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十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一
竞争竞争,最主要的还是拼成绩。我记得第一次月考,我竟低了他十多分;那时我心想:下次,我一定要胜过他。这似乎有点不现实,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我那个同桌也十分奇怪,才考第一次试就骄傲地飞上天了,这使我更努力学习,心中发誓:下次一定要超过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星期后,我的愿望实现了。经过一两个月的磨合,我与同桌彼此对对方都有一定的了解。竞争也越发的激烈。直到期中之后的一天中午,我读懂了竞争的真谛。
期中之前,所有人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我与同桌的世纪大战即将来临。那时我们俩谁也不理谁,生怕对方超过了自己。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走出了考场。我那个死对头同桌竟主动来找我。他对我说:“其实我之所以与你竞争,是想借此来提升自己的分数,竞争是最平等的比赛。这半个学期的时光是你使我受益颇多,真不知要如何感谢你。”我听完这番话,第一反应是一头雾水,他为什么要感谢我呢?我不停地问自己,却我一直得不出答案。
过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周末,老师马上就要发试卷了。我十分紧张,可同桌却没有,我以为他已经知道成绩,可他却说不知道。我又开始疑惑起来。怎么他像变了个人……此时,班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打听自己的成绩以及别人的成绩。不久之后,成绩总算是公布了,我告诉他我比他考得好,他也没有如原来那样暴跳如雷。一天以后,奇迹发生了。
班上开始公布排名,我与同桌在班上排到了无法想象的位置,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同桌的那番话了:原来,竞争,可以促使所有的人共同进步。它就像是培养我们能力的养料,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说到竞争不得不提一提对手。如果你与一个合格的对手,那么,你会成长地更快。既然竞争者对我们都如此重要,感谢对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感叹:竞争原来如此的重要……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二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全国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不断进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出台了各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支持,高校也在不断地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制定的政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更不用说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者或者教师,构建出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才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就业指导课程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开设改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开设改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开设在晚上,很多学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时间去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且指导的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是针对毕业生的,因此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导方式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以及就业形势的原因,大多以商业性的内容为指导,比如面试应聘技巧、求职包装等,忽略了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再者,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极为不规范,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过于临时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讲授的课程重理论缺乏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批的就业指导辅导员也随之扩招,多渠道招聘的辅导员使得就业指导的质量和专业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决教师队伍素质的专业化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但是不成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生活环境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的经验不足,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也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对国家、对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比较大,经常处于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从,缺乏果断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具备以下特点的毕业生:
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所应聘单位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因此,有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示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的原则之一。第二,能够忠诚与企业。据调查显示,很多国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资源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宁可招聘能力差一点,但是具有忠诚心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员工。第三,具备敬业精神的专业的技术能力于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体现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质的高低,而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当今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对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明确新时期就业指导的理念,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很多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顶多算是出谋划策,而非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该弥补对大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建立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以国家的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三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学生,素质,就业,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已签约和已有意向;没有找到工作;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和,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了解企业人才要求的好处:
、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块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
、若明确自己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节省人力、物力;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对该目标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为之后撰写简历、面试打下基础,甚至在就业初期都将受益匪浅;
、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将降低遭受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几率。
在平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在读大学生很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会涉及哪些行业、职位说出个大概。据报道,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的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学生能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而对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却占到35%,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结合前程无忧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众多学生在自身及就业目标的认识度不够,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求职前不知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该怎样“卖”,不知道该“卖”给谁,成为了横在大学生就业前三道隐型的壁垒;同时也进一步折射出国内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落后。
不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遗症还表现在对自身的估计与期望上,超脱实际凭空对自身的评价通常会产生偏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反观低于30%的表示“很明确企业对人才定义”的学生中,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满足的理由来源于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达标。仅有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
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这六项人才基本素质,在大学生眼里哪一项是最为重要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占总量的。其次为“专业知识”,占到,“工作态度”以11%位居第三。而仅有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榜中垫底。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迅速增加,社会的进步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更有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尤为严重,但是企业还是缺乏综合型的人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校教育;社会原因
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在思想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另外在专业学习上,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和治学的不严谨,少数学生学习不认真,考试作弊的陋习。
2.高校在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2003年中国的第一批入学的学生融入社会,为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庞大的队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该地区的经济衰退,社会并没有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导致突然增加就业难现象,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另外,由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高校仍然传达政策,组织信息,“双选”一刀切阶段,职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改革的需要。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为了尽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工作。这样不能学以致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准确的拥有供求信息。企业讲究低成本,高效益,不愿接受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宁愿考虑那些在职培训中的社会人员,这些因素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1.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
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过渡段未配置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本质整体供应的矛盾。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拥有很多新增劳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这样的尴尬局面。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随之高校扩招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然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会人力资源相应对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必然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既希望谋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用人单位的拒绝,这样导致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意志消沉,和行为上反应迟钝,无所适从。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些心理问题无疑给大学生在就业时带来不利影响,使得他们面临着现实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就业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严格,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这种状况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想过长远的人才战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学,高学历,不考虑用人为才,仅仅以这些硬性规定,将很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4.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得长效机制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潮流,但是还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如档案、户籍等。部分企业招聘的时候以不是本市户口而把求职者拒之门外,很多大学生因此与工作无缘。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们必须对就业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剖析,然后调动社会各层多种力量,对他们多多关注,做出多方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将各种措施和方案实施下去。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自己做出调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态,确定新的就业观。大学生应该放弃“社会精英”的复杂的现实,建立就业流行的看法,有许多空闲的位置,小城市,村庄和社区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应该建立一个基层的意识,职业意识到基层行使其挖掘潜在的斗争意识。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仅530万,2009年拥有了580万,2010年达到了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650万人,”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却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不利,迫使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过硬本领,以便采取主动,在就业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以自己的专业技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拥有敏锐的眼光,瞄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缓解就业的压力。不仅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更多了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为迎合市场要求,高校应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提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积极吸收了大量专长的老师到就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它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队伍化、教学机构完善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学科研究先进化为目标,能够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样,不仅打破了应届毕业生的局限性,也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3.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纳入法制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样,就能够消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从而打破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一旦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这样,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外我国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对此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不仅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失业率,也让我国的宝贵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五
摘要: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1.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2.确定自己的求职要求。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3.提升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4.提升求职针对性。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5.调整求职心理。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参考文献:[1]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
[3]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模式虽然已经转变为“三低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是,最新的人口统计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亿。庞大的人口总量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再次,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每年涌入城市的非农劳动力以及新增城市劳动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且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就业;失业;就业政策;人口
(1)就业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而且,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这些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希望在城市里某到职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次,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包括高校毕业生和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数量庞大,这些就业人口都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我国是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测量我国的失业率的,所以这个失业率不包括不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口,因此,现实中的失业率依然很高,就业形势很严峻。
(2)旧有的体制机制造成就业渠道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就业首选渠道是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剧增的情况下,旧有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了。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工资收入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工作无失业风险。所以这些观念导致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上述这些单位求职,以致于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失业、坐等就业。
(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与劳动者个体的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矛盾在结构性失业中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不够优化的。例如,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第三产业的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吸收就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些产业与提供的岗位需求与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相适应。例如,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一些制造业虽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但是,这个产业不能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等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在这些工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从工厂的门卫到办公室经理基本上看不到大学毕业的高素质人员。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因为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不能够提供大量的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制造业只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知识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4)劳动力市场发展不成熟。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不仅要完善产品市场更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中参与分配。而当前我国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都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分配中。要素市场中尤其是劳动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劳动就业模式没有充分建立、就业培训以及岗前培训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没有建立。从而导致市场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作用大大减弱。
(5)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是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革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一些旧有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只完整的存在于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而其他的私人企业个体户等经济单位则不能提供完全的社会保障。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就业人口在就业和择业上进行自由和公平选择。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在择业时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和国企等社会保障健全的单位。
(1)经济转型带来的阻碍因素。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既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单位,亦存在鼓励和发展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虽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职工福利待遇方面。这就造成劳动者在就业和择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行业,使得就业渠道狭窄,造成大量的的失业者。
(2)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绩,但是,若进一步分析这经济发展的结构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亟需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我国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的制造业重点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吸收的只是低廉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岗位只是简单、机械、重复的岗位。他们虽然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发挥作用。
(3)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就造成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不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与劳动需求不匹配。
(1)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之举。只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才能为就业市场的配套服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少就业人口的后顾之忧。
(2)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就业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靠劳动者素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增强。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好的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只是改善劳动者自身的就业择业素质,要想使他们的素质发挥就需要社会提供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4)注重社会建设,为就业服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择业时,主动选择非公有制行业。
因此,要把就业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放在社会建设的优先位置。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海萍,张柯.中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云南:云南民族大学.2010
[3]赵晓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j].企业导报.2009(11):13
[4]赵履宽.再论劳动就业问题[j].人口研究.1981(4)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八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05(4):67-69.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九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xxx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
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从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制定好近几年的职业计划,并拟定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认识自我表现,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步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写谋职信,自荐信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写谋职信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是你所求的工作在信中的以明析的表达。
2.写自荐书信时,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
3.在简历中真实的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利用各种途径求职:
1.校内途径
a、参加校园招聘会,这是应届毕业生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b、学校推荐,这种途径的求职成功率很高,但选择的余地不大。
2.社会途径;
a、参加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其规模庞大,招聘单位众多,行业范围广泛,给求职者较大的空间。但用人单位多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且其在组织管理、安全保卫方面有所欠缺。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一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上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面广,前景较好。待遇丰厚,大学毕业生基本在2000元。之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已渐渐复苏,此时经济会有所增长,各个企业慢慢步入轨道,新的企业会不断涌现,此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会有所舒缓。而会计这个职业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企业的复苏与增长,相信工程管理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的增加。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广东省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统计,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二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三
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高职高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高职高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高职高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本科、研究生少很多。因此,高职高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思想的禁锢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高职高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高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高职高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完善课程设置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高职高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高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1]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高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67-69.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四
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15年有749万毕业生,今年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进入就业市场。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2.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还未走进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对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对于行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情况等方面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大学生来讲,这个时期学习能力旺盛、可塑造性和接受能力强,可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教授和答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大学四年做好学习和实践锻炼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对学生起重要作用,这也就要求学校建立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可通过组织就业指导课老师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学生就业工作交流,也可通过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整理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授课时,更多的联系实际,穿插实际案例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五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脱贫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免除了精准扶贫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并且每年发放补助,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大学生只有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得自己家庭脱离贫困,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成为了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对600多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年级有不用表现,本文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一定的影响,顺利就业。
【关键词】精准扶贫;就业观;年级差异
在高校推进精准扶贫是国家为了在教育领域实现公平,依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在十二五期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xxx提出了一系列资助学生的措施。“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我国教育领域扶贫现状
“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已达到一定规模,基本完成了量的累积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国家的资助之下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之后是否能够使得家庭摆脱贫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只有顺利就业才能改变贫困现状,真正实现脱贫。
2精准扶贫大学生就业观的年级差异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内容主要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之后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选取代表性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
调查实施
本研究共向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46份有效率。因为问卷是在课间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发放的所以回收率较高,但是有一些同学没有按照问卷要求进行勾选,产生了14份无效问卷。
2.3调查结果与讨论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六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面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见识增长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特别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能力。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10,(01):9.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八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升学优于就业论文字篇十九
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并揭示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解决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
前言: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成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手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才的合理分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总体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对自己将来的进行合理地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它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应该总结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社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有效规划未来职业,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管理是指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概括,便于指导以后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职业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现阶段的社会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和教育背景,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尤其是对于从未离开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就业的整体情况缺乏认知,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片迷茫,因此,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讲,通过教师的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再根据发展实际情况,相信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
第二,有利于高校推动教育改革,树立高校的信誉品牌。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对于大学生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发展也极具重要的意义,在现在的社会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对于高校成绩的评判标准一般是建立在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本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学校会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分配分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学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能只靠市场的调节,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政府及相关的高校共同努力,共同引导。就业指导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目的,最终形成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是积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不足,有些高校在学生的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就业指导课,而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已经实现就业,就业指导的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专业化的指导教师更少,无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第三,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信息的不到满足,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与社会真正的.就业形势不相符。第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细致规划与指导,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确。第五,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分析不到位,对于数据的整合分析没有结合当今现有的就业形势。第六,就业管理系统的技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存在偏差。
以上是当今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不是分离的,通常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对于高校来说,积极做好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及高校要引起注意,积极采取相关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解决。
第一,相关的部门和高校首先应该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问题应该有充分的思想认识,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进一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时间应该做出合理安排,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革新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管理力度。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采集准确,并能够仔细分析学生的就业信息,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第三,各大高校之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给更为全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对于个人、高校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社会和高校应该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的工作,共同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9).
[2]熊成军.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电子科技大学,2010(10).
[3]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胡长伟,尹大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2005,(1):39.
[5]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