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1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1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
(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
(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
(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
(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
(1)加快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
(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
(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
(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
(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
(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
(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
(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
(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
(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
(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
(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
(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
(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
(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
(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
(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
(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
(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
(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可能超过亿,到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
(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
(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
(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值得格外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谢名家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系统中支柱产业门类,根据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力布局。王亚南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西部拥有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世间罕见的宝贵遗产,也是西部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大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但西部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广大乡村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起步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内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西部乡村发展完全可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出一条以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来带动新型产业生长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委会联合举办的。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2
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1]卢仁声;傅荣;吴成钢;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马兴越;马英霞;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前沿;2013年01期.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3
1.1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1.2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4%、7.5%。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主要包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外围层主要指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湖南目前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四轮”指广电、出版、报业和娱乐,“两翼”指旅游业和会展业。湖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是发展的大头,占的比重较大,外围层,即网络、数字、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竞争力不足。作为相关层的文化旅游、会展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比较低。此外,受地理、市场、文化资源、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除了旅游业外,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的对外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是有阻碍的。
2.2从业人才匮乏
在国内,文化产业走在前列的有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从政策、待遇、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引进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数十年间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杭州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为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由于地域、经济和机制等原因,在湖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以上城市。此外,湖南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小部分比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性眼光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缺乏创新力,出产的文化产品模仿痕迹重,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2.3国内、国际合作程度低
如前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极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本土化发展战略为主,缺乏国际合作,没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和领域,在人才引进、市场策划、统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标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军没有形成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政策。正因为如此,湖南目前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即便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其在跨越式合作、经济效益、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是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文化集团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得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3.1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首先,有计划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平台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于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应启动专项资金和专项计划予以资助,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工作和流动情况。其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省高校众多,仅长沙市就有34所高校,全国与设计、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校更是数不胜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工作和锻炼的平台,使之更契合文化产业机构对人才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并保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轻易流失。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进修机制。文化产业是全球性的事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外出培训、业务交流和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首先,深入发掘湖湘文化特色,积极与其他产业在资源、内涵上深度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创新因素的产品。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开放与包容的,并且,一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获得更大的机遇和提升。如金融危机其间,日本Broccoli株式会社和Animate社合并,共同开拓动漫市场,营业额大幅度增加,美国卫星电台服务商Sirius和XM的合并,实现共赢。而在湖南,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重组,成立了“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湘西自然区旅游与特色文艺表演相结合、歌厅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都是不错的尝试。
3.3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
如前文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是湖南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首先,维持并提高现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的附加产品,形成品牌系列。其次,充分促进各文化部门的协同发展,如媒体、出版与娱乐业的配合;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的一体化服务,尽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1+1>2的效益模式。再次,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中心,以湘西、湘南地区为两翼,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尤其坚持将长沙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品牌城市”来打造。
3.4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对湖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前沿动态、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则,从而制定合理合法的参与政策。其次,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文化习俗和信仰等因素,以避免遭遇“文化折扣”,影响到文化出口。再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对外业务、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品经理人,能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协调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出口等问题,分类别、分步骤地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它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是湖南文化产业走可持续之路,为湖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4
入世对中国券商的影响及对策
一、世纪之交中国券商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是国际化的世界,国际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获取和产品的销售,对一个企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中来研究。
世纪之交,中国券商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高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券商的竞争格局必将从国内走向国际,呈现出竞争规模化、管理信息化。决策透明化,业务国际化、多元化、市场化,有限度的混业经营、客户全球化和服务品牌化的发展大趋势。国内券商必须对这些发展趋势和证券市场内外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有清醒的认识,以便分析国内券商的竞争能力和制订应对加入WTO的科学策略。
二、中国加入WTO对国内券商的影响
加入WTO后,中国证券业发展环境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国内券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1.加入WTO后国内券商面临的机遇。(1)国内券商走向国际竞争大舞台。加入WTO后,国内券商的竞争将从国内走向国际,国内券商将面对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客户、更大的业务范围和更多的业务运作和合作机会,从而给国内券商提供业务拓展的大好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国内券商能否有机地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取决于很多因素。(2)可以通过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业务运作,促进国内券商全面提高。中国加人WTO,意味着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意味着国内券商面临更高层次的竞争较量,国内券商在经过3~5年的保护期后必将全面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因此,在目前国内券商与国际券商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加入WTO给国内券商从客观上和时间上提供了全面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业务运作的机会,必将全面促进国内券商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具备国际竞争能力。(3)可享受优惠的保护政策。中国证券业作为一个幼稚产业,在一定时间内将享受WTO框架本身提供的优惠政策保护。同时,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内券商与国际券商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因此,中国政府必将会对国内券商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培育。
2.加入WTO后国内券商面临的挑战。(1)国内券商被迫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券商的竞争范围终将从国内走向国际,而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由于国际券商的主流是混业经营,因此,国内券商不仅要面对在管理、风险防范、规模、人才、业务运作、经营理念等方面优于国内的大券商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与国际银行的竞争,从而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这不仅使国内证券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必将对国内券商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2)人才流失。根据中国改革开放来的情况看,加入WTO后国内券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人才流失,这是国内任何一家券商都要正视和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券商的历史很短,国内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国际型人才更是短缺,因此,加入WTO后如果会有大量人才流失,对国内券商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3)保护期内的挑战。我们注意到,对国内券商加入WTO所面对挑战的探讨较少,这可能主要源于两种观点,一是鉴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将更加谨慎;二是中国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享有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并享有开放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3~5年缓冲期。因此,国内有人认为加入WTO对国内券商影响不大,因而对国内券商面对的挑战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这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在3~5年的缓冲期内,确实是极大地减少了这段时期内的挑战,但缓冲期只有一个,缓冲期过后国内券商将全面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它要求国内券商在缓冲期内必须练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全套内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缓冲期内,国际券商决不会坐等国内券商练好内功,而是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渗透中国的A股市场和其他市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缓冲期不是永久的保护期,其中也蕴涵着严峻的挑战。
三、国内券商竞争能力分析和应变策略
(一)国内券商竞争能力分析
国内券商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很短,在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谨慎开放条件下国内券商在国内竞争层面上除了具有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并已均衡占领国内市场的优势之外,在国际资本竞争层面上国内券商在资本规模、企业机制、运作技术、人才、业务结构。融资机制、所有制结构、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等决定竞争能力的诸方面均明显处于劣势,导致国内券商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与国际券商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券商的现状是无法与国际券商展开公平竞争的。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差距,在加入WTO后的缓冲期内苦练内功,尽量缩小这种差距,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实力。同时,我们对国内券商目前的国际竞争实力不能过分隐忧,因为(1)WTO架构本身给了若干年的保护期;(2)中国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为中国券商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3)目前全世界投资银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并不是所有生存下来的券商都是“航母级”的券商,而是从“航母级”到服务于美国一个地区六个层次的规模和实力不一的券商。因此,中国券商如何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关键是要有民族的自信、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应变策略。
(二)应变策略
1.建立职业化的以科学决策为核心的公司高层领导班子。公司高层领导班子是~个公司的灵魂,因为它构成了一个公司的决策中心和指挥中心,而决策和指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中国加入WTO后,证券业面临着更高层次的竞争,对券商的高层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证券业的高风险搞收益、知识密集型、市场瞬息万变等特征,再加上国际券商高层领导的职业化,在加入WTO后,国内券商的高层领导应尽快职业化,进行外向型思维并实行科学决策。
2.呼吁中国政府为国内券商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在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或市场化初期,政府的政策引导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目前和加入WTO后的可能情况,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应从以下六个方面为国内券商的迅速成长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1)制定鼓励国内券商业务兼并重组的政策;(2)尽快解决国内券商的融资制度安排问题;(3)拓展券商业务范围,改变券商业务结构单一状况;(4)降低券商税负水平;(5)从多方面培育中国的证券市场规范发展;(6)积极培育国内券商的成长。
3.积极研究WTO的游戏规则和券商国际市场经营管理特点。研究制定国内券商国际化发展战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券商将与国际券商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展开国际竞争,因此,国内券商首先应积极研究熟悉这一游戏规则,积极研究国际券商经营管理特点,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券商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
略,指导国内券商的国际化实践活动。
4.以人为本,优化券商人力资本管理。证券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知识产业,券商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体现在人才上,因而人才对券商的竞争起决定作用。在目前人才仍是国内券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入关后面临激烈人才竞争的情况下,国内券商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力资本管理。(1)在券商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2)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人才招聘、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机制;(3)改善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4)逐步增加研究资讯人员占券商总人数的比例;(5)注意研究并建立券商的人才激励机制,以调动券商从管理高层到一般员工的工作潜力;(6)注意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5.通过券商业内重组和增资扩股追求规模扩张,走规模经营之路。证券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规模越大就一定越好,规模扩大后如果其它方面如管理跟不上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是在当今世界券商竞争呈现规模化趋势的情况下,在目前国内所有券商加起来其总规模尚不及外国一家券商规模的情况下,如果国内券商不追求规模扩张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国内券商必须以大局为重,通过业内重组或增资扩股迅速扩大规模,走规模经营之路,增强竞争实力。
6.提升券商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监控与防范。国内券商由于体制或隶属关系等原因,自成立至今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证券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加入WTO后国内券商面临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其经营风险必然加大,因此,必须尽快从以下六方面来提升券商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监控与防范。(1)建立适应券商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2)调整券商的组织结构,随着券商规模的扩大,可考虑用“扁平式”结构替代“金字塔式”结构;(3)完善券商内部监控机制,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4)创立以公司形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统一公司的价格观念,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5)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6)公司主要领导人实行职业化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
7.科学设计业务结构,加强交流广泛合作,积极推进券商的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鉴于我国券商人关后面临业务市场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繁重任务,要求国内券商必须摒弃非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与思路,科学设计业务结构,加强交流广泛合作,积极推进券商的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1)分离券商实业资产和证券资产,清理不良债权债务,提高资产质量,为券商国际化经营奠定良好基础;(2)认真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业务结构,进行特色经营,多元化经营或国际化经营,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业务;(3)与外国券商广泛交流和合作,在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质产管理质产证券化、证券业务创新等方面开展中外合作,大力开拓国际证券业务;(4)顺应技术变革要求,大力拓展证券网上交易业务;(5)加强银证合作,大力拓展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
8.重视证券研究工作,大力开展证券业务创新。近几年来,国内券商一级市场业务的拓展主要靠行政关系推动,二级市场的业务主要靠硬件条件的竞争,证券自营业务主要靠做庄、跟在和小道消息,这种粗放式经营与证券业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或智慧密集型行业极不对称,加入WTO以后必须过渡到研究先行的理念和经营轨道上去。从国外情况看,一流的研究队伍是券商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开展其它业务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从创新的角度而言,中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正是由于在观念、制度、技术、管理。政策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推动国际证券市场不断向前发展。从国内来看,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国内券商的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创新对国内券商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国外的创新成果上,只有这样,在加入WTO以后的激烈竞争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国内券商才能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
总之,加入WTO后在与国际券商的竞争中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多方努力,深刻理解加入WTO对国内券商的影响,提高国内券商的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陈建伟 赵玉梅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第3期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5
影视剧置身于文化产业的洪流中,为了提升票房、提高收视率,出现了一些与民族文化精神不符、也无益于观众身心健康的现象。文章指出,影视文化产业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而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过度产业化,就须提倡“内容为王”。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度 内容为王
尽管至今仍有人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截然两分表示质疑,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产业化的洪流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以文化赚钱”的“度”。纵观当今影视界,并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影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等比例的发扬光大,反而陷入了生存的怪圈。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6
当今影视剧的内容生产,已很难像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对受众起到引领、提升作用,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出现了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低俗倾向。
(一)思想价值混乱
在《求求你表扬我》中,女大学生欧阳花主动与记者古国歌玩暧昧,用的是香奈儿香水,穿衣戴帽均是名牌;在《回家的诱惑》中,几对男女为了占有金钱、名誉和地位,明争暗斗,互相玩弄,把爱情当成达到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被称为“票房黑马”、打败了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失恋33天》中,对爱情进行解构的台词贯穿始终,诸如“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你不仁我不义”,“买台冰箱,保修期才三年,你嫁个人,还要求这个人一辈子不出问题吗?”等,把作为文学艺术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消解得体无完肤,爱情的专一、排他、忠诚、神圣等特质,被胡编乱造的情节及漫天的炒作、绯闻、官司、恶搞等充斥得荡然无存……诸多片子,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解构爱情,而且在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解构倾向,内容低俗,思想价值混乱。
(二)道德观念滑坡
《纸醉金迷》中的田佩芝从单纯善良的女中学生沦落为虚荣贪婪的交际花,随波逐流,人生毫无意义,直至葬送了家人的幸福。《笑着活下去》中晏阳养母的儿子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对金钱有着无比的贪欲,甚至不惜把晏阳卖掉。《真情无限之生母养母》中儿子的养母得知儿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坚持索要抚养费,完全不顾及对方的母子亲情,为达到目的而把养子藏起来。《家产》中,骨肉同胞为争遗产不择手段,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若干年来,我国的文艺作品以惩恶扬善为主旨,但在当今,价值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为了金钱和地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7
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论文
一、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
对于博物馆文化产业来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的宝库。在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上,我们要在确立博物馆公益文化性质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生产出多样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博物馆的藏品是文化产业实现发展的文化宝库和艺术源泉,创新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博物馆拥有对文化藏品开发的权利,也有着文化产品加工和开发的先天性条件。由于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博物馆,其主打特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博物馆应当结合其特色藏品进行特色开发,激发消费者们的兴趣和购买欲。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其灵魂就是创新和创意,当消费者看到前篇一律,简单粗糙的纪念品时,其购买欲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博物馆在发展其文化产业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对特色藏品进行深入发掘,提炼其中的艺术气息,选择合适的载体表现在观赏者面前,促进博物馆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不断升级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明确博物馆是以公益文化性质为主体,从事科研、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场所,牢固树立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核心。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上,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来老旧的经营管理理念。把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视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体现高雅文化内涵、张扬博物馆人文情怀的`特色文化活动。在经营管理方面既要抓经济效益,又要抓长效管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博物馆的各种发展潜能,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增强博物馆的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创新。
(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建立多元化的开发和宣传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开发平台,通过文化产业开发的模式和文化产业产品开发的种类来丰富了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空问,应用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兴技术的平台上,通过网络技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博物馆,更多的走进博物馆,从而有效的带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
二、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当前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不断拓宽思路,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将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地,同时还要将其变成教育和科研基地,使博物馆的社会效应更好的体现出来,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8
入世对中国各省区农业的影响
[摘要]中国加入WTO,将提高中国农业长期竞争力,有助于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是,入世会对农业带来冲击,特别是刺激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造成压力,并对农民就业、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不同省区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入世农业影响在不同省区有不同特点。沿海省区从入世带来的出口扩大中获利较大,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因而入世会促进这些省区发生比较活跃的农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西部和边远地区,出口扩张效应和进口替代压力都比较小,因而入世引起的结构调整幅度比较小。
(中经评论・北京)中国加入WTO,将提高中国农业长期竞争力,有助于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是,入世会对农业带来冲击,特别是刺激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造成压力,并对农民就业、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不同省区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入世农业影响在不同省区有不同特点。
1、中国农业贸易的表现和结构
8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出口额从80年代早期约4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140亿美元)。80年代后期,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进口下滑,但从1993年起形成最强劲的一波上升过程,到1995年达到120亿美元的高峰值。
除了80年代初期农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外,其它年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中国农业贸易一直属于顺差,且顺差规模呈扩大趋势。
在出口方面,鱼类产品和蔬菜水果等产品取得骄人成绩;食用动物产品、饮料和烟草以及其它类农产品出口也有显著增长。进口方面突出特征是大宗农产品占据了贸易农产品的绝大部分份额。
大宗农产品基本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鱼类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农业最基本结构特点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
2、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
开放农业,打破大宗农产品流通国有垄断体制,提高效率,有助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增强农业长期竞争力。
入世刺激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和带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上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省区获利较大,而缺乏国内比较优势的省区获利较小。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可能从入世的出口导向中获利较大;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入世导致进口增加带来的压力较小。
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在东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部居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在西部较高,东部较低,中部居中。
海南、辽宁、广西、河北、湖北、江西、吉林等7个省区,在劳动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它们可能从入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效应中获益较大,而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方面仅面临较小成本,处于有利地位。
江苏、湖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等6个省区,在两类农产品生产上都缺乏相对优势,从入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效应中可能获利较小,而面临着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较大调节成本,处于不利地位。
福建、广东、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北京等7个省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缺乏比较优势,因而在入世影响上可能从出口扩展中获利较大但也要承担较大的由于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新疆、黑龙江、内蒙、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安徽、云南、甘肃等10个省区,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展中得益较少,但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引发的调节成本也比较小。
3、主要结论
一,80年代以来,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增长较快;而粮、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表现出净进口增加的趋势。
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东部具有比较优势,西部缺乏比较优势,中部居中;相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东部缺乏优势,中部居中。
三,沿海省区从入世带来的出口扩大中获利较大,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因而入世会促进这些省区发生比较活跃的农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西部和边远地区,出口扩张效应和进口替代压力都比较小,因而入世引起的结构调整幅度比较小。
4、政策建议
首先,一个政策预期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对于农民和企业自主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入世带来的农产品出口增长极为重要。因而,应当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减少对农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其次,政府需要在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企业、农民需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艰苦努力。
最后,应当重视农产品进口上升对农业部门和农民收入的冲击,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负面影响。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
在支持方法和途径上,应减少对具体农产品价格保护及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增加提供农村长期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例如,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主要由农民、社区和基层政府提供经费的现状,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9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
作者:孙若风
07期
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基于文化的特殊属性,中国政府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两者的不同属性和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路径,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逐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被明确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并且在今后的10到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大提振了文化产业界信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财税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研究制定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和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缓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从信贷、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主要门类都实现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自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各地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占GDP比重达9.3%,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重点文化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以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门类为例,演艺产业保持稳步上升势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以来,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0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达463亿元人民币。艺术品产业发展迅猛,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14亿欧元,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之一。据统计,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0亿元,20以来年均增速超过20%。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3年国庆期间,故宫单日游客量达17.5万人次。
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20亿,同比增长28.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其他产业资金出现向文化产业持续流动的趋势。如化工企业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制作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大连万达集团于底组建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化企业;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不少能源企业也积极谋求转型,投资兴建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达274.1亿美元、95.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51.3亿美元、51.3亿美元,分别是的2.6倍和3.2倍。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文化服务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出口目的地已遍布全球约220个国家或地区。部分企业开始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例如,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柬埔寨投资打造演出《吴哥的微笑》,大连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拓展了海外产业链。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文化产业链条与实体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丰富产业文第一文库网化内涵,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例如,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日新月异,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动漫、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自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3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1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9%。在农业领域,养生文化、乐活理念与农产品种植相结合,近年出现以“定制种植配送+体验种植”为特色的.生态观光这一农业新业态。在商业领域,商业街区、商业活动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一批文化特色街区以及一批有文化特色的商业活动,大大地促进了商业消费。在旅游业领域,演出、工艺品与旅游的结合,改变了旅游“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现象,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旅游线路特色,也扩大了文化消费,培育出印象刘三姐、多彩贵州、九寨沟演艺产业群等知名文化品牌。在制造业领域,文化产业带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大大提升了纺织、轻工、包装、服装等行业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总量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三、文化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思路和举措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专门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层次之高、秘度之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把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大举措,既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和部门行业区域藩篱,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步伐。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政策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同时,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较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做好服务,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把扩大文化消费融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抓住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带来巨大的文化消费空白,把人民群众对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愿望,变成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市场动力。
5.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提高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6.着眼两个市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快中国优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有效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北欧数字内容产业高峰论坛为中国、北欧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高层次交流的合作平台,有助于双方了解彼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诉求。希望中国、北欧以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为契机,谱写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作者介绍:孙若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10
浅析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因素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对社会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对体育文化产业的作用形式和变化趋势、体育文化产品的内在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指出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文化产品生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作 者:龙明 LONG Ming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623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812 关键词:中国体育 体育文化产业 体育文化产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11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宝鸡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外部经济和文化旅游及其品牌等内在驱动力,也有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关联度低,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和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集群效应低下的原因。宝鸡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产业集群;
一、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主要由市场自发驱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内部力量。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企业对外部经济的追求以及品牌效应的形成。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宝鸡文化资源丰富,是陕西省西线旅游主要市场。近年来,宝鸡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加快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法门寺、石鼓山、周秦文化示范区等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再建设力推宝鸡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积极搜集扶眉战役、工合运动红色资源、掀起宝鸡红色旅游的新篇章,增加宝鸡的人文吸引力。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1%,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8.5%。[1]宝鸡市以文化旅游市场为依托,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外部经济的驱动。马歇尔对“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解释,是后来学者们研究产业集群的起点。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和其它机构通过产业关联、业务合作形成集群,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使企业之间通过信任更好的开展协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在知识外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并且可以创造一种产业集群达到协同所需要的创新环境。宝鸡市的文化企业在行业内可以互相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创新以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在集群内部所需承担的经营成本,并吸引同类产品的集中和劳动力的聚集,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市场,可以降低企业间招聘员工的成本。在宝鸡市古玩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民间工艺美术品加工等企业之间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促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品牌效应的拉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若某产业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生产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区域内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这样该产品便建立了品牌形象并可以发挥品牌效应。文化品牌形象的形成可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维护和价值的提升,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台湾的“新竹”、浙江的“横店影视文化基地”等都以形成了品牌效应。宝鸡市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周秦文化、法门市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关中平原西部聚集,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宝鸡文化。[2]同时,千阳西秦刺绣基地、太白山自然山水、陇县秦源文化产业园区、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成,有利于优势文化品牌的形成。“宝鸡社火”、“凤翔泥塑”、“西府饮食”的开发,也加快了品牌效应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宝鸡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培育下,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和质量均稳步提升。然而,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宝鸡市在文化旅游业、文化演出业和艺术品加工制作方面发展的较为集中,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业、文化教育业也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统书籍、报刊的出版、制作与发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进步有限。在影视领域,随着歌舞《周颂》的上演、电视剧《炎黄大帝》的开拍,但无论其票房还是口碑及影响力却较弱;此外在动漫、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上发展缓慢,相对落后。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生产企业群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意不够,未能积极的市场化,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未实现集群化发展。从宝鸡市整体来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市县之间独立发展,未形成联动,文化产业的整合度较低。文化产业链关联度低。宝鸡市文化产业从整体来说,各行业的发展较为分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没有真正做强、做大的龙头企业,缺少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因素。宝鸡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不突出,缺乏完备的支撑产业,带动产业不够发达,衍生产业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产业集聚效应低,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地方政府没有对宝鸡文化产业进行集中投资,且宝鸡市的文化资产主要分散在广电、报社、图书等部分,难以形成合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观念陈,运行机制、经营管理方面专业化不够,因此产业之间难以产生联动效应,文化产业链未能真正形成。宝鸡市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大多数还处于小作坊式的运营方式,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欠缺形成产业链的充分条件。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在文化产业园区方面,还未形成多类型的、影响力大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宝鸡市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较晚,后期投资力度不够,发展积极性不足,因此许多产业的发展好处与初级的开发和销售阶段。例如宝鸡市的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依托宝鸡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宝鸡市的重要文化品牌,但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仍旧缺乏动力,文化产品类型单一。并且园区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小,同质型园区重复建设,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吸引力不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资本的支持力度不强,以及较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宝鸡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原因。此外,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的成长初期主要在于市场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后期的衍生效益,而这种衍生效益极其不稳定。文化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向银行进行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方面与其它产业对比来说评估风险较大。诸如文化民俗园区等项目也不具有长久效益。这样来说,文化产业缺少金融渠道的信贷支持,对于外来融资的吸引也不够,因此基本只能靠国家财政,地方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单一。且宝鸡市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不健全,居民文化产品消费意识薄弱,消费能力有限,而消费定位的不足对于市内带来的外来消费刺激不大。
三、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力争构建出符合宝鸡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针对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县区不平衡和行业不平衡的特点,宝鸡市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宝鸡市应在继续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应大力抓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改造,注意加快调整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宝鸡市应注重做大做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演出等“核心层”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应加大对动漫创意、广告宣传、传统的民俗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业的培育。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应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宝鸡的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为依托,做好旅游的品牌;以旅游业为重要的载体,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在广播影视方面,要继续扩大它的覆盖率,加强对电影电视的制作和开发其衍生品;在动漫业、广告业等新型产业方面,应促进设计创意的相互渗透;在民俗艺术品方面,应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通过抓重点、促新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宝鸡应注意各县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产业链建设完善。从2005年开始,宝鸡市就以第二批改革试点的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14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引领下,文化产业再一次进了深化改革,这对于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宝鸡市文化产业链建设方面,首先,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其次,文化产业链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不高,并且县域文化企业协作能力较弱。宝鸡市应从自身特色和实力出发,继续加大文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依靠地区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资源研究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得同一个主题下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加丰富、相互协作,各个层次、相关领域的产品可以共同推进。西安市利用自己的城市优势和经济实力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得意良性循环,实现了其经济效益。而宝鸡作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在周秦历史文化渊源方面和西安是互补关联的,宝鸡市可以借鉴西安先进的产业链形成经验,并借助它所形成的市场,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主动积极的走出去,加快自我建设步伐。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文化产品之间相互依存、产生联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力,宝鸡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就目前而言,宝鸡市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单一,多为主题园区。如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石鼓文化园区等,自身集聚效应低,产业链不健全。宝鸡市可以通过园区之间的集聚效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得原有的老园区和新规划的茵香河谷文化旅游区等相关联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协同发展,以市场为驱动力、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为纽带,以求培育出一些是实力雄厚、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产业的特殊形态造成的,由于文化产品价值难以评估,造成了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因而建立第三方担保机构势在必行。文化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第三方担保机构可以对文化企业的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并通过担保来提高文化企业的信用度,以便让银行降低风险,从而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通过担保,还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并降低风险。文化产业的第三方担保为文化企业的融资咨询、项目投资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当然,文化产业中介担保机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保证。同时,还应建立项目管理债务担保方式,以提高文化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投资风险。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篇12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论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