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十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一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依次习作,也是依次不限定习作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教材对习作内容、方法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册教材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看似雷同,其实变化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能力、生活经验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本次习作又是结合第二单元的主题展开的,感受童年生活情趣的同时,消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1、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利用文本、音画引路等多种形式,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乐于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
2、创设宽松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有创意地习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评改自信,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重实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互动、交流,表达、赏析,评价、修改等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学生到了高年级,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但一提起写作文,人人恐慌、害怕。
1、师生共同聆听歌曲《童年》。
2、“小小采访”——与父母讲童年(做个专业的小记者)
3、收集所有有故事或给你回忆的小纪念品。
4、每天将积累与心得或写或画下来。
5、收集与趣事有关的童年照片。
1、知识与技能
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⑵、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全体学生通过朗读佳作、优美片段,讨论交流习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等方式参与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简要流程
激趣、指导、赏析、修改,具体分为七大板块:
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明确要求,简要指导
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精彩片段,享受快乐
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名言警句,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二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旨在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画风》,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学完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主要讲: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会正确书写“艺、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课时主要讲: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现在我就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说一说: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预设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过渡: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吗?(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全班交流。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质疑解难,精读感悟。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重点理解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老师在学生读书、理解的过程中随机播放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a、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b、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物。
c、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大胆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朗读感悟,体验文本。
(1)、三个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把你最喜欢的小朋友的话读给同伴听。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5 画风
赵小艺 旗子 飘
风车 转
陈丹 小树 弯 仔细观察
宋涛 雨丝 斜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
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1)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2)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1)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
(2)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四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五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与讲读课文《称象》、阅读课文《黄鹂和山雀》构成一个单元,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用科学的观察思考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本课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浅显,以对话为主,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2.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这也是整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推理思维的过程,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比较抽象。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3.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本课,通过完成教学目标,着重教给学生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理解法、朗读体会法、省词比较法、看图感知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开课伊始,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这种竞赛式的前提测评手段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复习了旧知,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2.板书课题,书写生字,使生字的教学“化整为零”,符合九义教材在语言环境中分散识字的特点。
3.初读课文,贴图现境,让学生看图入境,弄懂成语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并通过互相讨论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的认定具体、准确,具有针对性,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于学生愤徘时点拨引导”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扶助者”。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这一层次是教学的导学达标环节,主要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动程演示,学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两个“这儿”所指的实际位置分别是“江中”和“岸边”。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并通过学生的正确操作及解说进行达标测试。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想象情境,续说故事的结尾,并且结合小学生好帮助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开导”的说话环节。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避免了生硬说教,使学生自然生动地达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二课时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条理,利用副板书(掉——刻——催——说)进行背诵训练。最后巩固生词、生字,记忆生字字形,并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采用动态图文式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展现了教学难点突破的过程,并力求文字精炼简洁,画面精美、富有吸引力,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
莫雪莲老师的《刻舟求剑》一课教案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训练反馈矫正意识,体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不乏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莫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莫老师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莫老师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她肯钻研,勤探索,求创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六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
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
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
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七
本班有35名学生,其中女生15人。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来记忆字形。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一直以来,我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努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在班上有很多学生都很喜欢语文课,尤其有几个女生写的字特别漂亮。
《春笋》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春笋为描写对象,介绍了春笋的相关形态和生长特点等等。课文只有短短的76个字,但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朗读。
根据新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我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新部首,认识绿线格里的7个中只识不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年级教学重点的是识字写字,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初步明白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个性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打算用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下面我就重点来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计划。
这一课时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2、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3、学习生字,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我打算利用一下课文中的笋娃娃图,利用课件在笋娃娃的图上出示上节课所学生字,一方面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汉字,另一方面也悄悄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设计的情境之中。
第二环节:细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用语言描述,“春姑娘带来了和风、细雨,还带来了雷声,你听,轰――轰――那一声春雷,唤醒了谁啊?”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接着就出示第一句话让学生读一读,对于“唤醒”这个词,也许有的学生并不理解,我可以这样引导:当你想睡懒觉时,妈妈会这样说:“小懒虫,别睡懒觉了,要迟到了,快起床!”这就叫:唤醒。用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马上明白了。接着,可以播放春雷声,引导学生想象:你听,春雷爷爷好象在对春笋说什么,春笋就醒来了?学生通过说话练习,充分理解了“唤醒”这个词语。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这里我还设计一个拓展练习,“这一声春雷,还唤醒了谁呢?”利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于第二句的教学,我是这样想的,这句话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春笋冲破重重障碍,破土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低年级的的孩子不可能理解得这么到位。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找找哪几个词写出了春笋正在生长,当学生找出这几个词语之后,可引导他们做出 “冲破”“掀翻” “冒”等动作。通过自己的动作演示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情感,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适合低年级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情感。
第一自然段读完之后,我以问题“一个一个的笋娃娃从地里冒出来了,它们长什么样呢?”以疑带读,出示第一句,这是一个比喻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准备带上剥去外衣的春笋,让学生观察并一层层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笋娃娃身上“嫩生生”的模样,并和小娃娃的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春笋的可爱。
课文的最后两句采用对偶的句式,向读者呈现出春笋正节节拔高,腾腾直上的画面。在教学时我打算先用语言描述,让学生体验到春笋娃娃快乐的心情。最后抓住“又”和“再”等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形象而直观地感受春笋正节节拔高,腾腾直上。在这里我还将补充春笋破土而出,长成竹子的视频,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竹子出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男女生赛读,分小组赛读,齐读等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春笋不断向上的生长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字教学。新课标对低年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提出了如下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教学本课生字,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将 “笑”、“节”、“再”这几个生字出示在课件中的笋娃娃上,让学生说说“你已经会认会写哪个字了?”然后让学生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识字兴趣。“再”除了识记字形外,还需要在字意上再作强调,告诉学生“再”表示“再一次,不是第一次”的意思,然后出示一个选词填空题,来区别“在”与“再”(1)我( )家里看书。(2)欢迎你( )来我家玩。最后空出3到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在田字格中书写这几个汉字,我在行间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八
一、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变化;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几类材料的习惯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即设疑自探。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解疑合探。接着,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即设疑再探。最后,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 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观潮的大体内容,那么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解疑合探
在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帮助学生总结,这几段主要讲的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的变化。即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水天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潮来后: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并且重点讲解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将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例如,你能结合本篇内容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拓展运用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中”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6、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22、观潮
天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 潮来时
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九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习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首先。)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近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
2、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习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习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习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习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明白"办事变光有好的愿望不可,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效"的原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遂地帮风娃娃办理题目。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资助人吗?产生过雷同的美意办坏事的环境吗?"这样一个题目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老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团体交换,使同学们越发明了地认识风,认识课文所蕴涵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现实中。我想语文的学习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竣事,这在情境的建立上是完备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1、总结课文。
2、读凭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功德,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风帆,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求全谴责他。大鹞子,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肇事,呼啦啦,呼啦啦。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的内容去理解,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先、鹿、慢”等14个生字,会写“先、千”两个生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1-7段,体会动物们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情。
教学过程:
1、春天来了,天气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么?
2、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武装斗争的鲜花,这可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板书课题:11、美丽的小路
3、谁能美美地来念一念?指名读齐读
[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了这条美丽的小路上,充分感受小路的美丽,体会小路带给人们的惬意。走过小路,学生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闻到了花香,听到了清脆的鸟鸣,甚至就像真的'踏在了小路上。他们尽情说着自己的所见,这样的感受是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从课开始就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很浓,在阅读课文时全身心地投入。]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这条美丽的小路看一看,请你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好了之后把生字宝宝在文中圈出来。开始。
2、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课文中的生字宝宝。
圏生字,领读。
1、这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这么美丽的小路在哪里呀?自己快速默读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发信号。
2、你怎么知道是在鸭先生的门前?指名读
3、你就是鸭先生,屋前有这么美丽的一条小路,你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是呀,这可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走在这条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鹅卵石,真——,看看路边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树,真——,那开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气,真——,闭上眼睛,咦,好像听到——,真——!
5、走在这么美丽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夸一夸呢!请你来。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过也忍不住要来夸一夸,他们会怎么夸呢?请你自己读读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兔姑娘来演一演,老师来读旁白。——理解“轻轻”
还要请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们一起来试试。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运用角色转换,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他们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在角色转化中,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学生被卷入到文本的情感中,产生共鸣,逐步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8、走在美丽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难怪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没过多久,小路就变了样。(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9、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0、兔姑娘又从小路走过,她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请一生,问:兔姑娘,你为什么皱起眉头呀?
鹿先生也从小路走过,他捂上了鼻子,说:——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请一生,问:鹿先生,你为什么捂上鼻子呀?
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请一生,问:鸭先生为什么要叫起来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难过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更难过。
分角色朗读。(女:兔男:鹿合:鸭)
[这里我们让学生借助文本,大胆展开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此刻的小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在想象的空间驰骋,叙说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教师出示变脏的小路,只见垃圾遍地,苍蝇飞舞,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走在垃圾路上,再次让学生谈失去美的感受,饭菜的酸臭味,纸屑水果皮等让蝴蝶看不见花朵的美丽,蜜蜂闻不到花儿的香味,纷纷飞走了,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此时的课文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学生以惊奇/气愤/着急/失望的语气读出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在朗读中流淌着对文本更深一层的理解。]
1、对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呢?它能不能找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请你把书翻到48页,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先”和“千”两个字。
2、学写“先”和“洗”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3、学写“千”和“干”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来实践。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很出彩,语调、动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学生肯定很有体会,并且他们对文本的参与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于热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情绪有些涣散,没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琢磨,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课内容:《荷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6册第1单元的第3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写出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地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体验。
(四)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的含义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挂图、录音机、课件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说说有关荷花的古诗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展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同时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因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文的过渡。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首先指名读文,然后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接着就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红花还需绿叶扶,花美,那么叶子呢?”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练习说“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比如开开心心地冒出来。“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这一环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培养超凡的想象力。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它们真是啊!(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可真了不起”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同时化解本课难点。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以自己的特点为荣;逐步养成分享与合作的习惯。
【能力与方法目标】
能够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包容别人的不同;学会分享与合作。
【知识目标】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重点】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接受自己的不同
【难点】
理解别人的不同;学会分享与合作
游戏法、活动法
环节一:新课导入
运用“大风吹”的游戏进行导入。教师说大风吹,小朋友们问“吹什么”,教师说“吹短发”,短头发的同学就请站起来。运用这个游戏进行导入不仅能够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一起他们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活动一:自画像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了解自己吗?你喜欢什么?你最擅长什么?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按照教材上第22页的图片给自己画个自画像吧。
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自画像,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性格怎样。通过这样的画一画、说一说,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二:画一画
(为了进一步加深小朋友们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认识,设计如下活动)
利用ppt展示一幅圆的简笔画,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把他们联想到的生活中的图形画在纸上。画完之后让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每个小朋友画了不同的图像,有画气球的,有画皮球的,有画笑脸的等等。
接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圆,到了我们每个人手里,变成了不同的图形?
小学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二、独立阅读课文。
想不想对机器人有更深入地了解?这里就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板书:果园机器人。
独立阅读课文,明确要求。
交流学习成果。
小结:科学家发明机器人是不是为了好玩呀?板书“服务于人!”
三、设计心中的机器人。
果园机器人教后反思
一、 喜看成功处:
1、做人教育渗透于无形中。如:学生讲到机器人做事情很细心,不会出错时,引导:机器人都能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又如:从科学家的研究——发明——再研究——再发明,这些都江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而改进的,因此,引出机器人——服务于人。
2、公开课结束了,但课的内容还未结束,第二堂虽不是公开课,学生也学得很精彩。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自己心中的机器人。根据别人发言的要点,对他的说话及想象的合理性、奇特性,说话的清楚明白这几方面进行评价,口语交际也是本学期自己认为最理想的。
3、学法的渗透上。开头导入处对于资料的收集与处理上,引用老师的汇报与学生的进行对比,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收集资料,而不是一大叠一大叠的打印出来。对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上进行了比较到位的指导。
4、关于语文的拓展方面。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畅想机器人的之后,指导学生写、画下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做成展板,进行交流,让全班同学结合他展板中的书写、绘画及作文水平进行打星,也请家长参于其中。机器人之星评比活动也有声有色。
二、细思不足处:
关于这类说明性质的文章,除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之外,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公开课如果能像平时一样不拘谨,风趣幽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