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我们读书笔记(优质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有人曾经说过:名字只是个代号罢了。过去的我深以为然,但是读完《我们》这部作品,我才猛然发现名字的可爱。从名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辈分、血缘关系;可以窥知长辈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给予的希望;名字甚至是个性的张扬,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名片,表现了我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字母与数字,他们不需要或者说是禁止张显“个性”,需要的只是共有、统一、稳定的“集体”。书中描述的王国里,没有“我”,而是用“我们”湮没掉。
在大统一国,国家由造福主全部安排好号民的一切,每个人只有符号,千百万号民按照造福主制定的作息、生产、学习和娱乐规范进行统一行动,包括性生活。所有的一切必须遵循《诚实号民义务条例》服从统一安排。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的差异,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类已被机器控制着,成为木偶,每日被机器拉扯着身上的线,是一群无从反抗的奴隶。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完最后一句,掩卷,叹息,继而陷入缥缈的沉思。朴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历经沧桑后无声的探寻,是生命宁静而无声息地流逝。
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杨先生一贯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中,“我们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难和美丽都静静道来。漂泊、战争、分离、贫穷、动乱,如此纷难的人生里,一家人互为依靠,在历史车轮无情而又苦难的倾轧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他们并不是在宽容苦难,而根本上就是淡漠着苦难,所以他们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杨先生清新隽雅的笔下,生活里的幽默和生气如此自然地跃然纸上,让人读来时而颦眉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时而向往。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圆圆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行文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自得和骄傲;而圆圆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围城》里的鲍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经了一天繁琐的工作,在安静的深夜,捧着《我们仨》读来,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静静聆听着九十多高龄的杨先生轻述人生往事,内心深处的熨贴和舒服简直无可再提。杨先生的文字,含蓄节制清新温婉,蕴涵着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细节里所饱含的爱和关怀,也让我一再感动至含泪。比起现在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要怎样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里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来,《我们仨》就如清凉的泉水在这个夏天给我们以阅读和感动的快乐。
最后,还想提一提三联出的这个版本。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第一次拿到时就被打动了。封面是素雅的浅咖啡色,细条直纹,手感极佳,带点深厚而庄重的时间感,书名是杨绛先生手书的“我们仨”,深咖啡色,整个感觉浑然一体。书里面还附录了不少钱钟书、杨绛和女儿钱媛的相片和手迹。
这是本绝对值得细心阅读的书,也是本值得收藏的书。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我们仨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梦醒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杨绛,钟书,圆圆我们三个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九九七年春,圆圆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只能在文字中再和他们聚聚。
我们俩老了
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只我一人。钟书,你去哪?空旷的山野吞吃了我的喊声。钟书,圆圆,你们是自顾自地先回家去了吗?惶急中我忽然醒了,钟书告诉我,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有。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阿圆住院已超过了一年,我太担心了。我一再对自己说:“梦是反的,梦是反的。阿圆病好了!阿圆回来了!”
阿圆拉我走上一条通往天堂的驿道,我往回走了几步。她扶着我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她现在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回去了。娘……娘……”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可是,一晃眼她没有了。
我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不,不,钟书还躺在病床上等我,我不能哭。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阿圆已不在了,钟书的烧才刚刚退下。我又抱着满腔满腹的痛,赶往西山脚下的医院。钟书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问我:“阿圆呢?”我扶着床哽咽地说:“她回去了!”钟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还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钟书还在与病魔作斗争,我忽然想到,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一程一程送,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那天,他忽然对我说:“绛,好生过。绛,好生过。”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钟书,阿圆,他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xx年,杨绛先生去世,世间从此再无“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梦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能去爱一个人,慢到我们的心只有能放下一个人的空间。我遇到你,从此之外的风景只是经历,那美好的将成为永恒。
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爱情出了错,两个人都有责任。
自私、猜忌、两个人思想的不对等都无法构建完美的爱情。爱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谋求肉体关系而维系的感情,总是会在短暂的热烈中支离破散、灰飞烟灭。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诗篇。阿圆是幸运的,她有懂她的妈妈,她有爱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妈妈也彼此深爱。这是最完美的童话。
孩子是天使,是让两个人关系更稳固,更有共同语言的纽带。
虽然养孩子绝对是一个让经济负增长的投资,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和更深层的教育经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礼物。
我敢说每一个拒绝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嘲笑自己曾经的观念是多么可笑和无根据。当然,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含着金钥匙拼爹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劳碌、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华。
数万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长的支出,你要去维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拥有一个家。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是在荆棘和苦楚中走出来一条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长大前,我们是父母怀里的小宝贝,长大后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唱着好听旋律的情怀主义,诗和远方是要在努力奋斗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后享乐主义。
你坚持,你努力,你终会收获自己的风景。我们仨一起走下去,这是最温柔,最美丽的风景,比诗和远方更真实。
读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几度放下,搁浅,数次有想哭的冲动。我心疼这个百岁的老人,在短暂的时间失去女儿、失去爱人,独自行走在风里。
虽然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气和,用不急不缓的语调来回忆她失散的亲人。且不提钟书的才华横溢,再优秀的他也不过只是她心里的一个支柱,只是她的爱人,她女儿的父亲,她陪伴走了多年的亲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你爱,也给你伤,它给了你甜,也给了你苦,它给你无与伦比的爱情,也留给了痛入骨髓的悲伤。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飞翔的鸟儿懂得,只有她那颗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伤不必说,有些痛无需言,那些想念和悲伤都通过了她的温婉、她的娓娓道来得到了体现。
真的心疼这个坚毅的老人,再坚强的心也不过是女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当水结成了冰,还得拼命把自己焐热,只因为逝去的已经不能重来,生活还是要继续,爱情永远活在灵魂里,杨绛一定是依靠着爱的坚定、细微的真诚来守护着自己的一颗初心。
无论多苦,无论多悲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样,愿您们一家三口在那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恩爱如常。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初时听闻杨绛,由老陈介绍,虽是女士,却多称为杨绛先生。
对钱钟书的认识,则来自于《围城》,还记得读《围城》时最大的惊愕,在于读到书的结尾,钟声响起,著作就结束了。这是唯一一次读书后意犹未尽,总期待着故事会有下一幕。
对两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读《我们仨》。这书不似普通传记一般纯粹记录,而是带着丰富感情的描写。
书的开篇,“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即已经表达了杨先生对丈夫的思念。我们总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维持永恒,《天国的嫁衣》结尾,程海诺送陶艾青去见陆子皓,也曾在内心呼唤,这一段路程,永远没有终点。而不好的事情,却希望他仅是个梦,希望着梦醒了就没事了。
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呢?是一家人围炉包饺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厨房忙前忙后电视机播放着“了解世情,关注民生”!厨房是一个家庭的重地,却也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美满的体现。有人愿意给自己做饭,是人间一等美事;有愿意食自己做的饭的人,是人间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说教师是世界最伟大的职业,那厨师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职业。杨绛先生承诺“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钱老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而杨绛先生又说“说实话,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还有什么比“我们仨”幸福的呢。
杨绛先生形容“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什么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后的话题里,有机会再引用来说。在我看来,总的来讲这书描绘的是“我们仨”的亲情与三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吧,全书是通过各种细节的回忆来描绘的。
以前对亲情不甚理解,适逢读书的两天头疼的厉害,尽得家里人照顾,想来若是一个人在外,孤苦无依,怕是一觉又一觉且对付过去了。在中国总有不少讽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是出于某一种虚荣心,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认与批评。但是庆幸自己还未完全处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对于往后组建家庭的时候,多了些期待,一种关于家的温暖的期待。
头疼之后,自身仿佛带着一种沧桑感与凄凉感,带着这份感觉去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我们仨”相辅相持的不易。
“我们仨”一生没有特别伟大的追求,最过惹人道的大概仅有钱老的一份狂吧。我们仨一生都在珍惜时间,不敢耽误半分。珍惜时间工作,珍惜时间读书,珍惜时间陪伴。
这或许是我最大的体会吧。诚如胡适先生所言,其实每一个人到最后会投入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谁也说不准,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与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远,大概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罢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该认真去做好,我想,这比其他的各种职场新人的鸡汤教训来的简朴也真挚的多。工作之余,则应多花时间学习,学无止境,学如不及。陪伴亲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说。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