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1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一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略)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二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略)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三
】《向沙漠进军》教案5
】《向沙漠进军》教案4
】《向沙漠进军》教案3
】《向沙漠进军》教案2
】《向沙漠进军》教案1
上一篇:浙教版八年级上《隆冬话竹》教案
下一篇:《活板》资源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四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按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
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五
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略)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六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解说事物、剖析事物或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4—12):怎样。
教学难点 :
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整体——局部——整体,边讲边导。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预习:
1.明确字形
汲 磴 榆
吸 澄 瑜
圾 橙 愉
2.注意字音字义:
竺 桢 沛 榆 逞 涸 噶 馏
3.理解词语:
充沛 肆虐 城郭
绿洲 葱笼 俨然
移居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二、导入 新课:
本文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分析课文。
1.范读,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提问明确: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一、(1—3)为什么要;
二(4—12)怎样;三(13)的前写。
3.讲读第一部分:
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1段),道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
接着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
小结: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两种进攻方式?”
——沙漠作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它向人类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它用风沙作为武器,采用了“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方式向人类进攻。
提问一:对照课文,请同学指出作者选用哪些动词来突出“沙漠特征”的?
提问二: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
师生共同分析(5—7)段。
提问: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
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的“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理解分析一。
2.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继续分析第二部分(8—12)。
在第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是完全可能的。
在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鼓舞人们的决心和信心。
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三、师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13段)。
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
四、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
②科学的分类说明;
③恰当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五、布置作业 :揣摩,运用三。
六、板书设计 :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七
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怎样,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再说明怎样,最后说明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这一中心,从为什么,怎样,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按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
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八
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怎样,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再说明怎样,最后说明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这一中心,从为什么,怎样,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按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
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九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按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
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略)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解说事物、剖析事物或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4—12):怎样。
教学难点 :
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整体——局部——整体,边讲边导。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预习:
1.明确字形
汲 磴 榆
吸 澄 瑜
圾 橙 愉
2.注意字音字义:
竺 桢 沛 榆 逞 涸 噶 馏
3.理解词语:
充沛 肆虐 城郭
绿洲 葱笼 俨然
移居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二、导入 新课:
本文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分析课文。
1.范读,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提问明确: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一、(1—3)为什么要;
二(4—12)怎样;三(13)的前写。
3.讲读第一部分:
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1段),道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
接着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
小结: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两种进攻方式?”
——沙漠作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它向人类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它用风沙作为武器,采用了“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方式向人类进攻。
提问一:对照课文,请同学指出作者选用哪些动词来突出“沙漠特征”的?
提问二: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
师生共同分析(5—7)段。
提问: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
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的“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理解分析一。
2.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继续分析第二部分(8—12)。
在第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是完全可能的。
在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鼓舞人们的决心和信心。
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三、师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13段)。
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
四、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
②科学的分类说明;
③恰当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五、布置作业 :揣摩,运用三。
六、板书设计 :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二
《向沙漠进军》教案
(2003-04-26 13:51:12)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一 导入 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一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附:教学参考资料:
1.叶苍岑:《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一)见《中学语文》1981年1期。
2.叶苍岑:《说明文的结构》,《教学通讯》1981年9月号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二)、导入 新课: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2. 推选优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归纳。(3分钟)
(三)、具体研习(幻灯显示设计的问题)
问题〈1〉: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1、 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
2、 分小组讨论,发表交流看法(5分钟)
3、 教师分别提问差、中、好三类学生;并归纳小结。(5分钟)
问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1) 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 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1、 学生自主思考并做在课堂练习本上(3分钟)
2、 小组交流意见(2分钟)
3、 教师提问式小结(3分钟)
4、 分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5分钟)
5、 小组间交流看法、意见;教师小结(8分)
(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后后教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
1. 继续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并写出心得体会
2. 想象作文,题为《沙漠里的奇遇》(针对优生)
(六)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1.《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2.《从北极到夏威夷》
3.《方舟在线》
4.《物理世界奇遇记》
四、教学反思:
本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内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准确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这一点,就应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一系列自身劳动中慢慢地领悟。
教师模拟参考答案:
问题(1)
1、 举例子:(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举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深刻。)
2. 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一种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一种是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 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4. 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 打比方:把沙漠比成“敌人”,把沙漠进攻手段比成“武器”等。
6、作诠释:
问题(2)
第(1)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寿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
第(2)组中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的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
请运用以下词语(至少两个)说几句话,介绍某种事物。
最 之一 左右 上下 大约 次要 一般 大多 常常 基本 至少
也许 几乎 可能 往往 大部分 大体上 主要 通常 多少 可算
当时 还 据说 将近 有时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文中充满的激情美。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讨论理清结构。
3.选择典型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4.分析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揣摩本文用限制性词语来说明事理的准确性。
5.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地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人,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沙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五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的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得读者对沙漠有更准确地把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1)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1)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的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1)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2)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3)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4)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1)“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五)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准确严密的语言
1.恰当的动词的使用
2.恰当的修饰限制性
词语的使用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向沙漠进军》的作者是竺可桢篇十六
《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教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包秀虹 2000/10/17
教学目标:
1, 简介作者;
2,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
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 学习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
三.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 “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
-1-
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一
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
1) 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
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这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地震,桑美台风。
2) 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
(“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 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
力?举例子。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所举的事例。
明确:a,曾是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不断受到风沙的侵
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摇篮——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区的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由于风沙侵入,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区——沙漠)
小结:为了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作者举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榆林地区”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两三年前古代
西方的事例,一个是几百年前中国的例子,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充分说明
沙漠对人类危害由来已久,处处存在。从而突出了它“最顽强”的特征,唤起人们征服沙漠的紧迫感。
第一部分其实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我们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 听课文录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袭进攻有什么特点,采
-2-
用何种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人类如何防御风沙侵袭?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 方 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明确: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
( 这里的“武器”“游击战”“阵地战”都用了引号,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3,按风沙不同的进攻形式和造成危害程度定义:
游击战:风沙飞扬袭击禾苗。
特点: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阵地战: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
特点:风推行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
问: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图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提示:沙丘的移动
1. 客观条件: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
2. 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
3. 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
4. 移动方向:随风移动
5. 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小结:沙丘向前移动过程一起来叙述一下。可见这篇说明文语言非常简洁,明晰。沙丘前进不是整体移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速度虽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表现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这段文字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先总说后分说。
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 列数字
-3-
(2)针对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这两种沙漠侵袭方式,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御。
问:防御风沙袭击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防护林。
它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样?针对风的。
那么防护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吗?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草皮,
它的作用是什么?针对沙的,减少沙的来源。
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什么?植树种草。
课文中有两句话中的“固定”充当什么成分大家必须先理解: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偏正短语)2,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动宾短语)
由于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根据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对一部分(已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过度和任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流动沙丘:植树种草。(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
上述方法的确能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但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还只是采取守势,是被动地防御风沙袭击。我们应该是主动向沙漠进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动地向沙漠进军,并且使沙漠为我们所用,在向沙漠进军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时间,先朗读课文,后课后练习二中3小题分析。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4-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方 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1, 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2, 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风
和
沙游击战
(风沙飞扬
袭击禾苗)沙粒随风移动,风愈大,沙打击力愈强
阵地战
(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1,妥善保护草皮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抵御固定沙丘)
2,植树种草(抵御流动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