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班音乐《秋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一
1.能随乐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尝试创编不同的动作表现对秋叶、落叶的情感;
3.喜欢参与歌曲的表演,从而感受秋天的美丽。
活动重点:
能随乐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难点:
尝试创编不同的动作表现对秋叶、落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喜爱秋天、喜爱秋天之情。
律动:小手拍拍,秋天到了,小树叶飘呀飘……(出示ppt)
师:咦,飞来了一片什么?(树叶)它是什么颜色的?
师:哦,原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朋友穿上了厚厚的衣裳,树叶宝宝变黄了,被风姐姐一吹,离开了大树妈妈,飞到我们班来了,来和小朋友玩游戏,你们欢迎它吗?让我们和树叶宝宝打声招呼。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样的秋天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呢,因为秋天非常可爱。那我们一起来夸夸秋天吧!(带领幼儿说:秋天呀秋天呀,秋天多可爱!)
二、演唱歌曲,感受节拍速度。
1.师:看,又飞来了许多树叶宝宝,让老师唱首歌来欢迎它们吧!
2.教师清唱歌曲《秋天》
师:你听到了什么?
3.教师再次随乐歌唱,引导幼儿用连贯、自然的声音跟老师学唱歌曲。
4.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唱一唱。(观看视频,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练习多次)
三、幼儿习唱,拍手感受节拍。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唱的歌把许多树叶宝宝都吸引来了,有大树叶宝宝、小树叶宝宝。
师:小朋友也来和老师唱这首歌吧,边拍手边唱好不好,不过拍手时要一下一下的拍,拍出来的声音才好听。(边拍手边唱,2到3遍)
四、引导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树叶宝宝跳起了舞来,我们加上动作?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做动作,做的好的可以一起来表演。
师:大家表演的都很棒,我们和小树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吧!
五、活动延伸,引导幼儿从对事物的情感逐步转移到对人的情感上来。
重复最后一句“秋天多可爱”,“我们小朋友唱得歌很好听,你们非常的可爱,老师爱你们,就像妈妈爱你们一样,老师对你们的爱有那么多,(双手尽量张开),多得无法再多,是最多的爱,你们对老师的爱又有多少呢?(引导幼儿用动作、身体语言表现爱),引领幼儿到户外去表现对秋天的爱;拾落叶送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使得幼儿对秋天爱升华到对妈妈、老师的爱。演唱歌曲《秋天》。
歌词:秋天呀秋天呀,树叶到处飞呀飞,树叶到处飞呀飞,秋天呀秋天呀,秋天多可爱;秋天呀秋天呀,树叶轻轻睡地上,树叶轻轻睡地上,秋天呀秋天呀,秋天多可爱。
活动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动作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语言发展能力不强,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更加谈不上。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情景表演,并引导幼儿边表演边唱歌曲,让幼儿在表演中学习歌曲。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因为要反复练习,所以要让幼儿感觉落叶翩翩起舞。让发挥幼儿自己的想象更加激起幼儿的兴趣。只是在结束部分,是不是简单了一些,是不是应该对幼儿做一个落叶如何的美,教育幼儿今后如何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二
盐道街外语学校 许霓雯
(幻灯片背景秋景)
一、导入 :
师: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对不起(拿备课本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但是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出示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朗读整体感知
师:我昨天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 ,大家下去完成了没有?
生(齐答):完成了!
师:那好吧,我们就先来检查一下,字音字词和朗读我们放在一起检查。谁愿意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呢?(生都低头不语)
这么害羞么?那好吧,咱们大家一起推荐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朗读好吗?大家看推荐谁比较好呢?
生:许悦!
师:我就知道你们要说她的名字!(大家笑)大家仔细听有没有读正确。好,开始吧!
(许悦朗读,师生共同认真听。)
师:许悦的朗读里许老师听出了三处错误,你们找到没有?
生:她的“满披”读成了“披满”。
师:对,听得很仔细,那还有没有呢?
生:第二节里的“枯 见石”,她念的是“枯 而见石”
师:哦,多了一个“而”字。
生:还有,“乌桕叶的影子”这里她漏掉了“叶”字。
师:大家都很认真地在听。许悦刚刚的朗读重音停顿都还把握得不错,就是语速还微微快了一点。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次,你们注意标上节奏。(师有感情范读,掌声)
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诗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生齐读)
师:恩,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现在谁能告诉许老师你觉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试看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精练的语言把它归纳出来。
生:农舍丰收图。
师: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是农家丰收?
生:肥硕的瓜果。
师:很不错啊,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生:渔家打鱼图
生:渔船归泊图
师:那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事情呢?
生:早晨,从冷雾可以知道。
师:第三幅图画要归纳稍微难了点,许老师提醒一下,这一节的主人公是谁呀?
生:牧羊女,是秋天牧羊女图。
师:预习提示上说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生:有“镰刀”,还有“瓜果”
师:恩,不错,是秋天乡村才有的景物。其他同学呢,找到没?
生:“稻香”
生:“渔船”
生:还有“牧羊女”“牛”“草野”“蟋蟀”
师:恩,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对秋天的喜爱。
生:赞美秋天。
师:恩,今天检查的预习情况看,大家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都还不错,那么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质疑与交流。
三、质疑与交流,讨论
(出示幻灯片,大屏幕显示问题以及问题版主姓名)
预习作业 有一个环节,请大家把对这首诗歌不理解,不懂的地方写成问题交给许老师,昨天晚上截止,我一共收到了37个问题,我很高兴大家能积极思考。我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了一下,选取了大部分同学都问到的几个问题打在大屏幕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而凡是提出过这个问题的同学就作为问题的版主。
1、(出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师:(读题,介绍版主)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大家就近讨论一下,究竟捞起来的是什么?先就近讨论一下。(生讨论)
生:我认为收起是乌桕叶,因为前面加了一个“似的”,所以说乌桕叶只是很像青鳊鱼。
师:这里用的是比喻句是吧?
生:都收起来了,因为它们十分相象。你们看注释上说乌桕的叶子形状略呈菱形,还有秋天会变成红色,在水里看应该很像鱼。
师:有道理。
生:我认为渔夫什么都没有打起来,但是却被秋天那种淘气喜悦的心情所感染。
师:哦,他打捞上来的原来是一种好心情。
生:鱼和乌桕野都没有打起来,因为是鱼后面有“似的”二字,叶后面有“影子”二字。
生:我要反驳王天亦的说法。诗歌后面写的是“归泊”,渔民们若没打到鱼就不会回家,不然他们吃什么呢?
师:李霁野的观点很现实,是啊,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大家笑)
生:我不同意李霁野的观点,我从“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中的“游戏”看出渔民捕鱼,他们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心情。
生:我也要反驳李霁野的说法(学生笑),是嘛,她先反驳我,我就要反驳她。(大家笑)
师:恩,好的,你说。我们就是要讨论,允许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嘛。
生:我还是觉得渔夫什么都没打到,他来打鱼就是因为心情好,他不在乎打了多少鱼。
师:看来王天亦的渔夫都是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的,根本不愁吃喝,把打鱼当作一种享受了。(大家笑)那许老师想问你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
生:有,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可以看出,还有“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的“轻轻”也能表现出渔夫这样的心情。
生:我同意王天亦的说法,他打鱼不求非要打到鱼,只求一种愉悦的心情,劳动中娱乐一下放松一下。
师:好了,刚才那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这样几种意见: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但是心情愉悦。许老师觉得大家答的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2、(出示幻灯片第二个问题: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师:(读题,介绍版主)为什么说是“游戏”,究竟是谁在游戏呢?(讨论,师巡视。)
生:秋天像和船在游戏嬉戏,把小船吹来吹去,像小孩在和大人闹着玩儿。
师:恩,很生动。
生:我觉得“游戏”是娱乐的情景,写的是渔民不求打到鱼,只求愉快的心情。
师:哦,单小钊认为写出的情景是渔民那种闲适自在的心情。
生:秋天吸引人,写的是渔民十分的快乐、轻松的情景,从“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就可以知道。
师:周俊宇还能找到依据,不错,那么你认为“游戏”的实际上是渔民咯?
生:因为渔船满载。在秋天里,走到那里几乎都会看见一两条渔船,似乎是被渔船弥漫着,所以秋天的景象最能在这里找到。
师:哦,杜依珈认为游戏的是小船,而在小船上则满载着丰收,秋天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里的“游戏”这个词语用得很生动,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
3、(出示幻灯片第三个问题:“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师(读题,介绍版主):版主名字蓝色的是男同学,粉红色的是女同学(生笑)
这个问题问的人很多,看来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咱们还是先就近讨论后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吧。(生讨论,时间稍长)
师:今天讨论有个非常认真的的同学,但是她很害羞不敢举手,来,许老师给你一个机会。
生:是我们三个一起讨论出来的答案。
师:呵呵,很谦虚嘛,没关系大胆说!
:生:要结合上一句理解,“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肯定夏天有人吹笛子,到了秋天笛子声消失了,牧羊女开始怀念,夏天的记忆是很美好的,所以是香的,热的。写夏天就是要表明牧羊女的思念,而秋天紧接着夏天而来,依然很美好,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师:理解得很好啊,要相信自己!
生:我觉得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师:哦,能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分析诗句真不错,那你具体说说看。
生: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然后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
师:杜怡默的分析言之有理。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看来难度稍大的问题也不能难住善于思考的同学们,那我们再加大点难度,挑战今天最后一题,请看大屏幕!
4、(出示幻灯片第四个问题:“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
师(读题,介绍版主):只有一个男版主代表(生笑)大家看看课文下的注释,“梦寐”的意思是睡觉,那么牧羊女真的只是在睡觉吗?(生相互小声交流意见,教师巡视提醒)
生:牧羊女沉醉在秋天里,她看到了秋天在农家和渔船上。
师:哦,牧羊女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
生:秋天是一个让一切生命都喜爱的季节,所以对牧羊女来说也是盼望已久的。好不容易才盼到秋天,牧羊女感到很美好,就说是“梦寐”。
师:许老师提醒一点,句子应该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们看看在这句之前作者还写了什么呢?牧羊女的“梦寐”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内容呢?
生:少女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师:恩,很多参考书上对这个“梦寐”理解都说是牧羊女在思恋人,而今天我们的同学解读的过程中读出了她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
四、乡村秋景速写
刚才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现在呢我们来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景象。(出示幻灯片,明确内容、要求和时间,背景音乐响起,师巡视,5分钟)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要求:写完后,就近同学相互交流,选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时间5分钟。)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请写完的同学念一下自己的文字,其他同学抓紧时间完成。
生:夏天过去了,丰收的季节——秋天来了。今年的收成特别好,连渔夫也不在(再)担心打不到鱼了,那小船上披着白霜悠闲的飘在湖上,还不时收上来一网的快乐。夏天虽然已经走了,但草野里的蟋蟀仍在歌唱,可那曾伴着花香的笛声呢?他走了吗?他跟着夏天走了吗?难道,他只是夏天的精灵,匆匆的(地)在我生命里飞过?(掌声)
师:李霁野写的是三幅图画的整体感觉,可能是每一幅画面都喜欢的原因吧!
生:农民要收庄稼,秋天早(是)丰收的季节,有金黄的小麦,金黄的稻谷、玉米。秋天是农民盼望已久的季节,不愧是一日三秋,过了那么长的时间才盼到秋天。早晨,一丝丝清爽的凉风轻轻抚摸过我的脸庞,开始干活吧!心里暗暗念到(道),秋天干农活不一定是辛苦,更多的是感受秋的美妙。
师:杜依珈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农夫,恩,不错!
生: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赤裸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掌声)
师:非常具有画面感,农家丰收图。我还知道有个同学写完了,我们叫她念念她写的片段。
生:晨曦。露珠从叶间悄然滑落,掉在泥土里,安静地嗅着泥土的清香。露珠的耳边传来了丁丁的,伐木的声音,农夫披着蓑衣出来干活了,他们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受他们的感染,变得复苏而鲜活起来。镰刀的划草声回荡在幽谷……夕阳西下,余辉伴着收获的农夫慢慢地走在乡间小路上。(掌声)
师:从掌声里我已经知道大家都觉得许悦的片段写得很美。没写完的同学课后完成交给我。
五、作业 设计:对比阅读
师:进入今天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现在来看一首《乡愁》,作者是我国女诗人席慕容。大家对比一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秋天》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相通之处,都是表现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得隽永生动的。下节课我们再来谈论交流。
(出示幻灯片,《乡愁》全诗,背景音乐)
师:需要我给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需要!
(师朗读)
(下课,出示幻灯片: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谢谢老师们光临指导!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三
1 、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 、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 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 、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 、请看书,听录音。
3 、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 、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 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 )把黄叶当作( )。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 、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六、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四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五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这节课我按“引——读——品——写”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品”环节;在“写”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和无尽甜蜜的思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学生齐读)
2、录音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给出诵读方案,学生分组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归结出诗文的感情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配乐录音),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各个方面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洞察力,及时练习写作是对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
(七)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主题,使学生一看就懂。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六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可谓“一石击三鸟”。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另外,《秋天》所表现的那种宁静、悠闲的意境与现代学生内心的喧哗与浮躁格格不入,它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也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功底还还很不错,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兴趣高涨,回答问题也能达到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效果,于是这堂课我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力挽文本与学生生活脱节之狂澜,这也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另一原因,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此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高;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中其乐融融;而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创作歌词都检测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富有弹性选择型作业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完成《秋天》的教案编写。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4、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件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由此导入: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二)品味秋天
课件上出示“品味秋天”这四个艺术字,在“情趣深浓”的背景下显得富有诗意,师设问:采用什么方式品味?
生:(兴奋、异口同声)朗读。
师: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①要划分节奏,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生:②有些词语要读得长一点,读出拖音,疑问句要读出升调。生:③不是每一句话在语气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句应该读得强一些,有的应该读得弱一点。
生:④有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⑤要注意感情。
课件上出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
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
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
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
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
师:下面就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之前先要从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处理,选择一位同学作组长,等会向同学介绍朗读时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齐读,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都行,先在小组内范读,范读时要做到旁若无人。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解决一些疑问,教室里出现看似嘈杂但不乏全员参与的热情,等声音渐渐低下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合作的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撒网”的“撒”,“收起”的“收”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的神态。
生②补充:“满载”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还要把喜悦之情朗读出来,“游戏”一词也要重读,读出轻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生③:摇着归泊的小桨要吸气,才能把后一句读好。
朗读方式:四人齐读,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第二组组长:我们选择第一段,这一段中的“飘”字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必太响,但语气要重。
朗读方式:每人读一句,最后一句大家齐读。
读完之后师请学生评论。
生②:选择朗读的方式比较新颖,但四人合作得不够协调,第②位同学声音太响,第3位同学又太低,反差太大。
生②:反差大,才能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师总结,朗读时是要注意抑扬顿挫,但要防止出现矫枉过正的场面,师请选择这一段的所有学生朗读,女生读①②句,男生读③④句,齐读最后一句。
师:读得很棒,男女合作很成功。
第三组组长:我们这一组也选择了第一段,“满披”一词也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
朗读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组作朗读表演。
师:叶纯纯同学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老师还特别注意到她朗读“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时”面带微笑,不仅借助声音,还借助表情读出了丰收的喜悦,下面请选择第三段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合作的成果。
第四组组长:老师,我想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师请学生回答,无人举手。
师:梦寐就是睡梦,《诗经》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寐寐思服”的名句,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想着牧童。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没有。我们这一组认为“寥阔”,“清洌”要读得缓慢一点,因为它们写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点,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疑问句,要读升调,“梦寐”一词要重读,读出牧羊女对牧童的思念,(讲到此处,生笑,有一生窃窃自语说,牧羊女在想牧羊王子呢?学生大笑,师不动声色,问学生朗读方式,有一学生插嘴说最好男女读,个别学生又笑起来,师也跟着他们齐笑,但这一组最终选择了齐读。)
读完之后,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了朗读的技巧,并能自觉地在朗读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其实为了激发情感,我们还可以借助另外的方式,请大家想想看,会是什么?
生:(不够自信的)说:是不是配上音乐?
教师肯定了她的回答,并放出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学生再次齐读。
(三)描绘秋天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同学就给这首诗画了一幅画,(幻灯出示画面),你认为他画得如何?
生①:我认为这幅画画得不好,荷花不是在秋天开的,这幅画违背了季节规律。
师:花开各有时,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②:我也认为画得不好,色彩搭配得不协调,大红大绿,感觉太耀眼,不好。
生③:那树也不应该是秋天的树吧!秋天,叶子都枯萎了,哪有那样苍翠欲滴的树?
师:同学们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画,古人说,君子扬长避短,我们虽不提倡避短,但总不能一味地扬短避长吧!
生④:这幅画再现了诗歌的内容,有镰刀、有背篓,有农家小院,还有满心喜悦的农民,表现出农村丰收的景象。
生⑤:还画出了远处“丁丁”的声音,近处还画出了露珠,可见他对诗歌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生⑥:“丁丁”的伐木声是从远处飘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它画出来呢?
生⑤“丁丁”是听觉形象,但这位同学把它转化为视觉,这跟《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方法一样,是通感,我认为这处“丁丁”画得特别好。
师:夏丽君同学能“温故而知新”,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网上搜索了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
生①:我更喜欢书上这幅图。它特别强调了农民撒网的动作,而且网是圆圆的,与诗歌内容比较照应,而这幅图的网是方方的,不符实情。
生②:我更喜欢屏幕上的画,它使我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令人感受到一种美。
师:叶子优同学真是博闻强记。
生③:我也喜欢老师找到的画,因为它的色彩给人感觉很协调,很有诗情画意。
生④:书上这幅图虽然没有着色,但黑白是最永恒的色彩。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反映你内心的真情实感,就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如果让你画第三幅画面,你将画上什么内容?
生①(迫不及待地):画面上有蟋蟀、有草野、有溪水、有牧羊女和牧童。
师:有牧童吗?
生①(犹豫一下):没有。
师:真的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牧羊女在思念牧童。
生②:应该在牧羊女的头上画几个水泡,说明她在想他。
师:可见牧羊女是实写,写牧童属于什么?
生:虚写。
师出示课件上的第三幅画面,很多学生有吃惊的感觉,可能感到这幅画面与想象中的有出入。
师:(同时出示三幅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先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准备充分之后再说给大家听。
生:面对屏幕上的画面,纷纷叙说,教师就个别学生的疑问作答。(3分钟后,教室恢复平静、但没有人举手)
师: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现在请我们班的勇者亮自己的风采。
生①:(作大义凛然之状),我描述的是第二幅画面。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给江边的花花草草打上柔媚的胭脂。一只芦篷船在温柔、宁静的湖面上漂荡,好不悠闲自在,渔夫喷了一口烟,从身后娴熟地拿起一张网,手用力一挥,圆圆的网好似在空中跳跃、舞蹈,终于张开双臂投入了水的怀抱,过了一会儿,猛的一收网,收起的只是那在水中嬉戏玩乐的乌桕叶的影子,莫非渔夫在和鱼儿们玩捉迷藏?
师:讲述得太美了,请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接下来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沉默片刻,无人敢试。
师:那就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大家推荐了叶子优。
叶子优犹豫片刻,站了起来:我所讲述的是第一幅画面。
清晨,嫩绿的叶子上挂着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柔和的晨光下格外明亮。一陈微风拂过,那露珠如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从叶尖儿滑落。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轻轻飘出了丁丁地伐木声,伐木工人早已开始工作了,在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一陈风吹来,掀起层层金黄的稻浪,田野上回响着农民爽朗的笑声,那一把镰刀如芭蕾舞演员在稻田上飞舞着。果农在果园里,望着满园肥硕的瓜果,不禁喜上眉梢,将这秋天的赏赐装满了背篓。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为农家带了丰收的喜悦。
讲述完毕大家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的讲述都很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请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同学在课后讲述给同学听。
(四)歌唱秋天
师: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下面就请同学把这首诗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歌。
课件上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屏幕上出示歌词,听完之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改写歌词。
2分钟以后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地交上歌词,师选择能体现三段文字内容的三首,用实物投影投出歌词,大家齐唱。
小组①: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小组②: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清晨的小河上,
那里能撒网,那里能捕鱼,还能够摇着小浆满载而归。
小组③: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寥阔的草野里,
那里有蟋蟀,那里有小溪,还有那思恋牧童的牧羊女。
在学生的演唱声中,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总结: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里?秋天就在我们的心田里,它是一首诗,抒写着清新与宁静,它是一幅画,描绘着成熟与丰收,它更是一首歌,散发着热情与希望。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五彩的画笔描绘秋天,用真挚的情怀拥抱秋天。
课件出示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画一幅画。
2、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3、喜欢写作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改写成散文。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本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到的不再是“冰冷冷的知识”,而是在情感的推进中体验着心灵的颤动,在实现知识的构建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完成了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成功之二: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只吸收不吐纳的接收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这不仅使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其乐融融,而且能使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与鼓励中自信起来,热情起来,主动起来,使他们的心灵,焕发出诗意的色彩,与创设的诗意氛围相互融合,有利于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这也与弘扬人性,重塑人的尊严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成功之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在探究诗歌语言的精彩与对画面探讨以及歌词的创作之中,到处可以采撷到学生喷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学生张扬着的个性特征。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分析、朗读,连作业也可以选择,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成功之四:给学生提供了诗歌学习的方法。杜威曾说过:“学校里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而方法之树常青。语文教学应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教师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品味语言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朗颂是品味语言的极好手段,朗颂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引导自己进入诗歌的一种极好的手段是借助背景音乐这一载体。另外,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内容,还可以让诗与画与歌和谐交融。掌握了以诗意解读诗意的诗歌学习方法之后,学生不仅学习课内的其他诗歌能游刃有余,还可以在课外的诗歌海洋里纵横驰骋。可见本堂课不仅初步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无裨益。
但成功与失误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总是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因此,在喜获丰收的同时,本堂课存在的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
失误之一:教学容量过大,使得各个环节的落实还不够深入,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既无法实现当场背诵的目标,又使有些语句分析还只是蜻蜒点水,浮在表面。如对第一段文字中的“冷雾”“白霜”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未做分析,学生未曾提及,教师也就没有点拨,这样就不能更深入地体会秋天那一种朦胧的诗意,其实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在听完第一组组长的汇报后可适时提问“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撒网,而不是向江面撒网,为什么不说满载着鱼儿而说白霜?”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停留在“雾”“霜”上,再引导学生从课外收集的写秋天的诗句中找出一两句写霜、雾的语句,对比阅读,就能更细腻地体会到清凉、冷寂、朦胧的画面,诗意的效果会更明显,同时也可以使课前准备(3)的目标得以实现。诸如此类的失误还有一些,下次教学时要力争避免。另外,描绘诗歌创造歌词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应该把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继续完成二、三部分可能就不会有赶时间的嫌疑,同时能使诗意的课堂氛围更深厚。
失误之二:因为时间以及问题难度的关系,本堂课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课堂气氛虽然一直很活跃,但回答面不够宽广,本堂课参与回答的学生只有10来个,特别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这一场合,只有具备语文特长特别是写作特长的叶纯纯和叶子优两位同学能够回答,其他同学基本上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些学生回答了好几次,有些学生却只是课堂的倾听者,真正身体力行地用诗意解读诗意的学生还只是少数。如何真正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想,在课后反思中,我觉得最好能采用有梯度的,可以做弹性选择的问题设计。如第二个环节描绘秋天,问题的设计可以调整为:教师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语段作示范,用文字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学生可模仿着这样的语句仿说,也可以创造性地口头作文。这样,一大批作文水平不高特别是速度不快的学生采用了仿写的方式就不会有无从下手的尴尬了。而写作功底深厚的同学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当然,真正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还是今后需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失误之三:无法很好地发挥合作的积极作用,本堂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但合作时分工不够明确,出现了个别学生成为合作时的多余人的局面,甚至还有“闲坐、闲听、闲谈”这三闲现象的发生。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的一大败笔,给热情高涨的教师拨了一盆冰水。看来,小组讨论时教师的提问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让小组合作发挥分层教学的功能,课后我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在不断的反思之中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今后的教学中要开展小组合作,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小组内各个成员都有任务,比如第一环节的朗读合作,可以让一个学生落实重音,一个学生处理节奏,一个学生找出细节,一个学生做好记录并准备发言,这样的合作,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
2、合作学习要与个别学习相整合,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如“改写歌词”这一环节,每个学生应该先独立思考,写出一两句,然后再把自己写出的结果与大家一起交流。取精去粗,共同完成完整的一首歌词。而本堂课直接让学生合作,展示的歌词其实也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的个人作品,合作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3、合作学习要达成全班交流的目的,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结果,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内容,这种交流才能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而应该是合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认真倾听、适时交流,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演变成熊熊大火。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唯有这种遗憾,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追求,力臻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八
一年级第一周教案
一、 周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秋天》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认字24个,写字16个,学习多音字“转”。
2. 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背古诗《山行》;独立阅读《露珠》,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3. 作文: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继续学习观察。
三、 周学科融合:
暑假刚过,秋季刚刚开始,大自然开始呈现秋天的特点。本单元的学习与时令基本吻合,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方便安排各项学习活动。
四、 周学情分析:
秋季共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秋季开始时安排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有助于指导学生在今后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观察方法认识自然。
秋天到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秋天到》按时间顺序分别描写了具有秋天典型特征的几种景物,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学法 教师导法 趣味识字法;边读边想象;春秋对比法
学生学法 1.以朗读、想象、背诵为主。
2.用换部首的方法识字。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积累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生字目标: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指导“转”“黄”“歌”“降”的写法。学会多音字“转”。
学习重点 一、 初读感知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个字的读音应该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3、把你读得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5、讨论:春天和秋天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二、细读感悟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理解秋天天气凉的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想象大雁飞行的动作和变换的队形,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表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能力训练点
1、背诵课文
(1)齐背课文。
(2)指名分小节汇报背。师生评议。
2、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2)、交流汇报。
3、指导书写。
四、拓展延伸点:
1、练习对对子,体会诗歌严整的格律。
(1)老师举例:天对风,凉对爽。
(2)老师出对子,学生抢答。
鱼虾对枫叶对肥对
蟋蟀对田野对红对
2、练习。
(1)、换季节续编课文。
(2)、换景色改编课文。
板书设计 八月:天转(凉)、风变(爽)
九月:鱼虾(肥)、瓜果(香)
十月:枫叶(红)、菊花(黄)
(喜爱)秋天
课后反思
火红的枫叶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过程,表达了“我”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热爱之情。
学法 教师导法 组织学生自主识字、合作探究;引导感情朗读
学生学法 大胆试读、猜读、借助拼音正音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积累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生字目标: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1)、自读。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自然小节号。
(2)、正音。分自然小节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反馈。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4)、检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请学生准确读字。
2.细读感悟点:再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含义。
(1)、自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看一看通过阅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注出来。
(2)、交流。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3)、质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训练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
(2)、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自学提示:1、读一读生字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们。
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4)、学生汇报。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4.拓展延伸点:发散思维
1、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如果你就是找枫叶的小朋友,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2、做贺卡。我们一起来做一张贺卡,将你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送给你们的老师吧!
板书设计
我(找)火红的枫叶(做)贺卡
我(爱)老师
课后反思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九
青岛 侯 磊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 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 ,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 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人教网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
《秋天》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一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可以通过“看”、“读”、“说”、“写”进行教学设计。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弄懂图意。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再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说说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样子;燕子、小鱼、蚂蚁都在干什么。这样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口头表达的条理性。最后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秋天?学生答出稻子成熟和树叶变黄往下落这两点即可,至于秋天的天空显得更高更蓝一点可在课文中进一步说明。
二、读——弄懂课文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划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二段可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碧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成熟的稻田,真是秋高气爽,丰收在望。这时教师可问: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秋天这美丽的丰收景色,我们应用高兴的、赞美的语气去读。
课文三、四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个比喻句都与小动物有关。一是“小鱼藏在树叶底下,……”,二是“蚂蚁爬到上面……”,三是“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这三句话把动物生动活泼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草枯叶黄的秋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游、藏、爬、跑”等几个动词要重读,“伞”、“运动场”、“电报”这几个喻体前要稍作停顿。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说”这个环节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看图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说图上有什么。在讲读课文时,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如(1)“蓝天上飘着白云”和(2)“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这两句比较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不同,再说说加上“高高的”和“几朵”有什么作用。在句子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说话要说得具体生动。课文结束后,可问:除文中所说秋天的特点,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来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受以及课外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强化课堂练笔
学完本课,可让学生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课堂练笔,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1)注音
肥硕shuò栖qī息乌桕jiù梦寐mèi清冽liè枯涸hé镰lián刀蟋蟀xīshuài廖阔liáokuò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女生朗读(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3、检查作业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四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引——读——品——写”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品”环节;在“写”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入
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和无尽甜蜜的思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学生齐读)
2、录音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给出诵读方案,学生分组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归结出诗文的感情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配乐录音),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研
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各个方面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洞察力,及时练习写作是对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
(七)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主题,使学生一看就懂。
小班音乐《秋天》教案篇十五
14.《秋 天》
【教学目标 】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设想】
1.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至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3.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检查预习,朗读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秋天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也是一个朦胧的梦。“三分诗,七分读”,读诗要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老师给这首诗画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① 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秋思图。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研读与赏析
①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4.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①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②“飘”字贴切传神。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③“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④“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⑤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具体化(视象化)了,创造出舒适、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淡雅朦胧”。(渔夫晨归图、 渔家秋景图)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①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②“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那么,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但是体现渔民愉悦、悠闲的心情。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读者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③“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④“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⑤“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用得很生动,“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与人和船在游戏,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寥阔空远”。(秋天牧羊女图)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①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
②“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③“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 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④“梦寐”的意思是睡梦,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她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 还有她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三、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狄金森也以“秋”为主题写了一首诗《秋景》。比较,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相同点:选择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