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专业知乎(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一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实践效果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学生,大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头脑灵活,有思想,可塑性强,但缺乏实际经验。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研究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提高人才效益。
实施“1321”的教学管理是东软信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即1学年被安排成3学期,2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学期的实践性教学。 “1321”教学管理学期设置加快了学业进程,使学生有机会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掌握所学内容。2学期的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虽然也针对性的开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但这远远不够满足学生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理解,而紧邻的1学期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实践内容安排直接关系学生理论学期的知识,贯穿整个学科知识内容,所以实践学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学期不可比拟的。
为了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在“1321”学期设置的基础上,东软信息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3+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在大学1-3年级,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构筑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第四年通过在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一年的学习、实践、毕业实习(设计),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针对学生在各学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同,上述各个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的内容相对有不同的侧重,对低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专业发展对企业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流程和具体实务操作。课程内容结构方面的安排要力求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灵活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各类软件的模拟进行技能训练及沟通技巧练习;请企业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参观软件园内高新企业,实地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二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多数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属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其中高中学历的约有71%。由此可知,从事酒店管理的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而员工的总体素质普遍偏低,一方面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水平下降,这会使得顾客的满意度上升得非常缓慢,导致酒店发展缓慢,很难跻身优秀的酒店业中;另一方面,员工的总体自我醒悟意识不够高,这体现在员工不能对顾客的需求做进一步的评估,从而使公司错过了潜在的利润,另外,它还体现在员工不能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对酒店的员工培训和规章制度提出宝贵的意见。因此,员工素质低会导致公司失去了很多潜在的顾客机会。
我们经常看到酒店门口长期挂着招聘新员工的招牌,这是因为从酒店的底层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都习惯于跳槽。员工之所以频繁跳槽,一方面是因为酒店的工薪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酒店的福利待遇不好。一旦酒店内的从业人员跳槽了,酒店肯定会流失一部分人才,而招聘了一些新的员工就意味着要进行新一轮的培训,这需要投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浪费了企业成本资源。
酒店行业的薪酬基本上与时间成正比,即员工为酒店服务的时间越长,得到晋升的可能性就越大,薪酬就会越高。这需要员工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与耐心才能晋升到自己想要的职位,才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薪,这对很多新员工来说不公平。一般情况下,酒店业老总的薪酬是普通一线员工的几十倍,这样就会使一些员工心里产生不平衡感,导致他们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还有可能影响酒店的整体形象。
上级领导对下属漠不关心,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在上级与下级之间,他们只有在上班的时候进行沟通,而且都是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下级则只能执行命令,而在工作之外,上下级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沟通,上级既不关心下属的生活,也从来不向采纳任何意见;员工也不敢向上级搭讪,在非工作时间更不敢与上级攀谈,交流心得等等。在工作中,员工完全没有主人翁责任感,有些管理者甚至把老板安排给他们的工作看做是一种“恩赐”,因此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感到非常自豪,并以“救世主”自居,这样就导致管理者缺乏战略目光,他们对酒店管理没有远见,缺乏主见,只是一味地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从而导致了酒店内部实际出现了“家族管理”。因此,上下级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会导致酒店管理固步自封,无法创新,难以取得进步。
不同的酒店对员工的要求不同,酒店要有选择地招聘员工。例如,企业是选择经验丰富的员工还是新员工进行培训,公司实际上需要怎样的员工。对于培训成本不算高的普通员工,很多都会选择招聘新员工,而对于中上层管理,企业则更希望员工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具有相应的学识,能为公司出谋划策,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再者,企业的晋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招聘者的选择,例如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则不会选择在“家族管理”式的酒店,此时,公司就要制定相应的晋升制度来留住人才,以免由于聘用不当而造成人才流失过快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一般情况下,人员流失率低的公司都拥有有效留住人才的战略。以负责任、积极向上、工作认真、拥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为模范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奖励是该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要达到该战略,要求公司有一个有效的聘用机制。企业所制定的聘用机制可包含以下内容。首先,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例如,与同等级的酒店相比,企业可以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好的食宿环境,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褒奖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如“月评”。其次,在培训和发展中发现表现良好的员工时,应当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这不仅能提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能吸引外来优秀员工,为企业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接着,要制定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上下级之间一定要进行的沟通,上级要善于聆听下属的意见并采纳有效的建议;在生活上,上级也要关心下级的生活,对下级嘘寒问暖,这会使员工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领导对员工的关心会使员工更加努力为企业工作。最后,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建立一个互助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能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这种融洽的气氛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战略,企业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聘用机制,这样就会使员工对自己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为公司付出,所以他们就不会轻易离职,进而大大减少了人才流失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要想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造一个有力的员工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正确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对员工的付出做出充分的肯定,它运用的优劣对酒店的命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握好激励机制的原则才能更好为酒店服务。首先,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才能运用好激励机制。由于人类的需求是多变的,即使在同一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员工的普遍需求。例如,对于有些员工在进行任务前就出现了意志消沉的症状,应当提前激励;在完成任务之后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又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奖励;当内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安慰的时候,应当关心问候员工,对其进行及时的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方法千差万别,常常因时、因人而异,因此,在实际操激励机制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这将会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减少离职率,有利于酒店的长期发展。其次,激励机制要公开透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做到这点,就应当尽量合理地分配任务,使员工在获得薪酬方面的机会均等。员工应当在同一工作条件下通过同一考核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业绩。另外,激励机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使奖励或者惩罚有所根据,这样才能说服人心,才能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力。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企业能够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之间能够融洽相处,从而实现酒店与员工双赢。
首先要使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可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技能,从而使顾客得到满意;顾客满意之后酒店的口碑好、知名度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使得酒店的利润增多;而酒店的利润增多之后,员工的福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公司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培训,以此类推。其次,酒店要从不同渠道和层次来丰富培训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员工进行情景案例分析培训;可以领导员工到野外参加一些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培训过程中避免小题大做,即有些错误只是属于个人所为,没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在该问题上;培训也因人而异,应当分别对普通员工、底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培训不同的内容。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发挥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好处。传统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缺点,我们要找出这些缺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培养出忠诚的员工,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三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率,也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员工的个人成长。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内容,首先概述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以及作用,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并系统地论述了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可行措施,以期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事业单位运转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以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确保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的正常运转,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单位内部的员工所进行的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组织管理、岗位调配以及绩效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对单位内部员工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以及工作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控制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激发单位内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岗位与员工、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选聘使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资福利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转型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逐步实现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全面聘用制度逐步完善;员工的薪资也实现了岗位绩效工作制。这些改革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顺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2)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因而有助于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运转高效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
(3)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单位内部人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以及激励措施,通过各种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导向,促使员工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努力提升,实现整体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1)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足。受事业单位传统行政式管理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普遍执行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内部也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以及晋升渠道,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长官管理”问题,未能形成用人唯才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面。
(2)事业单位内部员工构成复杂,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阶段,特别是一些采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招录逐步朝着公开选聘改进,制度之间的衔接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构成相对较为复杂,有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员工和临时员工,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健全。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激励以及约束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与激励措施的配套运用不够规范,没有对员工的管理形成鲜明的导向,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1)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上,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将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要素,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同时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选聘制度,逐步吸引人才,形成事业单位稳定的人才队伍。
(2)改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员结构越发复杂,在这种形式下,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身份差别的管理模式不仅不适应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容易由于差距在事业单位内部引起矛盾问题。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应该尽量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以身份作为管理依据,采取人员分类管理的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内部业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综合采取差异化的薪酬管理以及岗位绩效管理模式。在具体管理措施的执行上,可以将事业单位内部分为行政管理、技术岗位、业务经营等不同分类,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健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职能情况,明确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目的,可以通过在单位内部开展培训调查的方式,结合分析培训需求,最终确定培训工作目标。其次,根据培训目标制定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纲要,具体细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培训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培训实效。此外,在培训师资力量上,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单位内部选择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也可以在外部聘用专家教授,提高培训层次。
(4)改革事业单位薪酬体系的设计。对于事业单位薪酬体系的改革,关键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对薪酬管理的改革。在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上,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人员结构、岗位设置情况等,选择清晰明确、具体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合理地制订考核方案,并进一步规范考核流程以及考核反馈管理,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准确真实,为薪酬管理提供全面的依据。在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岗位以及个人薪酬,通过完善的岗位评价分析、市场薪酬调查等调研准备,制定具有效率导向明显、公平合理、激励竞争的薪酬管理策略,适当制定差异化的薪资制度以及薪资分级,既要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导向作用,同业也要起到提高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热情的作用,确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效能发挥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对于事业单位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选聘、配置、绩效考核以及奖惩机制等管理内容,进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1]宫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9(1).
[2]杨程程,李娜,王洋,等.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和启示[j].经管视线,2010(2).
[3]谢凌玲.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j].统计观察,2009(2).
[4]张峰岩.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方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2).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四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世界合作社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各国农民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经济地位,发展农村民主的重要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但起点高,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时间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合作社人力资源的管理。笔者分析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力资源 管理 研究
作为当今的社会经济组织,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产业活动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想谋求其生产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有效赢得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充分实现投资社员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努力确保自身能够稳健发展,就必须重视和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笔者根据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改进对策,下文做具体介绍。
(一)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缺陷
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做到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解决管理谁,谁来管理管理,如何管理的难题。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上层管理不集中,这也降低了管理效果。多头管理容易导致都管理,都管理不好甚至无人管理的问题。因为多头管理非常容易造成事权不统一,形成内耗,降低管理效率。此外,对农民如何管理的难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投资不足,开发目标不明确
由于实际情况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投资不足,开发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不明确,在农村教育中仅把教育和知识的获取看作升学的手段,而不是看作致富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这种狭隘而片面的思想观念妨碍了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产业分工不发达,专业分工不明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无力参与到农业产业分工和农业产业链迂回的过程中去。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说明了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的主体不明确,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难,效果不明显;也导致了农村教育的结构不合理,无法把教育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综合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无法提高,即使市场化再发达,农民也无法真正投入到农业产业分工和工业化进程中去,致使目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困难,农民增收缓慢。
(一)农民分类管理
农民分类管理是按照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原则,根据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标准对农民进行细化分类,目标就是形成一种激励性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农户分类管理把农民分为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转业农民。农民分类管理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激励农民,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二)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农民企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是指在合作社中起到带动作用的人,一般包括合作社的理事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等。他们是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的核心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理顺合作社内部的人才核算、激励、科技创新等机制,推动和落实合作社的各项管理制度具有关键作用。
(三)加强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育
努力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岗位要求,做到成才;切实强化对合作组织性质特点和文化取向的教育,不断培育搞好生产经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使之能够按照合作社目标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探索创新,充分挖掘和开发自身的潜能,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使其深刻了解合作社的宗旨、理念、文化等,培养其热爱合作社、献身于合作社的理想和志向。
(四)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合作社在确定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时,应当坚持科学性,体现公平、现实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量化的结构体系,有利于具体操作。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所以如何确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和构建其薪酬体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总体上要把握住基本工资、社会保险占小头,岗位津贴、奖励工资占大头的原则,从而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
综上所述。将农村人力资源分为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专业农民为农村人力资源分类培训、技能鉴定等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合作社将专业农民纳入组织体系,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奠定了基础。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铺设了一条合作经济的专业人才管道,可以持续地支持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并为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1]樊友平,张才明.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
[2]谌新民,张炳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张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及其战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2.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五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办学模式、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和考试制度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专业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专业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关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总体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对于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学计划还不完善,在课程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形式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实用性不强,实践课时安排少,教学方式方法死板老化,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注重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难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很多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动态,跟不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3)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普遍较差,老师都不会操作,学生更加无从掌握;
(4)教师队伍构成单一,专职教师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少,很少举办讲座、论坛、会议等交流活动。
(三)不重视实验室建设
(四)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用人单位也更欢迎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经验和学历依次是用人单位考虑的四大因素,而所谓学生干部、获奖情况、性别及政治面貌是最不被看重的。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践课时安排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二是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三是校企联合少,关起门搞教学,没有让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四是实习形式少,一般都只有毕业实习;五是没有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学生毕业时甚至连一张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
(五)考试方式老化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使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有: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的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少。一次性闭卷考试仍是大部分课程考试采用的主要方式。仅凭一次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也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积极建立以知识、能力和技能考核并重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产业系统、科研系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学校可以了解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教师可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和技术革新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观,或随同老师参与企业的有关课题研究,聘请产业界和其他高校的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开讲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管理类专业,是非常适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
(二)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从理论为先转向应用优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吸收用人单位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应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实践内容的教学时数,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教学时数,鼓励教师增开选修课。其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应面向就业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技术引入课堂,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知识、能力培养兼备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教学工具,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要跟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潮流,配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实验室不仅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要添加和充实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实践平台、人事测评等完备的实验软件,并逐步加大向学生开放的力度。争取所有课程都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模拟操作。通过上机实践与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人力资源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创造条件将优秀青年教师推上教科研的重要岗位,支持他们主讲核心课程,鼓励申报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其次,努力促进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坚持在岗进修、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高级职业资格培训。其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应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操作水平。应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让教师轮流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其四,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聘请退休教师为青年教师和学生做指导,聘请企业高管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广泛邀请外校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整体设计,并开设名家讲座。
(五)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尤其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社会和专业热点问题,并利用实验室开展模拟训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课堂讲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可以课程专题、论文写作、社会调研等开放科研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要密切校企联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应包括毕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基地实习等多种形式。应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资格证、物流管理师等,要求每个学生最少获得一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考试培训,选择有考证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导。
(六)改革完善考试体系
结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等的意见,广泛应用人事测评的方法和技术,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三百六十度绩效考核等。综合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论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脑、手、口齐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反应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莉.谈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3]曹德骏,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0(5).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六
摘要: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单位。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如何推动企业内部资源的良性整合,提升国企的竞争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目前现状的梳理,以期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传统管理 管理职能 体系框架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功能大多被视为解决聘请员工、支付工资和应付劳资纠纷等行政工作。直到今天,不少还是以“人事部”等名义做些行政性工作,扮演后勤支援的角色,至于如何合理调用自己手中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等却不太重视,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对此进行了调查,许多国企职工根据自己的体验,列举了以下一些问题条目:
1、薪酬分配不公;
2、考核不合理、不科学;
3、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4、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
5、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
6、人与事不匹配;
7、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
8、基本制度不健全,且观念落后;
9、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
被调查者中有54 %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0 %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 48 %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 %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 40 %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同时一系列资料也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
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
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
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
根据以上不完全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遏制人才流失,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尚未彻底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部门那种消极管人的落后状态,虽然有些企业将人事部门的名称改为“人力资源”部门,但职能仍然没有转变。
只见“事”,不见“人”,激励手段单一。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遇到事情多了就加派人手,事情少了就减员增效。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作为任务性的被动执行,其价值体现只是作为办事机构加以使用。
有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部门的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实现正规化、专业化。
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为战略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两种。战略性职能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目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等。经营性职能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主要负责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日常事务,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甄选和培训等方面。
国有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职能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职能履行不到位。企业往往注重于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缺乏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或者干脆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于不顾。
第二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性职能履行不全面。只是部分履行了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培训、调动、退休等经营性职能,往往忽视了工作分析、员工的职业计划、劳动关系等经营性职能。
第三种情形,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第四种情形,有关人员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能力不足。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仍不具备正确高效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对员工的招聘与甄选、绩效评估和激励方式、薪酬与福利体系的设计、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的改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原则、方法和技巧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就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原因在于:首先,公司高级领导层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其次,受职权限制,人事部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第三,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七
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员工按照《劳动法》依法给社保机构缴纳的费用,由于受法律保护,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虽然短期内给企业和个人增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对个人的权益保障,是对企业减负,降低风险。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社会保险作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虽然有法可依,但是并不能保障每位劳动者可以享受到这个福利,企业在给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者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由于缴纳社会保险是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总认为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增加了自己的支出,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便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表面上看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实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既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没看到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带给企业的好处和保障,直到问题出现时才后悔莫及。
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有待提高,企业的福利机制需要健全。
在许多企业的管理中,往往以业绩为主,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建设,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么由别的部门负责人兼着,要么仅安排一些做事的专员,总觉得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必要,殊不知,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正式因为管理者的不专业,导致人力资源的制度和体系不能有效建立起来,更遑论具体到企业的福利机制,他们对社会保险不懂,对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不擅长,无法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许多企业不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我们归纳总结出如下调整和改进措施及方案。
1.加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升管理者的战略眼光。
普及法律知识,让管理者意识到法律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督促企业能依法办事,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能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保险这个事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利益。
2.提升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的福利机制。
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往往决定他所管理的领域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化了,所以在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福利制度,而社会保险作为福利的一部分,用制度来规范,保证了企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同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从专业方面得到加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制度是规范的,合法的,当遇到问题时又能依法办事,为企业解决一些麻烦问题。
社会保险是企业建立的对员工的一种福利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组成部分,五种险种使得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还有经济保障,均是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不仅使员工享受到实惠,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福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所以社会保险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无形中也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个企业,绝大部分员工都会在乎福利,都会对公司的福利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企业能根据员工的需求不断的采取一些福利措施,必将大大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福利的重要组成,社会保险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保护,也体现了企业对劳动者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使得员工劳动得安心、放心,消除他们的顾虑,能更加专注于工作上,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这些无形的东西都会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员工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企业也要善于运用这个工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社会保险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了能激励员工外,同时也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了得到加强,也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更愿意以企业为家,也更愿意为企业多做贡献,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时,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有一家民营企业,属于服务行业,由于福利制度不健全,都没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除了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外,还使得员工没有安全感,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更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之后,大幅度提升了员工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年终奖等,当年该企业扭亏为盈,而且日益壮大,所以社会保险等福利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3.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有利于团队的稳定。
企业在对外招聘时,经常会遇到求职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企业给员工购买保险不?一方面体现了现在的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员工比较在乎这些福利。当企业在招聘时清楚的标注购买五险或五险一金时,往往更能吸引求职的关注。另外,社会保险缴纳的周期较长,而且跟员工在不在职是息息相关的,在职时可以有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不在职时需要由自己全部承担或者终止缴纳社会保险,所以员工在离职时,都会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一旦离职,有可能会损害到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影响当前或以后的生活,便会更倾向于留下来,这样便有利于企业团队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成本。
4.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社会保险不仅仅对劳动者是一种保障,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保障,因为是一种保险,当缴纳了部分费用之后,一旦出现制度规定的事情,不再由企业全力承担,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承担的风险。特别是工伤、意外等事故,如果公司不购买保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只能由公司自己埋单,而这些费用往往都是巨额费用,特别是对资金不是很充裕的民营或私营企业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长沙有家外资制造企业,在改制之前,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没完全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当被外资企业并购后,外资企业管理者比较注重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让员工依法享受社保福利。2014年,该企业一名出差人员在外发生意外身亡,如果换做是改制之前,这几十万的赔偿费用得全由公司承担,可不是一笔小的开支,但是由于改制后给员工依法购买了社会保险,除了公司出于人道主义产生了一笔费用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可见,依法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完全落实,特别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这无形中给该类型企业增加了运行风险,所以我们意识到社会保险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后,一方面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推行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为企业降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使得企业和员工取得双赢。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八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的日渐激烈,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措施,希望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做好积极的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是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激励机制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论文关键词:激励;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措施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动力机制同制约机制相互作用下的矛盾体。激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机制,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指标,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又必须在员工实际工作效果的基础,不断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加强对良好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工作情绪,解决员工生产力同员工所得的矛盾,激发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将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一)过度重视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1]林梅玲.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
[2]梁开民.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山xxx会科学,2011;s2)
[3]吉苏滨.试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新远见,2011;1
[4]李静.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1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九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录入能力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了解国内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训练,具有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为了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掌握是重中之重。以往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并且注重形式上的考证,真正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视。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的本科、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录入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业务处理的速度。因此,录入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但是以往学生录入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性,不成体系。忽视了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录入就是打字,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单纯的让学生自己练习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业务能力,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因此,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录入能力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培养方法——连续多手段的培养模式
(1)连续。录入能力的培养注重连续性,在教学进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不把录入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拿出来进行阶段性的单独学习和培养,而是作为每次课的固定内容,进行连续的训练。具体做法:每次课最后二十分钟进行录入能力的训练。十五分钟进行规定内容的练习,五分钟进行测试。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2)多手段。录入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种方法的支撑,单一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使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加一成不变。因此在录入能力培养的方法上采取多手段原则。具体做法:指法训练第一阶段——使用硬卡纸制作等比例键盘(通过手工制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键盘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二阶段——背键盘,默写键盘(强化键盘字母键位置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三阶段——利用硬卡纸键盘进行模拟训练(实现课下时间的利用)英文录入第一阶段——打字游戏英文录入第二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英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一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中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二阶段——外部对照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三阶段——听打录入练习。录入能力的培养整体上持续四个学期的时间。第一学期主要内容为指法训练,第二学期主要内容为英文录入,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内容为中文录入。
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连续多手段的录入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进行录入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录入速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使用能力定位为必需的岗位技能。该专业面对的所有就业岗位都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作为最基本的岗位能力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方法——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将班级分成工作小组,操作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作为领导角色下发工作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工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工作任务。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在授道者和企业领导之间转换,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者和企业员工之间转换。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案例来自于实际工作。案例均来自于各专业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项目。教学案例紧密贴合工作岗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明确所学知识“用在哪”和“怎么用”。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以案例引领课堂。
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岗位应用之间建立联系。其次,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操作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提高,操作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人指导,知识点掌握的更加扎实。最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对准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对准岗位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对准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合格人才。
[1]董海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调研报告[j].管理科学,2018,(4).
[2]缪春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电子商务,2013,(1).
[3]王旭东.浅谈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0,(6).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十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当今时代,企业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系。现代管理企业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今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便是人。”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人力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容忽视和必须正视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激发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手段中进行开发和应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机遇也大大增加,同时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影响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营销理念和战略,无不集中了各种人才的智慧 。人才的创新精神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的职业素养是保证企业不断提升实力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人的作用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当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思想仍然受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工作中,一味地重视制定条文,以政策条文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因而把人员当作被动的“物”来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动的、具有开发潜质的管理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2. 用人机制不健全
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用人观念落后。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工作上,而对于人才的开发与整合工作较少涉及,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长期被埋没。观念落后也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的重要体现,人才工作是企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历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但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观念滞后导致行动乏力,当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开始争夺我国人才的时候,我国企业方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3.人员结构不合理
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素质比较低,尤其是对于工作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人员极度缺乏,普通员工过多。同时对于员工的分配不均匀,有些靠关系的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兼任一些高层,对于有才之士却不能得到施展,员工工作效率不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改变旧的人才管理观念,摒除计划性的人才管理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企业领导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允许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的决策。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不仅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让人力资源部门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展开工作。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进行一个长期的预测和规划,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服务。
2.强化企业的业绩管理
对员工进行业绩管理,是对员工工作潜力的一种很好的激发形式。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让每个员工都参加到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进行业绩管理的时候,其相关制度一定要完善,只有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考核制度,员工才能得到最科学化和最公平的评价,最后的管理结果也会使员工信服。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进的方法鼓励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3.优化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和配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要用适岗、对口、发展的观点和能否取得好的效益来衡量。因此,我们本着“贴近需求,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层实施”的指导思想,采取订单培养与内部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重点人员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组织目标和员工需求两方面入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能力上台阶
4.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孔子有云,不患化而患不均,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恰如其分的反馈才能更好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公平的评价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基于此,企业要优化管理就必须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就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全方位考评很重要。能力考评月贡献考评想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想结婚,领导评价与员工自评与同事评估想结合,其目的就是要增加考评的客观性,减少主管影响,提高结果的科学性。
如此,才能使评估的标准与内容得到统一;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切实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对人员考评的重视程度。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对被考评人员实施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这样与被考评人员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广大企业人员重视考评并发挥考评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必须真正建立起企业人员考评的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制定《企业人员考核监督条例》及其他配套制度,对考核机构、考核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根本上、制度上保障企业人员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
5 .积极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企业,想要成为优秀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文化,它还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信仰,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全体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团结起来,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让企业工作人员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为企业工作人员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人员才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同时也会让员工深切地体会到工作上取得成就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了解工作对人们意味的不仅仅是劳作,还是一种快乐。
同时,通过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可不但能够让员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主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士气,有利于培养敬业奉献的员工。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的企业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企业要重点关注工作人员学习风气的培养,一个具备学习特点的企业是培养和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度才能够稳步上升,企业的精神层次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使之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才能够从经济市场中脱颖而出,人才的地位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资金投入等考虑其中,通过劳动福利保障来吸引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前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更加具有开放性。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激励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人力资源专业知乎篇十一
摘 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一个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就必须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留住重要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一个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就必须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留住重要人才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考核方案,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以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人才被制约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寻找方式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竞争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与基础,要想提高整个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建立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培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员工的素养本应该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唯有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追上经济进步的步伐。但是当前,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想象中的落差很大,跟不上新时代的新知识,出现知识老化落后的情况;除此之外,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除此之外,特别是高新科技方面,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还与世界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重视和关注人才资源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宣传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资源。
领导应该与时俱进 领导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人物,是带领整个公司走向辉煌的领军人物。首先,领导应该关注和重视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学习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领导要跟随党的方针,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采用新的理念,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学习别的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带领整个企业走向新的高度,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运用合理的激励管理方法 每个企业都有不一样的员工素质,不一样的人力资源,因此,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鼓励的时候,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别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好多,结果激励、培养激励、良性竞争激励、奖励表扬激励等等这些。
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的成长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员工过多,但是我国的顶尖人才资源极度缺乏,同时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也是严重短缺。在目前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整个企业的飞腾。所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途径就是要加紧关注和重视人才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员工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接受新的发展形势以及新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专业知识有全面掌握的高素质人才。最后还要鼓励真正有才能,有想法的人才勇于表现自我,善于为公司企业出谋划策,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最好途径。
规划合理制度,留住有用人才 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合理科学的政策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还要对公司的人力资源有整体上的了解,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目标相结合,在适当的时候合理任用适当的人才,有效提高人才的利用质量和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公平解决优胜劣汰 经济市场的发展永远是与人才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一个企业里的高素质人才。企业里员工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公司每个阶段对于人才的利用是不同的,包括整个运作过程也是因而不同的。例如:一个公司在想一个极具创意的广告,这时,需要的就不是文文静静的人才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些比较活跃的、平时的创意比较多的员工。因此,一个企业中,要有素质不一样的人才。但为了在企业中杜绝“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公司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理念一直在企业传承下去。另外,在人才选拔之时,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注重学历,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职位,自身能力,经验,技术水平,还有品格素质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上,埋没了千里马。
通过上述的思考与分析,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比较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也还存在巨大的漏洞,但我们要坚信,只要采取合理的机制和管理方式,这样的状况就会有所改善。除此之外,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企业领导不断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寻求合理积极的人才资源管理方法,从而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升整个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以此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