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8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一
(2010年3月修订)
七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做好小学、中学德育工作的衔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进行爱校教育、爱家教育、“五爱”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进行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⑶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⑸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实施途径
㈠政教处、年段工作
⒋调查和了解学生入学前的情况;
⒌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培训。
㈡班主任工作
⒉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⒊组织班干部召开班干部培训会议,组织班干部一起布置和美化教室;
㈢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⒈迎新会;
⒉物色新一届少先队、学生会干部人选。
㈠政教处、年段工作
⒈开展常规工作的考核、评比与检查;
⒉教师节活动的指导与检查
⒊学生行为规范遵守情况的督促、检查;
⒋先进个人与集体的评比与表彰 ⒌体育节、校运会;
⒍元旦“文艺汇演”;
7、主题班会检查评比;
8.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论文交流;
9.发寒假“给家长的一封信”(安全教育等);
10.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11.班主任工作考核。
㈡班主任工作
⒊提出具体的班风、学风目标要求;
⒋开展“集体以我为荣”活动;
⒌半期考小结与表彰,召开家长会,汇报和交流学生学习情况;
⒍学习方法指导;
⒎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检查与督促;
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节、校运会的训练与比赛。
⒐确定班委人选;
⒑学期工作总结表彰; ⒒寒假安排。
⒉组织参加少先队“雏鹰行动”;
⒊成立少先队礼仪督导队;
⒋配合搞好体育节、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
⒌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少年团校”学习。
㈣思想政治课
㈠政教处、年段工作
⒉“慰问母亲”活动(3·8);
⒊“植绿护绿”行动(3·12);
⒋以互帮互助互学为内容的“手拉手前进”系列主题活动;
⒌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
⒍“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⒎评选先进班级;
⒏评选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⒐德育论文交流;
⒑安排和组织学生暑假生活,参加夏令营、社会实践,强调各项安全要求;
⒒班主任考核。
㈡班主任工作
⒉按政教处的统一部署开展活动;
⒊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⒋主题班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⒌召开学生家长会,进行家校双向交流;
⒍期末学生自我鉴定,小组评议,班主任写鉴定;
⒎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
⒏班风工作总结;
⒐暑假社会实践组织与安排;
⒑暑期安全教育。
㈢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⒊少先队组织“校园小歌手大赛”,书法、美术创作比赛;
⒋庆祝“六·一”;
⒌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优秀中队,进行表彰。
㈣思想政治课
八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初一年德育成果,根据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与引导,平稳地向青春期过度,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转化,努力缩小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巩固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成果,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⑵具有初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知法、守法;
⑷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和陈规陋习,初步具有科教兴国意识; ⑸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有要求加入团组织的意识。
⑵具有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
⑴养成与巩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
⑶能够正确处理交友与学习的关系;
⑷对异性交往有较为正确的态度;
⑸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继续加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
⑶知法、懂法、守法观念与意识的教育;
⑷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⑸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习与基本国情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⑶保护环境意识与参与环保行动的教育;
⑷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
⑸能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爱惜粮食的习惯养成教育;
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培养教育;
⑻艰苦奋斗传统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⑵关心心理成长历程,自觉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⑸为人正直,诚实谦虚,发奋进取,戒骄戒躁,意志坚定等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
九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前两年的德育成果,根据初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面临的毕业、升学、就业压力进行教育与引导,开展知法、懂法、守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教育,进一步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⑵热爱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⑶具有进一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懂法、守法;
⑸积极要求上进,争取加入团组织,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的意识。
⑵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⑶心中有他人和集体,必要时能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集体三者的关系;
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⑸有自觉的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⑴进一步养成与巩固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初步具有较稳定健康的包括兴趣、爱好、意志、情趣等在内的内在性格;
⑷初步具有用正确的观点、思想、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⑵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
⑷国情、家乡情、校情和发展前景与爱校、爱家乡、爱国的教育;
⑸共青团的性质、宗旨、任务与青年进步成长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的知识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五爱”与“五心”教育;
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的再教育;
⑸谦虚、诚实,诚恳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⑵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初三的正确学习复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与教育;
⑸正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㈣毕业教育
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
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⑶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亲情、友情教育;
⑷“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育;
⑸“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思想教育。
2009年3月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二
第一节
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
(二)奖励与处分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
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
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
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
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
1、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专研业务,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
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以下另提几点建议:
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
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为了使教育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建设的最根本之处。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个人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目的,教师应该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非功利性的思维。
(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
2、拜师: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自我修养(1)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慎独:指的是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三
一、指导思想
班级工作围绕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学校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家长的辅助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班级情况分析
从开学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学生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学生团结向上,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学生自控力较差,学习效率低,本学年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三、德育工作
1、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行为准则》。由于初一是最为麻烦的年级,因为初一学生刚进学校各方面多比较陌生和胆小,所以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尊师守纪,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为以后的初中学习生活作充分的准备,并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她们,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她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3、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配合学校团委和学工处的工作,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积极响应学校的德育活动,按照学校政教处的安排搞好“诚信、责任、律己、感恩意识”的教育工作。
四、本学年具体目标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巩固良好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具体措施
(一)继续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1)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耐心的谈话,直到行之有效。
(2)多多了解关心学生,努力开导学生,尽力做好心理专家和引导者。
(3)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交流情况,统一思想。
(4)对一些要求上进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再上一个台阶。
(二)常规工作
(1)落实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积极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风气。
(2)适当调整班干部组织,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班干部会议并做好记录。鼓励班干部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处理班内事务,培养工作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使他们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三)学风建设
1、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协调工作。
2、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3、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利用班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
4、加强学生早自修,午自修等时段的自主管理。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四
九隆三小 一年级 2018、3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认真贯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大力推进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升我校全体师生文明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结合我校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一年级学会礼仪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举止。贯彻执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而提升我校全体师生文明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组织机构
负责教师:武世荣 周雯 李德英
三、工作目标
通过日常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礼节规范,能与老师、学生正常地交流;在学习、生活中初步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地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四、主要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的“七项评比”工作,将文明礼仪的学习、文明礼仪的实践、文明礼仪的展示贯穿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把礼仪贯穿到歌谣、听故事、知识抢答、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根据《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一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1、8点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
2、认真佩戴红领巾,干净,整洁。
3、每天排队有序领餐,不拥挤,不喧哗,不挑食,不掉饭。
4、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课桌,东西摆放有序。
5、学会扫地,擦桌椅,擦黑板,打扫卫生。
6、自觉课堂纪律,不讲小话,不玩东西。
7、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要认真改错。
8、大声唱国歌、校歌,升旗时肃静行队礼。
9、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10、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不拥挤,不推搡。
11、集队做到“静、齐、快”,路队整齐、精神。
12、不攀爬窗台、栏杆,不玩危险的游戏,保护好自己和同学的人身安全。
13、懂得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能用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
14、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15、饭前便后勤洗手,讲究卫生。
16、上课、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五、活动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2018年3月1日——2018年4月1日):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启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工作。
1、举行启动仪式,宣布活动的目的、组织、时间、任务,结合《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七项评比”,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并上报活动开展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方案。
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宣传。利用好手抄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工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知识。
第二阶段(2018年4月1日——2018年5月1日):
(一)个人礼仪(4月1日——5月1日)
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读书、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认真佩戴红领巾,保持服装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二)交往礼仪(5月1日——6月1日)
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正常交流,和睦相处。
(三)基本礼仪(6月1日——7月1日)
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自觉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不闯红灯。知道升旗的基本礼节。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
以上礼仪我们一年级将遵照执行,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并不断把文明礼仪意识转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香飘校园。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五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依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三结合”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要点
(一)抓好“三个结合”教育
1、聘请校外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
2、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访工作,提倡上门家访。3、举办新生家长学校,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4、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了解家乡变化,感受祖国的腾飞。
(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好红领巾读书读报和影评书评活动。
2、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当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迫切,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爱国,更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爱国,爱国首先要从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做起。3、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努力提高升旗仪式的效果,改革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和内容,“养成道德好习惯”为主题,开展系列演讲活动,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感而发。4、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育人目标和规格高、质量优、特色显著的办学目标,实施周小的育人工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适时地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加强队伍建设
1、组织班主任参观学习,经验介绍,取长补短。
2、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学习困难的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周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工作,开展“结对子、传帮带”活动。4、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本学期,将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若干名。
(四)深化课题研究
继续研究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深化礼仪教育课题的研究,以“生活化、创新性”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化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加强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周小学生礼仪常规要求》,开创我校的德育特色。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培养目标,实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工程,逐步贯彻“五小”行动。
2、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设想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强调思品课与晨会课、文体活动课等,对学生作分享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数学课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理演算的推导美,习题运算的思维美。
(4)英语课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平日样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感受语言语调的韵律美、字母书写的线条美、词汇积累的意志美。
3、加强红领巾值日岗力度,让红领巾礼仪队员对校园卫生、交际礼仪、课间秩序、路队纪律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养成教育融于对活动中,结合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5、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6、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如信息角、争章园、作品展示角、教师赞美角、荣誉角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红旗”班评比活动。
(六)抓好阵地建设
1、根据每月教育重点和班级实际生动活泼的上好每一堂晨会课,有计划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和主题队会课。
2、增强育人意识,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3、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台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建立一直学生、教师通讯员队伍,及时采集学生间、教师间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力度。
4、利用墙壁张挂教育标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已经是新千年以后才出生的孩子了,他们出生的环境比“80后”、“90后”还要好许多,这就决定了他们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新一代,我们教育他们的方法要更加的体现出针对性。所以我们的新一代是不怕任何竞争的,我们的天赋就决定了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新一代!
我要做的就是要教育好这写学生,把他们带上正规,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他们的前途才不可限量,他们才是我们祖国的希望!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省级实验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以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突出活动课程特色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践、思考和创造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首先,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活动课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
第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
第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师生学习方法说明
(一)活动前
1、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地区的实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以此为设计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备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
2、按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地区特点等制定学期单元计划。考虑课时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平衡、广度和深度,注意各单元之间、单元中各活动之间、学期学年的活动之间,以及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整合,让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3、制定活动教案和能照顾个别差异的指导计划,特别是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参加进去,让原有水平不同的儿童都能通过活动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
4、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主要利用学校、班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刺激的、能激发好奇心的、能自由游戏、开展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其中能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合作的乐趣,感受自然季节的变化,环境中的设备、教室里的安排、布置等应当考虑多功能性、变化性、发展性,有利于学生重组合、再创造。
(二)导入活动
1、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兴趣。
2、引起学生对其生活的地区、周围环境的关注,扩展学生的视野。
3、引发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决定活动计划。
4、创设学生能自我选择的、表现个性的机会(如自由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同伴、材料、方式、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兴趣组等)和计划有吸引力的活动。
(三)活动中
1、尊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保障学生的参与权。让活动课成为不是老师叫学生做什么,而是学生主动想做什么的课程。
2、注意观察学生各种反应,随时调整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但决不妨碍他们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
3、和学生一起活动,但不是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而是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
4、对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赞扬、肯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牢记每个学生都有长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发展自信心。
5、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团结合作,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同伴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他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待人处事的技能和能力。
6、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语言、图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集体、小组、个别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
7、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不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8、保证活动的安全。
(四)活动后
1、 积极的评价,重视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意识等。
2、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评价与指导一体化。
4、巩固儿童的实践态度,巩固其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并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帮助学生举办成果展示会、推广或利用成果等。
5、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计划等。
6、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环境,调整活动形态或组织形式,调整活动计划、内容、材料等。
四、实施措施
(一) 总体规划、协调部署活动的开展。
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配备了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一定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研讨,并在期初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时,由教导处、大队部等部门协调安排,统筹兼顾。
(二)自主科学地组织活动开展。
1、活动实施自主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地点、以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
2、组织形式灵活化。首先是指从时间上来说,或安排在课表计划内,或在放学后,或在周六上午;从空间上看,或课堂、或校内、或校外,走出校园,不一而足。从组织方式来看,可以是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跨班级、跨年级合作。
3、课时安排弹性化。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五、具体内容
九月份:
1、学习有关综合实施活动的理论,并制定学期实验研究计划,完善方案。
2、设计年级组计划及班级方案。
十月份: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
2、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便提高课题的研究。
十一月份: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学校组织检查。
十二月份:
1、研究如何认真办好活动成果的展板。
2、学生总结汇报交流活动,以及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
3、负责各课题的老师上一节成果汇报课。
4、各班上交案例、论文、活动总结(反思)及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七
本学年我担任八年级__班班主任,全班__名同学,男生__人,女生__人,少数民族__人。经上学年及开学前的学生教育工作,我们班级的班风、学风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工作思路
(一)增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树立榜样:个人修养的榜样,学习刻苦终成大器的榜样,敢于拼搏的榜样,成绩先居劣势后终于赶上来了,取得了好成绩的榜样,伟人,名人,民间故事中的典范,特别是他们的已毕业校友的先进事迹。
2、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帮助他树立目标,取长补短。以”三优一评”的育人方式,先表扬学生三个优点再批评他一个缺点。面对挫折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出成功的道路,和他这时具备的优势条件,并鼓舞他的斗志,强调人不应只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着眼于人生的全局。讲清一时的努力不会换来立时的好成绩,必需长期努力。
3、进行班级德育分考评:考评项目为考勤、课堂纪律、值日、课间操、仪表容貌、背诵、文明礼貌、卫生意识、遵纪守法等。
(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1、中学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希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因此根据第一个月学校开展的“尊师重教“月和每周的政冶报告抓紧抓好时政教育,特别是当前世界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机遇和挑战,历中国的落后给我们的苦难和今天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的弊端,以此常常能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这是学生时代感召力的学习原动力。
2、加强国家人才需求形势的教育。这既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数量,类型,为今后确定志愿做准备,更能通过国家对人才要求的德与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必需从个人修养和能力培养两方面努力,否则今后自已将落后于社会,就个人而言生活难以洒脱。特别要讲讲打工仔的生活和工资变迁,从只要打工就挣钱变迁到高学历打工挣大钱低学历打工挣钱少甚至不挣钱的事实说明人要不断的发展自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人的要求,讲一讲下岗的原因,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于国家不仅不能为贡献反而是一种负担,下岗是为了减员增效,国家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劳动力,适应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潮流。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2、强科学用脑的思想教育,个人心理调适,科学的休息法,记忆法,科学的身体煅炼,营养褡配,脑科学成果。
3、织兴趣小组,作为学习扶贫小组,让学生教学生,提高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小组的同学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让自已的能力也上一个新台阶。
4、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基础差要追赶上来只有刻苦,只有艰苦的劳动才有巨大收获,强调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知识的吸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差生能否转化和学生学习能否进步的核心。
(四)加强班级管理
2、心挑选班干部,大胆鼓励他们在班上开展活动,同时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成熟,有力地管理班上。
3、格纪律要求。班级管理要制度化,不体罚学生不等于不惩罚学生,要学生明白迟到了,早退了,旷课了,打牌,赌博了将要受到何种处理,主要在于耐心细仔的批评教育,罚“力所能及”的清洁扫除,与家长联系通报该生的劣迹,让犯了错的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灵上都过不去,严重的报学校给予处分,对付累教不改的学生在动用学校纪律的同时让他同家长和老师共同制定他的保证书,只要再犯就必需坚持按保证书执行,迫使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多同他们交流,给予他们信任。
三、工作方法
班主任工作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做人、学会真人为核心,纪律管理为手段,全方位调动积学生积极性。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班级一定会按照学校要求不断的发展、进步。
德育室工作计划和目标篇八
第一节 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德育途径
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五、心理咨询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第三节 德育方法
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
一、说服法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
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