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5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篇一
按照学校的学习要求,本学年我将认真进行研修工作,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借助同伴互助提高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研修计划如下:
1、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强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转变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把教育理论落实到实处。
2、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精通教学业务,了解学生个性,能够实施人文关怀和科学教育的勤学习善思考的新型教师。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努力争做反思型、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
4、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争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勇于吃苦,勤洁廉正的教师。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备课,能借助网络查找有关教学资料,能应用软件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个人读书
至少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书籍自己选定。
(二)听评课
1、听评课的对象以本校教师为主。
2、每次听课后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本。
(三) 小组集中研修
1、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并结合本组的具体实际开展 “有效课堂模式”教学研究。
3、学习教材、理解教材、探索教法。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及时研究解决。不断积累课改工作经验。
4、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篇二
1、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决定做好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做好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记错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多看相关书籍,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重点借助对必修3和必修4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戏剧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
二、工作重点
1、坚持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既要有统一协作,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高课堂效率。2、课堂实践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3、严格要求与悉心关怀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讲练考结合,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具体措施
1、以模块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模块”,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块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与“写作”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形成探求式能力课型。
每个模块精讲“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型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 “一刀切”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新教材的文言文古典文化气息浓郁,但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文言文模块教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总结写作方法,并充分利用我校有效资源——阅览室,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觉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读写结合,本学期安排八次写作训练,着力于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3、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整体感知:
问题: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该如何概述呢?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文本研讨:
(一)、我与地坛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
明确:“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明确:a、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
b、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
c、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4、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5、“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段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二)我与母亲
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我与地坛》教案
3、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4、如何理解“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
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
五、课堂总结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结束语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高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篇五
一、简介
1、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 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