;如何拒绝他人施加的影响。从社会功能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原则是怎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我们都知道动物拥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就好像动物体内有一盒已经录好的磁带,只要按下开关,它就会按照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播放。这个开关,触发点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些部分特征。比如雌火鸡对小火鸡的关爱和照顾的触发点基本上只有一个——小火鸡的“叽叽”声,如果小火鸡不出声,雌火鸡根本不会注意到它。
人当然比动物要高明的多,但是我们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由社会塑造,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脑袋里,只要找到触发点,人就按着特定的方式行动起来。有些人之所以在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能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愿望,就是掌握了影响别人的触发点。
1、互惠。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大概意思是,想要得到,先要给予。为什么要先舍然后得呢?背后的原因就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也就是礼尚往来,这个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我们被教导,一旦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想办法回报,那些不知恩图报的人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谁都不想被人认为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同时,受了恩惠还会滋生出一种亏欠感,欠别人东西总是觉得很不舒服。这样,内心不舒服,又不想在外面丢脸,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互惠原理就运作起来。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心理的压力,会让我们给出去的比自己得到的更多,这也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地方。
用互惠原理让别人顺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给恩惠再索取,另一种是互惠式让步。互惠式让步还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一个人对我们做出让步,我们觉得自己也有义务退一步。比如你找别人借100块钱,你先说你借200,对方拒绝了,你再退让把金额缩小到100,这样你借到100块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在200块钱的对比下,100块显得更小,而且,这种看起来的让步能让对方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责任感,因为对方觉得是他逼你让步的。这种蓄意退让非常聪明——“不仅提高了目标对象答应他要求的可能性,还让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最终的协议。”
2、承诺和一致。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言行一致是一个好的品质,没有人会信任那些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迫于这种压力,当一个人做出一些承诺,选择一个立场,他会尽力实现承诺,坚持立场。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做出承诺,效力更持久。美国总统大选后,新任总统在进入办公室执政前必须宣誓,想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书面声明具有很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实现目标。定个目标,然后写下来,达到目标之后,再制定另一个目标,然后也写下来,这样进步就会很快。有些大公司会举办宣传征文比赛,100个字左右,夸一下产品的优点,公司筛选这些稿件,给获奖者颁奖。这样做公司能获得什么好处呢,那些参与征文比赛的人,寻找产品优点并且写下来,结果自己也会深信不疑。
3、社会认同。
人多的地方比在人少的地方更安全,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周围都是人,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想法,但事实上,在人流众多的市中心,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事件,有人倒在地上,甚至是有凶手在杀人,但周围的人无动于衷,在一旁观看。这种现在不仅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有。媒体总会强烈批判围观者的冷漠和无情,认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把人变得铁石心肠,扼腕叹息社会的堕落。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解释。首先,周围有很多人,那么单个人所承担的救助责任就变小了,人人都会想着有别人会帮忙,结果谁都没行动。其次,旁观者很多时候并不确定发生的事很紧急,不确定是不是要给予帮助。当人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中,很容易去模仿周围的人。而我们在公众场合,又习惯性地表现得冷静成熟,因此就演变成了“群体的冷漠”。
4、喜好。
同样的请求,我们更容易答应那些自己喜欢的人。那么我们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有哪些呢?最常见的有两个:
(1)外表魅力。
“颜值即正义”真的是有道理的,实验证明,“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这里,男女性的反应仍然是一样的。”
(2)恭维。
恭维的力量之大,不管好听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听了后都同样喜欢。
5、权威。
“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从一个名牌大学的教授嘴里说出来,和从一个普通人嘴里说出来,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正统的权威说了话,该有的疑问也变得不重要了。
6、稀缺。
物以稀为贵是极为普遍的常识,不少商家就利用这个这个常识,或是制定最后期限,或是强调产品不多,刺激顾客进行消费。
稀缺性能起作用,主要原因是很多好的东西确实难以得到,所以我们会根据一个东西的稀缺程度来判断它的好坏。另一个是东西变少,我们得到它的机会也会变少,人们痛恨失去,也恐惧失去,正如同g。t。切斯特顿所说:“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人身上的这些固定的心理模式,其实有它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不需要严防死守,拒绝任何影响,我们要拒绝的是那些不怀好意,试图从我们身上榨取剥削利益的影响。首先我们要对影响力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准备地辨识,在实际生活中,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互惠:如果能看出来对方的恩惠只是索取更多的手段,自然就不会受影响了。以德报善,以直报怨。
承诺和一致:感觉到不对劲,不舒服的时候,进行思考,不要随便承诺。
社会认同:要知道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大部分人不是理性思考后做出决定,而是基于别人也都这么做。
喜好:如果自己超乎寻常地快速喜欢上了对方,一定要警惕,如果这个人给你推销产品,就把注意点放在他能从这笔生意得到的好处上。
权威:问自己,“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太多事实证明,权威可不一定是正确的。
稀缺:一旦情绪波动,就要告诫自己暂停,冷静下来之后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它吗?牢记!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得到,就会变得更好。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很快,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人们适应这种生活的捷径,而且节奏越快,它们会越重要。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黑德曾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更多。”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厌恶这些模式。同时,《影响力》介绍的基本原则确实是影响他人的有力武器,武器没有好坏,性质全在于使用它的人,拿着一把刀我们既可以为善也可以做恶,当然,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在好地方。对于别人不怀好意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合理的方法,威胁、谴责、抵制等,主动还击,给他们以颜色,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捷径可以正常地运作。
先发影响力读后感篇三
何为情商?领导管理者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情商?简意之,可以理解为管理情趣的能力,吴教授指出:领导者应该学会并具备把思想植入别人头脑的能力,他认为:所有的工作事故都有与情绪失当有关。从这一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在工作中能调动情绪,就可以调动一切。
吴教授的情商理论包含十五个表征: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作为领导管理者,如何运用以上表征呢?
从内部对自身而言,“应尽量获得矛盾的知识”,多用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修复及提升自己的智慧指数,从而才能在具体情境中以矛克盾或以盾克矛;从外部对别人而言,首先,要从意识上不要忽视别人的想法,要全力倾听,少用或慎用思维定势及比较原理;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传递途径,在语言、眼光、文字、表情、行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敏感性,增大钝感性;再次,在策略选择上要注意移情换位,要对事件中的自己、对方、旁人等利益相关人进行换位思考,尽量避免换错位,甚至越位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少以已度人,并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且不失当。
我们出现情绪失当,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不足往往是不能忘掉自我,即有时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现实中自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位于重要位置,更不可能让自己始终都扮演中心者的角色,但往往是这种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吴教授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情结”。
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的赏识,认可和赞美是激发别人关注和亲近你的基础。其次,要想使别人获得你的好感,取决于你对别人尊重和宽容,毕竟,人不是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个个整齐划一。再次,沟通的质量是问题解决的保证,孙子语:“致人而不至于人”,《金刚经》中的“空”、“如如不动”都暗示我们,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自我”,用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操之在我”。
如果我们都能怀着真诚、谦虚、不传播不良情绪、不增大磨擦的态度,我们就能够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管理影响力,更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高质量的效果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