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一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回答1-3题。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告诉我们,文化创新要
a.保持民族文化特性b.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坚持与时俱进d.抵御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
3.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xx年高考文科基础测试,广东卷)《国家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电视剧《任长霞》在题材选择上坚持“三贴近”原则,较好地处理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观看的人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其收视率在央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而同期偶像云集的电视剧《女才男貌》收视率却很低。回答5—7题。
5.从《任长霞》的题材选择看,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a、正确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b、社会实践
c、文化创作者的灵感和想象d、借鉴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
6.观看《任长霞》的人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这说明
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
b、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任长霞》的热播对文化创作者的启示有
① 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③ 文化创新必须象镜子一样真实地记录生活
④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③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脱离了群众斗争生活,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巧再熟练、再全面,也决不能创作出革命的作品来。这说明
a.文化创作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c.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年5月16日《光明观察周刊》载文指出,发展出民族的、人本的、科学的、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就一定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这说明
a.文化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b.文化创新的作用巨大
c.文化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年4月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凡是对新挑战作出创新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以至后来居上;凡是创新文化乏力、囿于固有经验和传统思维的国家,就难以持续繁荣和长远发展。这告诉我们
a.必须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b.有了文化的创新就能兴旺发达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d.创新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
13.文化创新,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创造出有特点的文化d.抵制民族虚无主义
二、非选择题
14.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5.辨析题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16.巴尔扎克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大师,他的箴言是:“观察一切,牢记一切。”巴尔扎克一生,除了几次短暂的旅行,始终没有离开巴黎。他观察巴黎、研究巴黎,直到最小的细节。他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身上总是带着地图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有关情况。他参观考察、访问交谈,有时甚至询问过路行人,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巴尔扎克一生著作颇丰,《人间喜剧》被誉为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巴尔扎克能够取得伟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bcbbb2—10:daaba11—15:bcb
1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5.(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作的专业人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文化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发展文化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也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可见,辨题重视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有合理的一面,但认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则是不正确的。
1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又是文化创新的巨大动力,实践的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巴尔扎克能够取得伟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重视实践,深入社会生活。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二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
(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
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
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
◇课堂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答案:b
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锚误。
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本课小结:
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以此系统地掌握全课内容,还要从中总结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3、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取材于历史上山东移民创举的大型电视剧《闯关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它“土”味很浓,从场景到语言,从人物衣着到生活习性,无不散发着黑土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
你认为《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创新有什么意义?对当前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启示?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 。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
(2)★★___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为什么?)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 ,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 的需要,为 服务。推动 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情境:阅读书本p50,思考,你还能举出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例子吗?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2)___________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小结一下: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1.文化创新是( )
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进步的根本标志
c、文化发展的实质 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地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据此回答2-3题
2.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 )
a、哲学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生活无关
b、文化的发民兵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文化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文化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3.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①自学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一篇《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昭示着民族命处在危险的关头,鼓舞着中华儿女投身到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去。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篝文化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 ④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5.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这说明( )
a、是否具有灵感是能否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 b、有了灵感,创作就具有了独创性
c、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d、离开了生活实践,灵感是无从产生的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四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介绍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三) (学案)学法指导
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利用网络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要求同学们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例如,现在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在网上浏览,然后,再从网上寻找一下,这些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再如,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网上会有许多论述,有哪些方面在教材上还没有提到等。
61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要准确理解社会实践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这个重点,应该把握以下知识层次:
1.(学案)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一部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创新史。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
2.(学案)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采风活动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人类在改选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也不可能有任何新的发展。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认清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题: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多描绘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世纪初,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使他将文学的笔锋转向革命。他在自己的作品《海燕》中借海燕之口表达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二) (学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材上从两个方面来说明文化创新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进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创新的标准。另一方
62
面,文化创新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例题:电影艺术已经走过百年,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吸引了无数观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如今的世界电影,以宏片巨制、双超大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动感电影等高新技术,创造着巨大的文化反响。从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 )
a.文化传播 b.文化交流
c.文化继承 d.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因此,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
(三) (学案)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教材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引出文化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并提出文化创新的号召。对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必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第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新的文艺作品。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挖掘广大群众的创新潜力,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文化创作的源泉是( ) 1.c
a.创作者的灵感 b.良好的环境
c.社会实践 d.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学案)《九章算术》问世后,一直有数学家为它做注释工作,并在注释过程中不断引人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做的注解。他改变了《九章算术》中数学名词约定俗成的惯例,对正负数、方程、幂、开方、勾股等数学用语加以界定,使这些定义内容简明、逻辑清晰,成为推理论证的坚实基础。他提出的“割补术”,把复杂图形变成简单图形,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更为简便,形成了中国古代几何学的特色。上述材料表明( ) 2.d
63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学案)文化创新作用的表现有( ) 3.d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④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4.(学案)从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看,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 ) 4.a
①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1.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关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新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但是,归根结底,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2.(学案) “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通过“孝”的演变历史,谈谈你对文化创新的认识。
2.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每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在前一时代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一切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对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1990年,电视剧《渴望》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它描写的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没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布景,但它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吸引了观众;剧中人物富有个性,感情真实。女主人公刘慧芳善良、仁厚,集中华美德于一身,而她的生活却又带有悲剧性的色彩,这深深打动了观众,产生了很强的审美效果。那时,人们每天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渴望》的播映。
64
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电视剧《渴望》的成功之处。
1.提示:第一,可从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人手进行阐述。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渴望》这部电视剧正是由于创作者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获得成功的。第二,可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关系人手进行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2.(学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一种既非完全外国式样、又不同于中国传统古装的新式服装——中山装问世了。据说,它是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后,倡导不穿封建王朝旧服,指示广东人黄隆生参照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服而设计成的。
材料二中山装的基本式样为上衣站翻领、对襟、五纽、四个明袋。裤子前开缝、两侧各有一个大暗袋,前有一小暗袋(表袋),后面一带软盖的暗袋。中山装款式的确定,是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意,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品必须为三个扣子。因此,中山装是在西装基本式样上渗入了中国的传统意识。它穿着方便,适于携带随身必需品,充分体现了方便、实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它又格调朴实,庄重大方,既具西装韵味,又显东方气派,深受当时国人喜爱,被国际服装界视为中国男礼服的典型式样。为纪念率先穿用者孙中山,人们便将这种服装称为中山装。
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材料一、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一说明文化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服饰文化。材料二说明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北京奥运会徽
彰显“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性主体图案,既富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极为鲜明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深刻主题和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
会徽彰显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凸显了北京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会徽中的篆字似一“文’’字,它代表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创造了象形汉字及竹简、篆刻、书法文化,而且创造了围棋、蹴鞠和捶丸等丰富体育文化的中国。
65
会徽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它代表有3000余年悠远建城史而又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奥运与“城”有着悠久的联系。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伴随着城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在希腊的雅典,也是从城市开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北京又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会徽中的篆字“京”,恰如热情洋溢的青春北京,张开双臂拥抱今日的世界,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客宾朋。
会徽下部是以中国书法写成的、富于汉简古意的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数字。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数字以古老的汉代竹简的书写方式写成,稚拙而又生动有趣,古朴而又极富现代气息。它与奥运五环一起,构成了西方与东方、奥运传统与文化创新的和谐共存的新图景。
会徽中的阴文将印章篆刻艺术与运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代表着运动的奥林匹克,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对人类、对人的生命、对普天之下兄弟姐妹的深切关爱之情。人文奥运推动的全民健身就是对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理念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它的全民奥运和全民健身,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会徽所展示的东方文化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是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展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新境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祈愿,然而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奥林匹克又是力与艺术之美的高度结合,彰显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的美,体现着人类对力和美的永恒追求。
(二) (学案)杨丽萍打造云南生态舞蹈
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其七成演员来自云南的田间地头。
《云南映象》是一部传统和现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新作。它深入发掘了云南民族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出少数民族勤劳、朴素、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舞剧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来自滇山村寨的数十名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
杨丽萍告诉记者,七成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甚至田问地头。为了集中反映云南文化的深厚积淀,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印象,她特意带领歌舞创作者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采风,从民间邀请了上百位业余演员,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民。“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是杨丽萍的理想,也是《云南映象》的真正意义所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五
课题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1.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重要途径。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感悟到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树立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重点
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3)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教学难点:(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法
教具
教法:讨论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新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介绍采风,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指导归纳: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原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原型。 问题1、这种采风创作出的作品你喜不喜欢?为什么?2、这种歌舞与平常舞台上看到的有何不同? 新课讲解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云南映象》出发,思考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指导归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因而具有亲和力,自成体系,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1、从《云南映象》事例来看,它有着无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动力是什么?2、你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1、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来看:重要途径之一;作用之一。创设情境:继续挖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指导归纳: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全剧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舞蹈编排将云南原始乡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朴素。肢体语言中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1、《云》创作过程中整合重构,渗入现代之力,既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风格,又蕴含时代精神的韵味,这是一个什么过程?2、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2、从社会时间提供的条件来看: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作用之二 指导归纳:《云南映象》,既包含原生态的舞蹈,同时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云南映象中的许多民族舞蹈有街舞、爵士舞的感觉和相似动作。此外,“云南映象”作为一部大型民族舞剧,起初并不是专门为了走向海外市场而诞生的,后来又成为一种活动附带着商业文化。“云南映象”的商业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仿照“大河之舞”而来的。“大河之舞”是一个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能够走向全球,给爱尔兰人挣足面子和票子,这足以说明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样板。所以,学样子就要学成功的案例,“云南映象”的整个运作的商业文化就是完全是学习借鉴爱尔兰“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 (多媒体)讨论质疑:1、《云南映象》怎样利用丰富的创作资源?有什么特色?2、怎样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三、如何创新1、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2、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归纳延伸: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虚心学习,才能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共同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
后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六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中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理解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课前预习案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怎样的?
[实例探究1]文化创新是 ( )
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c.文化进步的根本标志 d.文化发展的实质
[实例探究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到汉武帝时终于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说明( )
a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b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变化之中
c信奉黄老之学是权益之计 d儒家学说也是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统一体
2、如何理解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如何理解?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吗?
[实例探究3]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 ( )
a.社会实践 b.客观事物本身
c.文化创作者的头脑 d.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
(2)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有何意义?
2、文化创新有何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如何理解?
[实例探究4]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
a推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 丰富发展民族文化
c.推动实践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产生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实例探究5]黄老之学对恢复和发展西汉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说明( )
a文化具有继承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c黄老之学是先进文化 d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如何理解?
[实例探究6]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说法正确地组合是 ( )
①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3、如何全面理解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实例探究7]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 b. 人民群众
c. 各行各业的艺术家 d. 英雄人物
3、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什么?
思维探究: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课堂探究案
问题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课堂探究,思考讨论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问题探究2: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教材第49页话题
(1)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那些作品?读后有何感受?
(2)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生活有何异同?
问题探究3: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教材第50页材料并探究思考
(1)你还能举出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文化的例子?
(2)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问题探究4: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教材第51页材料并探究思考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2)你能否运用上述观点,结合实例说明深入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课堂检测
1、首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为宗旨,以“创意、科技、文化”为主题。其宗旨和主题蕴含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d文化创新是繁荣民族文化的需要
4、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这说明
a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b文化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5、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艺术创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 d.艺术创作要有一定的灵感
6、人民日报报道,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c.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的途径就是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无数事实一再向人们验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并由此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据此回答7题。
7.上述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 )
a.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b.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c.文化创新对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8、“玉米”、“凉粉”、“荔枝”……以上这些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粉丝代称成了当前网络上最热门的流行新词。这一事实说明
a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文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9、xx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自主创新当然包括文化创新。海尔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关键是靠自主创新。海尔的经验启示我们:自主创新意义重大。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正确的方向进化,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主创新,产业的创新就是奢谈。因此,文化创新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先导性的创新。
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作用。
学生反思: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作业纸
1、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
2、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文化创新是检验社会实践的标准所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道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 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 c.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4、《国家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句话
①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②否定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认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④肯定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文化与科技特别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使文化载体、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现代化、多样化,从而加速了文化创新的进程,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c社会实践的发展延长了文化创新的“手臂”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和基础
8、中国海信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巨资。耗时4年,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大大推动了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的?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吗?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
思维探究: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文化创新与文化创作者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不能因此认为文化创新只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创作者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作者的创作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可见,认为文化创新与一般群众无关是不对的。
(3)文化创作者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实例探究:1—5daacd 6、d 7、b
课堂检测:1—5bbabc 6—8ccb
9、(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课后作业:1—5ccaba 6、a 7、c
8、(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海信集团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海信集团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大大推动了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这说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七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文化在交流的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鲁迅的作品主要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高尔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技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说法正确地组合是 ( )
①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2]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
a. 推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 丰富发展民族文化
c. 推动实践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产生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答案:c
[例3]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
b. 人民群众
c. 各行各业的艺术家
d. 英雄人物
答案 b
★课余作业
简要论述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材分析篇八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二、学生分析:
1、认知起点: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综合的能力,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欠缺。
2、学习兴趣:①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②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③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④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①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
4、学习难度:①全面的认识文化创新的动力;②情感的升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③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三、设计思想
1、 教育理念:
①“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②“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
理解: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理解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深刻意义。
分析:联系现实,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过程与方法:
以xx年北京奥运会为主要背景,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以及进行文化创新的要求。
教学过程积极利用探究分析法、实例引导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实现长知识、长见识、长能力、立思想、塑人格的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性的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打破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唯一“信息源”的单一化、保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交流的平台。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初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进行文化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深刻意义。
六、教学过程:
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情
景
导
入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表演》视频,进行设问,北京奥运会的文艺表演让人耳目一新,新在哪里?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引出课题。 1.观赏视频,思考、交流、讨论。
2.学生回答问题:奥运会的新,如新在整体创意上,用一张纸卷轴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新在艺术风格上,很浪漫;新在科技手段上,把多种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到文艺表演中…… 1.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结合设疑、启发引导学生,引出课题,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就是以奥运会开幕式为背景展开的。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以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多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体现中华文化的图片。设问:以上图片体现中华文化的什么内容?
2、过渡:我们知道: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如何发明的?出示印刷术发展历程图片及文字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探究问题1:印刷术是如何发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主要观点:没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出示中国印刷术发展的历程图,激光照排技术简介材料,探究问题2: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人们又对印刷术进行了多次的改进,这是为什么?把问题分解成:雕版印刷术有何缺点,活字印刷术有何优点、活字印刷术有何缺点、激光照排技术有何优点四个问题。组织学生分四组讨论,请1、2组学生代表回答前两个问题,解决“为什么要创新?”
4、出示介绍激光照排技术的图片及材料,探究问题3:为什么古代的人们不能使用方便快捷的激光照排技术?解决“文化为什么能创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得出结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5、引导学生根据以上结论进行知识的小结。 1.学生在老师启发、指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学生独立学习,根据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从印章雕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而发明的。
3.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雕版印刷术的缺点,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激光照排技术的优点。从而得出结论: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4、学生回答,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5、学生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得出“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的结论。并引出本课要明确的三个问题:文化创新的原因,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的要求。
2.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直观化,通过互动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体会探究问题的快乐。从中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3、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为例子,解决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能创新两个问题,以紧扣教材要解决的问题。把“印刷术改进原因”问题分解为四个问题,不仅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又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可操作性。
4、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从而增强说服力。
5、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整理知识点,克服知识的零散性。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仍以印刷术为话题,过渡:文化创新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呢?出示“文化创新的作用”。 请3、4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出示奥运会开幕式中京剧表演的图片,指出京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文化创新的结果。请学生介绍京剧。当堂调查学生对京剧了解的情况。
4、组织学生活动。探究问题4: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具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5、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知识小结。 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得出结论: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学生根据前面所学整理知识,得出结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3,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知识,并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京剧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学生参与知识的小结:文化创新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通过对问题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从而领会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2.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参与知识的生成。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创新对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5、通过以上活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供方。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新时代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自学向人民群众学习 1、过渡:同学们,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其实,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文艺节目就是我们这一创新时代的产物。这一台文艺节目可以说是张艺谋艺术才华的集中展示。出示张艺谋图片,探究问题5:张艺谋作为我国国内知名的大导演,有哪些作品?这与他成功地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何关系?
2、组织学生活动。出示探究问题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闪现着张艺谋个人的智慧和灵感,请问他的这种智慧和灵感最终来自何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出示材料,验证学生们集体智慧,并纠正答案。
4、出示幻灯片,“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回答,并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学生思考、交流, 回答问题。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要进行文化的创新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根据设问,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如来自他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自网民的意见,来自民间艺术家,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
3.学生通过对照材料进一步得出结论:他的智慧和灵感来自于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们要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
4、学生齐答: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
1.通过设问特别是学生在谈张艺谋的成功事例中体会、感悟人生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和积极的实践。
2.通过设问,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进行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必要性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3.通过阅读材料,对照答案,检验集体探究的成效。
4.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进一步理解如何进行成功的文化创新。
课堂
小结 1.提出问题: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文化创新有何作用?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形成板书设计。 1、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回顾主要知识。 1、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拓展
延伸 多媒体展示课后作业: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核心――和为贵,思考儒家文化的创新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课后完成。 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的儒家思想中领会传统文化的创新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并从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
反思 根据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探究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延伸扩展课堂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了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得到结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改变“一言堂”的习惯做法,放下架子,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在课堂上倾听,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保护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热情和信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发展的促进者,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3)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而是对教材内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理念。同时,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主要背景,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课堂上,教学活动仍显得稳健有余,灵动不足。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如本课中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思考及回答)适时点拨和引导,如何对预设的教学计划与活动安排适时调整和修改,既是对学生主动参与及创新思维的鼓励与肯定,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与挑战。这是今后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5)多媒体教学的确优越于传统的教学,但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应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即使采用多媒体也应有必要的板书,否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