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课教案(2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一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 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 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 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 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 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 心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 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 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 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
课前学习:积累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使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上结课的学习及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简洁、明了地介绍伽利略。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介绍伽利略。
组织交流,并对其激励性评价
部分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介绍,准备评价。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二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
学生认真朗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评价
部分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朗读
同学们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块活动:写一写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当伽利略让两个铅球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下面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前面所学的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章,来刻画“大家”的反映。
学生练笔
请先写好的同学上来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组织评价,并适度激励学生
学生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写一写学了《斜塔上的实验》后的感受(结合实际)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三
(播放“为妈妈洗脚”广告片)
疲惫的妈妈仍不辞辛苦地为母亲洗脚,稚气的儿子也端来了一盆水,泼泼洒洒蹒跚走来,一声“妈妈洗脚”感动了多少敏感的心。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散文《散步》,质朴地展现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样感动着你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步》。
1.朗读体验,感受亲情与责任;
2.朗读欣赏,品味语言与构思;
3.感悟生活,珍爱亲情。
(一)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想写了什么事。
读准字音熬______分歧_____一霎时_____水波粼粼_________
2.小组轮读,说说下列要素。
散步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不同表述)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怎样解决的?
文章写的事寻常小事,但却耐人寻味,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回答问题。
1.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
(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地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点寻踪
1.找出最使你感动,你认为最美的语句,用心朗读,谈出感情,说说感受(语言尽量优美)
2.平凡小时都是挖掘出深意,这是什么写法?
(四)真爱亲情
美好温馨地亲情更感人至深地责任感使命感,往往表现在平凡小事中,渗透在平淡细节中。
1.讲讲你的温情故事。
2.广告画外音
(内容:周末老夫妻准备了丰盛地饭菜,儿女们却一个个不回家热切地盼望、焦急地等待、伤心地叹息,周一、周二、周五夫妻俩孤独地咽下那丰盛地饭菜)
1.对片中地儿女说几句话。
2.你自己有过这样地行为吗?
3.我用我手表达爱。
拟一条宣传语。
四、小结作业
孝心物价,豪宅矮房,华服或布衣,在爱地天平他们是等价的,只有真心对待,及时付出。为你的父母做件事情!哪怕是一个细节,相信你的父母一定会倍感欣慰。
板书:
(过去)母亲←我
承前启后
责任重大
我的妻子→儿子(未来)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四
《iuü》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二课。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乌龟驮着小蚂蚁过河,小鱼鼓掌欢迎,既赞扬乌龟乐于助人,又赞扬蚂蚁善于开动脑筋。从这个语境中可以剥离出“蚁、乌、鱼”这三个语音而导入“iuü”这三个字母的认读,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画面——语音——字母”这样一个学习链。第二部分是表音表形图,以利于学生掌握字音、熟记字形。第三部分是六个单韵母的字音字形辨别。第四部分是“iuü”的笔顺图及其汉语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它们的四声。
3、能准确地分辨这六个单韵母的读音与字形。
教学重难点:能读准 “iuü”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教具准备:情境图的动画演示、字母卡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抽象的表音符号,它缺乏具体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一年级儿童在入学伊始更应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形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字母的音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自主探究,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观念是贯穿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始终的。所以在学生尚未形成“学习定势”的起始年级,教师更要将这种观念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因此在教学iuü的字形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字母形态的特点,自己去想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a e i u ü”六个单韵母的读音和字形辨别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五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 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
学生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七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1.预习课文,掌握页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字、词。
2、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并理解“尊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发生我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想听吗?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一个叫黔敖的富人在路边摆设了食物,准备施舍给灾民。一天,一个灾民走过来,黔敖叫那个灾民吃:“喂,快吃!”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个灾民应不应该吃这些食物?
(有的认为应该吃:因为吃了以后可以生存,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那么怎么吃呢?就要来引导学生。吃并不是没有尊严的吃,而是要提供帮助的人与自己站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或者吃了之后有所回报等。有的认为不应该吃,因为这个富人过于傲慢,虽然是提供食物的人,所以即使吃了,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结果怎样,大家想知道吗?最后这个灾民饿死了。是啊,如果我们是这位灾民,这位富人用瞧不起的语气叫我们吃这些食物,我们也不会吃的,因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有口饭吃,更重要的是要活出人的尊严。
(板书:尊严)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对“尊严”是怎样理解的?(尊严不是一个界定好的模式,而是发自内的一种维护自尊、自强、自信的一种信念,也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盲目地从外在来装饰自己的形式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在自学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字、词?
2、现在通过联系上下文或,你理解了哪些?
三、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读读与问题相关的段落,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4、对于实在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四、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从而细致地理解课文
学生质疑:
1、杰克逊大叔为什么把这个年轻人留下来?
2、“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五、学生小组讨论,轮流发言
六、小组汇报
1、因为他有尊严:
⑴ 别的逃难者狼吞虎咽地吃东西,年轻人却要求用劳动来换取食物。
⑵ 当大叔说没有活可以干时,年轻人目光灰暗下来,表示出很失望。
⑶ 当大叔说可以先吃饭,后干活时,年轻人的坚决与不容商量。
⑷ 最终大叔请他留在了庄园里。如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年轻人很有骨气,即使
在困境中也要维持自己的尊严。
2、“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里的“什么都没有”与“富翁”看似矛盾,但恰恰反映出了年轻人日后成为石油大王的原因──只要有尊严,任何困难都会克服,任何不足都可以弥补。
七、思维拓展
尊严是无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你认为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八、作业
1、课外阅读两篇,任选一篇来读。
2、写一篇小练笔,谈谈学《尊严》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九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触、绝、隐、罩、副、妇、抹、脆、聚、增、添”十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并记忆“绝、妇、抹、增、添”。正确朗读“触礁”“增添”等词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3、知道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2、教学媒体田字格小黑板、录音机、生字卡片、磁带
3、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谈话引入:爱唱歌吗?谁愿意把歌声带给大家?(指名)(板:歌声)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则不同,听了他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22、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出示:绝望。教学生字: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正音:触礁、笼罩、增添。教学生字:触、罩、增、添。(添:书空右下方)
6、生字教学:妇、抹、聚。(绝:组词。抹:右半部分是末。聚:书空下半部分。)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把生字送回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
板:隐隐约约
断断续续的歌声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又。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还,所以这歌声是……
五、拓展说话,指导写字。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课文告诉我们歌声可以救人,请你说说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2、指导写字:绝、妇、抹、增、添
教学反思《歌声》写的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在海上行驶,不幸触礁,船沉了,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他们在游得筋疲力尽之时都感到绝望,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却在海水的冲击下高声歌唱,以她的乐观和镇静挽救了遇难者。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绝望”,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情况下,马金纳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漆黑的夜晚,茫茫的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和呼啸着的海风,还有周围人的喊叫声,救命声,通过朗读以及想象感受绝望的心情,再次引出描写歌声的句子,深刻理解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歌声救了大家。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太少了,沉船落水,在海水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所以,要深刻地体会出为什么说小姑娘是“英雄”,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在。
我通过语言诱导、启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如身临其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生死攸关、万分紧张的情境之中,在我的语言渲染及引导下,他们体会到了遇难者的“绝望”。这样一来,不由得对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肃然起敬,对小姑娘的勇敢与镇静发自内心的感叹:“小姑娘,你真了不起!”“小姑娘,你真勇敢!”“小姑娘,你真是个小英雄,我要向你学习,陷入困境不慌张,勇敢镇静地想办法。”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一
内容预览:
14、 秋天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二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所提供词语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编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编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媒体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先后出示小鸟,小猴子,狐狸,老虎的画面,相机提问:看到小鸟,你能想到什么?看到小猴子呢?看到狐狸和老虎你又能想到什么?
今天,我们也来。
出示三组词语
铅笔,橡皮,小刀
小溪,河流,大海
眼睛,耳朵,鼻子,嘴
引导学生说出看到这三组词语发现了什么?
创设问题情境:由这三组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不能编出一个故事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组来试一试,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组织同学汇报:谁来说说你或者你们组编出了什么故事?
根据学生编出的故事,相机生成,提炼出的要点:(1)有情节(2)有意义。
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大家通过以上三组词语编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当然,如果你不愿意用提供的词语,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一说。
指导学生怎样写: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你编的故事让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讲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教师点拨,总结: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师:现在,就请大家试着把故事编得有趣儿,让大家都喜欢听,同桌互相讲一讲,相互提提建议。
总结:大家看,咱们班的同学多了不起,编什么样的故事,怎么,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是的能手,一会儿,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有没有信心写好?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说出各自的想法。
自由词语,归纳出这三组词语分别属于文具类,自然界中的水,人体的器官。
独立思考,尝试选择一组词语,根据其内在联系,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要有情节,有意义,有创意。
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提供好方法。
同桌互相讲编出的故事。
学生独立习作。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出了许多有趣儿的故事,真称得上是故事大王了。现在,咱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编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习作写得好?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推荐卡,你们先在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讨论讨论,选出一篇或两篇比较好的,再由一个同学执笔,把大家对这篇习作的想法,看法,填在推荐卡内,一会儿,让全班同学欣赏。
好了,现在小组同学开始合作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各小组同学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汇报。
师:刚才,大家一起分享了各组推荐的好故事。我觉得你们编的故事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儿,老师在读你们习作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篇写得挺有情趣,挺有创意的故事,我们请小作者来读一读。
生读习作《才艺大赛》。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对这篇习作的看法?
生集体评议。
师:老师还想让大家看一篇习作,(出示习作)这个故事很完整,也很有意义,但是读起来干巴巴,没趣,我们一起来帮他改一改,你有什么好建议?
生评议。
师:组织同学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哪处做了修改,这样改的好处。
师:修改了作文后,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师: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修改习作。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三
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内容
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 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镶上(xiāng)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高爽。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
1、济南冬天的特点什么?
2、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1、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1、城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2、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突出了济南小山的像一位慈善可爱的母亲一样,呵护济南的人们,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既然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 ,下不下雪?它的雪景如何?
八、朗读第三、四段 ,组织讨论。
1、写小山雪是按什么顺序写?划出表顺序的词语。
教师点拨、明确: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城外远山。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表现了薄雪覆盖的小山的秀气雅致。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济 南的山景如此的秀美,如此的动 人,那么济南的水色如何呢?
九、朗读第五段,组织讨论。
1、文章用了哪些词语写济南的 水?表现了济南水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绿萍、绿水藻、绿柳、照影。衬托水的清澈。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突出透明。表明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济南真是块宝地。抒发了作者对济 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归纳:本文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写得精妙,在于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而拟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作者 的深厚感情无不通过这些手法加以体现。
(略)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四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五
本文在教材第28—35页。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文章通过对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较深的迂腐窘迫而又自命清高的旧知识分子的刻画,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当时整个国民的心态,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痛。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1.学生先查找文章中的生词,为读懂文章作准备。
2.先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致了解文章的线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人物找出决定人物命运的原因。
5.研究作者的情感及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情和理解弱者。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突破
1.认真分析非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和影响。
2.把人物和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教师准备
1.搜集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有关资料。
2.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准备好,上课时给学生进行说明。
学生准备
1.在课前把课文认真阅读一遍。
2.回顾自己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和他的文章风格、社会背景。 1.认真听讲,与自己的了解进行对照。
2.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开端和线索。 2.回答教师的提问。
3.对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描写方3.分析人物,学习描写方法。法。
一、讲解背景资料,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鲁迅原名xxx,xxx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xxx,无产阶级
1.回答: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们学过的他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本文写作时间是。鲁迅文章风格大都是批判旧社会和反动势力,也揭露下层社会国民的麻木和病痛。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19世纪末,下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当时仍然存在科举制度。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
2.让学生从前三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环境在前三段主要指人文环境,试让学生归纳出来。对此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进而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让学生分析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别,通过对比发现问题(主要在第一和第二段)。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了解人物的性格。教师最后说明小小的咸亨酒店其实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正是通过“解剖麻雀”来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书》等。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写于1918年冬。学生听教师讲解后对鲁迅及其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旧社会的文化制度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从第一段推测时间是在19世纪末,地点是咸亨酒店,主要人物是孔乙己;人文环境主要是社会分化、等级对立、世态炎凉等;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的见闻。
3.回答他们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喝”和“站喝”,“荤菜”和“素菜”,“不好侍侯”和“容易说话”,对比鲜明,说明贫富悬殊,等级对立,人际关系紧张,不易沟通,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反映出世态炎凉;小酒店实际上是社会的大舞台,预示着悲剧即将上演。
二、斟酌字句,分析主要人物(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析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好处,提醒学生分析细节,我为什么换r专管温酒的无聊的工作?掌柜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事指的是什么事?它说明了什么?掌柜因为我不会羼水差点辞退我,说明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2.重点分析孔乙己。先让学生找出描
1.回答:以第一人称写显得真实。不是因为我不会舀酒,而是因为我不会羼水。在教师指导下回答:羼水意示黑心掌柜和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欺骗;“我”的经历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们之间关系的紧张。
2.回答第四段第二和第三句话:身材高大写他的外貌的句子:他身材高大说明什么?他的脸色为什么是青白色的?为什么时常皱纹间有伤痕,胡子乱蓬蓬的说明了什么?长衫又脏又破说明什么?教师让学生联系下面的段落进行回答,然后分析: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哪一句话?既然是站着喝酒表明他贫困,那他为什么不和短衣帮一样脱掉长衫呢?况且他的长衫又脏又破。这是对人物性格进行的深层分析,教师应结合文章进行必要的引导。
3.文章的前三句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难题可以不要求掌握)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他姓孔一·叫作孔乙己”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是怎样的7说明他可以依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他的脸色青白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窘迫;有伤痕说明他经常被别人打;胡子,乱说明他懒散;长衫脏破说明他懒惰且没钱买;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第四段第一句话。归纳回答:他的特殊身份表明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自命清高,也说明他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与短衣帮之间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的表现)而不能沟通。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记住是白描的写作手法即可。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无足轻重,人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和一个穷酸的书呆子。
三、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讨论文中为什么用“排”字。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作出最后的结论。
2.提问:本来偷和窃是一样的意思,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以及“君子固穷”等等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先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然后说一些难懂的话?
3.从第五段看出什么?他的人品怎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教师指出,要对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防止片面和偏激。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合理,需经教师的讲解方可理解。
2.说明他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学生回答他自命清高也可以)他红脸是因为被人揭穿感到羞愧,说难懂的话是自我解嘲和用来掩饰自己。
3.归纳出: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鄙视劳动,四体不勤。这是他的缺点,…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但他人品还好,这又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一课时。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动——名,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出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七
精读课文:
21、《古诗三首》
22、《寓言二则》
23、《西门豹》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
本单元要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以前学生都接触过,此单元需要继续学习,掌握方法。
学生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还需要练习。已经掌握了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的方法,但还要多练习。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但字词方面上比较多,还应交给学生方法。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八
1.通过初读,感知文本大意,回顾人物描写方法。
2.通过读划,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
3.通过整体反复读,补充人物心理活动。
学写人物心理活动。
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写出符合文意的人物心理。
一、游戏导入
先来考考大家,你能根据我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位人物吗?听仔细哦。
1.悬崖峭壁 攀山越岭 京张铁路 全线竣工 (詹天佑)
2.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武松)
3.温酒斩华雄 千里走单骑 大意失荆州 (关羽)
4.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你很会听,是位不错的听众。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一下子就答对了,真是位优秀的听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特殊的听众,板书:唯一的听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根据拼音写字:
聋子 沮丧 溜走 抱歉
兴奋 慈祥 荒唐 割舍
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
剩下“聋子”。这位“聋子”真是聋子吗?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就是唯一的听众。
她是课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还有一位主要人物是“我”。
2.你能说说我与这位唯一的听众之间的故事吗?
3.课文重点描写了这两位人物,在描写人物上我们常用的方法是?
4.请你浏览一遍课文,课文描写了这两位人物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我”——心理、动作,唯一的听众——语言、神态、动作
三、画心理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请再次默读课文,仔细划出有关“我”心理活动的词句。
2.“我”的心理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呢?你能画一画变化的过程吗?请边默读课文,边完成“心理变化图”。
沮丧——充满神圣感——沮丧——自卑——羞愧、兴奋——自信
3.结合文本,进行交流,完成变化图。
四、写心理活动
1.课文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把文章串了起来。是什么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从沮丧自卑逐渐走向了自信呢?
2.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
3.读中反馈,明确共有三大块。
4.老人是通过一言一行鼓励着“我”的。这一言一行,其实也蕴含着老人和“我”一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试着去走进。
a.生读第4自然段,老人叫住了“我”,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联系上文。
生答。
b.于是老人叫住了我,说,谁来读?
c.“我”的小提琴真的拉得非常好吗?她的耳朵真的聋了吗?
d.那她为什么要说谎呢,她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反复地默读这段话,想一想,再说一说,把当时老人的内心想法补充上去。出示: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e.交流。
f.老人是这样想的,于是她叫住了我,说,一起读。
5.后来老人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鼓励“我”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①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
②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6.写的过程中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是否填得既恰当又连贯。
7.交流评价,整体连起来读一读。
8.我们从老人的一言一行,感受到老人与“我”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唯一的听众,她是用心灵在倾听,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十九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识字、写字
:朗读课文,感悟乌鸦从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范读课文;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组织讨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梳理问题;
3、识字,出示生字卡。
4、总结
5、写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1、自由读;
2、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3、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4、说为什么。
1、说说你自己遇到了那些困难,然后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评一评谁的注意或者是办法最好。
3、指名读
4、开火车、做游戏
1、分大组抢答老师的提问;
2、提出一两个认为重要的问题;
3、大组互问,同组人合作学习。
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
1、会认l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会令人“难忘”?
生字词卡片、有关傣历年的资料
谈话导入、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傣历年是我们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你们参加过“泼水节”吗?如果你参加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感受好吗?让学生讲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它与平时同学们所参加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生字。
2、指名读。
3、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认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
3、互读正音。
四、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②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
③理解“四面八方”。
④指导朗读。
4、指导看图、理解第4自然段
①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挂图)谁来说说总理今天打扮得怎样?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
②让学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③结合图,说说除了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④师:傣族人民因为能和敬爱的总理一起过节而笑容满面,现在也请你笑容满面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①分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总理,同学们扮演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
②启发想象
③正因为1961年泼水节是和总理一起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感到那年泼水节是“幸福”、“难忘‘’的。
④有感情朗读6-8自然段。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要求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找出要求写的生字。
2、指名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3、指名读生字。
二、复习
1、用开火车形式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2、同桌互相说说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记住字形。
2、介绍记字方法。
3、用生字组词,并理解字义。
4、写字。
①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②重点进行范写指导。
③学生书写老师巡回辅导。
四、课外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
3、老师补充。如彝族”火把节“、基诺族”“、哈伲族”嘎汤帕节“,
五、作业布置:
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心旷神怡”、“难以忘怀”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香港夜色的美,激发学生对香港的喜爱之情。
1、理解词语,体会语言美。
2、能根据要求朗读课文,能自主描述想象情景。
体会香港夜色美。
生字、词语卡片,香港夜景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1、(出示中国地图)在伟大祖国的南大门,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它背靠祖国大陆,面对南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南海之滨,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香港”)
2、说说自己对香港的了解,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3、引出课题“香港夜色”。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题旁。香港夜色世界闻名,让我们共同来领略这颗“东方之珠”的风采吧。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下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词语。
2、同桌检查识字情况,相互正音。
3、抽读生字卡,并用生字组词。
(注意提示:“撕”、“笋”、“匆”是平舌音,“厦”、“昼”是翘舌音,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4、小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概括写香港夜色美的段落(首尾两段),并读一读。
(二)默读第1段。说说“流连”、“难以忘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流连香港夜色?读到这儿“香江灯火”世界美景你想到了什么?批注在书页上。(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触、惊讶……批注在第1段旁边)
(三)抽读第2、3段。
看看作者欣赏到了香港哪些地方的夜色。(港岛夜色、港湾夜色)
1、港岛的夜色很美。
①勾出第2段中自己最喜欢的描写夜色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②听音乐,想象港岛高低错落,灯火明亮的壮观景色,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不同的感受批注在第2段旁。
③美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港湾的夜色更美。
①自由读。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此段及右边的批注,体会作者的感受。
②老师范读。
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想想,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海风的轻吻,轮船的汽笛。看看近处,飘洒着金波银辉的江面色彩缤纷,灯火形态多姿;远处,海与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就像撒满了珍珠,想到了“香江灯火真是美不胜收,不愧为世界四大夜景”之一)
③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尽情感受港湾绚丽迷人的景色。
④图文结合。
出示港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说文中描写了图中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
⑤美读第3段。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写下来。
1、齐读最后一段。
2、再说说对“难以忘怀”的理解,并说说,读了“香港夜色”,最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1、卡片抽读,巩固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
3、提出掌握有困难的字,互相介绍写字体会。再由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指导。
4、学生练习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1、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夸夸自己家乡的美景。
2、当一当小解说员,把自己知道的香港介绍给家人。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二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简练概括并较详细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2、通过深入阅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领会人物个性化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以及情节的巧妙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中学生生活
2、理解贾里“伟人计划”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概括并复述文章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我的梦想”
畅谈“我”心中的梦想
——年少不妨轻狂些
二、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读“贾里日记”——思想(自信心很高一心想当伟人)
2、看“贾里故事”——行为(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领书成名)
复述、概括故事课本剧表演
明确概述要求:
(1)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概述: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贾里做这几件事的意图分别是什么?)、简单经过、结果。
(2)语言要流畅,简练生动,能正确表达语气。
提示:要将文章叙述的故事改编为课本剧,需要将叙述改为人物的对话。
三、剖析贾里——领悟主题
1、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
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3、贾里前三次想出名没有成功,第四次没想出名却意外扬名,这是为什么?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做伟人做小事
四、课外链接:
《男生贾里》是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力作。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塑造了如贾里、贾梅、鲁智胜、林晓梅等一批可爱、鲜活的人物。读《男生贾里》,感觉好象走进了自己的校园。课后,我们不妨借阅这本书,更近距离接近贾里。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伟人青少年的事迹,联系他们的成才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2、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三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1.朗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词语解释: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
(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 “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戏好不好看呢?
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寻找答案。
讨论结果:
戏:不好看。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教师: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寻求答案。
讨论结果: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四
1、知道什么是种子。
2、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空气和阳光,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学生长的知识。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4、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5、能够上网搜集有关种子的图片。
1、读好指定的词语和句子。
2、读出土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理解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学学生:
1、有关种子的图片或自己的画。
2、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老师:
1、多媒体课件《种子的学生长过程》
2、有关种子的诗歌。
一、激趣导入
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答。
老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学生:自由说。
老师:几阵春风,几场春雨,万物都醒来了,谁还在睡懒觉?快看一看。
学生答。
老师:对呀,就是种子小朋友!
板书课题:5种子,齐读(引导学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种字字形。认识新偏旁禾木旁)
老师:你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名字?
学生出示图片或图画作品并说一说。
老师:让我们到课文里看一看他们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拼音。
2、指名读词语
春雨/一( )春雨春风/一( )春风
阳光/一( )阳光
化成/冰雪化成水珠
收藏
3、老师:我最喜欢收藏卡通图片,你喜欢收藏什么?
学生答。
4、老师:冰雪化成水珠去干什么了?指导读句子。
冰雪早化成水珠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
5、再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加字。
6、个别学生分段读课文。
老师: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种子们在干什么?
三、细读悟情
老师:学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种子在干什么。
1、学生汇报,老师:你从哪知道的?(第二段)
你还知道什么?读一读。
出示句子:
它拧着一个个小鼻子,轻轻地呼唤着:醒醒吧!我的淘气的孩子们。
老师:想想拧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土地妈妈是怎样呼唤的?想想它是怎样拧种子宝宝的?试读这句话。指名读。
导:种子终于醒来了,它有哪些活动呢?
2、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第三段,其他学学生做动作。
(2)欣赏课件,(种子学生长过程)一遍看,二遍做动作,三遍背一背。
(3)不看课件背一背。
老师:种子钻出了地面,它看到了怎样的世界,它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老师学生合作读。
老师:种子在湿润的空气里快乐的学生长,带着你的感受读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4、回归整体: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四、延读拓展
我们的种子也和我们见面了,(出示教老师准备的种子幼苗) (1)认一认它们都是什么种子的幼苗。
(2)说说为什么要种下这些植物的种子?
五、总结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到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5种子
打伸揉揉伸出探
七、作业:
到公园、野外去寻找种子幼苗。(有条件的学学生可用数码相机拍下来)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五
《啄木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老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第5单元主要以“动物”为主题,使学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一方面了解有关啄木鸟的知识,另一方面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班学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
全体学学生都比较喜爱语文课,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特别喜欢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课前布置学学生搜集有关啄木鸟、喜鹊、猫头鹰的知识,培养学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大家交流自己搜集的知识,让每一位学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2.在学课文之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读;学课文之后,再进行回顾性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学生的想像,锻炼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围绕“是不是猫头鹰、喜鹊的本领不如啄木鸟”这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学生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学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与教老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学学生能摆脱教老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4.创设情景,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小组成员合作编排小品并精心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
5.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引导学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知识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从书本、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参观访问等各个渠道获得的知识,使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会写8个学生字,会认14个二类学生字,认识“言字旁”。
2.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到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一、激情导课。
1.交流搜集的资料。
(1)教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猫头鹰图片):谁认识这只鸟?(出示学生词“猫头鹰”)谁认识这个词?(指名读。会读的同学一起读。)
(2)老师:老老师知道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猫头鹰的知识,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介绍?
【这个环节重在开阔学学生的视野,让学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培养学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多媒体出示教老师收集的关于猫头鹰的知识。老师学生进行交流。
(4)用相同的方法请出喜鹊和啄木鸟。老师学生共同交流有关喜鹊和啄木鸟的知识。
2.引出新课。
(1)教老师范读课文,请学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学生病的苹果树请猫头鹰、喜鹊、啄木鸟治病。)老师:这三种鸟到底能不能帮苹果树治好病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这个环节重在使学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3)学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教老师提问:
①猫头鹰是怎么说的?谁来读猫头鹰的话?反复朗读并体会。(教老师指导朗读。)
②猫头鹰不能帮助苹果树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同样方法读喜鹊的话。
(4)教老师重点指导啄木鸟这一段。
①(多媒体出示词语:敲敲、找到、捉出。)读词。让学学生做动作表演,理解词意。
②把这三个动作连起来,说一说啄木鸟是怎样捉虫的?
③说说苹果树的病是怎么治好的?
(5)分角色表演,读第2、3、4自然段。
(6)苹果树的病好了吗?找出来读一读。
(7)四人小组讨论:是不是猫头鹰、喜鹊的本领不如啄木鸟呢?
【这一环节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做出回答。重在培养学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8)分小组按课文内容编排小品。按小组来表演。再由学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这一环节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重在培养协作精神、自编自导自演的才能及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发散思维训练。
老师:除了这几种动物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呢?请同学们戴上头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它们的知识。
【将课本知识有效地扩展到学学生的现实学生活中,将适合学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学生素质。】
三、总结。
老师:我们不但知道了有关猫头鹰、喜鹊、啄木鸟等许多动物的知识,还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的道理。今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
评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当学学生心中有疑问时,能做到及时组织学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巧妙点拨,引发学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这个过程,是学学生与学学生、教老师与学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感悟了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小学语文课教案篇二十六
1、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有机交融,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让学生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自主合作探究
课件、李丹图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必须去》这篇课文。上课之前,我想考考大家,这些字宝宝、词语宝宝你们还认识吗?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去看马戏表演和去敬老院表演节目两件事情之间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必须去敬老院表演节目这一件事。)
3、说到看马戏啊,我想问问同学们。
a、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喜欢)
b、谁来说说看,你看过哪些马戏?(学生说)
c、我的眼前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马戏!
d、课件播放马戏表演图片。
4、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精彩的马戏表演图片。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过渡:之前我们已经对课文有所了解,李丹犹豫了,是因为她正准备去敬老院,你从哪一个自然段知道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李丹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小辫子上扎起了蝴蝶结,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李丹对去敬老院表演很重视。)
2、指导读。
她做这些准备工作时,心情如何?请你把这种好心情读出来。(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自由朗读。找个别学生来朗读。
(二)学习第3—9自然段
1、李丹准备完毕,刚要出家门,爸爸打来了电话。
那么,爸爸和李丹说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3—9自然段,思考:你从爸爸与李丹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爸爸买到了马戏表演的门票)
自读爸爸与李丹的对话。
小组交流:从爸爸与李丹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汇报出示
"丹丹,你快点出门,坐三路汽车到中山路下,我在车站等你。"
要读出爸爸的着急。
同桌分角色练读爸爸与李丹的对话。
谁愿意和我合作读对话吗?(师生合作)
2、辩论。
师:是啊!这么精彩的马戏,李丹天天盼夜夜想。如果不去,太遗憾了!还犹豫什么呢?
同学们,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她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师: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先别急着回答,想好后再琢磨一下语言,想想怎么说就能让大家听明白你的好办法。”
师: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看看谁的主意好?互相交流自己的办法。
师:咱们一起谈谈,看看谁的主意好,注意听同学的发言,你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反驳。
生:我认为李丹可以推迟表演,跟爷爷奶奶请假。
生:我不同意他的办法,我认为这样做爷爷奶奶会伤心的。
生:我想可以把爷爷奶奶也请到马戏团和李丹一起看节目。
师:那李丹得跟爸爸商量一下,多买些看马戏的票。(笑)
生:还可以找个人替李丹去表演,她自己去看马戏。
生:不行,这样李丹就是欺骗了爷爷奶奶。
生:我有个好办法,就是让爸爸用录相机把马戏拍下来,等表演完回家看,这样又能看上马戏,又不失信。
师:好主意,我得替李丹谢谢你。
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面对选择,要想不影响和伤害信任、爱护你的人,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做个讲信用的人。
1、李丹放弃了看马戏的机会,而决定去敬老院,李丹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默读第十自然段,用"——"划出来。
出示:李丹想起敬老院那些慈祥的爷爷奶奶,想起他们每次看表演时笑脸,想起同学们在集合地点正(焦急地)等着自己,他(坚定地)对爸爸说"是啊,我必须去!"
看图理解"慈祥"。
指导读。谁能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全班齐读:"是啊,我必须去!"体会语气的坚定。
2、"必须"还可以怎么说?(肯定)你能用"必须"说一句话吗?(五)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李丹决定去敬老院得到了爸爸的赞扬。(出示第11段)
1、谈谈你对"失信"一词的理解。(失:失去;信:信用。失信就是指失去信用。)
师小结:拆字再组合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个学习的好办法!
2、议一议:那你认为"失信"的做法好吗?
3、那你认为文中的李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说,师板书:讲信用)请同学们再齐读第十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赞美她吧!
4、李丹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她没有因为一场自己盼了很久的马戏而失信于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以及同学们,而是如约前往,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我们想像一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看着他们的精彩表演会怎么样?
5、看到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这样开心,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李丹他们的心情吗?(高兴,愉快,兴高采烈,激动,喜上眉梢)
6、是啊,讲信用不但能给别人获得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李丹为什么说我必须去小组交流想法。
7、小结:是啊,讲信用不但能使别人活的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鞭策自己,做个守信用的人。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想出了一些简洁的句子来鞭策自己铬守诺言,诚实守信。比如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你还知道这样的一些句子吗把你喜欢的一条写在你书的第一页,时刻警示自己、一言九鼎。
8、齐读全篇旁白,分角色读
1、请小朋友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遇到过这种事吗你怎样做的(学生交流。)
2、创设情境。
冬冬向丁丁借了一本书,答应过一个星期还,但是,她一个星期后还没有看完……
请小朋友们讨论:冬冬应该怎么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建议写下来,并互相交换阅读,注意帮助同学改正错别字。
1、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想出了一些简洁的句子来鞭策自己恪守诺言,诚实守信。下面老师送两句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出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说出去,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意思是:有德行的人,说话算数,答应的事一定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能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一个守信用的好孩子!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快乐,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让我们为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