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原创: 许翠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政府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二)能力目标:
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把法治作为基本的行动标准;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活动。
二、教学重点: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难点:厉行法治,参与法治中国建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
师: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二)讲授新课
展示自学提纲:
1.政府的作用
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3.什么是法治政府?
4.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如何做
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6.厉行法治的十六字方针
7.如何做到厉行法治?
8.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目标导学一:法治政府
1.运用你的经验:
在生活中,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师:总结政府的作用。
提问:如果政府不予解决,我们该怎么办?
师:讲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2.多媒体展示有关法治政府的材料。
学生结合教材P51回答:什么是法治政府?
教师点拨:法治政府也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
3.学生阅读教材P52-5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师总结:
(1)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学生自学依法行政的地位。
出示“三张清单”相关漫画,使学生懂得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民要积极主动监督政府。
出示图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监督政府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4)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政府公信力。
目标导学二:厉行法治
1.展示图片:厉行法治的十六字方针。
提问:十六字方针是对谁的要求?什么要求?
生答: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继续提问:厉行法治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具体包括哪些?
2.学生自学教材P54—55。
教师小结:具体包括对公民、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的要求。
3.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并展示漫画:常回家看看入法
学生思考: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道德规范入法,体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体现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4.分组辩论:法治和德治谁更重要?
师总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三)课堂小结:建设法治中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理解坚持“一国两制”才能实现祖国统一。了解九二共识,明确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提高对“一国两制”意义的认识,能为实现全国统一建言献策。明确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能够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理想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第七课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是在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要建设的和谐国家,既包括民族团结,也包括国家统一。面对当前的形势,首先就是要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只有国家实现统一,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开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框内容与第一框紧密相连,又共同为第八课进行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责任、维护国家安全、公民义务”等内容的学习中都曾经涉及,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反分裂”和“一国两制”在教材中首次出现,部分学生感觉比较陌生,但是基于前面的学习,以及媒体对例如台湾问题的报道等,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同时因为学校一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愿意看到祖国早日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言行。本框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于国家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为下册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一)导语:中国人喜欢团圆,在中国历大一统的朝代都是被称颂的,也是各方面发展最快的时代,所以国家统一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追求。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9月10日上午,日本政府举行内阁会议,决定购买钓鱼岛并将其“国有化”。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这一无耻行径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月16日,中国军舰首次以距钓鱼岛80公里的最近距离驶过钓鱼岛。年12月12日,中国首次在钓鱼岛海空开展立体巡航,明确不退让态度。今年以来,中国舰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行动已经开展了18次,仅仅9月就已经达到了3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更多大吨位舰船的服役,中国海警将会以一种更加强大的面貌巡航在钓鱼岛海域,以向世人表明中国对于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中国在钓鱼岛巡航的目的是什么?
(2)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三)反馈指导
结合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和教材中的案例,学生能够体会感受中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四)小结
在领土主权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钓鱼岛也好,南海也好,台湾、新疆、西藏也好,一切试图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行为都必须坚决打击,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维护国家利益,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环节二:探究与分享
(1)从这些驻守边疆的战士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哪些优秀品质?
(2)“维护领土完整,是军人的职责,我们中学生做不了什么,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环节三:“一国两制”
(一)导语: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国家的统一首先是完成港澳台地区的回归与统一。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GDP从的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间,港交所从一个区域性市场,变成了真正的国际市场,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来这里投资内地资产:19底,只有101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20%;截至20底,已有1002家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63%。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1)“一国两制”的内涵是怎样的?
(2)香港回归20年取得高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三)反馈指导: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对一国两制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涵并不清楚。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认同和支持“一国两制”制度,是教学的重点。
小结: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环节四:坚持“九二共识”,反对“_”
(一)导语:关注时政的同学对“九二共识”、蔡英文“_”思想,有一定认知,可以结合台湾问题,让学生谈谈对“_”的正确态度,对“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认识。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了解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感到自豪;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教材分析
第八课由“我们的梦想”和“共圆中国梦”两部分组成。作为九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它是本册书的落脚点。说明前面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一切努力的结果,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和谐氛围中,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一框“我们的梦想”,强调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我们拥有了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年来反复被提起和宣传的重要内容,学生非常熟悉,十九大提出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也是深入人心的。但是,到底这个新时代应该怎么理解,学生的认识还需要引导。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但第二个百年的两个发展阶段,学生还不是很清楚。本框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实现中国梦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哪些努力、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实现有怎样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思考与讨论
(一)导语: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明白实干兴邦,在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二)出示任务
思考交流:你心中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
(三)反馈指导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国家发展的憧憬,因为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只有国家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重在引导。
(四)小结:
天更蓝、水更美,生活有尊严,权利有保障,空气无雾霾,教育公平,医疗保障,道路通畅,食品安全,科技发达,军事强大……这些都是每个中国人的期待,是我们希望的未来中国。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翅膀。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环节二:理解中国梦
(一)导语:“中国梦”到底是什么?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追求。
(二)出示任务:P107探究与分享
(1)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2)你如何理解中国梦?
(三)反馈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的中国才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才能限度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和尊严。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梦努力。
(四)小结
上面的观点都不正确。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环节三:理解新时代
(一)导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二)出示任务
思考: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分享你怎么理解中国进入“新时代”?
2.有人说,进入新时代,我们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反馈指导:这部分内容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又必须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明确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
(四)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虽然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法治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环节四:踏上新征程
(一)材料: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你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吗?它与中国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两个一百年”将如何引领人民前行?
小结: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也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结合起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4
九年级政治苏教版融入民族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能够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2.能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所反映的故事,探讨故事里的这些主人公所具有的令人赞叹的精神和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苏武牧羊---忠于职守、精忠报国; 负荆请罪---宽以待人,知错能改;徙木为信---诚实守信;
孔融让梨---尊老爱幼; 愚公移山---坚忍不拔; 凿壁偷光---热爱学习; 百里负米---孝敬父母;
桑兰----意志坚强; 洪战辉----善良、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提问:还能说出哪些我们中国人一直推崇的精神和美德?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推崇这些精神呢?让我们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过哪些深重的灾难?
2.请你说说中华儿女在这些灾难前奋起抗争的典型事例。并体会这些抗争体现了哪些宝贵的民族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这些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能历经沧桑,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要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
活动:请学生看图片,体会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敢于斗争,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大庆精神: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攀登。
抗洪抢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教师:展示“重走长征路”的图片,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的视频,启迪学生思考每个中国人应该如何去弘扬可贵的民族精神。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请学生思考下列中华民族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
爱国主义------------------- 勤劳勇敢------------------- 诚实守信-------------------
艰苦奋斗------------------- 尊老爱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身边、从小事做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做一件孝敬父母的时事,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
案例评析:
1.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来回忆“苏武牧羊”“愚公移山”“徙木立信”等经典的成语故事和了解“洪占辉”“桑兰”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触摸可贵的民族精神,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授课开篇自然,能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看图片,说故事,体会民族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3.本课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从小事做起弘扬可贵的民族精神。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3.能够针对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4.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形成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liuxue86.com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课堂参与与共享收获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
2.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两个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主要圈的是哪个地方?
2.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是谁?他写下了怎么的诗篇?
引导学会感性体会深圳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变化,议一议: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还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达成共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教学过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引导学生解读概念:
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公有制为主体—基本标志
我国空调行业发展的图表展示,学生自主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特征二:共同富裕—共同目标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归纳推理:公有制为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特征三: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图片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进行更好、更有效的宏观调控。
3.科学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含义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读书和读图、填图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
学生读书、然后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举例讲解点拨等方法相结合。
课堂交流,老师点拨讲解重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延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共同富裕。
2.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原因:一是公有制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二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 注意: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宏观调控;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的手段 概念区别:
①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五年规划等。 其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②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活动等。③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对其运用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可过多运用。
(四)全课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五)课后思考题: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区别与联系。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6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是从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对来说离高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但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资源配置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框内容做了铺垫,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影响着每位公民的生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本课需要学生课前自学,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当然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通过课上师生的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框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并按照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要求以及层层递进的原则,我将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其手段。
能力目标: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共性与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自学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1:自主自学法:阅读课本,根据设计的情景,完成问题,掌握知识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合作学习法:探究活动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真理。
3、自主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设疑――讨论――启发――归纳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认识,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我通过多媒体展示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视频片断并且教师进行以下分析来导入新课。
华尔街风暴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风暴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果)。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上多个国家,美日法中等,这些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国家性质不同,说明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国家制度相结合,与资本主义结合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操作1:针对本课的知识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我只是适当的进行了点拨,因为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过:市场经济的含义,而根据本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所以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生比较好理解,课堂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个知识点上。
操作2:教师过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操作3:针对本课的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我选用了一则“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的“西电东送”工程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其材料内容如下:“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了四大工程,“西电东送”就是其中之一。“西电东送”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首先,从投资规模来看,到,项目总投资在5265亿元人民币以上,还不包括三线电站的投资(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估算,长江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二: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其三,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其中不少工程是“世纪级”和“世界级”的,其四:作为电力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涉及我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一些特大工程涉及多个地区。
在展示完本材料之后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探究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
问题1:我国为什么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如下感知:我国之所以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一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经济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我国科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以上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 义,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 征。
2、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及其优缺点,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它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完全一样?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既然是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肯定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由于它是同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也一定具有我国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进行新课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由于自己的鲜明特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7页“专家点评”,熟悉一下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共性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共性特征概括为: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我国的市场经济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2、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我国 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安排了许多基础工程项目,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等。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能够开展这些工程项目?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因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率先富裕起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国家有能力支持西部开发。这些工程的开工,带动了西部地区发展,为更多的地区和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更有能力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有一个特征。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没有宏观调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现代市场经济中虽然都有宏观调控,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做的更好、更有效 。因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的更有效,这是私有制条件下无法办到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宏观调控
1、 加强宏观调控既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的需要,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 宏观调控及其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 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可以采用哪些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教师总结: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常见的有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如通过税收政策调整,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发行国债、调整财政收支方向等引导经济运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影响经济运行等等。大家课下可以搜集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经济合同、经济政策的执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我国的经济法规,列举依法查处的经济案例,并分析说明它们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就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如:国家通过工商政府行政机构检查、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 秩序,通过行政命令、指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物价涨 落等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98页“禽流感”材料,思考国家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段调控经济活动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对疫区进行封锁 属于行政手段,对疫区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属于经济手段,对违反规定者追究法律责任属于法律手段。可见,国家在处理一些经济问题时,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而不是孤立的用某种手段调控经济的。
4、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宏观调控为什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就必须主要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主要手段。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用,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及意义,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强意识,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载人航天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科技领域和许多地区与部门。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充分说明 ( )
A. 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B. 市场经济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D.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A
[例2] 从事食品经 营,必须取得国家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证;从事药品经营,医药行政部门的特别许可证;从事工商经营,必须有工商行政部门的营业证。这是国家运用什么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经济 (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道德手段 D.行政手段
答案:D
[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 ( )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2)有国家的 宏观调控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4)以市 场调节为基础 (5)能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A.(1)(2)(3) B.(1)(2)(3)(4)
C.(1)(3)(5) D.(1)(2)(3)(4)(5)
答案:C
[例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这是中国九年来首度加息。这一材料表明( )
A、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
B、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C、金融活动不应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D、国家用法律手段管理金融活动
答案 A
课余作业
讨论:联系经济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实例,讨论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国家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有远大抱负、宽阔胸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愚公虽然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但他那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动地,千百年来鼓舞多少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杜甫则在不朽的诗篇中表现了宽阔的胸襟和善良的愿望;孟子,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人才在苦难中造就,国家在忧患中强盛,——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加珍贵,那就是义,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哲理。学习本单元,你定会获得很大的启迪。 单元教材要求
1、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蔽,舍生取义、生于忧患、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军事谋略,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2、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了解诸葛亮的政治尽忠职守的故事。
3、掌握设喻、对比等论述道理的方法,提高讲道理、发议论的能力。学习欣赏文言文精彩简练、生动传神的叙述方式。
4、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掌握部分句式特点,不断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5、熟读、背诵本单元六篇文言文,能欣赏并背诵《山坡羊 潼关怀古》。
6、通过合理想像,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故事比较了解,难点应该在字词的翻译上 及个别特殊句子的翻译上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 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9
九年级《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时: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 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 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0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设想】
1、两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人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⑵ 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2、学生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⑵ 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设计问题
1、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诗的意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自然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六、深情朗颂
学生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七、拓展创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作,课处再阅读几首在班里交流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模仿课文,仿写几句诗句,抒发自已对地球或自然的独特感受。
第二课时
夜
〖课文简介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设想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重视朗读体会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交流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信息。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教师助读资料: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先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三、问题设计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五、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课外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作业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夏)蝈蝈的乐音
(冬)蛐蛐的歌儿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 (反复吟咏)
大河 小溪 青草 (安适、宁静的心境)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1
九年级政治上册《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教学设计
一、需要关注的内容
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科学发展观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祖国的发展中所肩负的责任,明确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2、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难点)
3、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 (重点)
4、科学发展观 (重点和难点)
三、教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设想:
以探究活动为基础,教师分析和讲解,以具体事例或情景深入教学内容,努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五、授课过程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板书)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板书)
让学生自己举例了解的或感受到的开放的世界的表现,并以加入世贸以及最近中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受阻状况来总结。说明:
(1)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
(2)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坚持对外开放 (板书)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副板书)
(从填表中说明)
(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副板书)
① 既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② 又必须实行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学生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5分钟演讲赛)
(结合课本国产汽车发展问题事例组织讨论,再次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借鉴和利用外国有益经验的关系。)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2
九年级语文《散文家谈散文》优秀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成习作;与同学有条理、有见解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能查阅资料,确立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讨论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二、重点难点:
能从三位作家对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学习三位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发表见解要做到有条理,有中心,恰当准确。对单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能确立专题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解读:
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的内容学会读书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三篇文章分别对散文《白鹭》、小说《百合花》、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评论。及诵读欣赏、综合实践与探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共需14课时。《白鹭》
散文家谈散文3课时;《百合花》、小说家谈小说4课时;《一个深夜的记忆》、诗人谈诗4课时。及修改文章专题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学法指南: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作品的评论,首先要了解三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应在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熟读先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哪些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其次,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对于散文作品的鉴赏必须掌握要领,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善抓文眼,按图索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体物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结构,弄清特点。体味情言,仔细回味,注意修辞手法,明白其表达作用。咏物散文要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小说作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判断。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对于诗歌作品,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乡愁》通过给乡愁赋予了一定的意象,从而表达出了浓浓的乡愁。我们应抓住关键性的诗句,把握全诗的主旨。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其次,要了解作家,了解写作背景。再次,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如《诗人谈诗》作家密切联系生活,从常见的事物身上发现了美。这样才会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也才会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揭示的现实意义。
学习模式板块设计:
一、自主阅读;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较讨论;
四、专题学习;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学习反思。
第十三课
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
学习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布置任务
明确任务
2、简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
3、组织讨论
比较阅读
4、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5、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6、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1课外3
7、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晓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晓雪的某类作品的风格初探;
(3)文学作品中的白鹭;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相关资源
1、作者简介
晓雪:
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3
九年级语文上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这一题是帮助学生积累古今语义有差别的字和词,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七)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延伸、分层作业:
1、联系本课内容,比较以前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如《鱼,我所欲也》等,
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4
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 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B二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_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九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⑶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⑵ 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⑵ 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⑵ 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2、难点:
⑴ 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⑵ 学会给亲人写信,婉转并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突破】
理解“朋友”的内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阅读《傅雷家书》,了解傅聪所写信的内容,并对傅雷有整体的了解。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备一封自己的或记忆深刻的书信。
⑵ 第二课时前,了解傅雷的艺术观,准备傅聪弹奏的钢琴曲磁带,阅读《傅雷之死》。
2、学生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完成预习作业。查找傅雷、傅聪父子的资料,有条件可以欣赏傅聪的钢琴曲磁带。
⑵ 第二课时前,熟读课文,思考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家信”入文。设计情境(约 分钟)
1、阅读一封教师自己的家书,设置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第一封信,如
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二、从“挫折”入手,分析第一封家书(约 分钟)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2、组织学生讨论: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生:
1、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讨论得出,劝解分为三层内容: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回答: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过与不及都不好。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 ──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三、从“父子”和“朋友”入手,体会情感(约 分钟)
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 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 的涓涓教诲。 仔细倾听同学的朗读,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傅雷在字里行间投注的浓浓父爱。划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比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第二课时
一、从“礼物”入手,体会威情(约 分钟)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提示: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生:
1、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二、拓展思维,理解“坚强”(约 分钟)
1、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2、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3、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4、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5、组织学生讨论: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
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生:
1、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2、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3、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4、回答: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5、积极讨论,能够体会到: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愿望。
三、把握作者层层递进的抒情脉络(约 分钟)
1、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2、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生:
1希望傅聪做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2、讨论并回答: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四、本课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封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