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舍《读书》读后感(十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一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
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与“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
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二
巷口的灯光忽明忽暗,墨色的夜空星光黯淡。读着《茶馆》,时间跨越百年,在时间线上走走停停,一切都似乎回到了1898年,那个茶馆开张的初秋。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刚刚结束。特务藏匿在人群之间,紧盯着每一位行人。窄薄的“莫谈国事”的纸条,在初秋的风中哆嗦着,似是在为时代而悲叹。裕泰茶馆便是在此时开张的。虽只是一方小小茶馆,但也有四方三教九流在这儿演绎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无赖泼皮恣睢作恶,丧失人性的人贩子公然谈生意,太监仗势为虎作伥,以“实业救国”为梦想的秦二爷,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常四爷。戏声、笑声之中,王利发掌柜就在这里与诸位客人周旋,二十几岁的他已深谙世故人情。嘈杂的人声之中,“大清国要完”有如惊雷一道让茶馆静了下来,常四爷因他一句痛彻心扉的感叹身陷囹圄。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晃几十年沧海桑田。民国的成立带来了美好的幻想,然而,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短暂的太平之后,无休无止的军阀混战将幻想击为了泡影。茶馆也变了。铺了浅绿桌布藤椅小桌替代了古朴的茶座,墙上也贴上了外国香烟。而王利发苦心迎潮流的结果并没有换来茶馆的兴盛,只是特务巡警一次又一次地敲诈和裕泰茶馆的日渐衰落。时代在改变,政局在动荡,而“莫谈国事”的纸条,却依然在风中飘摇。
时光从不宽容任何人。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能是人们追求的乌托邦。曾经怀着梦想的秦二爷、常四爷、王掌柜,再度聚首时,曾经的小伙子已经熬成了双额染雪的孤苦老人。一生敢想敢干的秦二爷,怀着“实业救国”梦想,惨淡经营数十年,最后所有资产被没收贱卖,心灰意冷,美好愿景化为一梦华胥,实业救国灭为一纸黄粱;一生正直善良的常四爷,敢说敢做,自食其力,最后卖菜度日,孤老终身,发出“我爱我们的国呀,可谁来爱我呢?”的悲叹;一生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王掌柜,只求在动乱的社会中生存下来,顺顺当当地活下去,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最终家产被占。眼看已是桑榆暮景之年,三位老人连一位家人都无从寻觅,回望过去已是往事迢递。
夜深,茶馆灯光昏黄黯淡,三位潦倒的老人悲怆地撒纸钱自悼。这不仅仅是他们提前为自己“送葬”,更是在为这个时代送葬。黑暗的时代,小人物的抗争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吃人的社会吞噬了一颗颗跳动着的红心。
黎明时分,茶馆的灯光黯淡了下去,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了起来。“黑暗无论怎么漫长,白昼总会来到。”黑暗吞没了秦二爷、常四爷、王掌柜,但曙光总是在最黑暗之处萌生。康大力、康顺子、王大拾等年轻人投奔西北游击区,他们挣脱黑暗的桎梏,唱响反抗之歌,奔赴那光亮之地。无数逐光之人用鲜血和生命,最终换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三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可悲的故事。
祥子,一个老实、善良又魁梧的年轻汉子,在不幸的命运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最终,这个有理想的年轻人绝望了,沉沦了。
祥子,是旧北京三十年代的年轻车夫。他长相一般,块头大,有力气,跑得又快,不怕苦不怕累。其他车夫,是为了生存而拉车,而祥子不同,他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拉车。他有着自己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着自己追求的目标——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他终于用自己的钱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但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也乱成一团,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祥子被兵抓去打杂。车子——他生命的一部分,被夺走了。终于有一天,营里的兵决定迅速转移,趁着乱,祥子逃了出来,顺便还带上了几匹骆驼。他卖了骆驼,又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回到了“人和厂子”拉车。刘四爷是“人和厂子”的厂长,他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岁了,就因为太泼辣了,还没嫁出去。虎妞看上了祥子,诱惑祥子,终于,祥子栽在她的怀里。事后,祥子十分后悔,准备和他一刀两断。可一切都晚了,虎妞骗祥子,说自己怀孕了,祥子是甩不掉她了,最终和她成了亲。后来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一连几次遭到生活的打击,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在也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豪了。他变了,变得厌恶拉车,厌恶劳作了。
因为祥子认为是生活欺骗了自己,他也染上了恶习,开始像街头小混混儿一样吃喝嫖赌。他去骗钱,还借钱不还,甚至为了一点钱去出卖自己的朋友,出卖自己的灵魂,祥子彻底堕落了,他最终变成了城市的垃圾。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北平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但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曾经我们的社会是那么的黑暗,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四
老舍写《茶馆》旨在展示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他要把从清朝末年到国共内战期间一般小民的辛酸、无奈、想要改变生活状况却不得的悲惨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并没有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平均的三幕剧切入了这一时期内的三个各有特点、本质却又大体相同的断面。变态的社会、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各种光怪陆离的茶馆景象深刻的象征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等。老舍的笔象一根探针,每挑开一处疮疤,就有一股腐臭的脓水流出,腐朽的文化影射着腐朽的政治。于是,观众自然而然的感到,如此无可救药的社会自然而然要将它彻底推翻,才能有新生。
为了凸显整个社会的悲哀,老舍在对大多数人物的处理上都采取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如果说,大多数戏剧中,人物本身性格的矛盾和复杂之处是作者大用笔墨的地方,那么,在老舍的笔下,人物则更多地成为一个剪影或社会符号。他们的“极善”或“极恶”被用以描述事件而不是他们本身。于是,《茶馆》的观众不得不常常瞪大了眼睛,来直视近乎荒唐的社会现实。“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就连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做的”的庞大太监,明明已经断子绝孙却还要摆阔娶老婆;贩卖人口的刘二麻子竟不怕人们知道他一次“搭桥”就赚得190两银子,还大言不惭的宣扬自己的逻辑——“我要不分心,他们也许找不到买主呢”;江湖骗子唐铁嘴大模大样地吸着麻痹中国人的毒品,还美滋滋的宣称“大英和日本同时伺候我一人,那福气。”荒唐当中的幽默反映的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有景致,这些景致在老舍巧妙的串联和结合下,展现了一个腐朽堕落的社会场景。《红楼梦》中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茶馆》想来其实也可以如此形容。在会心的微笑过后,观众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深刻的悲哀。
另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是,社会渣滓们竟无一例外的采取了“代代传承”的“世袭”制度。贩卖人口的刘二麻子和小刘二麻子,算命骗人的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官府爪牙吴祥子和小吴祥子,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后辈与前辈们做着本质类似,形式却不尽相同的阴损勾当。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仍没有让这些“小”字辈们为自己而存在,而是继续借他们的行为表现动荡社会的本质:无论统治人如何变换,下层人物的悲惨、无奈,市井败类的邪恶本质没有改变。
当这些人物的命运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起伏的。从此处我们并不难看出社会某些方面的“改良”。不妨以刘二麻子父子作为例子:清朝末期,刘二麻子靠权势、贫富差异倒卖人口,混的倒也得意;然而到了第二幕的军阀割据时期,他自己的命运却也悲惨起来——没有生意可做。这倒不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什么有力措施制止人口贩卖活动,只是刘二麻子本身的“理念”和“经营方式”都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封建大贵族扬眉吐气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刘二麻子失去了过去的客户和靠山,乱世袅雄才是新贵。他们在选姨太太时的标准和一掷千金的气魄让刘二麻子只能望洋兴叹,没有插手的份。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我干瞧着,摸不着门!”再到第三幕时,小刘二麻子的“经济头脑”便不是他爸爸可以比拟的了。他吸取自己老子“一辈子混的不咋样”的经验,勾结政府官僚、权利阶级,一心要成立中国最大的不法营业场所。这样的贩卖人口可说是花样翻新,登峰造极了,小唐铁嘴认为自己和小刘二麻子是“应运而生”“如鱼得水”。细想来在那样的病态社会,也只有像他们一样的人物才能立锥于社会吧?
《茶馆》中每一位人物都是一个群体的缩影。这些人物的身上带着沧桑中硬挤出的一丝诙谐,带着偶尔的笑声过后更加不可抑制的失落,带着病态社会的病态气息和整个旧社会的悲哀。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五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虽然将近8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内容精彩、情节紧凑,是那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小说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描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侵略中国期间人们经历的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小说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儿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为蓝本,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的黑暗,老百姓的苦难,以及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部书里的人物众多,有英勇抗日的热血青年,有文雅的诗人、有普通老百姓、有与世无争的贵族、有无良汉奸、更有无耻的卖国贼。在老舍的文字中,他们充满个性,是活生生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并非是通过直接描述才体现,而是从小说中属于他们的一行行文字中表露出来。每个人的性格、精神、言语都那么的不同,比如耿直的常二爷、胆小怕事的祁老人、用心良苦的白巡长,莽撞直率的小催,还有厚颜无耻的蓝东阳老舍把他们写活了。我走进当年的北平,发现了毫不起眼的小羊圈儿胡同,看到他们,听到他们,这真是奇妙,老舍的文笔太好了,他把人物写进我的心中,让我倾听他们的故事,关心他们的命运。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祁家老大——瑞宣,充满文人气质。他虽不像瑞全或是钱老人那样勇猛地和日本人对抗,但是,在那样的年代和环境,他是个老师,更知道亡国奴的耻辱。他虽有爱国精神,可是他还要养家,还要保护家人,所以他不可能像瑞全那样毫无顾忌地冲锋陷阵。但是,就是这样的爱国精神也是宝贵的。
我最同情的是那位学识渊博的钱老人,他的命运真悲惨。先是被冠晓荷出卖,进了牢,受尽折磨拷打,出来后只剩下半条命。大儿子为国捐躯,二儿子气病身亡,太太碰死在墓碑上。这么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老人,被日本人折腾得家破人亡。我看到了日本人的狠毒,同时更佩服这位钱老人的骨气,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他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反而去抗争、去拼命!他敢做地下党,写传单,发情报,还往日本人堆里扔手榴弹。虽然最后他还是被日本人抓进去了,可是做为一个老人能有这样的勇气,令人钦佩。
对汉奸的描写算是书的重点之一。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爱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大赤包,对于人性的丧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她想尽办法巴结日本人,或是有点儿权势的军人,甚至连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她也抓住机会,前去“拜访”。富善先生满脸惊愕地说:“这也是中国人?”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在这部小说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共和面”,这是日本人给中国人的粮食。里面混杂着泥沙,用水根本和不成面团,更蒸不成馒头。可怜的妞妞就是吃了“共和面”死的。这是日本人的罪恶!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这“共和面”是连猪都不吃的食物。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日本人的罪恶是数不清的,他们在街上随意杀人,胡乱扫射老百姓,到处修机场,刨坟盗古墓。不过随着中国人的奋起反抗,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别看他们表面上拿个刺刀,威风凛凛,半夜也会偷东西,连祈家的门栓他们都偷。
日本人人性丧失的表现在于就连最巴结他们的走狗冠家也被他们收拾了。冠晓荷最后被活埋,大赤包下狱发了疯。日本人用他们的时候,给他们钱和官职,利用他们去害有良心的中国人,一旦大势已去,就连这些走狗他们也不放过。当然这也是冠家的罪有应得。
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这部书让我深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那段中国人屈辱的历史。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六
在泛读老舍先生的作品的时候,月牙儿给我的印象就格外的深。可能是因为描写的是女性的生活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格外难受。
月牙儿,似乎在生活中忽隐忽现。那一钩月牙儿,有时候清凉,有时又有一点朦胧的安详。但那一点点美好,连影子都看不到。更多的时候是像一条冰一样扎在天上,蓝莹莹的光,没有希望。这月牙儿就像主人公的生存环境一样不给人希望,但她称它为好朋友。生活中每一次变动都令她有一段时间的不安,身边没有始终陪伴的物件,抬头就看到月牙儿,只有它老是戳在那儿。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母女俩,在那个似乎只能靠男人生存下去的年代挣扎。没有男人天就塌了。那个社会就是这样的。爸爸去世时这样,新爸爸离去后更是这样,最后母女俩先后为娼等于还是靠男人才得以活下去的。在那个年代,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玩物,没男人就没女人。这让我这个生活在现在的人看得心里很难受,尤其是主人公已经上过学了但是又改变了什么呢,在那种黑暗之下知识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是没有努力。在上学的时候开始攒点心钱用来以后“逃跑”,被好心的校长收留后给学生们做活挣一点钱,可那点钱能做什么呢。后来也做女招待,但是做不来。不是没享受过美好时光。新爸爸没走之前,有吃有喝有学上;甚至后来迷醉在春天里,也算是过得相当滋润——或许也应该感谢这个春天?因为他那个小磁人的出现,让主人公最后还是走进了那一直躲着的黑影里,走到了可以活下去的路上。
老舍先生的文笔总是很干净,但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绝望。或许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让人绝望。可贵的是老舍先生拿捏得很到位,就写到那个不多不少的关卡,生生把人放到文字所营造出的环境中,让人跟着主人公走,看到她看到的一切,感受到她的感受。揭露出旧社会妇女生活的举步维艰。
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谓一绝,字句的斟酌,意蕴的表达,氛围的营造等等无一处不在体现着,流畅的篇章,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形象,平添了几分亲切之感,都说老舍先生是位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不仅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更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
对于月牙儿这篇文章的任何赞颂都是多余。因为它就是那么完美的印在了纸上,每次看的时候就又回到文中走一遭。让人能有这种感受的文章,我找不出什么词汇去赞颂它。只是每读一遍就多一层感触,从文字中感到文字应该有的.力量。月牙儿就像是老舍先生写的那样,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让读的人有寒冷的感觉。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七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茶馆》。
《茶馆》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生于1899年2月3日,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在老舍先生发表《茶馆》之前,他已创作出《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优秀的传世之作,《残雾》、《国家至上》这些剧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可以说,《茶馆》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小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这一个大茶馆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把当时社会的风气全都融入了这个小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明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当时的历史命运。
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了全剧。次要人物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等都是继承父业的,虽然衣着变了,但是德行仍然没有改。这些人物反映了时代的背景,运用得非常巧妙。
茶馆是最具创意的戏剧,三幕戏“葬送了”三个时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积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将他的作品——《茶馆》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八
《骆驼祥子》中还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
例如因为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的马氏祖孙;
例如不堪家庭重负的二强子;
例如为了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的小福子:
……
这些小人物和祥子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祥子生活的年代是抗日战争前期,可见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然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幸福!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但,在珍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我们是不是应该执着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所以,我们不能学祥子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打击而自暴自弃,不能任意地放纵自己,而应该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最更本的原因之后!再好好地去努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最后的成功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九
《离婚》中的张大哥,他因循守旧、善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
刚开学,从图书馆翻出几本旧书,翻阅着剥落的封面,老舍先生的《离婚》带给我怆然的概叹。
老舍的《离婚》讲述的是清末民初北平财政所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老李是老舍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市民形象:不愿随俗但最后却不得不从俗。老李是一位有些理想和追求的市民形象,他不满灰色的生活和平庸的旧式妻子,而幻想体验下浪漫的“诗意”,并对生命的价值展开了痛苦的思考。但在张大哥善意的体贴和小赵的刁蛮欺诈下,终于认清自己也不外乎一个懦弱、随俗敷衍的地狱的鬼。在他心中的诗意(小马太太)幻灭之后,他带领全家离开北平回到了乡下,表现出他对灰色生活的最后抗争。
文章从一开始就说到老李时时感到寂寞,心里一直向往着“诗意”与“浪漫”的生活,梦幻着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虽然老李过着衙门里无聊的生活,但他有理想,有热情,曾经试图冲出灰色生活的重围,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浪漫”。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终于以失败告终,做了“张大哥第二”。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老李来自农村,通过努力终于使自己留在了大城市,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留在乡下生活。过着财政所里无聊的生活,就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张大哥的一顿涮羊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老李从“诗意”里拉回到现实,解决了老李的困惑:将老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老李认为自己的老婆“脚不是她裹得,绿裤子不是她发明的,不怨她”。
在衙门里,老李人品好,有学识,是唯一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一个肯埋头干实事的人,却遭到同事小赵、老邱、老吴等人无尽的羞辱。面对小赵的混蛋行为,老李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堂堂男子汉,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只能回到家痛哭一场,第二天还得照旧去衙门。他“不敢再去捉弄那漫无边际的理想,理想使他难受的渺茫,像个随时变化而永远阴惨的梦”。
生活的浮华与不公在老李眼里是清楚的,因为他善于思考,看出财政所是一个腐烂发臭的官僚机构。虽然他痛感在那里没有分毫的价值:“他看到一个衰老丑恶的他,和一个衰老丑恶的她,一同在死亡的路上走,路边的花草是些破烂的钱票与油腻的铜钱!”
他有清醒的认识,却摆脱不了长期生活其中的市民社会环境。市民阶层中的敷衍、苟且、软弱对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经常不得不去做一些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他“顶不喜欢随俗,而又最怕驳朋友面子,还是敷衍一下好吧。”他意志薄弱经常屈服于现实,“不敢和无聊、瞎闹、硬碰一碰”,“思想,没有行动,思想只足以使人迷茫”。
同时老李时时感到寂寞,心里一直向往着“诗意”与“浪漫”的生活,梦幻着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终于 “马婶”出现,“那点诗意要在她身上具体化了”。但由于婚姻的枷锁,道德的樊篱,还有自身性格的懦弱,他不敢也没有任何勇气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诗意”。他只是躲在自家的屋檐下,用哆嗦的目光追随他的意中人。唯一大胆的举动是在张大哥的儿子——天真——被抓以后,在衙门里奔走,希望能够把天真保出来,但世态的炎凉终于摧毁了老李,最后不得不求助“骗子兼科员”的小赵。
再后来,老李辞职了,带着遗憾走了,还是回乡下了,因为虽然马先生回来了,但是马太太并没有跟他闹翻,让他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他觉得也没有再住下去的理由了,他的春梦破碎了,不用再怀念了,留下一段回忆,一段议论……
“诗意”、“浪漫”,最终都破灭了,他别无选择,“为太太他得活着;为责任他得活着,即使不快乐的活着”。虽然,他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愿同流合污却只有敷衍,久而久之,落在市民的俗气中。老李想改造现状却没有勇气,想逃离无爱的家庭却顾及到责任,想追求“诗意”却终成梦幻。在矛盾交织的网中,老李被网住了,只有顺从地过着市民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使老李仅存的一点“诗意”与“浪漫”一点点消失最后灭亡?在我看来,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各种新旧文化相互激荡的过度时期,社会风俗强烈反对男人纳妾,离婚在当时更是不提倡的。作为老百姓,老李也许只有“凑活着过吧”。再者,老李看透了北京的浮华,认清了处在这个浮华的城市就要付出做人的自由,需要时刻为了面子做人。他的妻子虽然没见过世面,笨拙的样子令人耻笑,但是她的朴实和简单给了他两个孩子和一个温暖的家,老李是唯一一位有孩子的科员。他最后放弃北平的生活而选择乡下也许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老舍先生曾经也反抗过家长的婚姻安排,想做自己的事,如辞去教职,做专业作家等。但是在世俗的生活世界里,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妥协、退让,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市民生活。了解了老舍的经历,我们更容易理解《离婚》中老李的无奈和痛苦了,为什么在追求“诗意”与“浪漫”的路上,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放弃,黯然离开北平。
“可是,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看吧!他还能忘了北平?”
是啊,老李真能忘了北平么?古人云:“大隐隐于市。”然而在俗世中,谁又能免俗,一如既往地保留着那份“诗意”与“浪漫”?
老舍先生用老李想追寻“诗意”与“浪漫”而想与妻子离婚,但最终迫于种种,还是屈从了社会,放弃了理想,回到了乡下,对于这种想法,且不论会不会被当今社会价值观容忍,但老李在俗世的巨压下不得放弃自己的理想,单就这点,怕是会激起无数人共鸣吧。
老舍《读书》读后感篇十
《骆驼祥子》通过叙述祥子的命运悲剧,老舍揭示了一个城市贫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奋斗到堕落的人生轨迹,并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凸现出来人性的卑微和脆弱。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初来乍到,18岁的他应该是个上进的理想青年,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不错,他的意志是坚定的“一年,两年,至少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多少万滴汗。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菜里饭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和报酬”。祥子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位体面的高等车夫,他甚至希望:“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可以开车厂子了”
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巨大的落差,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更是加大了这一落差,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去,失去了洋车只牵回来三匹骆驼。我认为,在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历程中,这是一次重要打击。虽然,他很快从头开始,努力赚钱买车,但他的内心已经有了细微的变化,“要强又怎么样,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些,凭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上一辆车,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渐渐不再希冀将来,对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还有一点羡慕,这暗示出他会最终堕落,若是从前的那个祥子岂会有这种想法?只可惜,他现在是“骆驼”祥子。
可是,他骨子里还是有傲气的,让他还是不敢去动它们。他对钱看得更重了,“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可这次没等他买上车,所有的积蓄被侦探夺取,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再次拉上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虎妞的存在直至死亡不仅让祥子的人格和身体同时受到严重打击,也无情击碎了他的生活理想——车子和家庭,小福子的死又进一步毁灭了祥子的生活理念,若是第一次的起伏是奠定他堕落的基础,那么这一次是彻底的被城市的无情所打垮。他开始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出卖了他,他也开始游戏了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他骨子里仅有的傲气也消失一空,这也映射祥子式的进城农民无法摆脱的命运。
正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从这层意义上讲,《骆驼祥子》向我们展示了旧中国史城市的堕落、腐败的情形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法逃避的生存危机,并且暗示出城市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农耕传统文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