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24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一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是你现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烦?还是恋爱或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三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
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
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四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五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这本书是同学回借给我的,我问他是写什么的,他说是哲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带着看哲学书的先入为主来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成了一本笑话,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书,看到书的背面写着:“上架建议:励志经典、人生哲学”,由此可见,励志文学总是带有以上特点的。为什么哲学、人生这两个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六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方式来探讨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并没有像普通的哲学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简单易理解的文字向读者传达着它想表达的一切。其实我不得不承认,哲学家的思想确实有些难以接受,他们的观点有些绝对化,有时我也会和书中的青年一起产生不认同的观点,但哲学家的阐述有时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维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
就像书中所说的“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现象。记得高中时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为一件小事意见不一而大吵起来,我气愤地转身离开,那是我第一次对别人发那么大的火,出于一种不甘示弱的心里。事后很是懊恼,当我们再次聚到,把自己对想法说出来时,也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愤怒并不能解决事情,也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口吻进行交谈,说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决了。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是一个小孩因为成绩不好,他的妈妈对他大发雷霆,当在训斥过程中电话突然想起,他的妈妈瞬间改变了语气和态度,对电话中的人物表现得恭恭敬敬,电话结束后,他的妈妈又开始对他进行一番说教。这个例子是在提出“因为大发雷霆而制造愤怒”后举出的。说实话,我在看到这个观点时很不赞同,难道说别人溅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会生气吗?但看到这个生动的例子再想想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不无道理。想象对方是我们领导、父母或者亲密的朋友,我们真的会对他们发火吗?或许他们给我们道歉,我们还要微笑着说一句“没关系”吧。这样看来,脾气确实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乱发脾不仅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我们发脾气无非是想让对方对某件事情引起重视,那心平气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书中还提到了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我想,如果我们一味地活在过去,那么我们必然不会得到进步和成长。过去如果是成功的,我们会因为陷入其中而目中无人,毫无进取;过去如果是失败的,我们会长久被其束缚,整天萎靡不振,灰头丧气。所以当前才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接受当下的自己并为之努力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纪伯伦曾经说过:“回忆是一种重逢,忘却是一种自由”,回忆有时并不是美好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所束缚才是我们给自己的幸福!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这句话读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个陈述句,但是因为当事人的情感赋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会变成了感叹句,疑问句亦或是省略句。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它由很多件发生的事情组成。在此看来,人生不是由一条线组成,而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每个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是不可重复发生的,而只有我们当事人才能决定它的大小、形状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其实现在很多人活在别人的言论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来讲,它也并不可耻。毕竟孔圣人也说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根据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某些表现力而获得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我们过分地关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只会让自己深受折磨,困于言论的枷锁无法获得自由。不管何时我们都要明白,无论对方做什么,最后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决定怎么做的都是我们说了算;反之,当别人做某些决定时,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不应该对他们指指点点,不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也是换来我们自由的前提。况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谁比谁更有经验?
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至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无法左右。如果我们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那将会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吧!
再来谈谈自卑,其实我认为自卑情结每个人都有,只是有轻重之别。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公司里,领导下发了一个任务,很多人会自信大方地向领导推荐自己,但有些人因为自我感觉能力不足而畏畏缩缩;班级里,一群男生们在比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钱买的”等等,这时却有一名男生低着头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继而把脚缩了回去……这些都是自卑情结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们是不幸福的,他们因为自卑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为了谁而活?为了别人吗?肯定不是的,当然是为了我们自己。毕竟,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给我们自己的。况且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接纳,那谁还会接纳我们?获取幸福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们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点,但是都是可以去改变的!
《被讨厌的勇气》,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灵鸡汤,但是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它并不是鸡汤,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许会让我们产生不快,但是确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它给我们带来重拾信心的勇气,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气,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为取悦别人,只为悦纳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七
最近刚看完《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有两个点,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01.过去的经历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论是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关注于当下。不要因为过去的生活影响甚至限制你现在的生活。
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你无法改变。对于过去你要如何定义,完全取决于当下的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住地感慨,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酷呢。因为它不认可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全依赖于当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件事。
忽然想到电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对她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应该与过去的事情分离,那已经过去无法改变,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恼,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勇气与过去隔绝。
虽然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很残酷啊!已经遭受了残酷的事情,还要靠自己积极地走出来,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不想走出来,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对于一般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理论蛮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现在,活在当下。但是对于那种经历过比较深的痛苦,比如经历过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来说,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脱出来,比较难。主要是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的话,那是因为当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这点有点残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来,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来。
02.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
“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是,这时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这个观点也是无法认可。屡次做出背信弃义行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当妻子在收拾餐盘时,应该乐观地想,我是在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的。而不要去想“为什么总是我?”这样就会有价值感。
但是如果确实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义务,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会不会助长了对方偷懒的意识呢。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动,而有可能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信赖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确实这样认为,他认为没有人想做恶。
以上是两点我有点不能接受和认可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是优点大于缺点的。读完收获还是蛮多,甚至帮我解决了一个心魔。简单地罗列一些阿德勒理论的一些观点: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4.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5.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6.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7.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8.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9.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11.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八
与其说是被心理学上的逻辑惊艳到更多的是寻找到共鸣。
与苏格拉底的原因论相悖,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解释、被动的心态和主动的选择之分。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发生的事件;同样的,被赋予什么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赋予的东西。简而言之,此时此刻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你是谁,你怎样。
人际关系是一切苦恼的源泉。反复提起的原生家庭问题在阿德勒理论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闭之所以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安心,这样才能不与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不愿反驳不是因为理论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为容颜不佳,不去面试不是因为能力欠缺,不反驳、不表白、不应聘的目的是拒绝被他人讨厌和拒绝。如此,才能保护自己谨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维持现状。在对不变的眼前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未来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选择前者。人们总爱说等有时间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远保留着只要我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没时间没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实能力和潜力可能会摧毁当前的生活。发脾气同样适用目的论,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多是为了威慑对方才怒发冲冠歇斯底里,讲道理也能达到目的,但总会觉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论题给出的破解谜底是课题分离,你只负责去做,别人怎么想与你无关,即“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自卑是个中性词,是人追求进步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我们往往夸大它,使其成为认可欲求。总是让别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为,总想要去得到身边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认可。如果别人的认同与表扬成为操纵自己情绪的手段,那个体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颗甘于平凡的心态轻松的活着呢?书中概括了三点: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人贡献。简单的说就是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秀的你还是不堪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就会幸福。其次,无条件的信赖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担保抵押但信赖是不讲条件的,你始终都是你,背叛不足惧。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从对他人有用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受,完成人际关系的良性闭环。让我们像祈祷文中那样祈祷吧: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生命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刹那构成的点。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人生的意义也不执着于攀登某个高度,途中的风景才弥足珍贵。鸿鹄之志也难解琐碎生活中的满地鸡毛,所以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老师今天教的字学会了吗?领导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吗?亲友今天要表达的爱心发射了吗?绚烂耀眼不过瞬间,重复繁琐是必修课更是世间常态,脚下的路、身边的人才最重要。烟火气、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饭吃烩饼。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九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
看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没打算写点东西,我看书一直都是看过之后评价了好坏推荐与否就抛到脑后了,虽然说这种读书方法不被倡导,但我甘之如饴。过来写读后感是因为这两天在看《认知觉醒》周岭的书,里面的很多点都戳我的心,当然我很推荐这本书,不过我现在还是回归正题吧。
整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的,展现了阿德勒心理学,这本书一开始就是一个青年听说某个智者说: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他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于是找到了这位智者开启了对话。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没听过阿德勒这个名字,其实他也是心理学三大家之一,于其同等的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佛洛依德,荣格。这本书中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论不一样,弗洛伊德说的话我们现在普遍都这么认为,弗洛伊德学说认为呢,现在是过去的自己造就的,过去对现在影响很大。但阿德勒却这么认为,过去对现在没有影响,你觉得有影响是因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觉得有影响,是你拿过去作为借口,你把过去的经历作为借口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简单来表达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他提出要学会分辨人生课题,比如我爱你,这是我的课题,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爱不爱我,不关我的事,与我无关,这是你的课题。想明白这一点,很多烦恼都没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比如说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书中提到了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力斗争,比如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种上下级的关系,以一种指导的关系进行教育,子女往往会输在权力斗争中,但权力斗争的输方往往会对赢方进行“复仇”,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为了复仇表现出来的叛逆形式是逃学、上网、染发等等让父母感到不满的事情。那么良好人际关系的相处方式是什么?
书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与交流者是一种”横向关系”,不表扬也不批评的关系。那么我们常用的就是“纵向关系”,比如父母对孩子说的:“做好的,好样的”,这种表扬,这种上下级的态度,容易联想到操纵,干涉。以表扬的话语来操纵孩子做自己满意的事情,来干涉孩子们的想法。但是有时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导才能走向正确道路,所以这时候就有了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被称为“鼓励”,比如说孩子帮忙做了家务,不应该说“做的好”,应该说“谢谢”,把孩子和自己划到一个高度来,以示尊重。
当人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当然有一种有价值,是: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着,家人们就开心,那就是价值。其实在关于这点上,横向关系我很赞成,但实际使用起来却很难。阿德勒心理学也可以说是被使用的心理学。
说实在的,今晚和我一个姐姐讨论了一下这本书,主要是我单方面疯狂输出,输出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语言漏洞很多,很多点都没读透,但我还是坚持发表了一篇读后感,毕竟要是让我再读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别的不想说太多了,有兴趣的就去看看这本书吧,书中还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活在当下,人生意义等等。这本书名为被讨厌的勇气,如果你想活得自由获得幸福,就要有迈开腿的勇气。打开这本书,你就迈开了第一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一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二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勇气。勇气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获得幸福的基础。
在我看来,把别人的课题跟自己的课题分离开来,就是会让别人讨厌,不被别人认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获得自由的代价。
说说本书对我来说有几个重要的启发。
第一,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这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区别。
他只考虑目的,针对此时此刻的情景去创造未来,也不存在心理创伤,过去的经历就是过去的经历,至于过去的经历是什么?是事实,但是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以前的创伤,那么我们就会止步前(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过去皆是序章,过去已是资源,至于创伤和痛苦,某种情况也可以转化成资源和天赋)
第二,情绪,感情是我们捏造的。
有的时候是为了我们做出某种行为,而且创造出来这种情绪(这个对我而言还是有些震撼的,为了发怒而愤怒,不过事实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们觉得自己不幸,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而是我们选择了不幸。
选择不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尽管改变可能会发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现在的情况,不改变仍然是更为舒心,更为安心的选择。
(这些内容我反复读了好多遍,觉得如果只要改变自己选择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
但事实上好像也没有这么简单,自己认知的这种模式不太容易改变,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故,才会主动的寻求改变。
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拥有这种选择的主动权,还是蛮幸福的,虽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如果不如别人,我们就会讨厌自己,厌恶逃避人际关系,会自卑。
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如果能够分离开这种课题,烦恼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并不是权力斗争,人们都是自己的伙伴,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
我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解决了这样的烦恼,不存在比较。
(课题分离的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时候不是特别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远存在的,上下级的关系,公司的关系,权力斗争的关系,会导致我们倾向于发展一种纵向关系,就是控制与被控制,平等尊重的这种横向关系,不太容易发展,但是值得尝试,不管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亲密关系都可以尽量发展成为一种横向的关系,把彼此的课题分离开,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决定)
第五,活在当下,接纳自我,信赖别人,甘于平凡
(这个世界上最简单关系就是我跟你的关系。只有我充分接纳我,我又充分的信赖依恋你,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深刻)
第六,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刹那间的串联。
做好这一刹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这一刻,这个有一些享乐主义的味道,但对于阿德勒的理解来说,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一个点。
人生并不是一条线,因为每个点跟每个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连串瞬间。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从刚开始出门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未来,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未来。
人生好似一张白纸,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画。
并没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靠自己来决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个方向,就是:他者贡献,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有必要跟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就会走到此时此刻。
第七,要想获得幸福,本质上就是要对他人有贡献,对他人有用(这个和需要别人的认可还是有分别的,需要别人的认可,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满足别人。而获得幸福是自己发出的这种能量,认可的欲望就会消失,不存在别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三
当第一次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名字的时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够理解其含义,难道说被人讨厌还需要勇气吗?
看完之后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广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论。第二,分离课题,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觉得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原因论从我们小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束缚。因为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了解这样的因果关系。
比方说因为小时候的经常被欺负所以自己现在性格比较自闭害怕与人相处,站在原因论的立场上那就是小时候经常被欺负导致了你现在害怕与人相处,小时候被人欺负已经是事实,这个事实造成了你害怕见人的另一个事实。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应该是这样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见人,所以你需要寻找可以让你实现害怕见人目的行为、方式。你自卑、小时候被欺负导致你性格内向这些都是你害怕见人给自己提供的办法。
或许你会说这都是事实,如果说这是事实,是否一个事实造就了另一个你害怕见人的事实。但是难道所有小时候被欺负的小孩子都害怕见人吗?当然不是。去和别人接触沟通会让你感觉害怕,而不和别人沟通会让你感觉舒服,根本原因是因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别人交流、沟通,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会为这个目的而做。改变自己的目的,改变自己对既定事实的看法。
为什么要分离课题呢?分离课题就是为了分清主次关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说你有一个画画的兴趣爱好,你给自己定了每天画一个小时的画,这肯定是你的课题了,因为这个画画是你的事情。比方说有一天你因为有事没有画画,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没有画画让你赶紧画画去。我想你当时肯定不会特别开心,因为他干涉了你的课题。
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当你去干涉他人的课题的时候主观意识里是想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让人开心呢。可以去引导但是不能无视他人的意愿去强加干涉。就好比带着马儿到河边喝水,你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是由每一个刹那的点组成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下个瞬间会发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说尽可能的做好当下瞬间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论、分离课题还是强调人们的生活是由每一个刹那组成这样的思想,最终实际上还是想要让我们尽可能的能够放下包袱,活得轻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们才能够活的简单轻松,只有活的简单轻松了才能够体会到幸福感。我想负重累累的你肯定不会有时间去体会到幸福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此书中有所收获,还记得这本书的结尾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幸福与否只在我们的意念之间,当你改变了这个世界都会跟着改变,你只是需要有能够改变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四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五
本书以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为基础,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谈话展开论述,以56篇千字短文组成。
提起心理学家,知名度最广的是弗洛伊德吧,《梦的解析》是各大必读书目里的常客,精神分析法在文学电影评论上被广泛采用。相比之下,阿德勒远没有弗洛伊德出名,有些观点正好是弗洛伊德的对立面。这本书并非阿德勒所著,而是两位作者基于他的理论撰写而成的通俗类心理自助读物。
阿德勒理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反常识”,颠覆之前的认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本书语言非常通俗,因此阅读感非常好,阅读速度快的人,1小时就能读完第一遍。第一遍阅读时我习惯划出每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经典的例子,以后翻阅的时候只要看勾画出来的重点就足够了。
本书论述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如何摆脱过去的创伤:我们的不幸是由自己选择的,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灵创伤论,要从目的去看待现在的行为,而不是从过去的经历找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二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源头:追求别人的认可,害怕被别人讨厌,对他人抱有期待,是人机关系痛苦的原因,采用“课题分离”让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简单,达到“共同体感觉”能得到幸福的人际关系。
三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而不是过去和未来
写下对我启发最大的几个理论:
目的论与“原因论”正好相反。原因论认为,人生是线性发展的。我们的现在由过去决定,是过去的心理创伤导致了现在的自己,也就有了现在常被社会舆论提及的“原生家庭”祸害论、“父母皆祸害”。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否认心灵创伤的存在,一个人目前采取什么行动、有什么样的行为,不是过去的“原因”造成,而是现在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形成的。
高三有找过一个心理咨询师,那时我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和精神创伤理论,这种原生家庭原因论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一切都是宿命难以改变”的消极心态中。第一次听到目的论的时候,我是相当难以接受的。但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改变”看起来又容易多了。心理学有很多派别,各家理论都了解一些,是有益的。
一个足不出户、无法工作、无法回归社会的年轻人,是为了此刻“不出门”,为了不出门也能得到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资源,所以才“制造出对出门的恐惧情绪”。
不是因为被对方的行为激怒,而是因为未掌握其他沟通方式,只知道用怒气去震慑对方,所以才产生了“愤怒”情绪。
不是因为过去的心灵创伤,所以导致现在的抑郁,而是因为想获得关注,想得到关心,想成为人群中特殊的人,所以选择了抑郁情绪。
不是因为有一个无能的上司,所以做不好工作。而是因为自己无法提出更好的建议,也没有拒绝命令的勇气,才把责任全都推在上司身上,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这和初高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是一个颠覆。
目的论对常规思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很多事情,要先被“看到”,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生就简单到让人无法相信。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不应该愤怒。
辨别一件事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某种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的承担者是谁?
孩子不愿意学习,最终的后果是孩子来承担。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所谓“为了你着想,你必须好好学习”,为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身对孩子的期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
阿德勒理论建议采取的方法是:
在了解孩子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对他进行守护。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要学习的时候,父母时刻准备着提供应有的资源和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进行干涉。不去命令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我能够好好学习”的自信以及能力。
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回报思想的束缚
回报思想就是对他人课题的一种干涉,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被回报思想束缚,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什么,所以你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回报”。
我选择为你做了什么,这是我自己的课题。至于你如何对待我为你做的事情,则是你的课题。
我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当我下定决心要修复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如何看待我对他的靠近,这是父亲的课题,与我毫无关系,我也无法左右。发生改变的只是我自己,不应该抱着“我改变了,你就必须有所改变”的期待,不把“改变自己”当做操纵他人的手段。
必须有人先开始,由我来开始,即使对方不合作,那也是对方的课题。
把他人当做伙伴,并能从中感觉到“有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移到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是对伙伴持有无条件的信任。不去想“别人可以给我带来什么”,而是专注于“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启示1 不评价他人,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去鼓励。
“你画得很好。”“你做菜的手艺很好”。
“表扬”也是一种评判行为。这个行为透露了位高者对位低者的俯视视角,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我比对方高一等”的视角。表扬和批评这种赏罚教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很容易让对方形成“我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去做某事”。
如果把反馈换成:
“我很喜欢吃你做的菜,偏甜的口味让我想到我妈妈的手艺。”
不去评判他人,而是说出更加真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激、尊敬和喜悦。
对方也会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感到自己的价值。
这里也就回到了最开始的“共同体感觉”提到的:关注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
不是想听到对方对自己的表扬,不是为了赢得对方的认可,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
而是为了给对方带去幸福感、带去帮助,为了让对方感到开心,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
启示2 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无条件地相信就是信赖。虽然有可能会遭遇背叛,但还是选择相信,这就是信赖。
如果把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怀疑”之上,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这样必定建立不起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只有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拥有更加深厚的关系。
信赖是自己的课题,至于对方要不要去背叛,则是对方的课题。我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六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分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七
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内容是在讲述阿德勒的心理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用目的论来分析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接下来,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以下的行为。
1、最近在家里闲来无事,终于有时间可以做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比如学习、健身、看书等等。想好了就要开始行动了!刚打开书突然发现有个事情需要现在处理一下,处理完了就开始学习,刚忙完发现自己了,不能亏待自己要吃点好吃的,在吃东西的时候得看个剧刷个视频啊饿,光吃东西太无聊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每天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学习。可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是因为不想学习,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订了今天要学习的计划,但是因为课程时间太长、老师讲课太无聊、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学也没有时间学习。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每次学习时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为都是逃避学习的做法,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了这些事情。
2、性格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为内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论:因为在人际沟通、交通方面有障碍,害怕和人说话,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现出来内向借此来逃避和人交际。
3、以前的好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联系了,有时候也很想去联系,但是每次都会想到之前以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联系。之前的想法:因为过去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联系,保持现状即可。目的论:因为不想或者不敢联系,所以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事情,来加深自己的这个念头。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八
你相信,世界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所有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吗?
你相信,我们面临的很多不幸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吗?
如果你对以上三个问题存疑,那么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一位青年去听闻哲人的观念很不理解,认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扬言我一定要把你辩论倒,哲人表示乐意奉陪......在坐而论道的五个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顶表示了对此种心理学的认同与尊敬,感谢后离开。
从结构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强行happy ending一样,但也是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在读这种心理学偏哲学性的看似虚无缥缈的书时还津津有味,一气呵成。大概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总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书传递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去买《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拜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关于因果
我对很多“我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以前怎样怎样的句式”很反感。还有之前大热的“原生家庭论”,好像有了原生家庭这个万能公式,你所有自认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过也都有理由被宽恕一样。但每次一听到这种抱怨的时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在他们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和我倾诉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这本书的主逻辑也与我的想法一致,也让我找到了反驳他们的依据。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论”,改为“目的论”。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
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厅吃饭时,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汤洒到你的衣服上,你大发雷霆。但事实上,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感情。
因为在你转头和朋友吃饭时,你愤怒的表情是会消失的。这说明人的情绪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愤怒”这个情绪单拿出来对服务员,不是因为菜汤弄脏了你的衣服,就仅仅是你想对他发火而已。
在我过去的人生中经历过的,也都让我更加坚信“目的论”。比如爸妈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来家里串门;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训我们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家里的电话;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队义正严辞的指责之后,也会有种有惊无险的感觉。为什么“情绪管理”渐渐地被拿出来当话题,就是因为情绪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学的只是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件事。
关于自卑
我们一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感到自卑?因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圆滑世故,不够有能力......
我最强烈的且持续很久的自卑情绪是因为我长得很高。作为一个身高177cm的女生,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队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总会听到他们说如果找男朋友是你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会时常把你当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与你扯不上什么关系,扛几个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去打篮球这种话。我一直觉得这是我遇到喜欢的男生会自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高了对方一定更喜欢小鸟依人的类型,所以就连试探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
这个情绪不太经常出现是在去澳洲读研期间,那两年多是我最闪闪发光的阶段,它改变了我很多。比如身边比你优秀的人剧增,对英语的态度也不再只是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考试而是太想和别人聊天的必备工具,还有,就是缓解了我对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国的大环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边的朋友你会听到的择偶观也不是只有自己以为的一种样子,矮个的妹子们一样会烦恼自己矮。这个自卑和焦虑在渐少人提及的大环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这本书里,刚好看到一段,让我完全放下了这种所谓的自卑感。他说:
身高的高矮,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
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是我自己预设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动遭受了什么心理创伤。
关于奖惩
在我小学的那个时代,全球风靡一本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名叫《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我爸妈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教育我变得特别矛盾。每次想训我的时候,就是那种明明觉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这种夸赞式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我走上人生巅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实操难度太大,就放弃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这样,可以让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独立人格。他们告诉我做选择就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强迫我一定要按照他们给我选的路走。会给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决定权都在我。
而在这本书中,阿德勒也是同样反对奖惩制度。书里的哲人这样说: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一种上下级关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歪打正着的没经历过这些驯兽师心态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张,化“夸奖”为“鼓励”,在该表达感谢的时候感谢,将纵向的“夸奖”变成横向的“鼓励”。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非常完善的哲学架构,如“课题分类”、“人生谎言”“活在当下”等等观点,都非常实用且易懂。
我认为,心理学不该只是在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时才试图找一本书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应该在每一次你对人的心理产生好奇时,拿起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十九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十
1.为何选这本书?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十一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十二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十三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 “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篇二十四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