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一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深沉的母爱。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象征。
研讨如下问题:
1.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象征手法。
解析:“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的构思方式。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又有深刻意义的,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事情,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2.象征手法的分类有几种?
参考答案:一种是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解析:这是从象征手法的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3.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参考答案: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解析:这既是融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的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所要明了的内容。
4.全文可分两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是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是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解析:第一部分(1~3段),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4~12段),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二
1、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第三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展示“合欢树”图片,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2、引导学生对照歌曲内容,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细节。
3、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4、利用图片设置悬念:树与母爱(或母子深情)有何关系。 要求:
1、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2、联想母亲对自己的深爱。
3、思考:思想情感的间接表达方式
(1)、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本课学习目的及重难点。
二、合作探究(20-25分钟)思考如下问题:
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课文借“合欢树”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悟文中通过朴实的语言所传达的母子深情。
三、交流反馈。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
2、分组讨论,确定小组发言人,回答问题。
3、选择一个母子间对话情景,分角色表演。
四、拓展深化。(5-10分钟)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自由发言。
要求:1、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2、领会母爱,基于回报。
五、实训提升(5分钟)
布置作业:
小作文训练(200-300字)
叙述一件事来表达母爱,当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打算送母亲一件礼物来回报母亲。
学生写作
1、从细微处去发现母爱。
2、运用象征手法。
板书设计
合欢树
史铁生
母爱子爱树:给“我”看病 为“我”借书 推“我”看电影 鼓励“我”写作
子思母思树:悲伤也成享受 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 儿子=合欢树=母亲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三
1.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真实感悟。
2.探寻个体命运困境突围的方法。
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真实感悟——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大家经过预习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是个双腿残废,终日只能坐在一家轮椅上的的残疾人。而且是只在20岁的年纪上。
老师: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才正要全面开始的时候,突然双腿残废。他要经历怎样一番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
史铁生当年的心路历程,最典型的记录在两篇文章里面。一篇是篇幅更大的中篇散文《我与地坛》,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合欢树》。
我们现在来看一句话,有句话叫做: 写作就写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当代作家说的。意思就是说,每一篇一流水准的文章,都有一句话,这句话代表着这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题都浓缩都有这么一句贯穿全篇的灵魂。
那么,你们觉得《合欢树》这篇文章有没有?如果有,是哪一句?
好,现在请我们所有人把眼光聚焦到这句话上来——倒数第二段那句“悲伤也成享受”!
显然,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概念——悲伤与享受。为什么会悲伤?为什么享受?为什么悲伤竟会变成了享受?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其实我们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合欢树》。
环节一:探寻悲伤——感悟生命的困境
问题:那我们先谈谈史铁生真正悲伤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ppt)
问题一:对待我的作文获奖,母亲和我各自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母亲急着表明自己的优秀,甚至比自己儿子还要优秀,这是一个年轻、有才的女性的虚荣心。我呢希望得到母亲的充分赞赏和肯定,所以母亲陈述她的荣耀过去时故作冷漠,让母亲失落和生气。这两者心与心之间是有隔膜的。我不明白母亲的心思,母亲也不明白我的心思。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ppt)
问题2:请选择一个有感情色彩的词填空,准确表达母亲与我对待我的残疾的各自态度。你会填什么,为什么?
明确:我:烦躁地、不耐烦地、厌倦地、痛恨地、敷衍地、责备地、绝望地、颓废地。
母亲:哀求地、满怀希望地、恳切地、慈爱地、急切地、乞求地。
母亲依然充满希望,相信奇迹;不愿放弃,母亲的执著与坚持。而我充满了绝望。
明确:那时候,我沉浸在身体残废的痛苦中,试图用写作来拯救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毫不顾惜。我只关注自己的痛苦,自己在寻求痛苦的解脱。
同学们,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小说发表了,我的自我拯救之路成功,母亲却去世了。
问题:作者此时的感受受会是什么?
我感受到没有母亲分享“我”的荣誉的遗憾。
这时,我的成功与母亲的生命的错过了。同学们:当作者感到这种遗憾的时候,灵魂又受到了怎样震撼?
同学们我们一起齐读第五自然段。获奖之后……1、2起。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1)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2)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3)“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ppt)
老师:结合助推资料一,仔细品味,你读出了什么?
助推资料一
1.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史铁生散文·随笔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
2. “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史铁生散文《有关庙的回忆》
学生1:我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学生2:我读出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思念)。
学生3:我读出了我的自责。
学生4:渴望被真正理解,渐渐地理解母亲的失望和离开。
学生5:他的成功更使他怀念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求得功名,母亲的去世使他悲哀,却又无法释怀。
学生6:对登门拜访的人未能理解我的无奈之情。
学生7:获奖感言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想念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老师明确:这是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安慰的错过,所以,错过是我和母亲命运共同交织而成的!
老师:后文当中还有讲到错过吗?
学生:我错过了去看合欢树,走进那个小院。
老师: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当我沉浸在作文获奖的喜悦中的时候,母亲却急于表现自己当年更加优秀,不能与我分享我的成功的喜悦;当我沉浸在残疾的痛苦和绝望中的时候,母亲为我的担忧、苦涩和祝福,我却不见不闻,毫无感觉——因为痛苦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当我终于写作成功,冲破痛苦的樊笼,走向自己的救赎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再人世;当我理解母亲理解了母亲给我爱的时候,我却永远无法走近那棵合欢树,对母亲说一句“我终于读懂了你,终于没在辜负你呀”。
环节二:直面悲伤——命运困境的突围
史铁生如何化解悲伤?
(请阅读7-12自然段,并结合助推资料二,得出一个最闪光的观点。)(ppt)
助推资料二:
1.史铁生的写作始终以一种强悍的超越性姿态,直面各种潜在的精神困境。在直面那些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时,史铁生并不想做一个被动的愁容骑士,而是积极地将那些人生困境既视为一种永恒之惑,又视为“获得快乐的机会”。
2.“爱”,永远是一种召唤,是一个问题。爱是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人类的心魂不死,是因为人类有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是源自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残缺。
让爱来激活“心魂”的漫游,再让“心魂”去拯救人生的困境。
——《“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史铁生后期小说论》
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绿色批评62-64页。
3.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与他而言死有的时候即是生。生死的瞬息就如同一个节日一般值得纪念。
4.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悲美风格。川端康成强调“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辅相成的”在悲伤中书写美,在美中蕴含悲,其悲愈加,其美愈甚,从而形成一种空灵虚幻、奇诡绚丽,既悲且美的审美格调。
学生:1.用爱去解救人生的悲伤,带着母亲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用爱激活了心魂。——对母亲爱的深度领悟,也成了我对生命的深度救赎。
2.以强悍的心态去面对,淡然的面对一切。
3.将所有的心绪都投入到写作中,直面人生的困境,用写作来寄托情思,把情感融入文章,直面人生的苦难,给人以积极、振奋人心的力量。
——自己走出痛苦的解脱。
4.把悲伤化作动力,追求爱与理解,向死而生,看淡死亡,把死亡看做平常、神圣的事。
5.通过合欢树,表达自己会想合欢树一样成长,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过程。
6.试着去接受,思想上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一切苦难。
7.敢于直面困境,让自己不成为一个被困境打败的人。
8.用心去记念死亡,认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向死而生的心态。
9.时间长了,作者的悲伤也慢慢淡了。宁静。静静地待一会。宁静是心灵的养护和自愈。宁静是心灵最好的疗养。
10.推着轮椅一个人去过往生活的地方去走一走,平静自己的内心。
理解母亲并怀念母亲。通过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回忆与母亲生活的往事,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
——回到“悲伤”里,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有母亲的日子里去,可以抚慰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11.让悲伤也变成一种通向爱的渠道。悲伤变成诗意的美。
环节三:悲伤也成享受
现在我们从课文里跳出来,思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读完和分析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何感悟?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进行情境作文。
创设情境,请同学就此写段话。要求扣住文章内容,并准确回答问题。
“如果你就是史铁生,今夜你终于来到小院,见到那棵合欢树,你坐在树下,花瓣纷飞,夜色融融,此刻你怎样向母亲倾诉,来告诉她,你是如何从悲伤中获得享受的。”(ppt)
学生示例:妈妈:自你离开后,我的心不再浮躁,但这么多年我却终难平静。曾经的你,青春年华,是我让你变得奔忙、沉重。你的希望我从未珍视,我只在我自己那个所谓的悲伤世界里徘徊。我以为我被整个世界抛弃,被生命所遗弃,现在我才知道,你的世界中我是那个唯一。是你对我的爱与理解,让我知道爱的付出是通向快乐的彼岸。
大家通过对史铁生的母亲的倾诉,明白了如何进行命运困境的突围。我想说:对于弥补心灵与生命的缺失,那种自我奋斗与自我拯救只能算是成长的初级阶段。人的真正的成长应该是“悲伤也成享受”的寻找心灵的出路与自由。(ppt)
板书设计:
合欢树
我错过母亲
期望获得赞同作文奖获急着表现自己
一心写小说残疾一心为我治病
毫不顾惜支持与鼓励
期望母亲分享小说获奖离开人世
走近合欢树小院与合欢树无法走近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四
1、知识目标:把握母亲的形象,理解合欢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以小见大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2、情感目标: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1、母亲的形象。
2、合欢树的涵义。
1课时。
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个人是谁?(ppt1)——史铁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作家,不对,(ppt1)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为什么这么说?1972年,就在他21岁生日那天,一场大病让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此后又患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析维持生命。接踵而来的疾病逼他走上创作的道路,在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与命运,残缺与爱情,生命与苦难,爱与被爱等精神食粮来摆脱生命的苦难。他用残缺的生命躯体释放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点亮思想的光芒。用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名作《合欢树》,或许能得到启发。
二:曲径通幽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
课文描写合欢树的段落主要是?
合欢树是___________种的?
三:入境感受挚热的母爱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让我们沉浸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挚热的母爱,同学们先听一段朗诵,听的同时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归纳母亲形象的关键词。
母亲(伟大)
有趣聪明美丽
坚强执着乐观
艰辛无私慈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爱美?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每个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更何况像母亲这样聪慧美丽的女子,她本来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随着儿子的瘫痪而划上句点,她开始有白发,她因心力交瘁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作为一个母亲,她放弃了作为人,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活泼、有趣、美丽的缺失成就了母爱的伟大。)
问:面对这样母亲的爱,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作者的对母亲情感经历从10、20岁的不理解漠视,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再到对母爱的理解。
四:出关探讨写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亲的事迹写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也写了,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二部分,还要写合欢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综观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见大:亲情是个很大的主题,母爱是种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欢树为线记叙的那些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象征:同学思考对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长经历和合欢树的成长历程;母亲培育合欢树的经过与母亲支持我的过程;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我对合欢树的情感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其实合欢树就是我,合欢树就是母亲,合欢树就是母子间爱与被爱达成理解后的深情,同学们思考,这叫什么手法?象征(温固知新,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文章用过象征,《白杨树》《行道树》《雨巷》,什么叫象征?
五:回顾悟出爱的哲理
史铁生把深沉的母爱和对母爱的赞颂幻化为一颗合欢树,茂盛地长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后的时候,作者又说到了小孩和树影,请同学把这段齐读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孩子的“会”与“不会”?
母爱是普遍的,可以延绵
母爱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结束语: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爱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应该珍惜,感谢史铁生,他提醒了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用理解去培养一棵爱与被爱的合欢树;他也让我们明白,岁月永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爱,其实你们一直都在获得,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爱你们也需要懂得,最后送一首歌给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个懂得爱别人,也懂得回报别人爱的“达人”。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五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2.理解合欢树的寓意和内涵。
【预习】
导入
看题目,猜写作内容:介绍合欢树?写与合欢树有关的人和事?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10岁那年”,“20岁”,“30岁时”,“获奖之后”……
2.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不是。第7,8段是插叙。
(注意第9段与第6段在内容上的衔接。第6段:“我摇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9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3.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3):写母亲生前的事。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
4.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回忆过去,哪些自然段是写现在?
第4—6,9—12段写现在,其它段是回忆过去。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你认为文章哪些词句最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说一处。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第4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的小说发表了,母亲却没能看到他的成功,遗憾,痛苦;要是母亲看到了,该有多高兴,该有多好!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成功了,父母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读到这句话,我有三种伤心:一为作者;二为自己;三为父亲。有一天,我的女儿成功了,我可能也看不到了吧?想到这儿,潸然泪下。前几天,我去弟弟的卫浴店,他艰苦创业,店面升级,投资近80万,我当时想,要是父亲还在,要是他看到了,该有多好啊!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7年深深的怀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这两句话不只是在告诉读者这个信息,在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隽永(隽永,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真情。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第5段)
作者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可母亲却早早地走了。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着眼,想起母亲生前的艰辛和痛苦,无法释怀;“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多么寂寞的痛苦的想念啊!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心一阵抖……”(第7段)
“抖”是因为“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抖”,触动了心之一角,那里积累了深深的怀念,不敢轻易触碰,那是心里最痛的地方。作者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中倾泻而出。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第10,11段)
想摇车去母亲曾住过的小院看看那棵合欢树,但因过道变窄,无法摇车进到小院,再也看不到合欢树了。后悔,遗憾,自责,痛苦,愧疚,悲伤等,齐涌心头。“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我认为,这就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悲伤也成享受”,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慢慢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在回忆中,仿佛时光从未走远,母亲永在!
2.作者以前(10岁,20岁时)理解母爱吗?
没有。
10岁,“把她气得够呛”。
20岁,“别浪费时间啦!”“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他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他只想到自己的痛苦,想“死了倒痛快”,从未想过母亲比他更痛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补充《秋天的怀念》)
30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才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文章读到第4段,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明显发生了变化,变得深沉。
(等体会到了,想好好爱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了!因此,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不能等;成功也不能等,早点让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与成功。)
三、理解合欢树的内涵
1.文中几次提到合欢树?找出相关内容,品读并思考其各自的寓意和内涵。
第1次(第7段):“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通过邻居之口引出合欢树。
第2次(第8段):讲述合欢树的来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仿佛预示着他的儿子也会像合欢树一样重获健康的希望,重获生活的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那仿佛就是她的孩子。
第3次(第9段):想起合欢树。“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合欢树是母亲种的,在作者心中,它仿佛就是母亲的象征;再说,这些年来,作者一直未见过那棵树。
第4次(第10,11段):再也看不见合欢树。合欢树对“我”的意义和对那个孩子的意义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合欢树意义非凡,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寄托着“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本文题目为“合欢树”,为什么直至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全文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同时,合欢树触动了作者,是本文的写作缘由。
3.第一段能否删去?
不能。正是因为作者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所以以后走上写作道路并获得成功,与第三段在内容上也有呼应。
从第1段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能干,率真,幸福。母亲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为了“我”,她放弃了她的诗和远方,牺牲了全部。
4.本文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或“回忆我的母亲”为题?
因为本文的写作重点不在表现母亲的好品质,而在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且合欢树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六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品味词句意蕴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1课时
授课方法:
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多媒体
一、 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乐观、坚强、执著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结束语: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七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韧和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
本文的教学设计试图抓住史铁生散文的情理哲思兼具的特点,借助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认识:史铁生的散文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炼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读懂母爱。
2.探讨文章中情于理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破解“一人一树”内涵。
1课时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抓住文章赞颂的主题——母爱
三、品味鉴赏
(一)读懂母爱
1、既然是表现母爱,那自然要从母亲写起,请同学一起朗读散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本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在作者笔下心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本的第一自然,作者选取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生活片段进行描写。在作者笔下,母亲活泼、开朗、要强、爱美,那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是幸福的。
2、“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巨大的打击改变的不仅是我,母亲也发生了变化,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对此你有体会吗?
明确: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迅速的变老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头发。在此之外,作者还突出刻画了母亲变老的细节,那就是母亲总是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啰嗦、唠叨,不要嫌弃她动作慢了,反映慢了,也不要嫌弃她落伍了,那是因为你慢慢长大,而她正在慢慢变老。
双腿的残疾不仅改变的不仅是史铁生的生活,这也彻底改变了母亲的命运甚至性格,母亲“变”了,而隐含在这“变”字后面的恰恰是的母亲深沉的爱。
3、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之后,母亲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母亲说她曾经喜欢写作,并且回忆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她顶风冒雪推我去看电影,到处去给我借书。
4、同样是谈到写作这件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映完全不同?
明确:散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年幼且健康,我有我的生活,母亲也有着母亲的追求和美丽,看起来我和母亲的生命将要各自绽放精彩。可是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双腿的残疾不仅是我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从那天气,母亲的生活完全被我所占据。
作者笔下,母亲的命运是苦难的,但她却有着坚忍的意志,她对“我”始终默默付出毫不张扬的爱。文章一开始看起来很平淡,但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的情感却是非常的真挚,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评价就曾经这样概括——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母爱之深。
板书: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5、闲笔不闲——老太太们:写母亲是为了主题的需要,作者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一群老太太?作者都写了他们什么?
明确:老太太们始终关心着“我”,她们还把“我”当孙儿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她们从来不提及我的母亲。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可是她们终于还是提了,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也正是老太太们的这次“终于”引出了母亲的合欢树。
同时,老太太们对“我”的关心,他们那么欢迎“我”,又表现了家庭的母爱向社会的延伸。作者对母爱的表现,从一个人过渡到一类人,深刻的表现出母爱之厚,同时也完成了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的步骤。
板书: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
(二)那棵合欢树
1、母亲为什么会在路边挖一棵刚出土的树回家?
明确:母亲挖的其实不是合欢树,是含羞草。母亲从来都喜欢这些东西,只是因为我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才没有了它们的位置空间。母亲喜欢含羞草,母亲不就像含羞草吗,她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
2、品读语言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2)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明确:什么是故乡,有土地有母亲才是故乡。什么是家,有母亲才是家。没有了母亲,也便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没有了母亲的倚门而望,归家何为?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即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更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又香,却失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痛苦漩涡中的作者不愿进小院看一看当年母亲种下的如今已经开花的合欢树,可等他走出这痛苦时,他对自己两年前的行为表示后悔,虽然他依旧没有回到小院,但两次的根本原因已经完全不同了,上次是因为不愿也不敢面对,这次更多的遗憾是不能自己亲自摇车进去。作者经过时间的洗刷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时,用生命品味到了人生的种种希望与失望、沉沦与拯救,不但不再痛苦,反而成了享受。——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板书: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3、树影和孩子
明确:合欢树之于孩子完全没有了她之于作者的深刻的情感,也许那是他童年的玩伴,也许树影中点滴漏下的日光在他眼中五彩缤纷,我的痛苦也可成为可供玩索的回味与对象。而这也正契合了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四、小结
母爱使我们感悟生命,生命使我们读懂了母爱。母爱因生命更显真挚,生命因母爱越发温煦。——感悟生命,读懂母爱。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八
1.搜集作者有关的常识。
2.阅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请课文的结构,层次。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录音《烛光里的妈妈》导入课题并板书,共同交流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二.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读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事?并简要概括。
三.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
四.教师整合问题布置精读课文。出示以下问题。
1.说一说本文描写了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交流,辅导阅读)
2.作者写合欢树与写母亲有啥关系?
3.你觉得用“合欢树”作题目合适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小结: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五.学生试写,母亲去世了,作者非常思念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致的关怀,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爱戴……请你替作者抒发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给作者写几句话,来安慰他。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九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一课时
1.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和上网等途径,了解合欢树。
2.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2.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1.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2.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3.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3.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结合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对母爱的阐述“母爱是无条件的”,引出思考,本文这个“无条件”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4.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但丁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她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让我们深情地道一声“母亲,您好!”“妈妈,我爱您!”
四、赏析文章的构思美
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1.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
共有四处: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2.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相机点拨。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
(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注意从课文中找依据)
要点:
(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五、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六、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摘抄在阅读笔记上,诵读品味。
2.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写一篇随笔。参考话题:(1)与史铁生对话(2)由史铁生想到的
感悟生命
一亦
枝子
一亦
叶母
总合
关欢
情树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母爱?作者选取合欢树作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学重点所在。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体现教师适时点拨和对学生肯定鼓励的积极作用。
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张扬读者个性,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期课改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我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