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夹竹桃试讲稿10分钟(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夹竹桃试讲稿10分钟篇一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找出有关句子,画一画,作一作批注,有感情的读一读。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夹竹桃图片等)
七、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质疑问难,学习写法——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六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夹竹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四)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
(五)质疑问难 学习写法
课文学完以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写作方法。
(六)品读赏析 积累词句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表达的妙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夹竹桃试讲稿10分钟篇二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此课是在学完《广玉兰》之后进行,是在“咏物抒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的课文学习,学生对“咏物抒情”这一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为此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学会想象感悟的读书方法与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进行品析鉴读,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资源整合
1、与主题学习“咏物抒情”相结合,进行学习迁移与类化
2、与助学案相关知识相配合,提高有效学习
3、与季羡林的其他名篇《槐花》相整合,进一步感悟他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4、与主题阅读丛书相结合,拓展阅读面
五、教学方法
1.主题背景下的课文泛读:《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都同属于一个主题“咏物抒情”,因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属于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在“划分主题----概括内容”这一环节之上,通过泛读,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 助学引导后的精读:学习本课之前,发放给学生一份“助学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根据文章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
3、想象悟读:以3、4自然段为范例,通过情境叙述性语言,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画面,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
4、对比品读:在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 的策略之下,在想象情境、感悟画面的基础之上,对比品读夹竹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过程
1、感悟花之美,衬托铺垫下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堂学习之前,结合课文第3段内容,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同时相机理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的含义。
•2、以问促究,了解作者
•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感悟花美基础之上,用 这样的问题,引出对作者的关注,用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拓展资料,介绍季羡林。
学到此,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样一个大家,对夹竹桃如此衷爱,原因究竟何在呢?”这样的补充拓展,会更能激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一问相连,理清线索
有了相关兴趣之后,我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线索。
所以教学中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季羡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泛读基础之上,认识到作者是从“色彩美、花期长有韧性、花影迷离”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
用这样的问题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无形之中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4、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读是语文学习之法。充分的读,有效的读,有情的读,会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于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线索之后,针对相关的2、3、4、5自然段,结合相关段落写法特点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
•(1)图文对读第2段,感受夹竹桃色彩的美
对照图片,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2)情境悟读第4段,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大,领悟对比写法:
运用情境补充式语言: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他们迎着春风,伴着细雨,大门内的夹竹桃在迎风吐艳等,感悟想象夹竹桃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迎风吐艳”的风姿,从而启发学生从此段文字中体会到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为此段的感情朗读和感悟对比写法做好背景渲染。
•(3)想象品读第5段,感受夹竹桃月光下的美
• 此段教学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
•我想它是地图(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 )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5、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 通过《夹竹桃》这一课,学生领悟到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进而利用助学案和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名篇,进一点体会他于平凡物中体现睿智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 夹竹桃
最值得回忆留恋
色彩美
花期长,有韧性
花影迷离
爱上它
八、教学成效
《夹竹桃》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文”用“语”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自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夹竹桃试讲稿10分钟篇三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执教《夹竹桃》这堂课,我想渗透这样几个精致语文的教学理念:
一、内容和形式交融
既注重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又注重语言形式的品析欣赏,两条线索并驾齐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内容上,抓住文章的主角——夹竹桃,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浓墨重彩地品读,品出夹竹桃的形象、夹竹桃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它的爱恋与赞美。语言形式上,紧紧抓住“作家卡片”的一句话——“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季羡林先生的这种独具特色的散文风格,从四个层次进行品味:一是词语的内蕴;二是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三是对比的段落结构,四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旨意。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自然地渗透。
二、教学内容板块化
学习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法,把教学内容板块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导入板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四个写花的词语,第二层次是两个写花的香气的句子,第三层次是两个自然段,由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层层进入,切入到主要板块。这一板块提出了两种学习方法,初步感受了季羡林的语言风格,提挈了文章的中心句。第二板块,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相机勾连略读第3自然段,感受对比之法,内容和形式多层交融;第三板块,小组合作学习幻想部分,拓展想象写话,回归中心句。应该说,这样的组合板块比较清晰,又环环相扣。
三、语文味和生本味交融
我们的王晓春校长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生本味、审美味。语文应该姓‘语’,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知道写了什么,还要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这堂课中,我抓住了一些极具特色的词语、关键的句子、谋篇布局上的特点,通过品析,把学生始终置放于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既彰显语文味,又同时让学生的语言得到生长。
另外,在策略上,我是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仿三句写幻想的句式合作写话,进行读写迁移。这个环节上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生本的理念较好地得到了落实。从学生的写话成果来看,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很精彩的。
四、学法与写法、教法交融
这堂课上,我渗透了两个学习方法:一是品析词语,二是想象画面。在第一板块我就引出了这两种方法,第二板块渗透品词法,第三板块两种方法都有渗透,但侧重于品词法,第四板块侧重于想象画面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渗透都尽量与文本语言的内容相吻合。
品析词语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抓手。这篇课文中,我抓住了写花香的两个不同动词、写夹竹桃韧劲的一些词语,特别是两个双重否定的词语,引领学生品出词语的内在意蕴。其中我运用了不同的品析方法,如:“一朵花败了,又……”那一句,用换序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睿智,“无日不”那句用比较法,让学生感受课文原句的精妙,“无不”那句用拆分法,让学生体会作者考虑之周到、用词之推敲。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另外,作者采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来写夹竹桃,我也采用了与之相匹配的教法,以对比式问题、对比式画面来引导学生感受对比之写法。
五、说话与写话交融
语文课旨在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得到语言的生长。所以这堂课上,我充分创设了学生的语言训练点,在感受韧性板块,以说话为主,针对双重否定这一写作特色,让学生拓展双重否定的词语,用“无不”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在感受幻想板块,以写话为主,模仿书上的三个句式写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流淌学生内心深处的语言溪流,独特、灵动、曼妙,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设课堂的亮点。
夹竹桃试讲稿10分钟篇四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