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11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一
国外的媒体报刊对这本书相当的高,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说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本文讲述的一个高中女孩突然失踪,几天后在家附近的湖底找到。
而在母亲眼中,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意外或自杀,因为她的女儿是如此的优秀,因为儿时梦想的破灭,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来教育女儿并使她几乎一直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而她丝毫不知高压机制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最宠爱孩子的离去,引出父母身上的秘密。
一个“异类”的不堪重负生活,儿时梦想的破灭,不能明说的感情,婚姻里的“越狱”……
随着案件的进展,家庭人员各自秘密的浮现,女孩溺死动机的线索水落石出。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机械的做着不喜欢的事,时时处在崩溃边缘。
在中国,虎爸狼妈式教育的恶果比比皆是。
几乎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孩子重演因压力自杀,父母痛心疾首悔过的事情。
为何曲终人散,才想起为时已晚?
机器需要检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时常反省自己,调整自己?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二
1.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义不明、单纯无害。
2.在她面前,他觉得从容自信,这似乎是他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感觉
3.他开始猜测她的心意,做出她可能会喜欢的改变
4.他害怕告诉玛丽琳这些事,担心一旦和盘托出,她就会像他一直以来看待自己那样看待他——瘦骨嶙峋的弃儿,吃剩饭长大,只会背诵课文和考试,还是冒名顶替的骗子。他怕她形成了这个印象之后,就再也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5.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
6.他的父母从不出门交际,也不在家请客,没办过晚餐派对,没有桥牌牌友、猎友或者午餐会上认识的哥们。和莉迪亚一样,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
7.葬礼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太阳一出他就醒了,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光滑的棺木,路易莎的肌肤在他身上摩擦,他爬到她身上时她的柔声呻吟——他突然觉得自己脏,身上像是沾满了厚厚的污泥。
8.她的毕生追求黯然消散,犹如微风吹拂下的薄雾。
9.她想起她的母亲,那些年里,她一个人守着一座空房子生活,除了卧室的床单是新的,别的东西都没有变化,因为她女儿再也不会回来,她丈夫也早就消失,现在睡在别的女人床上。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三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无声告白的开头,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气宣告了莉迪亚的死亡。
事实上,正是莉迪亚的死亡牵引出这个特殊家庭的过往,也让我们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亚的真正的死因。
让我们回到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相遇的时候,玛丽琳是哈佛的一名学生,而詹姆斯是历史课的助教,两人相互吸引并坠入爱河。这看似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爱情故事,实则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随父母偷渡到美国的华人,尽管他成绩优异,但始终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黑头发黄皮肤,可他却十分渴望融入美国社会融入人群,于是他选择了玛丽琳来作为他实现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玛丽琳,她对当时社会倡导女性回归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顾,她追求与众不同并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于是自见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但一切并未向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玛丽琳怀孕了,由于当时法律禁止堕胎,她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当医生的梦想转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这个奇特的家庭也似乎与周围的邻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没能实现。
两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他们悲剧性的人生也对三个孩子,尤其是莉迪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最像母亲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亲规划的为成为医生而努力,同时她也为父亲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里的网连接着每一个成员,并努力让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维持稳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实上她并不喜欢化学和当医生,而平时与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为了抄她的作业才在詹姆斯面前装装样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没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对水的恐惧来获得新生,但最终她还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堕入期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本书的主题就是开头的那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不能让爱捆绑住飞翔的心灵,我们之间的爱,是托举你飞得更高,让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亚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生于期待,死于期待。我们每个人都理应拥有繁花似锦的人生,这个繁花似锦不是他人眼中所谓的美好,它只能是纯粹属于我们自己。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四
整本书都是忧郁的蓝色调,似乎每一个文字都在诉说着不安和压抑。
没错,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你以为自己一定不要像父母那样活一辈子,可不幸的是,你活的越来越像你看不惯的他们,甚至连体型都越来越相似……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以爱的名义,不知不觉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没有见过不爱自己小孩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怎么去爱。
可是我们也不该把所有的缺点和不幸,都归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而应该去正视那些问题的根源,去达成与自己和家人的谅解啊。
是的,我们有那么多不完美,并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错,没有必要困在懊恼里无法释怀。
回想过去这二十多年,虽然很多时候我也会想我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可以怎样怎样而我的父母却只会怎样怎样……可是,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也庆幸自己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下长大。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过多地过问我的成绩,甚至也很少告诉我他们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这些年一直靠自觉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越来越开心。
感谢背后所有的支持,感谢跟我一起成大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另类的小伙伴们。
情人节前夕,希望你学会爱自己,爱父母,但也为自己而活。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五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目录翻后的一页,写着"献给我的家人",以为是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心里对家人的真挚爱意。没想到开篇第一章竟是个死亡通告——玛丽琳与詹姆斯最器重的女儿莉迪亚突然一个微笑离去。
孩子永远是最像父母的。莉迪亚的出走与她的母亲如出一辙,在一个平静的时间,不作再见,就消失在众人眼里。可玛丽琳是幸运的,她安全地回到家中,拥抱温暖。莉迪亚却在寒冷的水中被鱼虾吞食。我是同情莉迪亚的。
作为读者,我站在上帝的角度,倾听着他们心中的声音,感受着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愤怒与不安,理解他们因此而采取的行动。但眼睛不会泄密,家人不懂彼此真正的诉求,大家默默应许,过着happyending的平静生活,但所有人的背后都是鲜血淋淋的。
来自下层阶级的父亲,詹姆斯。他一生都在追求本地人的认同,极力想要摆脱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佬"的标签;玛丽琳是位很普通的美国女孩,她讨厌自己母亲对她的教导:女人一定要成为最会打理家事的贤妻良母。因此她不甘平庸,要与男人们一争高下。
两个人都想改变,在一间公寓里,他们恩爱缠绵,互诉心意,以为彼此是拯救自己的天使。可时间告诉他们,这也许不是个好想法。所以玛丽琳与詹姆斯把期待对方的心情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
会搬重物的骆驼也是需要休息的。莉迪亚却是一刻不歇,尽力回应父母的目光。这种关系形成了一个闭环。内斯与汉娜无法参与其中,得不到父母的注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依赖随着这样的联系变得稀薄。
家庭失衡。所有人的内心动摇,言语之外的自己蠢蠢欲动。乌云笼罩在莉迪亚一家,雷电打在莉迪亚心上。家门口的码头,在夜晚,异常吸引人。
我不想认为莉迪亚是自杀。在描述中,能感觉出来莉迪亚的放下,及对过往的总结,也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她投身于湖中,这个曾经落水的码头,她盼望着自己的重生与转变,想好明日的见面,但浪漫理想主义者往往忽于现实,莉迪亚最终没能挣脱水的束缚。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六
让我们先看一下封面上的信息,除了基本的书名作者之外,更是给出了似乎能统领全书的总结性句子,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嗯...终此一生首先给人以沉重的压力,而后面的哲理却看上去很平常普通,极好,这很符合一般流行的范式模板,即抛出一个让你觉得诧异的论断最好是与你第一直觉是互相矛盾的,随后一顿理论下来,你将信将疑似乎有点晕,在之后的生活中会不自然地将遇到的事和为了说服你举过的例子用教给你的逻辑方式去思考,你逐渐发现似乎可以解释一些问题,当你觉得仿佛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而向周围人宣传这种新奇的观点或理论,最后形成了一种流行,也就有了最后什么最佳啦,黑马啦,销量冠军啦等等头衔。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范式就是错的,毕竟通过这些技巧确实能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性更大。那,这本书内容到底如何呢?
用了2天的闲暇,通读完了这本小说,确实谈不上精读,一半原因是这本书全程也没有勾起我精读的兴趣。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在叙事,一直在平淡地以丰富的细节描写叙事,以莉迪亚为线索,从失踪、发现尸体到葬礼最后各奔东西,中间穿插了很多回忆,全文风格节奏高度一致,也没有什么曲折或是神展开的剧情,所以对我而言可谓是相当的无趣了。其实我在写这之前呢,也是偷偷上网查了一下别人关于这本书的评价以及读后感的,一方面是想看看别人是否有部分观点和我相似,也算是检验自己的通读基本合格,没有漏过错过书的精华。另一方面自然是想瞻仰一下这本书能被吹到多高,毕竟这个时代嘛,水军,都懂。
那么,大部分读后感都认可了这本书贯穿始终的压抑氛围,以及其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小孩受到的期待是一种“压力”,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等巨大影响。我拿一段知乎高赞读后感就说得很明白。
人天生都是要被认同的。被家人父母社会,或者自己。即使一时短暂的叛逆也不过是想要某一瞬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说白了还是因为一种广义上的虚荣心。
孩子在最初的时候没有梦想,蒋方舟就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无比正确。一句夸奖,一次和谐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至于想当科学家,画家,也不过是从小听大人说多了,就记住了,鬼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
这种被认同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来与具体。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小范围的网红;我要创业,赚钱;我要成名;我要做一个酷的人,让别人都羡慕我,这是认同,是虚荣心的一种结果。
想要成功没有错,想要平凡是对于成功这条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为了出名,被人骂着长大。想要平凡,从平凡中有那么点儿不平凡是所有人对于“社会生存”这个命题里最理想的期盼。
愿你们从这本书反思到自己,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长,那这本翻译不那么灵光的书也算是找到意义了。
其实这个读后感说得已经很客观了,客观到我觉得看这段文字比看书好,因为生活总归是有各种压力和不顺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父母刻意去给孩子塑造毫无压力的环境,当然作者也没有这样的期待,作者的态度就像书的基调一样,压抑而无奈,所以在此不争论该怎么做之类的问题,仅单从适不适合读的角度来说一说我的看法。我觉得还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无法理解书中主角的生活背景。在此作一个可能不合适的比喻,好比你是种植在水田里的水稻,干旱给你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渴望通过和别的谷物相互倾诉寻求理解,于是你上网找到小麦,哎呀这没水啊可怎么活啊。还挺好,大家说一说心里总好受了些,可万一你碰到来自西藏的青稞,人家正抱怨这昼夜温差越来越小了,气候也变暖了呢,你们舒适生长的环境都截然不同那还怎么聊?那只能说网络不好然后把网线拔了,此处动图自己脑补,所以说如果你也承受了很大压力,你可以考虑看看这本书,当然前提是你也具有女主类似的背景,即国外文化中夹缝求生的黄种人经历,否则我不认为这本书能带给你多少体验。另一方面,我看到它的英文书名是everthing in ever told you,比《无声告白》这个不知道谁拍大腿想出来的中文书名好太多,也许这本书本来的目标受众就是在美华人,如果是想以这本书进军中国市场的话,《无声告白》至少是不合适的,我建议译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致那些未曾述说的》可能好一些,当然一般不会译得这么直,这也是为啥前面那个读后感说这本书翻译不太灵光的原因吧。
最后,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那就是,全程毫无波澜,甚至,还有一点“无奈”。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七
我不知道该点评些什么,但是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无声告白,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善良懂事因为童年的变故而不得不去体察和顺从父母心思的女孩,用自己的离开让那对沉浸在自己思维中的父母懂得他们自己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孩子家庭造成怎样后果的故事。
莉迪亚的自杀是命中注定的。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崩溃对她造成了童年不可磨灭的伤害。以至于在之后的日子里只会对母亲的希望说:“是的”。对父亲的希望自己融入朋友和社会,看起来正常一点只能报以微笑和赞同。
父母体会不到莉迪亚的心思吗?是的。玛丽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之上,想让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母亲希望自习变成的样子,却没意识到自己和自己母亲运用了一样的方式。詹姆斯希望能在莉迪亚身上找到自己未能拥有的自信,于是他最喜欢莉迪亚那双蓝眼睛。
内斯和汉娜都是被忽略的孩子,他们内心各自的想法因为自己父母视莉迪亚为掌上明珠而无法公布于众。因此内斯想逃离,汉娜想隐藏。
我们从每个主角的视角在看着整段故事,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误会了故事中每个人的情感。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八
《无声告白》是20xx年8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伍绮诗。《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xx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小说讲了一个过度承载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终走向了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匠心读到,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
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女孩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虽然她内心深处无比痛苦,但是被遗弃的经历无疑更痛苦,更令人无法忍受。
这其实又是一个”为何家会伤人“的故事。我不禁悲观地揣测,每个人最初的受伤都来自于家庭,或轻或重,也许悄然愈合了,也许终其一生未能痊愈……
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的考验。不是谁都有合适的契机恰如其分地理解“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想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必须自己积极寻求自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真心接纳和拥抱自己,才能告别过去,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九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最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理解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能够避免杯具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取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貌,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必须要有1-2个个性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十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无声告白书籍简介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字篇十一
你现在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在你压力最大的时候你想过放弃吗?
你的父母曾逼迫你做过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吗?
读完这本《无声告白》,心里久久无法平静,我在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莉迪亚有没有挣扎放弃过?应该是没有的,这样压抑的生活,她早就恐惧厌烦,不会再想重来了吧。
莉迪亚失踪了,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二,两天后,警察把湖水抽干,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在所有人看来,莉迪亚成绩优异,家庭幸福,没有理由自杀,但是这只是所有人看到的表象而已。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中国人,在当时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特别严重,父亲从小受到孤立和欺凌,所以一直都尽全力能融入白人的世界。而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从小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母亲对她的教导就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修炼就是相夫教子,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但是玛丽琳却想过不一样的人生,她在学校年年考第一名,和男同学一起做实验,甚至嫁给詹姆斯李都是因为他是特殊的美籍华裔。
然而玛丽琳和詹姆斯李结婚后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后的人生可能就一直这样以家人为中心,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事情,玛丽琳接受不了这样的人生,于是舍下丈夫和孩子,离家出走继续去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也直接导致了莉迪亚悲惨人生的开始。
为了让母亲一直待在自己身边,莉迪亚小心翼翼地做着母亲希望自己做的事,学习一定要考第一名,把成为医生作为自己的目标,即使这些都不是莉迪亚的梦想,但为了母亲,莉迪亚只能每天都艰难的配合着。而莉迪亚的父亲则希望莉迪亚有很多的朋友,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同学们的生活,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一样被排挤和孤立。父母一直都按自己期望的去要求莉迪亚,却没有一个人问过,莉迪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了解一些吧,在这个病态的家里,内斯是莉迪亚唯一的依靠和救赎。但是内斯也是嫉妒莉迪亚的,明明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明明自己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只是因为莉迪亚更像母亲一点,父母就更疼爱莉迪亚。内斯也曾经想过,如果莉迪亚消失了,父母应该也会疼爱自己吧,但是内斯明白莉迪亚的处境,理解她的小心翼翼和痛苦挣扎,所以内斯一直尽力的保护着莉迪亚。但是内斯要去哈佛读书了,意味着莉迪亚唯一的精神支柱也要离开她了。
而莉迪亚的妹妹汉娜,在她不被任何人重视的角落里,观察到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她看到了姐姐莉迪亚内心的孤独,看到了哥哥内斯的痛苦,看到了邻居杰克对哥哥微妙的感情,但她什么也没说,因为没有人在意她。
莉迪亚死了,让这个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廷变得分崩离析。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莉迪亚一直都不喜欢他们要求的生活,莉迪亚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让这个家完整的存在着,但是莉迪亚在做这一切时,都伴随着她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无助。
好在故事最后,一家人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莉迪亚的父母试着为这个家庭和解,内斯和汉娜也得到了父母的关怀和宠爱。莉迪亚的离开,让这个病态的家庭,变得正常而温暖,我想这也是莉迪亚最想看到的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希望看到此文的你,有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