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十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一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插图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绝句】 类别:【古诗】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三
课前热身: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一、图片导课,入景入情。
1、 王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西湖边走走看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西湖的新旧十景。(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
2、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看啊,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读诗题,明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范读。
2、读了诗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理解饮的意思,及诗题的意思)
三、品读诗句。
1、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让我们乘着小船和苏轼一起去西湖欣赏美景吧!小朋友先听老师朗读古诗。(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朗读。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晴 雨
4、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可以根据注释,想象画面来学习,就一定能品尝到诗中的美味。
5、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出了晴天雨天的西湖,让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晴天西湖图)
(2)你有什么美的词语要送给这样的画面?老师也有一个词语要送给它,板书:波光粼粼
(3)这样的画面很美,你来试试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
(4)诗中的哪个词是诗人的赞美。板书:好
(5)是啊,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喜欢吗?你来赞美赞美晴天的西湖,指导朗读。
6、正当苏轼被晴天西湖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课件出示:雨天西湖图)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相机板书:蒙蒙胧胧
(2)诗人又用了哪个词语表达这种感受呢?(空蒙)理解空蒙的意思。
(3)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表达?(板书奇)什么样的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句中吗?(指导个性朗读)
(4)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的很多景物都变得更加奇妙:(出示课件)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 )更加( )。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5)小朋友描绘的多美啊,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秀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滴灌下更加娇嫩,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7、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看啊,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地奇妙美丽,难怪苏轼会赞叹道:(出示课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是谁?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是啊,西湖和西子都是那么地“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有称为西子胡。
8、假如此时你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引读: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老师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老师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小朋友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小朋友们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啊,我们都被那秀丽的西湖景色给陶醉了,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再来品读古诗吧。
9、让我们合上课本,像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丝小曲,看着满池美景,一起吟诵这千古绝唱吧!(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及音乐)
四、拓展延伸,品读雨的不同魅力。
1、小朋友喜欢苏轼的诗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他的佳作(课件展示)《望湖楼醉书》
齐读古诗,你读出了什么?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同时思考它们的异同点。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望》写出大雨的狂乱,《饮》写出小雨的轻柔。品读相关句式。
4、学生齐读两首诗,感受雨的不同魅力。
5、课后小朋友们再细细品读这两首古诗,去细细体会诗中带给大家的美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五
一、观美景,入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呢?(生答)王老师也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把它拍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生答)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看课件后加入文字解说)
师: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师: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师:西湖啊,又叫西子湖,是来源于我们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师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感受“雨”
师:读完了吗?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淡,浓。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啊,该怎样读呢?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出示雨天图片)再请你亲眼目睹它的美。 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告诉我雨中的西湖有多美吗?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谢谢你们让大家听到了雨声。你知道吗?在有些版本的诗句中,这个“濛”是没有三点水的。你觉得是要还是不要呢?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更美,没有雨就不那么美了。
师:对,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二)、感受晴
师:那下雨之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晴天西湖的诗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 句,结合注释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呢?继续说一下吧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水面上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闪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赞叹-------
师:读啊,把这种感情带进诗句中读!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我真想大声地赞美——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三、读诗句,悟诗情
师:如果你在这样的美景中畅游,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
师:纵使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但是诗人却将他的感受浓缩在一句诗里——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再读,你明白了什么?
生: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西子是谁?——生答-------
师:西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待改)
师: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一下“西施”这位美女!
(播出“西施”图片,师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又叫“西子”,是越国一位有名的美女。
师:“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请生自由说,适时点拔:“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谁还愿意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觉。
问:“西湖之景”美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之景”妙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是那么奇异美丽,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读——(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放大)
师: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种美丽的神韵吗?(配乐读)
想像:假如此时你就是苏轼,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挥)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读——
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你醉了,读——
四、回归诗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
生:在湖上
师:他只是在观赏景物吗?
生:还在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没有醉
师:但我觉得他醉了
生:对!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男女对读
师:能背吗?
师:同学们,放下书站起来大声地吟诵一番,
学生大声读。
五:扩展延伸(还待修改)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
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老师:请坐。同学们,诗的美就美在他的音律动听,还美在奇妙的想象,所以苏轼才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李白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时在诗中像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美景的诗非常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古诗,
学生:望庐山瀑布
老师:同学们,会背的跟他一起背好吗?
学生齐背
老师:望庐山瀑布,名诗啊,还有吗?
学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
学生:梅花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没发过言的同学给你一次机会。
师:还有啊,好,请你来
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同学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愿你们在课外多读古诗,多长知识,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同学们,下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六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习,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师:指读“山色空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山被雾包着,很美。
师: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这种景象?
生:冬天的早晨。
师:还有吗?
生:下雨天
师:这种感觉美吗?请你把这种美读出来。(组织个别读、小组读)
诗人看见晴天和雨天的奇景,心情大爽,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两行吟吟看。
师:看着看着,作者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美女西施,于是他就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
师:关于西施,你了解多少?
生各抒己见。
师:是啊,西施之美无人能比。如果西施戴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抹上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生接:浓抹总相宜)
联系前两行诗,听老师读读,你还能懂得什么?
生:淡淡的妆饰和化了浓妆,穿着华丽的衣服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师:出示句式指读:看看“水光潋滟晴方好”,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赏赏“___”,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
师:在作者的眼里,西湖晴也好,雨也好,都是那么迷人。于是忍不住说(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当时的苏轼是在杭州当通判,相当于我们的现在的县长。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出口就吟起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播放音乐,生集体读全诗)
三、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关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很多,老师课外搜集了两首(出示补充资料《望湖楼醉书》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背背。
2、组织齐读这两首诗
3、看着这两首诗,我们回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背一遍。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雨 晴
比
做
西子:淡妆——浓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 [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七
课前准备:
谁唱歌最好?唱唱。还有谁给大家唱首歌?(唱歌)还有谁给大家猜个谜语或者说个笑话?(学生讲笑话)有趣吗?同学们笑了是吗?想怎么做什么做,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一、导入
今天你们这么早来到会场,老师很感动,师生互相问好,下面,老师对你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声音洪亮些,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
师:指导换个词语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一种缘分……上课。
二、
1,你们已经预习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描写西湖美景的诗,齐读诗题,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指导书写)介绍作者,范读诗题,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简单说了题目中词语的意思。
学生:饮是饮酒的意思,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的时候看到下雨了,……(简单说明了初晴后雨的意思)
老师:谁再把题目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吗?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
学生看课件
老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
老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诗。
学生:读诗。
老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读诗。
老师: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组内读诗。师巡视指导。
老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阿,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学生:指名读,
老师:同学们说一下吧,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韵味
老师:噢,他读出了韵味。
学生:他读得有感情
老师:有感情
学生:他把该空的地方空出来了
老师:噢,读出了节奏感
学生:他读得有轻重缓急
老师:噢,真会听
学生:他读得很美
老师:那你能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我试试
学生读
老师:真有古诗的韵味阿,谁还想读?
生读诗
老师:一位柔情的苏轼)。
老师:还想读吗?请你。
生读
老师: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太好了。你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了不起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起读),
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阿?继续说一下吧
学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放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老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了。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请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过渡到雨中西湖(放课件)
师:让我们静静地去想,并做诗意浪漫的介绍。
uid
8887
帖子
45883
精华
33
积分
32631
阅读权限
160
来自
天上人间
在线时间
15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8
最后登录
2008-9-16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brisk2000
副大队长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诚信勋章 明星勋章 热心勋章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 15:12 只看该作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之二
一、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期中考试改革了,背诵古诗成了必考项目,你们都背诵了哪些古诗?
生:我背诵了《敕勒歌》、《峨嵋山月歌》。
生:我背诵了《望岳》。
生:我背诵了《望洞庭》、《沙沟》。
师:看来你们期中考试胜卷在握了。
师:这两天我也读了几首古诗,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
生:齐读诗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题目中都有西湖这两个字。
生:我发现这些诗是写西湖的。
师:有意思,谢谢同学们的发现。为什么他们都要写西湖呢?看来西湖有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今天我们就随苏轼泛舟西湖先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生:读诗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
二、感受“雨”
师:游西湖首先与我们亲近的自然是水,咱们先轻声读读诗。相信诗中带水的字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诗。
师: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
生:有淡、浓。
生: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有灵气的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你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出示雨天图片)再请你亲眼目睹它的美。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告诉我雨中的西湖有多美吗?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下得越来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谢谢你们让大家听到了雨声。你知道吗?在有些版本的诗句中,这个“濛”是没有三点水的。你觉得是要还是不要?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很美,没水就不那么美了。
生:有水就能让西湖更美。
师:对,谁嫌水多呢?咱们需要水,西湖更需要水。苏轼的诗句中也离不开水。让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水,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濛吗?它还会让西湖的那些景物更生动呢?
生:让树木更生动。
生:让花草生动。
生:让小船生动。
生: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
师: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请你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大家:
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更加。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小雨蒙蒙地下着,飘飞在小桥四周,使小桥好似缠上了一条白色的玉带。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山更加朦胧,同时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暖暖的雨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扬起一片泥土的芳香。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花儿更加美丽,花儿在蒙蒙小雨中跳舞、唱歌,那声音把人诱住了,那舞姿把人迷住了。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船更加神秘,雨给她戴上了一层飘扬的头罩,让人们看不清船上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楼房更加美丽,烟囱里冒出一缕一缕青烟往天上飞,而又被雨打下来。
三、感受“晴”
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它感受到了什么景象?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能把作者看到的说出来吗?
生:(学生还是找不到描写晴天的诗句)
师:(只好顺势而就)难怪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
生:因为他们都很美。
师:一语道破天机。就因为它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湖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更有趣的是他们往往由西湖就想到西子。因此西湖也叫西子湖。看,这三位就是。自由读读吧!
生:自由读诗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所以,苏轼也禁不住赞叹这一池的湖水,把刚才我们感受到的送到苏轼的诗句中来吧。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你是化妆师,你打算给雨天的西湖、晴天的西湖化怎样的妆?
生:我打算给雨天的西湖化淡妆,让它清新自然。
生:我打算给晴天的西湖化浓妆,让他更加灿烂有阳光。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化妆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只要它具有天然的美的姿质,自然、贴切,它就是最美的。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只要健康、纯真、快乐你们就是最美的。
四、回归诗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干什么?
生:在湖上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集体吟诵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八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今天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
(一)导入 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九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情定教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了解苏轼以及其他描写风景的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背诵,激发兴趣
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
生:我会背《忆江南》
师:听你背诗我好像看到如血的朝阳在海面冉冉升起,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我会背《望庐山瀑布》
师:我好像看到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展示课外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
二、检查导入,了解学情
师:你会背描写西湖的诗吗?
生:我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背诵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你真厉害,没学都会背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欣赏西湖美景,瞧,我把西湖美景给大家带来了。
(播放课件:《西湖十景》依次介绍西湖十景。)
师:看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西湖真美呀,我真想去看看。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师: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一起去了解西湖。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刚才那位同学会背这首诗,谁还会背呢?
生:我会背
生背诵
女生:我也会背
是:一个柔情的苏轼
男生:我也会背
师:字正腔圆,一个浪漫的苏轼
生:我也想背背。
师评:你不仅背会了,还背出了诗的味道,太了不起了。
大家一起背诵。
师评:我们班的孩子真不一般,全都背得这么好。我们的背诵任务就胜利完成了。学一首诗不但要背会还要了解诗人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我们还得从了解作者开始。布置同学们搜集苏轼的资料,你搜集到哪些呢?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
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老师也搜集了苏轼的资料,请你来读一读,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多媒体展示苏轼资料
师: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
生:我知道了苏轼在杭州作知州,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师:你们可真会学习,能从这么多资料中提炼出如此重要的知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首诗题目意思以及这首诗的意思吗?以前理解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生:借助插图理解古诗。
生: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师:请用这些方法,自己学习这首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交流诗意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师:读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
师:请齐读“水光潋艳晴方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真好呀!
师:在这句诗里“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能用其他的词来描写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像什么?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生:像耀眼的镜子。
师:多好的词啊,多美的诗呀,晴天的西湖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朗读“水光潋艳晴方好”。
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此刻,假如你也在欣赏西湖,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
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师: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真是一字千金,这就是古诗的魅力。人们常说有西湖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忽而天空飘过了一片雨云,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生齐读第二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看到了烟雨迷蒙的小雨。
生:我看到了如牛毛,如花针的小雨。
师: 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齐读:第二句)
师(板书“空濛”)
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就像童话中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生齐读
师:你读懂“空濛”了吗?
生: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 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生:奇。
(板书:雨亦奇)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西湖的理解读朗读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师: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这使作者联想到住在西湖附近的西子?你了解“西子”吗?
生:西子就是西施
生: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的西施呢?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生:(齐读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不管是素面朝天,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的美。而西湖呢?晴天美的恰如其分,雨天美的奇妙。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三、四句。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读到这里,你可能对西湖有多了一份感情,请齐读古诗。
师:你们已经把自己对西湖的理解融入了背诵之中了。你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吗?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湖吗?请你选一其中一项做好准备后大家交流
生:晴天的西湖多么美好,雨天的西湖又是那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的漂亮。作者赞美西湖的美。
生编故事展示
导游解说
师: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描写西湖的诗作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示古诗
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背一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师:一“碧”一“红”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师:描写西湖的是你还知道吗?
多媒体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齐读
师:写出了西湖骤雨初歇的动态美。
出示《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师: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夜泛西湖所见的美景。前两句写的是夜晚的西湖,湖水、荷花和阵阵飘香,都让人销魂。第三句中写的是昏昏的灯光、远处的寺庙,而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接下来的准备要做的事,他希望在夜更深的时候来欣赏西湖那皎洁的月光、平静的湖水和被桨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和那昏昏的灯光。
师:西湖晴也美,雨也美;昼也美,夜也美。通过诗人的笔触西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在历史的长河里像苏轼一样博学多才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多媒体出示春夏秋冬写景的诗《江南春》《小池》《山行》《江雪》)
(通过背诵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多媒体出示山水的谚语
学生齐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古诗词中漫步,在祖国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你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你用心感受。
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十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十一
江苏建湖 吴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学习《望天门山》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江苏建湖 孙娟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 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六、 结束全课教师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篇十三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