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篇一
1.提高对5以内加减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2.学习运用简便口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1.普通“密码条”每人两张(源包),如31562437、13746583271,可以把里面的几个数字改成算式。
2.特殊的“密码条”每人两张(见幼儿活动资源包),如64354823、15435743126。教师可以将3、4、5等几个数字换成算式,数字3的地方,可以设计1+2和2+1两种算式,方便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加法的交换律;数字4的地方,可以设计两个相同的算式,如2+2.。
3.幼儿学习资源第10~11页。
1.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破译一份密码,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
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每人选择一个“密码条”(活动准备中的第一种),试着破译密码(将算式算出得数写在算式下)。幼儿“破译”完毕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答案检验自己破译的密码是否正确,正确的就是班级的“破译专家”。
2.请幼儿尝试破译又一份更难的“密码条”(活动准备中的第二种,全体幼儿的密码条一样),帮助幼儿复习梳理、归纳并发现简便快速的运算方法。
(1)提出要求:任务紧急,请“破译专家”尽快破译出这份密码。谁先破译完成,就先举手示意。
幼儿“破译”完成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检验“破译”结果是否正确。请做得又对又快的幼儿说一说,自己为什么“破译”得这么快。
与幼儿一起找一找,这份密码里,有没有相同的算式。总结:算式相同不用重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就行。这样就会“破译”得快一些。
与幼儿一起找一找,这份密码里,还有没有两组特别的算式,这两组算式只是加号前后两数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得数不变。()总结: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不用重复计算,可以直接写出得数,这样“破译”得也会快一些。
组织全体幼儿一起评选本次的“破译高手”—又对又快的幼儿班级“破译高手”。
(2)请幼儿再次破译一份密码,运用刚才的经验,争取又快又正确,争当班级的破译高手。
3.请幼儿自编“密码”。
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情况自编5位数、6位数甚至7位数的密码
1.可以请幼儿在幼儿学习资源第10~11页上继续做5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2.可以把幼儿自编的密码投放到数学区,请幼儿继续破译密码。
《破译高手》是我在前年的国培活动中观摩过的一节教育活动。当时刚过“国庆节”,人家的这节活动就是根据时节的.变化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方面教育幼儿热爱祖国,另一方面学习5的分解组成。而我的这节活动是在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我是将大班幼儿好思、好问、好解决问题的年龄特点和他们所看动画片《赛尔号》战胜怪兽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领域的目标相结合来设计的这节活动。我觉得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符合《纲要》精神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8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下学期末的教学内容,是加减复习运算,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所以我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注重了内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又少到多。而且通过这个解密码的办法培养了孩子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品质。所以我认为,我设计的这次活动适合我们大班幼儿,而且所有孩子都乐意参加。因为它趣味性强,富有儿童情趣;目标合理,适合幼儿的发展;接近幼儿生活,幼儿易于接受;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乐于参与。
大班科学教案篇二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aaa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教学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如何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内容一直是老师的困惑,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我深深感到: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以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成长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篇三
本单元的主题游戏活动是超市游戏,根据这个超市游戏设计了让孩子利用观看情景表演学习编应用题,有助于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简单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让孩子学习多用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的与同伴交流,让孩子知道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体验数学活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理解减法应用题中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
3。引导幼儿回顾生活情景,仿编:"求剩下"的减法应用题。
1。经验准备:熟悉超市环境,熟悉10以内的分解。
2。游戏经验:会玩"马兰开花"
3。环境准备:超市场景(内有5个陀螺,7个桔子,5个苹果),情景表演,笔,图片。
1。游戏导入:马兰开花
2。集体活动
(1)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分别有几样?
(2)观看情景表演:超市里有5个陀螺,有一个"顾客"过来,对售货员说:您好!我要买2个陀螺。售货员给他2个陀螺说:"给你,欢迎您下次再来!
(3)教师提问:超市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要把超市发生的这件事情编成一道减法应用题。
听教师完整示范讲述"减法应用题"
(4)观看情景表演:超市里有7个桔子,有一个"顾客"过来,对售货员说:您好!我要买4个桔子。售货员给他4个桔子说:"给你,欢迎您下次再来!
(5)教师提问:超市里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谁能根据这件事情再来编一道应用题呢?这个应用题可以怎么写算式?
(7)。观看情景表演:情景表演。超市里有5个苹果,有一个"顾客"过来,对售货员说:您好!我要买3苹果。售货员给他3个苹果说:"给你,欢迎您下次再来!
(8)教师提问:"超市里刚才发生了一件买苹果的事情,谁能根据这件事情再来编一道应用题呢?这个应用题可以怎么写算式?"小结:孩子们,我们发现在三道应用题中每次都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应用题里问还剩几个,那这个题就是减法应用题。
(9)请幼儿讲述算式中哪个是总数?哪个是部分数?理解算式与应用题的对应关系。
1。课件游戏(幼儿用书p11,请幼儿看图,理解题意,仿编应用题,照着写减法算式。)
2。请幼儿根据图意编应用题。
3。请幼儿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在活动区摆放一些减法算式卡,让幼儿自由进行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篇四
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篇五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篇六
1、对生活中力的有趣现象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通过实验了解小胶囊翻跟头是重心转移的现象。
3、学习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理解钢珠在小胶囊里翻跟头的原因。
胶囊和钢珠的安全性。
胶囊、绿豆、钢珠、螺丝钉、纸滑梯
一、活动引入:讲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杂技团里有一个会表演的小胶囊。有一天,杂技团团长要求小胶囊出一个新节目,要表演从滑梯上翻着跟头下来。这可难住了小胶囊,它不停地练习,小朋友们帮它看一看。(示范小胶囊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是翻跟头吗?在它着急的时候,杂技团团长跟它说:“你肚子里是空的,怎么能翻跟头呢,”你要放进东西去试一试。小胶囊想:我要在里面装什么才能翻跟头呢?小朋友,你们帮它想一想吧。
师:你觉得小胶囊里放什么可以让它翻跟头呢?为什么?
二、活动实施:
1、幼儿认识材料。
师:我们取出的都有什么?这三个材料哪儿不一样?放在手里掂一掂,在盘子里滚动一下看看。
:这三个材料形状不一样、重量不一样、滚起来也不一样。
2、幼儿进行猜想。
师:你觉得这三样东西哪个放进胶囊里哪个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
3、幼儿进行实验。
师:小胶囊里面放什么材料可以让它翻跟头?另外两个材料可以让小胶囊放跟头吗?
4、幼儿记录实验发现。
5、幼儿进行实验分享。
师:为什么钢珠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它和另外两个材料有什么不一样?
三、活动:
教师进行经验:通过让小胶囊翻跟头我们知道了:圆的、重的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长的、轻的不可以。我们下来可以再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
幼儿能说出小胶囊在斜面上翻跟头是因为钢珠在里面滚动的原因,并说出钢珠与两外两个材料的不同。
寻找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的材料,发现它们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