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十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师伴我成长》,本课包括《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两个框题,第一框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交往的对象——教师,以知师信师为主题;第二框是谈师生关系,以如何有效地与教师交往、沟通为主题。前者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后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1、本课地位和作用: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部分。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本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上,起着前承第一单元“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第三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的桥梁作用。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进一步发育成熟,随着知识面和接触面的进一步拓展,他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试图寻找新的情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往中,他们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同时面临一些困惑,学习这一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与教师朝夕相处,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肤浅,不能全面的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正在经历从“向师性”到“独立性”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尊崇甚至畏惧的心理,对教师的了解往往还有神秘的色彩,这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但也恰恰是他们学习的兴趣所在。同时,当前初中学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大转变:第一,时代价值观的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第二,教与学的关系也在转变。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念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念所取代。因此,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所教七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有极个别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如何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就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掌握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和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知师是爱师的基础,对老师的认识,是尊师的前提;师生角色变化,学生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重点:师生交往的方法,如何与教师沟通
3、本课内容结构图表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
活动一:阅读材料,初中生小辉的经历和感受(案例分析教学法)
引出师生关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及与师生交往应注意的两大问题。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活动一纠正学生
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误区,鼓励引导学生与老师多加沟通。
活动二:师生互动,采访老师(我)
通过互动,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引出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1)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①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思考方法,让人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②老师巨大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作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
③老师塑造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三: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知识的学习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老师的工作吗?
未来社会里,教师职业乃至学校会消亡吗?
提示:结合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既教书又育人)
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同时也可以增进教师形象的亲和力,突显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作用,从而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为我爱我师也作好铺垫。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
活动四:阅读材料,评价老师的工作
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对老师深情的比喻或讴歌的名言警句
通过评价老师的工作,来赞美老师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爱师敬师情感,感悟教师的奉献精神。
活动五:活动探究,夸夸我们的老师(自主探究学习法)
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老师收藏(课前与劳技老师协调好)
课后要求举办一期感谢师恩的主题班会和黑板报(课后与班主任老师协调好)
通过活动,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提高学生尊师的道德品质,感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下一节课教学打好铺垫。
结束新课:在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结束新课
第二框:有效沟通健康成长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
导入新课:说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有关传统老师的形象
(1)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负面影响
特点:老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
负面影响: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影响师生间的交往
活动一:老师补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孔子谈话教学法,并就“学生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发表看法?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表现: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发现师生新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新型师生观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观念转变对师生交往行为产生的积极效应,鼓励学生主动改变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活动二:看图说话p50
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遇到这样的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处在困惑中时,你主动与老师沟通了吗?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活动三:情景再现,请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含“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
老师是怎么想的?
这种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呢?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同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老师作出解释
表扬要再接再厉,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活动四:补充故事,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人——鸡)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3)师生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
勿失分寸
结束新课:第四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法)
课后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8——p10(一周内完成)
在本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功能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学生探究学习比老师教授更要关键,因此,本课讲授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同时考虑到本课活动设计很多,我从教学需要出发对之进行了取舍,抓住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的爱好,特意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典故。这些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但由于时间较短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指点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大,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我接着提问:
[问题二] 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 , 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这时可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2,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八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原始特征)
凡有得氧失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表面现象)
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本质原因)
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文并茂》,我主要从教材、说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步骤以及内容设计进行说明。
《图文并茂》这一课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三、四年制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本课围绕wps20xx这个主题展开的,《图文并茂》的学习是为了使文章变得更加漂亮、美观,为文字排版及小报的制作做好准备,其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a、了解wps20xx中插入图片的各种方法;
b、学习调整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
c、了解图文混排的各种效果;
d、了解文件图像格式及其来源;
e、会使用屏幕截图的方法得到图像的文件。
a、通过学习wps20xx中插入图片的一种方法,练习其他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能力;
a、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b、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陶治情操;
重点:插入图片
难点:图片的调整、编辑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授课时教师布置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任务,不强调达到目的方式、方法,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探究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塑造有创意的作品,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本课中创设了孙悟空要与猪八戒进行比赛这一情境(创设情境法),围绕这个故事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任务驱动法),以任务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引导作为教学的责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让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往往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这一天,八戒想利用前几天学会的wps20xx中学会的文字输入、编辑文字、文字的修饰这三大绝招来与孙悟空进行比赛,此次的比赛项目是在wps20xx中图文并茂。
这次孙悟空无论把什么法宝都使上,就是变不出美丽的图片,这样漂亮文章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知识。这是教师讲解:这样既有图片又有文字的美丽文章我们称它为图文并茂,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神奇的一招吧!不到几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这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碰到问题以后再来解决,尽量让学生讲解,教师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因为这部分是新授部分,所以教师首先做一个示范,然后,请同学们去重复做一个插入不同的图片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能够完成的学生介绍方法并演示,然后点拨小结插入图片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打开wps20xx,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像”菜单;
第二步:在对话框中,点击“搜索”下拉列表框右边的小三角;
第三步:在列表框内选中需要的文件名;
第四步:单击“打开”按钮。
这一环节从学生都熟悉和喜爱的卡通人物孙悟空入手,激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图片的大小、图片的位置、图片的复制、删除等,并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除了老师教的以外还可以进行图文混排。
现在孙悟空虽然已经会插入图片了,但是他还遇到了不少困难。
a、孙悟空觉得插入图片的速度不够快,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此时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发言,并尝试操作,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在插入图片后会出现工具栏(或通过“视图”菜单栏中的“工具栏”菜单,将“图片”一栏选中)它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试试看自己探索出一种方法。教师:谁能勇敢地说一说,你是怎么帮助孙悟空的?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学生回答并演示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为:单击“插入图片”按钮,会弹出“插入图片”对话框,选中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打开。
教师:你们都和他一样吗?好,现在请你们看看孙司空的第二个烦恼是什么?
b、孙悟空的第二个烦恼:除了插入图片外,我们还可以对图片进行怎样的修改呢?提示:可以改变图片大小、图片的移动、复制、删除。那么就让我们来具体做一下,好吗?
接下来我布置了多个小任务:
a、孙悟空想改变一下图片的大小,但他不知该怎么改,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b、孙悟空想把图片挪个位置,但他不知该怎么变,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c、孙悟空想将图片复制一个,但他不知该怎么变,不知小朋友可不可以帮帮他?
d、孙悟空还想多学点本领,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他图片怎样删除吗?
c、孙悟空在运用前面插入图片的方法中,发现了插入图片使原来整齐的文字发生了变化,而且,插入的图片一般不会恰好被放在理想的位置,有什么办法能让图像和文字重新排列整齐呢?在wps20xx中提供了图文混排的功能,它能调整图片与文字的相对位置。你们来动手试一试。提示:选中图片-“对象”菜单栏-绕排方式。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感受一下文字和图片的位置变化。
同学经过讨论,摸索,学生当小老师的多种方法,发现了可以改变图片大小,可以改变图片的位置,可以对图片进行复制、删除、混排等等,甚至有的同学发现了图片的处理和文字的处理某些地上是一样的(如移动、复制、删除),有的同学还发现了设置底图的方法。
在这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解决了问题,不断获得了成功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强迫他们学,而是让他们置身于轻松、快乐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
孙悟空:看来大家实在是太聪明了,我的烦恼都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比比,看看谁的本领高,比赛的题目对我们课本中第三课的《》进行输入并图文混排,看看谁做的最好看。比赛规则如下:
①、以组为单位,进行图文混排比赛,组内同学可以互相帮助,用插入图片的形式来表现;
②、每组的图片位置、大小等,要各不相同;
③、以哪一组最漂亮为胜;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以前对文字处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加入到这热烈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并认识在集体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们的兴奋点又激起高潮,在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巩固。
①、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本事?(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②、教师帮助学生疏理知识,归纳总结;
③、德育渗透,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表观都不错,特别是第几组的同学们获得了图文混排的冠军,因为他们互相协作,团结一气,这样才取得了胜利,希望今后大家在学习或生活中要互相帮助,团结同学。最后我再说一句,在wps20xx中支持的图片格式很多有bmppcx gajpggif if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中的介绍。
总之,本节课“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切合学生兴趣点,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性强,为共同的任务积极协作,整节课充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自编教材《猫和老鼠之奶酪大战》,内容是学习名曲《惊愕交响曲》。这是海顿的名曲,乐曲a-b结构,a以八分音符为主,而b段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因此整首乐曲节奏明朗,具有鲜明的对比。
教材的知识点为了解歌曲的a-b结构,知道歌曲的强弱对比;节奏训练,听音乐指令敲节奏。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节奏的训练。通过音乐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欣赏音乐。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游戏的规则。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美国把艺术教育立法作为国民从幼儿到大学的必修学科之一。为什么这样重视艺术教育呢?新的教育观念与做法是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在学习奥尔夫教学法时已有很深的体会,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奥尔夫教学法的目标和理念,并学到了不少实施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每节课不用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吧!
对于中年级的智力障碍学生来说,依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喜欢聆听音乐,比较喜欢直观的东西,且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一般,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记住知识。本班有10名学生,其中唐氏综合症3名,自闭症1名,智力障碍6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单纯让他们欣赏名曲,他们很难理解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
《猫和老鼠之奶酪大战》一课,主要利用他们平时最喜欢的卡通片《猫和老鼠》做引导,通过结合多媒体和游戏的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世界名曲《惊愕交响曲》,并了解音乐结构,了解强弱对比,并能根据音乐节奏进行打击乐乐器的演奏。
能了解音乐结构,结合音乐进行游戏。通过节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强弱对比,能准确打8拍节奏
a组:能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并能准确打8拍节奏。
b组:基本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音乐游戏,并能跟打8拍节奏。
c组:在助教老师辅助下能参与所有音乐活动。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了解曲式结构和分辨重、轻;
解决:以音乐配上直观的动画,配合情节了解结构变化。通过游戏和大量的视觉提示分辨重轻。
难点: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并能分清角色扮演
解决:反复熟悉音乐,并通过大量的铺垫和视觉提示。
教学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听音乐律动进课堂,师生问好(以音乐互问互答的方式)。每节课的问这是课堂常规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大声唱出出“你好”,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课堂的归属感。
教师接着引导"同学们喜不喜欢看《毛和老鼠》?(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猫和老鼠》,看看这次汤姆猫和杰利鼠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然地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活动展开,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包含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完整欣赏乐曲。(播放flash《惊愕交响曲》)flash画面:
汤姆猫在睡觉,旁边放着许多奶酪。a1音乐时,老鼠非常悠然自得地走过去,a2音乐时,老鼠轻手轻脚地踮着脚走到猫旁边,想伸手偷奶酪。b音乐:当老鼠差点要偷到手时,猫突然伸了一个懒腰,老鼠以为猫要醒了,吓得赶快到处逃命,猫蒙着眼,看了看到处没有人,就继续睡了。
第二段:a1a2音乐画面同上。b音乐,猫突然间醒了,看到老鼠在偷自己的奶酪,赶紧起来追着老鼠,音乐快要结束时,终于抓住了小老鼠了。
看完后请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说他们看到的画面。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这个故事是说老鼠趁着猫在睡觉的时候,去偷猫身旁的奶酪,猫突然间醒过来了,赶紧追着老鼠跑。
1、第二部分跟着音乐律动:下面,我们一起当小老鼠,跟着音乐和小老鼠的脚印一起做学小老鼠走路吧。
a1—挺胸阔步走;a2—踮起脚尖走
b—跑(这时老师要准备老鼠脚印,分别是黑色(深)和灰色(浅)的脚印
让学生跟着画面一起感受老鼠的快慢、轻重的感觉,为游戏做铺垫
)
第三部分游戏。老师导语:接下来,我们也来玩一个猫和老鼠抢奶酪的游戏。由助教老师来当大猫,我们其他的小朋友做小老鼠,我们跟着音乐来偷大猫的奶酪。当听到a1的音乐时,我们就大步走在颜色深的脚印上,当听到a2的音乐时,我们就走在颜色浅的脚印上,在趁大猫睡觉的时候,我们就去偷他的奶酪。当他醒了,我们就得赶紧跑了,可千万不要被他抓住啊,不如的话就会把我们带到他的猫窝里了。
(教师简单示范),然后由学生做猫再玩一次。通过游戏的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感受紧张的气氛,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又可以使学生完成iep上多个目标
乐器演奏:介绍歌曲;《惊愕交响曲》:刚才我们玩游戏被大猫追的时候害不害怕被他追到啊?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叫做《惊愕交响曲》,是有著名音乐家海顿创造的,是一首世界名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小小演奏家(简单介绍音乐,使孩子记住音乐的名称)
1.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
2.由脚印组成的图谱,2/4拍练习
a.节奏练习
ax x x x x x x x
b.x x x x x x x 0
b.力度练习
重x x x x x x x 0
轻x x x x x x x 0
(节奏的练习为最后的合奏做基础,用之前的小老鼠脚印图谱代替简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c.跟音乐一起演奏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们一起完成了世界名曲的演奏,你们个个都是小演奏家。
最后重温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猫和老鼠的故事,也玩了猫和老鼠抢奶酪的游戏,认识了一首世界名曲叫做《惊愕交响曲》,并且我们也用打击乐器演奏了这首世界名曲,你们做得太好了。
随着《培智学校教育义务课程标准》中《唱游与律动》课程更新与落实,音乐教学随之出现了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也应该看到,根据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展现的是学生积极的主体性,教师通过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种教育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寻求和探索新课程发展目标的方法、手段,才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年龄大的学生还是年龄小的学生,老师的引导语言、动作、眼神,甚至是说话声调,都能深深影响孩子的情绪,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要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对待,不能一视同仁。活动内容要富有悬念,语言要精练,有时孩子比我们以为的聪明多了,我们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五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本课中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 、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六年级上册《搭一搭》说课稿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刚才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更多的正方体搭成长方体,你有没有信心?今天我们就用五个正方体来搭一搭。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挑战一:同位之间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下来。小组内交流,怎样摆的,怎样画的。
本活动的我没按教材设计,直接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是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摆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于学生一个开发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集体交流。利用实物与投影,充分展示学生搭成的立体图形和观察到的图形。
3、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
通过同一问题展示,集体交流,统一认识,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画法让学生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三)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3、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分组比赛
分两组进行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六
《家乡民俗探秘》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39页—44页的内容。探究家乡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了解家乡的关键所在。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
2、知道这些民间习俗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了解我国的民俗有哪些。
2、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演变。
3、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开课前,我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带进课堂。
2、直观演示法:
通过让学生看课件,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民俗。
3、分组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堂课的好坏,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谈话导课。
我们知道,不同的家乡,因为气候不同,物产不同,饮食习惯不同,食品和风味也不一样,那么,不同的家乡,也有着不同的民俗。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有什么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好吗?
齐读课题:8、家乡民俗探秘
2、了解家乡民俗——春节。
欣赏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那些民间习俗呢?)
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它传统节日。
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说出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师板书)。学生畅所欲言,结合教师的归纳,谈了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家乡的习俗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体会它们的丰富多彩,同时产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习俗?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课间游戏——找朋友。
(1)、把学生分成a、b两组。
(2)、游戏规则——a组学生“找朋友”;b组学生“藏起来”。
(3)、老师分发卡片。
5、民俗探秘。
我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将自己探究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探秘收获。这样能让大家了解民俗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体会到民俗与家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它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一堂课的好坏,透过板书设计这面“镜子”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的板书力求精炼、简单,突出重点。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七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4)标志的制作过程:
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
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3、巡回指导:
学生作业: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八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氯气的生产原理》。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一单元。教材以海水中各种氯化物的基本含量为切入点,介绍了利用海水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产物的验证,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最后由氯元素的发现史引入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及气体制备装置。
本课时的学习将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对前一专题学习内容的巩固又将为后续的溴、碘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将对以后相关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实验室制取原理。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此外,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为氯气制备装置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海水晒盐的原理,方法与过程。
2、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氯元素发现史的学习,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
3、通过对尾气进行处理,树立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几张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大海图片。在轻松的氛围中,向学生提出疑问:“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能够说出海水的相关成分。并告诉大家海水中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知识。
2、实际感受,回顾历史。
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杯海水,并请他们品尝海水的味道,在学生切身感受到咸味后,提出疑问:“海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那而偶们该如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展示古代“海水晒盐”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海水晒盐”的过程。我将播放一段现代“海水晒盐”过程以及氯化钠综合利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之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以“小小的氯化钠有如此大的用途,那么氯元素作为最重要的成盐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引入大家对氯气发现的探究。
3、视频播放,了解原理。
我将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原理和步骤。在展示之前,我会向学生提供一则氯气泄露的报道,并由报道中的逃生知识: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往高处疏散等,引导学生猜测氯气的收集方法以及尾气的吸收。再通过播放flash对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由实验室制法的缺陷引入工业制法的介绍。
4、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课时难点的突破。我会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学生依据正极、负极附近均产生气泡,可得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我将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气体进行大胆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正极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产生氯气。负极收集的气体靠近酒精灯,有轻微的爆鸣声,证明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我还将引导学生对电解液进行探究,通过打开u形管两端的橡皮塞,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碱性物质生成。至此,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应方程式。
5、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氯气以及海水中蕴藏着巨大宝藏,引发学生对保护海洋资源的思索。同时,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海水晒盐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装置
3、气体收集
4、尾气处理
三、氯气的工业制法
1、生产原理
2、正极、负极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九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说课稿 说课稿幼儿园小班篇十
各位专家、老师们,中午好!
我向大家简要地说一说本课的设计思路。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炎热的夏天》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儿童认识夏季常见的雷雨,认识雷雨的形成和雷雨的利与弊,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从而培养儿童认识、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情感方面:通过观察、认识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同时启迪学生珍爱生命,警钟长鸣;
2.行为习惯方面:增进儿童对雷雨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知识技能方面: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掌握避雷的知识。为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谈话引入,走进夏天”。课始,我让学生聊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在小朋友你说我说中走近雷雨,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博士引路,认识雷雨”,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夏天怎么会有雷雨的,然后通过听听、摆摆、问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雨是怎么来的。这一环节,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雷雨产生的科学道理情景化、科学化,让学生轻轻松松知道雷雨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躲避雷雨”。在讲述雷雨的危害时,我挖掘发生在身边的资源,讲述了要好的小朋友不幸的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组的讨论、老师的动情讲述,结合视频中呈现的正反事例的辨析、大家都来帮助小朋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避雷雨的方法。最后,我还引导学生从一些现象中来提前知道雷雨要来了,把雷雨的危害降到最低。
最后是“转换角度,感受好处”。雷雨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也给予了人类许多好处,我将时事巧妙地补充进了课堂,让学生放眼社会,发现雷雨在一定时候服务于人类,培养了学生的朴素的哲学理念。
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再回到生活中去,要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堂课我努力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给学生实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践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前辈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品德学科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