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1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1、认识1~5,会用1~5这5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3、培养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你喜欢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吗?育才小学一年级(1)班的同学也去野生动物园参观了。小朋友们可开心啦!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他们看到了那些小动物吧。
(二)看图认数、读数,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教师:找找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书,有序观察。)
2、学生汇报,教师一边贴图片和相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图中还有什么?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3、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比如太阳的各种个数可以用1表示,2头犀牛可以用2表示,2棵小树也可以用2表示。你会想老师这样说吗?
4、认读1~5,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
(三)反馈实践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用小棒表示。你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表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操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该奶奶,发展数感。
(四)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是几个?这个2匙怎么来的?
再摆一个,是几个?
……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1)出示点子图,请你给它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摆。
(2)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然后同坐相互问答。
(3)从1数到5,在从5倒数到1。
借助点子图容纳给学会算能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关系。
(五)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那些事物可用1~5表示?四人小组小朋友说说。
2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2、3、4、5来表示。
3、游戏:
(1)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数字吗?为什么?
(六)认一认,写一写
师生共同概括出1~5的形状特征,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七)初步感知第几个和几个的区别
在黑板上摆出5只不同的小动物图片,问一共有几只?第一只是什么?……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圈一圈
2、下面的数字你认识吗?请把写有你认识的数字上面的小旗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上面一共有( )面小旗子,有( )面小旗子涂上了颜色。
3、请你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 先数一数,照样子画下来。
5、 请你把与图中数量相同的〇涂上颜色。
【提高练习】
6、 请你选出表示5的图,在图后的〇里画上☆。
【拓展练习】
7、 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帐篷里有几个人吗?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交流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结合教学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但在生活实际中他们已有很多的经验,教学时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对于“年、月、日”都知道些什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以便确定教学的起点。
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必要的材料,如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第二十九小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最繁华的大西门地段,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齐全,配有视频投影仪。每个班中都配有视频展示台。本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城市,这些孩子基本都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受过一定的学前教育,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学习的投入比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周围批发商场个体商贩(外地来疆人员)子女,这些孩子学习条件较差,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学前教育基本为零;由于本地特色,我校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困难。
〖课堂实录〗
(一)情境引入
1. 师:前些天,咱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神舟5号”飞船升上太空。
师:那你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几月几日?(学生说,教师板书:2003年10月15日)
师:对,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驶“神舟5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旅程,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指黑板上的日期)这里有三个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说时,用红笔描出,并将2003,10,15擦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年、月、日的知识。
2.师: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争相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知识。)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
生2:我还知道一年有12个月。
生3:有时一年是366天。
生4:有的月是31天,还有的月是30天。
(学生说时,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大月、小月。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年历卡,任选两个年份观察,把1~12月各月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月份123456789101112合计年 年
(学生观察年历卡,填写、计算、交流。)
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填写的是2001年和2003年的,我发现这两年中1,3,5,7,8,10,12月的天数一样,都是31天。
生2:我还发现有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
生3:我发现2月的天数和其他月份都不一样,只有28天。
生4:我填写的是2000年和2001年的,2000年的2月有29天,算出全年天数是366天,2001年2月有28天,全年天数是365天,其他月份都一样。
(板书相关数据。)
(2)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我们给有31天的月份起一个什么名字呢?
生: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
师:那么30天的月份呢?
生:可以叫小月。
(3)师:有什么办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大家出出主意。
生:我会用拳头记。(举起拳头,数出1月大,2月特,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
师:她可真棒!你们会这种方法吗?我们一起试试吧。
(一起试着数一数。)
生:我是编口诀记的,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记住了大月,不看二月,其余的就是小月。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问题,“腊”是什么意思?
生:“腊”就是十二月的意思。
生:我记住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不看二月,其他的都是大月。
师:大家的知识真是丰富,知道这么多方法,真是太棒了!
(4)师:我现在来考考你们。下个月,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我生日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生:下个月是11月,应该是小月。
师: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请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互相说)
生1:我的生日在5月是大月。
生2:我出生在9月,是小月,有30天。
生3:我的生日是特殊月――2月。
2.认识平年、闰年。
(1)师:我们通过观察,知道2月是个特殊月,有时有28天,有时有29天,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请查阅1997~2004年2月份的天数,在表格中填写出来。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二月份天数
(订正时课件演示)
(2)师:与同伴说一说,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后交流)
生1:2月份有28天的年份多,有29天的年份少。
生2:我发现前三年二月是28天,第四年的二月就是29天。
生3:它是有规律的,三个28,一个29,三个28,一个29。
生4:我发现每四年里就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是不是每四年里就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红框框出1997~2000四年,“2000”及“29”闪烁;框出1998~2001四年,“2000”及“29”闪烁。)
师:你还想验证哪四年?
(生说年份,师用课件演示验证。)
(3)师:为什么每四年里就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呢?看了这段解说你就明白了。
(课件演示“你知道吗”。)
师:从刚才的小知识里,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有365天的年份叫平年,有366天的年份叫闰年。
生2:我知道了闰年是怎样来的。
生3:我还知道了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有365日5时48分46秒。
(4)师:课下你收集了哪些有关的知识,给大家说说。
(学生踊跃发言,将课下收集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其中包括“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公历年份是4的整数倍的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等等。)
(5) 播放2001年7月13日申办奥运成功的片断。
师:2008年将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是全中国的骄傲。2008年是闰年吗?
生1:是闰年。因为2008是4的倍数。
生2:我也觉得是,我是推算的,因为2004年是闰年,再过4年就是2008年,所以2008年也是闰年。
师:给你一个年份,让你判断它是不是闰年,除了用公历年份除以4的办法,还可以用推算的办法。
3.理解运用。
(1)师:请大家判断1949年、1976年、1985年、1992年、2024年是不是闰年,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计算或推算后全班交流)
(2)师:今年是2003年,再过三年你们就六年级了,那么再过三年是哪一年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再过三年是2006年,我是用今年的年份2003加上3就是2006年。
师:真聪明,2006年是闰年吗?
生:2006年不是闰年。
师:你出生在哪一年,是闰年吗?
(互相说出生年份,并判断是不是闰年。)
师:你18岁时是哪一年,那年是闰年吗?
(同桌互相说。)
(3)师:一年有4个季度,每3个月是1个季度。那么1月、2月、3月就是第一季度,你能接着写出第二、三、四季度各是哪几个月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
〖教学反思〗
“年、月、日”是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在设计时,我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指导整个学习过程。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都知道些什么,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他们的已有基础,来确定教学的起点。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本课中,多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索材料(如对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等)。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在小组中,每人都有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练习的设计更突出人文化。在学习了“大月、小月”之后,让学生说说老师生日的月份和自己生日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欢做,还及时巩固了“大月、小月” 的知识。学了“平年、闰年”后,让学生看申奥成功的片断,引入判断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设计自然,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器的使用。因为学生未学过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为了判断方便,便在课堂中使用了计算器,突破了学生不会计算除法的难点。
5.课外知识的引入。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课下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许多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根据年历卡填写表格的环节上,教师引导、铺垫不到位,学生独立观察年历有困难,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去做,影响了之后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等环节的完成。课后,我反思自己的设计,觉得,如果能将第一个表格的设计稍加改变,让每位同学只填写一年各月天数的统计,再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将大家填写的合在一起看,不仅更容易操作,还能更好地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案例点评〗
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 引入自然,自主探究。
刚开课时,万老师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与谈话,引出年、月、日,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知道些什么,在之后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两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索材料(对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些学生不一定对学习材料看得很仔细,理解得很全面,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教师观察指导个别学生,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较好把握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的进程,培养了合作互动精神。如在探索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卡,让学生通过填写学习卡找规律,再在交流过程中完善。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上课伊始,用中国近期发生的事情来与学生谈话,在引入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判断2008年是不是闰年时,先播放一段申奥片段,学生情绪跟随着录像的情节不断起伏,最后,随着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而欢呼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性,以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高的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看图填空。
1、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四个角都是( )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 ),四个角都是( )角。
3、请你想一个办法检验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是不是平行的?
4、请你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用一个图来表示。
长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二、教学新内容
1、 演示引入:师用四根要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得到如下的图:
2、 观察:(1)得到的图形四个角还是不是直角?
(2)检验一下得到的四边形对边是否平行?
3、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得到: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
4、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出理由。
5、请你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6、师重复演示:拉动平行四边行。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不稳定性,易变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你有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7、说明:平形四边形每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请你试着作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高。
高底
高
底
8、检查、提问: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几条不同的高?为什么?
注意:和高垂直的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底和这个底上的高必须对应)
9、想一想:下面所作的线段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什么?
10、说明:我们以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不需要两条都画,只要根据要求画就可以了。
三、练习
1、p68 1、2、3
2、在下面平行四边形的底上画高。底
底
底
3、判断
(1)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
(3)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 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5) 平行四边形一个底边上只能画一条高。
四、总结。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请看大屏幕,读一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倍”。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同学们先来解决几个小问题。(出示课件)
1、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2个4。
3、先观察再说一说。
⑴这是几个几?(5个3)
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⑶要求5个3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3、拍手游戏。
⑴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该拍几下。
⑵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让大家听出你拍的是2个几,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白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还可以说成“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2)师再拿出2个白萝卜,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4个2。)集体数一数。
(3)完成书中第50页例1:观察思考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没错,当我们把2个胡萝卜看成一份时,白萝卜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倍。
出示3个红萝卜,再讨论白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
(4)师追问:你又发现了什么?(3个3)每个3分别表示什么?
(5)探究:这两个问题都是把谁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课件:粉花、黄花)教师及时追问:谁是一份的量?
(6)即时练习:圈一圈,判一判(课件出示)
(7)巩固加深(课件出示:圆片)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
(1)想一想,摆一摆。课件出示
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动手摆一摆。
(2)同桌商量一起摆,只要摆出蓝圆片和红圆片的倍数关系即可。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要让大家清晰的听出3倍的关系,注意停顿。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 )是( )的几倍。
2、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 )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2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1、复习。(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揭示课题。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探索圆柱的特征。
1.引出研究问题。
出示教学挂图:(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图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圆柱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的圆柱。
在咱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①观察研究圆柱。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圆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②指名汇报交流。(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圆柱有无数条高。)
③认识圆柱的高。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④小结: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4、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1)猜想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关系。
①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②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3)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化成了平面,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5)同桌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6)师生再次演示圆柱的展开情况。
【设计意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1)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请你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1)小组合作交流。
(2)各组汇报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有两种制作方法)
(3)各小组相互欣赏制作的圆柱。
(4)小结。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练习二第1题:下面各图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柱?请指出来。
2、练习二第2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3、教材第11页做一做:指出下面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4、练习二第3题: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 化曲为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挂图
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1、遵循初步感知,再抽象概括的规律。教学圆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找一找圆柱的特征,从许多各不相同的圆柱中粗略地找出圆柱的共同特征——都有两个面是圆,上下粗细相同,有一个曲面。然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认识各部分特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底面和侧面的名称,全面归纳各部分特点,抽象出圆柱的空间图形,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2、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先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 我们一起做一个拍手游戏 。(教师拍3下)你们刚才听到老师拍了几下?
生:老师拍了3下。(请三个小朋友回答,要求回答完整)
教师拍6下,生回答,出示课题6。教师拍7下,生回答,出示课题7。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二、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5○6 6○7。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五)教学序数
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如果对了,大家故障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练习
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
学生口头回答
一共有几个瓶子,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几条金鱼。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奖励回答较好的学生。
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1是几
2. 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lo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见 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 (8人)
(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 (9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 谁是第10个人 你是从哪边数的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 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 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lo的谜语吗 先在4人小组里说说,再选一个最好的说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填什么 10○口
(2)9○口 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 / / / / / / /
9 l 8 2 7 3 6 4
10 10 10 10
/ / / / / / / /
5 5 4 6 3 7 2 8
10
/ /
l 9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引导学生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
10 ,想到 10 ,以此类推.
/ / / /
9 1 l 9
记住这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习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六,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课本第23、24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具、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学习观察圆锥的高,突破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3、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三、利用课程资源: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思考
1、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把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
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电脑出示多媒体课件:圆锥形实物图)
(1)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2)圆锥体的透视图。(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看来圆锥体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一)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1)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同桌互相指认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二)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动手实验,剪一剪,展开。
(3)课件动态演示圆锥侧面展开过程,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三)画圆锥的平面图。
(1)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2)师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o、底面半径r。
。
1、小组讨论:圆锥的高在哪里呢?(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2、想一想: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3、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①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③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同座位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5、旋转活动: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硬纸,快速转动它,看一看想象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表述)
。
1、填空。
2、谁的手最巧。
以同桌为单位,利用课本第123页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体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多媒体课件演示)
3、对比提升。
师: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今天,你学到的什么知识?整理本节课并说出是你是怎样学到的?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数位、数级。⑵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读数的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⑶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一、问 题地 带感受生活中比万大的数3’主题图激趣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出示“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川、河南、新疆和黑龙江等省份人口普查的数据” 。北京:13819000人西藏:2616300人四川:83290935人河南:92560000人新疆:19250000人黑龙江:36890000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问题导入这些数据你会读吗?通过多媒体,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数据。 学生思考后回答。 复习已有的知识,感受生活中比万大的数。为迁移到亿以内的数的认识做铺垫。二、探 究平 台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5’ 尝试探究出示北京市的人口数
13819000人
这个数怎么读?要读这个数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知识?实际操作出示一个计数器:请在万位上拨入一颗珠子。计数器上现在表示的数是多少?(一万)师:我们接着数。(然后一颗一颗的加上,一直加到九万。)九万再加上一颗珠子。是多少? “十万”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把这十颗珠子从万位上退掉,然后在万位的左边一位十万位上拨入一颗珠子。)师: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师:照这样数下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数位及进率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是什么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多少?观察图片中的数,思考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先以万一万地数,再十万十万地数……一直数到一亿。学生将数位顺序表填完整并说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回答问题,复习已有的读数法则,为学习读大数做好准备。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数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通过迁移,加深对新学数位、计数单位及进率的理解。 2、认识数级和数为顺序表 5’ 数级和数位顺序表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亿 级万 级个 级……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师:出示下题,说说每一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亿 级万 级个 级……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6
0
0
6
6
0
0
6 让学生在数位顺学表中写出数级。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鼓励学生大胆对全班的学生说一说。 学生能完成的教师不要替代,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说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与鼓励,对于暂时不能说好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给与指导和帮助。切不可急于求成。3、感受计数单位亿 3’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笔。60秒的时间里,看看你能画多少个点。(课件出示钟面显示秒针走动的画面并读秒。)你画了多少个点?阅读感知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钟在纸上画一个点,一刻也不停的画,要画3年2个多月。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 赤道3圈半。
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想一想,一万个鸡蛋如果要吃27年,那么一亿个鸡蛋要吃多少年?学生在本子上画点。 通过游戏来感受数的大小。增强学生的数感。 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亿有多大。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一亿的意义。是一个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4、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5’观察试读请同学们看看画面中的数据。这些比较大的数你会读吗?试一试吧?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xx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读读比比先试读下面的数,再比较它们的读法。(1)34和 34 0000 (2)304和 304 0000(3)340和 340 0000(4)3400和 3400 0000探究发现读的真棒!比较它们的读法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所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吧?总结规律它们的读法不同。每组数的第一个数只含有一级,第二个数含有两级。我们读数的时候,先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尝试运用大家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很好!图片上的数你会读了吗?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xx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学生观察数据再试着读一读。 学生先试读,再比较。经历规律的产生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规律比教师直接交给学生表面上是要多花一些时间,但是,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出的规律,它的作用是不能与教师生硬的灌进去相提并论的。这个环节的作用不可替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一种境界。要让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5、有“0”的数的读法5’想想读读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读呢?亿 级万 级个 级……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小组合作交流有的数含有一级,有的数含有两级。读含有两级的数要先分级。第一个数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第二个数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第三个数和第四个数每级末尾有零。第四个数千位上有零。第三个数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第四个数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百。……数位上出现零,我们怎样读呢?探索总结每级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学生先看数位顺序表中的数,然后,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还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想法。 有“0”的数的读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特别关注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设计时,注意从直观入手,先易后难,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还有两级的数的读法。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高效和快乐的。才能真正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三、应 用空 间12’基础地1、数数
⑴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⑵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⑶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⑷试一试,下面的数你能读了吗?8800000 80080000 80000800 80000008 80008000 8000808
2、错例点击
⑴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万位。
⑵千万位的左边一位是百万位,右边一位是亿位。学生按座位分组或用“开火车”的方式数数。 先找出错误,再给与纠正。突破拐弯数得难点。 适当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应用园3、摆一摆动手摆一摆。用数字卡片3个“5”和3个“0”组成下面的数。⑴一个零也不读的数。⑵只读一个零的数。⑶读两个零的数。先让学生独立摆一摆,读一读。再让学生在多媒体展示仪上展示。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紧密相连,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加数感。拓展林4、精彩存盘我会读横线上的数:⑴我国的领土面积是9600000平方公里.⑵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1300000千克的粮食.⑶某省今年共栽树10500800棵.⑷钢铁厂今年共炼钢400700吨.学生先说说读数的方法,然后,再读出来。结合读数,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5、转盘游戏每次转动后,读出盘中的数。看谁读得又快又对。让学生转盘,全班自由读数,再指名读数。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读数的熟练程度。知识广角 6、你知道吗?1、四岁小孩的身高大约1米2、三层楼的楼房高大约10米3、田径运动场百米跑道的长是100米4、公路上两个里程碑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5、骑自行车40分钟大约行10000米。10000米=10千米6、高速公路上小汽车1小时大约行100000千米。100000米=100千米7、从武汉到成都的空中航程大约1000000米。1000000米=1000千米8、地球赤道的四分之一长大约为10000000米。 10000000米=10000千米关于大数,你还有什么信息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吗?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让学生自由阅读。 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各种关于大数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四、全 课总 结2’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进一步加深印象。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一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 3000米=( )米
9千米=()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二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页的插图。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是什么?
2、引入新课。
这些物体都是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是什么样子的?
能不能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后,课件出示圆柱,抽象出透视图。
下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启发诱导,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圆柱的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它!
请你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 板书:特征
看一看、摸一摸,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市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在透视图上标上名称。
请你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哪两个面完全相同?你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两个面完全相同?小组讨论。
(1)可以剪下来比较。(2)量出半径。(3)量出直径。(3)量出周长。(4)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圆柱倒过来比较。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同学们证明的方法都对,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
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从上到下粗细一样的圆柱,也叫直圆柱。
板书:①直圆柱。②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实现并检测目标1)
2、认识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高低两个圆柱。
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系?
圆柱的高低和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
课件显示高。
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多少条高?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把长方形硬质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你在哪儿见到过这种现象?
(实现并检测目标2)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教师展示圆柱底面,手绕底面周长画圈。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它剪开,再展开,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动手剪剪看。
学生动手操作。
板书:侧面展开
学生汇报:展示剪开的侧面。斜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课件演示展开图。
根据侧面展开得到的图形,小组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 ),宽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第二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2、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 ),也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第三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 ),高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学生汇报。
不管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侧面积都可以怎样计算出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同学们的合作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表扬,希望以后继续发扬下去。下面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部分实现并检测目标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评价样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2厘米,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3分米,圆柱的高是( )分米。
2、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正方形。( )
(4)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
学生写在纸上,集体订正。
四、看书质疑,总结整理。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课本第10到第12页,把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回顾一下,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强化新知。
思考,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 面(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的特征 侧面(是一个曲面)
高 (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沿
高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底面周长
剪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高
侧面展开 斜 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着 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剪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板书:平面图形 线)
师:看到“线”这个字眼,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线?
指3个学生说,总结:看来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下面请大家欣赏三种生活中的线。
课件演示图片。师解释:竖琴直直的琴弦、夜晚的霓红灯发射出的直直的光线、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的铁路。
指出: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怎样把生活中直直的线变成数学中直直的线(板书:直)
师:关于数学中直直的线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
追问:关于这三种线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名称、特点、画法、特点、读法、联系、应用。
师: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师:每个同学手边都有1条线,请你用两只手捏住它的两端把它快速拉直,举给老师看。
指生台前展示,纠正不合适的地方,如没拉直,没捏好。
师:xx同学两只手捏住的中间这一段直直的线就是一条线段,两只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请你像老师这样指出你同桌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摸出线段的长度。板书:直、两个端点。
(2)量线段。
师:请你用直尺量出你手中线段的长度。
指3个生汇报。
师:看来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但是我们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也就是说所有的线段都是有限长的,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板书:无限长。
(3)画线段
师:请你想办法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15厘米长的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师:请你像老师这样给你画的线段命名,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摸出它的长度,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像手电筒发射出的这样直直的光线就叫做射线,发射出光线的电灯泡就是它唯一的端点。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金箍棒的变长功能,师:现在孙悟空手中的静止不动的金箍棒是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线?当金箍棒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呢?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线――直线。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使用电脑上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是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中都必备有挂钟或钟表,一名6-7岁的儿童也每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等,这样使学生在各种感官上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钟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不把认识钟面、整时、半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四、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每生一台电脑。
2、每位学生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闹钟;教师演示用的实物大挂钟一个。
3、动画课件模块:1小军、小明起床的情景画面 2整时和半时的卡通时钟娃娃。
4、“钟表的认识”局域网页一个(5个模块:小明的一天、钟面的认识、钟表练习、钟表小史、酷钟欣赏)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调查:早上起床需要由爸爸妈妈叫醒的人数。(学生举手,师看看大约多少人)
2、采访:
①请问,早上谁叫你起床啊?为什么要他叫呢?
②请问,早上为什么不用爸爸妈妈叫起床?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到时间自己会醒来或用小闹钟叫起床等)
3、我们来看看电脑中的小军和小明是怎样起床的。
课件演示:早上,客厅的挂钟指向七时整。
①妈妈走到小军的床前说:“小军,7点了,快起床!要上学了。”
②小明听到闹钟响就自己起床穿衣,准备上学。
讨论:谁的习惯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小明的习惯好,小明不睡懒觉,小明不用妈妈叫,自己会起床,小明会用闹钟,提醒自己等。)
师小结过渡:小明真能干,会看钟表。掌握了时间,自己的事情就能自己做了。你们想知道小明的一天是怎样过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活动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看电脑动画“小明的一天”,初步感知时间概念。
指导学生上局域网,看动画“小明的一天”: 闹铃响,小明早上6:00起床——早餐后7:30上学——8:00上课——12:00吃午饭——下午4:00踢足球——晚上8:30小明睡觉了。
师: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呀!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咦?小明是怎么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呢?是什么帮了他的大忙?(生:钟表)你们想学会认钟表吗?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认钟表,和时间交个朋友,好吗?(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2、操作、交流,认识钟面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小组里的同学可互相交流。
反馈:谁来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小闹钟?指生到台前,将小闹钟放在实物投影上介绍(引导学生尽可能介绍出:钟面上的数、大格、小格、指针等)。
师:介绍得真清楚。同学们的闹钟上面大多都有四根针。但是,平常我们在认钟表的时候,一般只需要看两根针就可以了。
(2)出示电脑中时钟娃娃。问:指着12的是什么针?(生答后,闪动分针,弹出“分针”两个字)指着7的是什么针?(生答后,闪动时针,弹出“时针”两个字)
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的不同样子呢?
3、认识整时。
(1)现在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7时)。
(2)注意看,(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从数字7走到数字8)现在是几时?(8时)
(3)猜猜6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是指着几的?(生答后,电脑显示6时的钟面)是这样吗?
(4)我们看,7时、8时、6时这三个时刻,它们的指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 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对,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了。
(5)整时的写法。
6时整还可以怎样写?7时整、8时整呢?
4、认识几时半。
(1)时钟娃娃上现在是8时整。(电脑演示由8时到8时半)现在还是8时整吗?是几时? 8时半还可以怎样说?(8时30分)怎么写?(8:30)
观察8时半的钟面。谁能说出两根针的位置在哪儿?(引导重点观察时针的位置)
(2)分别出示2时半、9时半的时钟娃娃,让学生认读。
(3)观察三个表示几时半的钟面。它们的指针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师:对,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当分针指向6的时候,肯定就是表示几时半的了,到底是几时半,就要看时针的位置。
(4)师用实物钟面再拨几个半时的时刻让学生认一认。
5、掌握用上午、下午、中午、晚上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出示两幅图)图上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小明上午10时上课的情境图和晚上10时睡觉的情景图)。
启发学生议一议: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生回答后,电脑出示:上午10时 晚上10时)
师小结:看来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师依次贴出时间词语卡片,并让学生读一读)
活动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用形体表示时刻。
(1)现在让我们来学做一个时间操,放松放松。
师伸出两只手臂,一只握拳,一只伸开手指。问:用哪只手表示时针,哪只手表示分针,比较合适?师站在大屏幕前(屏幕上是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面),用手势表示3时,问:这是几时?
两名学生上台,用动作分别表示出老师卡片上的时刻(8时和5时),让其他学生猜猜表示的是几时。
师演示一个1时半的时刻给学生后,再演示一个错误的钟面时刻(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9”),这是几时呢?噢,这个钟坏了,可能是几时呢?看谁最能干,能帮忙修一修?(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可能想到多种方法,如:时针不动,将分针拨向12,即9时;分针不动,将时针拨向8与9的中间,即8时半;分针不动,将时针拨到9与10的中间,即9时半;或同时调动时针和分针,得到其它时刻等等,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
【点评】
教师在前面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整时与半点的钟面进行了观察。而在这里,又设计了让学生修正一个错误钟面的活动。这个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维含量会吸引学生,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活动的进行帮助学生对两种钟面的表针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增进了学生对认钟表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了提高。(黄丽华)
(2)集体表演时间操。老师说时刻,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
2、闯关练习(指导学生打开局域网上的“钟表练习”,选择其中一个练习完成,速度快的也可做两个练习,电脑会马上做出评判,老师巡视指导)。
(1)找朋友(看钟面找出正确的时刻)
(2)按钟面要求的时间,把时针和分针拨到正确的位置上。
3、哑剧表演。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按老师的提示做动作(刷牙、洗脸、读书写字、看电视、睡觉)。
请同学们猜猜他是在做什么事情?你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件事的呢?用你的小钟面拨出时刻。
(1)刷牙,洗脸:拨的时刻可能有6时、6时半、7时,老师都给予表扬,同时对学生进行按时起床的思想品德教育;拨9时的理由可能是晚上睡觉前刷牙洗脸,老师适时进行讲究卫生保护牙齿的健康教育。
(2)读书写字:拨的时刻可能有8时、9时、10时。
(3)看电视:可能拨出6时(看动画片)、7时(看新闻联播)。
(4)睡觉:拨的时刻可能有8时、9时、10时,拨1时的理由可能是在午休。(预设与生成)
小朋友们真能干,表演的哑剧很精彩,拨出的时间也比较合理。同学们,一天是很容易过去的,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活动四、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同学们的这些漂亮的各式各样的钟表,都是现代人们设计、制造的,可古时候是没有钟表的,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在网上查看“你知道吗”这一栏,里面有古今不同的计时方法,看完的可以点击“酷钟欣赏”。
1、师指导学生浏览网页,了解古时候人们用日晷和沙漏计时的方法以及现代的电子记时器,并欣赏各式钟表,试认钟表上的时刻。
2、小结提问:你们喜欢这样上课吗?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五
青岛版教材培训
《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 搭一搭
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二、 分一分
1、 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 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3、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
4、 小组合作,动手分
三、 认识名称
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
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
四、观察物体的特点
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
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
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
五、抽象出物体图形
同学们。这些物体,如果去掉他们漂亮的花外衣,在数学上画出来什么样子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六、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同学们,你能把我们认识的物体和他们对应的图连一连吗?
做课后第一题(注意茶壶)
集体订正
2、摸物体的游戏
教师示范,学生游戏
七、全课小结
回想今天的课堂我们认识了那些形状的物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回到家找一找,你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六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圆锥的特征;2、做圆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