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十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一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情韵,更没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才子佳人风情。安静的晨曦里,只闻鸟鸣翠柳,鸡犬之声声起,路边的田野,正在一点一点地青葱、翠绿,风动荷舞的荷塘、寂静的田野,青翠欲滴,清风正催着那抹不和谐的颜色随着冬季飞快的老去。
校园旁的老树,宛如岁月的老人,若有所待的眺望着山间的小路,摇曳的枝条就像是问候着上学的顽童,启蒙的师长,这情景给清晨的田野、山间的小路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馨香,蓬勃的朝阳。
这情景,也让人们感觉到了朴素的芳华,同时产生无言的心情荡漾,远离迷茫,化解忧伤。看着这满是平常温馨的清晨,使人的眼中也禁不住一阵潮润,更使我透过这朦胧的烟雨,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记忆。
远处的炊烟,正在顶着风雨倔强地升起,随着它渐渐地散去,融入青山,汇入大地,同时也溢向我的心房,汇入生命的血液里。那缕缕升起的炊烟,犹如我生命中的初源,让我思念,令我神往,促我成长。
多年的惰性生活,让我在岁月的蹉跎里丢失了一些本源的东西,也有一些美好的渴望被关在了心底。那迷惘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明显让我感到那些本源的思绪并未远离,那种回归的感觉,会让人们觉得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每一次和亲人的相守、分离都会是那么的亲切、感激,每一天的学习、劳作都可以让人感觉到那么轻松、惬意,每一次的成功、失败仍然那么淡然前行。这些都不禁让我想将你定格在纸笔墨香之中,留存心间,散予大地。
岁月虽然被时光剪成了烟花,只留芳华刹那。凝望处,过去的、现在的正随着那袅袅的炊烟升起、飘飞的丝雨散去,化作满目葱茏,田野翠绿。宛如天似画布,流云作笔,借着那炊烟、丝雨,描绘着今时、今生、永恒的魅力。
这炊烟、青山、丝雨,即将化为一缕缕淡淡的馨香,浓浓的情意,慢慢地沁入了我的心中,永存于心底!是否?它也会融入了你的心间?存于你的生命里?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二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三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馨了我的记忆。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来。伴随着鸡鸣,伴随着母亲的咳声,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升起,盘旋,又在风儿的吹拂下,向着四处飘散,顺着洼地蔓延。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炊烟都给了我宁静温暖熨帖的感觉,不急不徐。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着,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每每这时,那些白发苍苍的穿着如炊烟一样颜色的母亲或者头发黝黑的穿着粉色小褂的母亲们在灶前忙碌着,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麦秸、玉米杆,这些庄稼杆从地里收回来,在灶膛里焼着,亮着,也把母亲的脸映得红红的,点燃着母亲们的希望,还有知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其实那菜就是白菜和南瓜苗,奢侈一点就是和面条一起煮的,饭是一锅地瓜加几个玉米饼子,如果有几条小蚂蚱是再好不过了,面条和蚂蚱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于是,母亲的味道、地瓜的味道、蚂蚱的味道、猪食、牛粪便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猪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看见炊烟,山里人觉得踏实。清晨的日出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门吱呀一声开了,唤儿声,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上学的,上山的搅得小村沸腾了。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男人扛着掀撅赶着牛儿上山,女人目送他们离开,心里有硕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是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宁与闲适。母亲站在家门口,翘首盼着亲人回归,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夕阳里扛着犁具的父亲和老牛的身影同时出现了,像一座小山,缓缓走近。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了,灶膛里的火也越发亮了,把山里人的叹息忧伤与压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全部吞进去了,过滤成炊烟缕缕升起,弯弯的,袅娜的,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看到炊烟总会想起母亲慈祥的脸,想起我离开乡村求学时的情景,每一次我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多少年过后,母亲独立门口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平房上,心里装着对亲人的期盼和希望。假如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没有感受到炊烟的缭绕、渗透、温润,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你就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
有村子就有炊烟,有炊烟就有父亲、母亲及他们繁衍的后代,就有鸡鸭鹅猪牛等牲畜。不同的是,现在的乡村以老人居多,孩子们长大了,都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走向了大城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但空巢老人多了,炊烟升起的时候,你很难听到母亲的唤儿声了。
我曾反复劝说母亲离开乡村,到城里来住,但她从未曾产生离开村子的念头,她说有鸡鸭鹅的,有菜园,有熟悉的邻居,她离不开了。她说就是踩着泥土、粪土,心里清凉。去城里闷得慌。她没有文化,她说的话却像哲学家一样深刻,耐人寻味。我的同事说,你别劝了,她习惯了,如果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亲离不开村子,离不开炊烟了。
是的,会不会有一天,村人搬到楼里,不允许烧柴了,炊烟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蓝不存在了,那些工厂的烟囱如一条条蟒蛇污染了我们的眼睛、喉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有着缕缕炊烟的安宁的我的乡村?而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真正懂得炊烟的含义?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四
提上行囊,迈开步伐,又要告别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走一步,心就被痛楚折磨增加些许沉重的力量。在家的时候总嫌无聊与乏味,一心要离开她展翅飞翔;可如今真要离开,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白的失落与凄凉,苦的惆怅,酸的神伤,总想大哭一场。
看看足下的土地,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值得思绪驰荡,那么令人黯然神伤。我蹲下,抚摸了一把枯草败叶,它们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平凡甚至可恶,而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十分的留恋,我从心底深处爱上了它们,仿佛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再也不忍心抬起脚去践踏它们,再也不忍心露出笑容去取笑它们,而是有一种想抱抱它们的冲动。
回首再看看那熟悉的村庄,已经没有了春节前后唢呐声的飞扬,没有了那热闹快活的空气,也没有了来来往往赶集的乡亲们,只有几座粉色白的楼房,也已经是人去楼空,成了摆设的空壳子。柏油路两旁的白杨,虽然是林子,然而秃秃无枝叶,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树与树之间默然相对,没有一丝生气,更给人增添些许孤寒的力量。
回想过年前后的那些日子,走亲访友,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几多亲热,几多欢颜,几多憨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放鞭炮,玩玩雪,拾起童年的玩具,寻回曾经的儿歌。可如今,亲友为生计四处奔波,我也要别家远客,那原本就脆弱孤寂的心更加伤感,任苦烦的泪水屈曲回环,对着我至亲至爱的村庄放肆奔流。站在这,虽然离家不远,但是一看行李,顿感与家有千里万里之遥,禁不住心中忧翻苦腾,痛滚愁涌。我的双眼已经潮了,模糊了。我鼓足了勇气调头飞奔,刚刚几步却又停下,把头转回来,心在疼,身在抖,泪在流,情在伤。
猛然间抬头,看见从村里窜出缕缕炊烟,排空直上,我不由得擦干泪眼,睁大了原本恹困迷茫的双眼:那炊烟虽然飘在空中,也逐渐离开了村庄,但是它的后继者不绝,有的还停留在村子里,缓缓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它虽走了,但还有无数的“它”仍然没有走,尽管以后还要走,可是还会有“它们”来继承。走了,心还在牵挂,还在挂念着烟囱;别了,心还在想念着生养自己的家啊!
由此,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炊烟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啊!虽然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可心却永远与家乡拴在一起,因为家乡有我们的牵挂,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根啊!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五
故乡的炊烟,从篱笆掩映的小院升起,飘落出缠绵的感觉。在炊烟的映照下,世界格外生动。
炊烟在乡村额头飘过,挂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成为温暖的心思,从灶间拔节,垂直抑或弯曲的倾诉,让人们在陶醉中聆听了千年万年。
炊烟写在村庄亢奋的脸上,很有韵味。很多生命便破壳而出,在炊烟中放纵自己的意念。
在黄昏,我们走入炊烟仁慈的祈祷,走入博大的宽广中。那时节我们心满意足,倘佯在炊烟中,如同欣赏家乡古朴的山水画,让那缕炊烟阳光普及在视线的每个角落,述说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生活在乡村总会收获,黄土地孕育的庄稼人的胃口,完全包容了全部粗糙与细腻,让所有熟悉的人惊喜。
乡村面色红润的女子,袒露的襟怀总不愿保守秘密,炊烟瞅准时机,将香喷喷的的结局袅袅扩散,在高天大野生动的背景,剪辑出走遍天涯的姿势。
如同一种长势良好的庄稼,炊烟健康的体格使风也冷清雨也稀疏。乡村那些胸脯丰满的女子,通过炊烟的感觉,将一生瘦弱的光景精心哺育,总能让后生们一个个变得高大健壮。使年岁渐长的农业,旺盛的精力有增无减。
面对炊烟无动于衷的人,乡村最精粹的哀伤也难压抑。
乡村与城市在一起,共同让炽热的感情反复在炊烟中蒸蒸煮煮,将一种香香甜甜的答案写进史书。让我们古老的祖国,始终结实的牙齿一年四季都咀嚼舒坦和幸福。
炊烟很浓很烈地涂抹于我们的视线的深处。
我们敞开豁达的胸襟,让悠悠的炊烟演绎成我们目光的向往。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六
夕阳西下,乡村回归寂静,喧闹了一天的鸟儿倦了,扑棱扑棱翅膀飞回枝桠上的窝巢,做一个温馨甜蜜的梦。
而勤劳的女主人,此刻正往灶间添柴,红红的火焰,和着氤氲的热气、饭菜的香,映红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脸颊。
一缕缕炊烟,借助火的热量和风的力度,悠然地自烟囱中袅袅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随风飘荡的炊烟,居无定所的寻找自已的归宿,就像漂泊远方浪迹天涯的人,渴望一个可以携手相伴一生的爱人,渴望一个可以依靠的家的港湾,可是,哪里才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皈依的码头?哪里才是最终停泊的驿站?
年迈的双亲,斑白的头发,深知在外打工的不易与艰难,多少次伫立在村口凝望,站成一尊雕塑,用朴素的心愿照亮儿归乡的道路。
炊烟是一缕难以言说的乡愁,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父母的牵挂,多少次在梦中回到故乡,抚摸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醒来却泪满枕巾,多想团聚在父母身边,尽为人子女之孝道,可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辛酸与无柰一起涌上心头,无语泪先流。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七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还是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八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齐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九
暮色临近,天空中漂荡着细雨,我静伫在门口,细看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炊烟触动了那些藏在很久之前的记忆。很多记忆早已被尘封,但是,我从来都不曾忘记那袅袅炊烟,炊烟中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成了我一生的记忆,它如一缕清新的风,轻轻拂过内心的深处,带着欣喜、带着幸福、带着我回到了以前充满母爱的时光……
记忆中的清晨、中午或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厨房上空先后飘荡起或白,或青,或灰的缕缕炊烟。那炊烟似一条条飘带,那柔美的线条飘逸而美丽。尤其是在细雨绵绵的日子,炊烟如雾,淡淡的弥漫在屋顶上、天空中,那一派朦胧景象让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魅力,炊烟渲染成的一幅幅水墨画,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和画家,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如今,村里的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现在的村庄,我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但是,每每下班回家,我总不由地望一望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寻找那幸福的味道,还有记忆中妈妈那勤劳的身影。
在那时,妈妈从不让我学做饭,不管是忙还是闲,总是她一人忙里忙外。每当忙碌的妈妈端上那可口的饭菜,还有吃饭时,妈妈时不时地向我碗中夹菜的场景。总觉得妈妈做的是天下最最好吃的,那场景、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妈妈没在家,我好奇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做饭,锅里添了满满一锅水,费力地放在冒着黄烟的灶火上,就开始忙着搅面糊。同时心想,搅面糊要和妈妈做的稀饭一样才行,搅着搅着比妈妈平时做的稀饭稀了一点,就再添点面,再一看稠了一点,再添点水。
就这样我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直到锅里的水开了还没有达到妈妈做好稀饭时的样子。看着锅里那翻腾的水,再没有时间想那面糊的稀稠了,一股脑儿的倒到锅里了。当我忙完这些爸爸才从学校回来了,看到这一幕他惊讶了,看见锅里那可以看到人影的稀饭,没有责备我,只是告诉我,“以后不要自己生火做饭,小心被开水烫伤,你还小还不会做”.说着把锅从灶火上端了下来。最终我做的饭也没吃成,这是我第一次生火做饭,也是我今生难忘的一次做饭。
后来外出上学和参加工作,偶尔也会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这时会想念家中的炊烟,那是村庄上空淳朴的风景,是诗人眼里远离城市喧哗的一首抒情诗,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是远方游子对家的思念。在我眼里,它是若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便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故乡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详和的空间多了一笔色彩、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乡情。
在那袅袅炊烟下,有我温馨的家,有我对妈妈的回忆。再回首,那些炊烟弥漫的那些日子,虽忙碌,却幸福。
村庄的炊烟依旧在升起,袅绕不绝。记忆深处,那是母爱的延续……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
淅淅沥沥的烟雨,睁开眼,轻雾缭绕在半空,眨了眨眼睛,一股清味穿透鼻膜。我背着手站在山坡上肆意地笑,田野里,绿色正浓。
5月,夏意正起。傍晚,红日刺破苍穹。
我从寝室走向天工楼,参加晚点评。十分钟的路程,红光在我脸上大笑,香樟静静地祈祷,新建的体育馆巍然傲视着整个校园,走过体育馆,面前就是天工楼,日光灯管在五楼微微亮着。突然,我闻到了那股久违的味道。
这气味闻起来清新而又浓郁;美好,而又简单。这是炊烟的味道,望向西边,落日的余晖透过房屋缝隙如钻石的顶角一样闪亮。古老的世界慢慢地开始在脑海中旋转,我缩小了瞳孔,顺着家乡的方向远望城西田野,一个个弯曲的剪影若隐若现。
外婆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对外婆最原始的记忆就是在一个土坯房里展开。
周末,我们一家吃了晚饭,驱车数十里进入乡村,这里终年鸟语四起,植被茂盛。
推开虚掩的门,是一股厚重的暗,紧接着原始的浓郁迎面扑来。
“闺女,你回来啦!”“来来来,你们爷俩也坐过来烤烤火。”
身材佝偻的外婆笑意盈盈地悠悠转过身走向门厅一侧的柴房。我们关上木门,”吱~呀“一声,光明由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渐渐退出了这片空间。屋顶集中的一处瓦片区盖着玻璃,玻璃上面是斑驳的竹影,在深蓝色的视野里我们摸索着走到后面的深黑门洞。
柴房是一个更加黑暗和静谧的小房间,让人产生耳鸣。唯有一小束亮从屋子正上方的玻璃片透下来,照亮着下方的一个火坑。外婆的眼睛却像这里的大黑猫的眼睛一样灵光!听她擦擦的脚步声,知道她很自如地已经从墙角的柴堆里取了柴,正在向火坑靠近。我们四个人坐在火坑旁,看见彼此的脸在光道的尘埃后微笑。一只通黑的水壶被一只系在房梁上的黑色铁钩悬在光柱中,看见表面凹凸不平的层层黑色物质,就大概可以知道这只壶真的已经陪着外婆生活了很多年了。四个人六把椅子,一个坑,一个黑壶,一张桌子及上面的小物品,一片淡黄色的光区。木柴“噼哩啪啦”地响起来了,火红的光逐渐照亮了每个人的身体。
芳香的炊烟袅袅发生,外婆沧桑地笑着。醉人的火光闪烁着,跳跃在每个人的脸颊。长辈们都很投入。有几个月没来外婆家了,还记得爸爸妈妈多次提出过回家看看的想法,但每次到最后,加班,应酬。”唉,这次又不能好好陪陪妈了。“”是啊,下次有时间了一定去“这样的日子的晚上,爸爸妈妈往往都会躺在床上发出这样的感慨。人哪,年龄越大,和父母在一起的频率和时间就越少。从刚出生24小时守护的襁褓,到了往后疲于应付工作和家庭还有孩子的教育多久才回一次家,而到最后终于永生不得相见。母养儿,儿养母。两个人,两段无法言表的恩情,乃世间感情的精粹,是亲情的至高点,是爱情的升华点,是友情的最高境界。而现在母女重逢,是依稀的感情纽带又一次的牢固,两颗脆弱的心的再一次碰撞,而这伟大的爱就在这艰难的重逢里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坚固。他们这时抛开了刚开始对环境改变的生疏感,由亢奋激动转为悠闲自然的语调,外婆则显得更淡然一点,一直很自然地说着话。
不一会儿,爸爸脱去了身上的外套,十分享受地把双手浮在这柴堆上,火坑里的柴烧得噼里啪啦响,十分旺盛,浑身乌黑的水壶在火焰的衬托里一动不动,显得更为坚定。妈妈的语调开始低郁起来,看起来像是在倾诉着工作上的烦恼,爸爸看着妈妈,又把头转向另一边,也是在叹着气。奇怪的现象就在这里,从小到大,每次在和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机会看到父母那忧惧和无奈的神情。而平时在家里这种消极的情绪是我几乎从未见到过的,爸爸妈妈一直给我的是一种坚强无畏,沉稳多智的感觉。很多次在学校里碰到什么自己感觉解决不了的麻烦或者情绪很受打击的事情跑回去马上就跟他们说起,他们听完往往都会哈哈大笑,然后摇摇头地对我说告诉我怎么做,包括讲很多很多寓言故事还有童话故事。每次听完了都感觉爸爸是个好了不起的人啊,妈妈是个好有智慧的人啊。妈妈说完后,爸爸也跟着补充了几句,语调极其低郁。但这时就看见外婆微笑着翘起了一只腿,两只手自然地交叉盖在膝盖上。她真正的牙齿只剩几颗了,微笑的时候黑洞洞的口腔释放着无尽的力量。她顿了顿,却只是微笑而又很认真地讲着一些话,这一段时期很漫长,三个人之间在火光里的对话让我真的想起了某本名著当中几位哲人坐在星空的森林空地里的夜谈。那语调,那声音,智慧的力量化作写着文字的小星星,飞舞在耳畔,然后一个个地敲打在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心口。顿时我好像变成了外婆自己,眼前正展现着她过去五十年的人生苦旅,日本鬼子的劫掠,饥荒战乱,穷困潦倒,奔跑的视野里,我看见了家境没落中年幼的外婆是怎样一步一步努力地打着小工组建了家庭然后一锄头一锄头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谈论中,炊烟愈发浓郁,朦胧中每个人都神游天外。黑壶里的水好像开了,发出嘶嘶的响声。于是我取下壶,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他们看了一眼,让我放在桌上,又陷入了谈论。冥冥中我走出屋外,推开门,黑蓝色的天空下,蛙声和蛐蛐声和天空里的繁星一般闪烁,站在门前的空地上,高大的小山轮廓勾勒出黑色的背影,投射在山下的田野里,寂静的乡村是最美的,我走进黑色的田野,发现了两片蚌壳。把它们小心地从淤泥里拾起来,回首,白白的烟如纱一样静静地飘向银河。回到屋里,发现三个人一起把眼光投向我这里。”小松啊,刚才跑哪去了啊“语气轻松又带着些许责备。我坐到椅子上,把蚌壳偷偷丢到火坑里。发现这时火坑里已经有很多灰烬了,而爸爸妈妈的脸上明显轻松了很多,又回归到当初的笑意。
“哎呀,听说你们城里刚刚建起一座新楼啊。还有上次隔壁家孙子回来了,讲的什么什么“给力””雷人”都听不懂什么意思啊,据说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啊。“
“哈哈哈,没事儿没事儿,下次就带您去城里逛逛,感受感受新鲜世界!…….
“哟,怎么那么臭啊………诶?这是…….!你给我过来!你给我捡起来丢到外面去!”
“我就想看看烧了你们有什么反应嘛“
临行,外婆摸了摸我的头“你要好好读书啊,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黑暗的山村里响起一阵马达声,回首,是外婆佝偻的身躯静静地面对着我们离去的方向。远去很久,到了马路上。黑暗里白白的炊烟依旧化作一条清晰的线流向宇宙。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一
在城里是见不到炊烟的。城里人做饭烧天然气或用电饭锅,而乡下人做饭烧的是柴禾。因此,炊烟只属于宁静广阔的乡村,它是乡村上空的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在乡村生活过的城里人或在城里打工的农家子弟,谁不怀念那乡村上空升起的一道道炊烟呢?
每日,天刚麻麻亮,乡村的'女人们已经扫完了院子,洗完了手脸,开始做饭了,厨房里奏响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这时候,炊烟就从千家万户的烟囱里缓缓蠕动着探出了脑袋,继而扯出长长地一缕缕轻淡的身影,袅袅地升起在半空里。男人们洗漱完毕,慢慢腾腾地收拾农具或者行李准备出门,孩子们也都在整理书包准备去上学。乡村的一天就这样轻轻拉开了序幕。
当太阳照在头顶的时候,炊烟再次从农家的烟囱上升起。男人们从地里出来,拖着疲惫的身子零零散散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外出的人也都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急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一进家门,泼一杯浓茶,然后就圪蹴在大门口或房檐下,打开收音机听戏,嘴里吧嗒起旱烟,等待着自家女人那一声急切的呼唤:“吃——饭——来”。这时候,孩子们也放学了,他们刚开始还排着整齐的长队,可走着、走着就散乱了,在通向村口的路上追逐着、嬉闹着,心里都猜想着今天母亲会做什么饭。
夕阳坠入山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又开始冒出了一道道炊烟。一道道炊烟在乡村的上空袅袅升起,有些笔直,有些弯曲;有些浓重,有些轻淡;有些粗犷,有些细腻……不管什么样的炊烟,很快就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天空中,和晚霞、暮霭汇合在一起,天地之间渐渐浑沌、暗淡起来。劳顿了一天的乡亲们吃罢晚饭,洗完手脚,关上门户,上了土炕,整个乡村忽然就陷入一片静谧的黑暗之中。
晴朗的日子,乡村的炊烟是缓慢、温柔的,像一棵树一样慢慢地在房顶上生长,由低到高,最后直直地插入到高远湛蓝的天空。有风的时候,炊烟慢慢地探出眼睛在烟囱口张望半天,在烟囱顶上盘旋一阵,然后就迅速被风胡乱吹散,不见了踪影。飘雨的天气,炊烟像病了一样,挣扎着沉重的身子向上升腾,但出了烟囱口没多久很快就消融在了无边的雨幕之中。
乡村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丰富的,秸秆、树枝、枯叶、柴草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温暖,再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的气息。
乡村女人是炊烟的制造者。每一道炊烟里都隐藏着一个乡村女人的故事。从嫁入夫家之日起,三尺灶台便成了她们的工作岗位。一日三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渐渐熏成了白发,小媳妇也慢慢熬成了老太婆。乡村女人的青春和美丽就这样随着乡村上空炊烟的飘散而渐行渐远……
炊烟里有乡村男人的辛劳和幸福。乡村里的男人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是炊烟真正的主人。农忙时节,他们到田间辛苦地劳作,农闲时节还要去外面打工挣钱,为的就是让自家的烟囱上每日里能冒出那一道道炊烟。他们的辛劳换来了炊烟,换来了一日三餐,他们也在炊烟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人间的温暖……
炊烟里也有着乡村孩子的欢笑和喜悦。当乡村上空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孩子们经常没等饭菜做好就三番五次地往厨房里跑,问母亲做什么饭菜,什么时候才能做好。他们玩耍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听到母亲的呼唤,就知道饭菜做好了,然后就放下一切,撒腿往家里跑。他们在炊烟里慢慢长大,然后走出家门,走出乡村,去了外面闯荡世界……
炊烟是乡村上空一幅生动优美的水墨画,是乡村母亲胸间一颗无法回报的慈心,是乡村男人胃里一个不能打消的记挂,是异乡游子心中一缕牵扯不断的乡愁。
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婀娜多姿、美丽温暖。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个五线谱,不断变换着音符,谱写的是盘中丰盛的饭菜。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支动人的歌谣,质朴、清新,歌唱的是四季丰收的礼赞。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二
走进村子里,清晨寂静的小街上飘起了炊烟,这炊烟仿佛把我拉到了记忆中的地方,不觉心中情感涌动。眼中便要流下眼泪来。
这炊烟,是妈妈一个人一边哼唱着小曲一边烧锅灶时点起的熟悉的炊烟,有时候,它弥漫了整个屋子,整个院子。哼小曲的时候是母亲无比惬意清闲的时候。可是当母亲急急忙忙下晌归来,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围在四周饥肠辘辘的吵着闹着的时候,妈妈就会急得头上冒出了汗,口里不由自主的怨天尤人起来。妈妈点火烧饭的动作再也做不到有条不紊。于是,炊烟的味道里便充满了委屈。
记忆中,春夏秋冬,只有冬天才会有烧煤的味道。烧煤的时候,我们看到妈妈把整个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她在缝纫的时候,口里又唱起了小曲儿,这时候,我们小孩子就会特别高兴,高兴的是回到家里就这么温暖,妈妈高兴,孩子们就很高兴的呀。多么希望生活每天都是这般的温馨美好——家里有暖暖的房间,红红的炉火,有妈妈亲手打扫收拾的房间,还有暄软的沙发 ,美味的饺子。一进门就有妈妈笑脸相迎。这是记忆中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啊。这时候,完全忘记了他日烧锅灶的辛劳,那或浓或淡的炊烟味暂时淡出我们的记忆。只留下那虽然呛人,但是时刻让人依赖的煤炉火。因为不用烧锅,母亲就会不那么忙,就会心情好起来,就会有空闲来陪我们唱唱曲儿,做做手工,或者看我们写写字,看看书。这些时光是多么的珍贵啊。
但是,母亲大多时候是在地里度过的,除去寒冷的冬天。春季麦苗返青要浇头遍地,浇地之前要先把田畦的土埂封一下。然后撒肥。除草。谷雨前后,载瓜种豆,点种的季节到了,又忙着种上各种农作物。棉花是必要的,要给孩子们做棉衣棉被。玉米和谷子,是必种的,要给全家人做早餐桌上的稀粥。还有花生,是农家的油料作物,那个年代甚至是副食品。过年的时候煮上些花生米,是无上的美味。这样,种下之后,又在干旱的时候开始浇田,一直让麦子浇过三四遍,保住花生苗出得齐刷刷的,棉苗不好成活,又好闹虫灾,于是后来渐渐就不种了。穿的棉衣也渐渐的改成丝棉制品。夏天是植物旺长的季节,一定要给玉米施肥。秋天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天空都变得瓦蓝蓝的。母亲带着我们在地里摘棉花,掰玉米。那时候放了秋假,可以帮助家里干活了,自然母亲多了一些帮手,干活都不嫌累,坚持每一天,实在坚持不了了就躺在棉花地里小睡一会儿。这时候母亲是不会嚷我们的。炊烟四起,万家灯火,当傍晚归家时候在饥肠辘辘中又闻到炊烟的味道时候,这时心中是渴望的兴奋。至于可以饱餐了,家常的面条吃起来真是无上的美味。
当我心怀怅惘的时候,炊烟的味道会让我泪眼朦胧。炊烟中有许多忙碌的身影,有苦涩中带着甘甜的生活。母亲今年66岁了,今天去看她,走在街上,陡然就闻到这股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这味道仿佛牵动了我的思绪,触动了记忆中的某种感怀,让我觉得亲切,熟悉,我也仿佛从高高的山地终于回到了久违了平原,心被很多东西纷扰了好长一段,一下子进入这简单而粗犷的生活中,那街上,伴随着炊烟的,有蔬菜摊上忙碌的称重提货,有炸油条的中年夫妇淡定而专注的工作。有偏瘫的的老人走在锻炼的路上,虽然一瘸一拐的,但是康复的希望不就在前方吗?有走在上班路上的骑车人。我想,春天来了,想必母亲此时又坐在灶旁,在用心烧着锅底的红火。看着通红的火舔着锅底,听着锅里滋滋的响声,闻着炊烟和饭菜的香味,来静静的,静静的烧着地锅,静静地生活。
又见炊烟,它如同一位多年不见但已经铭刻在心的老朋友,一见面就有道不完的话题。它让我重回温馨的童年,少年,青年,让我惦记着我的父母的身心康健了。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三
那朵来自故乡的云,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从我的头上慢慢飘过。恍惚里,我又看到了农舍间,那点缀着夕阳的炊烟,还是熟悉的模样,婀娜的姿态。
还记得很清楚,在那个使用柴火的年代,屋顶的炊烟是我全部的希望,寄托着所有的安全感。我经常站在放学回家必经的路口,朝着自家的屋顶仔细的看。屋顶只要有炊烟升起,就能肯定父母已回家了,锅里还有可口的饭菜。我便会加快回家的步伐,走向那个避风港,开启我的幸福时光。
记忆里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无论是米饭还是面条,吃下去,胃里都觉得很舒服。每一口饭,都能品出慢工细活的过程,还能感受到母亲做饭时的专注和浓浓爱意。我并不挑食,却吃不了现在的快餐,它的味道总是让人感受到做饭人的急躁和仓促,就算吃下去了,也没有小时候那种融合感。
很多无以言表的东西,却能意会得那么真切。妈妈饭的味道,说不明白,却一直霸占着整个味蕾,牵扯出一地怀念。记忆里,只要是妈妈做的饭,都是刚刚好的五味掺和,恰到好处的松软嫩脆。
今天恍惚里的炊烟,就带着那年妈妈做饭的味道,让我流下来不知是惊喜还是心碎的眼泪。很多人事,早就在我恍惚间消失了,如当年那袅袅炊烟一般,不留下任何可以找寻的痕迹,就连回忆都只剩下残缺。
往事在思念和牵挂中,陆续走了出来,在那段平淡的岁月里,竟然埋藏了那么多奢华的幸福。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身影,一直都那么漂亮,锅里冒着热气的饭菜,永远飘散着勾引味蕾的香味,屋顶的炊烟,从来都是温柔缠绵。这些都是我人生幸福的经纬线,标志着我的喜怒哀乐。
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表妹说她要给我惊喜。我愣了几秒,问她,山花是否来了,如果是,就拍几张照片吧,算我没有辜负春光。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四
每天清晨,路过位于右手处的黑背村时,如果没有风的日子,村庄里一缕缕炊烟笔直的向上勃发着,静静地流淌着,朝阳直挂于树梢,山间的树,贪婪地吸收着光,为春日盛开积蓄着生命力,如果和着轻雾漫起,飘浮于地面,逆着光的一座村庄就在这炊烟升腾中凝固成一幅山水画。我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亦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词语频繁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渐渐地升腾起,并将其进入到我的写作中,每有场景描写,多会有炊烟的存在,那些或清晨或黄昏,或直升或风弯的炊烟,渲染着水墨画的诗意与情怀,我想接近我心灵中存在的那个情怀的本源,不仅仅是因为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
每天的黄昏,路过位于左手边黑背村的时候,如果没有云的日子,一道道的阳光直射于车内,下意识地向左侧行注目礼时,只见炊烟莽莽,无边无际,在日光灼灼间添上一柱柱白烟,让炊烟成就了整幅水墨画的中心。如果将冬日旷野尽头无雪的山村当作是大漠,将长长的国道当作是流动蜿蜒的河道,时当黄昏,落日低垂于路面,这般的宏阔气势,使整个行程更显得雄奇瑰丽,起伏跌荡,便会应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了吧。
冬季,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路过这个村子时,总会又见炊烟升起,用更多的笔墨形容,是因为小村独特的环境,一路上很少有村庄能象他们这里一样,位于山的背荫处,天意中就是一幅水墨画:山如黛,几丛树林,炊烟升,一团团灶间的温暖,几群牛羊若隐若现,留白处,便是变幻的天空。
而炊烟,因灶间多烧柴火,在杂木、秸棵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坊间叫锅底灰的,这种缘于火光中燃烧后的草木,更衍生出一味中药——百草霜。在民间偏方中是可以治疗流鼻血,吐血,齿缝出血、昏厥不醒等症状,并可用于治疗家畜家禽的一些常见病。可见,民间是不缺乏生存的智慧的。
小时候,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滋味,有形有情地升腾于大地、房屋、树丛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寄托着一个人对家的温暖期盼,归途中,村庄上空弥漫着一片片炊烟,总会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柱,便觉心安。
只是,炊烟,早已枯萎于我心,因着炊烟终究是属于且只属于乡村的。远离炊烟多年,是在一个雨季的黄昏,母亲的静静离去,心开始荒芜,从此,那缕炊烟只凝固于心,凋零了欢乐,日暮便如此苍凉。每次归家,都不愿意推开那扇柴门,哪里还会有柴门呢,不过是钢管连着铁线的替换,挪开那扇残破,满目枯黄的杂草,斑驳的木窗前,久不擦拭的玻璃,照不清我的脸,这座院子,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平整洁净,再也找不回熟悉的味道。
回到小城,与乡村泾渭分明之处就是以炊烟为分割线,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青年人已然从乡村越狱,只留下老年人孤独的守望,那么乡村会消失么,那么我的炊烟也会逃逸不再燃起?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亲手将乡村、将炊烟埋葬?
历史的进程是和缓的,不可能是断崖式的吧,那么还是有时间留恋于炊烟的温暖,哪怕只是隔着车窗远远地看见他在别处升腾,迷蒙。
只有你心中有这样的情怀么:“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五
跋涉大江南北,最醉人的风景是乡景。
尝过山珍海味,最可口的饭菜是乡菜。
——题记
身在异乡,每每听到一些有关家乡的歌,看到一些有关家乡的文章,总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村庄,想起那些山水和父辈,想起那缕袅袅的炊烟,想起那片一望无际的麦浪,想起门前那条清澈的溪流和童年那些陪我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们……一幕幕的画面,电影一般闪现在眼前。是那么的难以忘怀,于是知道了,故乡如身上的胎记,一切永远都挥之不去,无法割舍。
久别故乡已久,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时常深在心海,儿时,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很想挣脱父母的怀抱,走出家乡,去远方寻找自己悠远的梦想,当自己走出真的走出来了,却愈来愈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云、故乡的院落和院落里那无法退色的风景。每每想家的时候,只要听到千里之外电话那头母亲那熟悉的声音和暖人的叮咛:出门在外,记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时,我的心灵便找到了栖息的地方,心若没有归宿,到哪都是流浪!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前几天无意间翻到母亲在我的笔记本上写的一句话:“鲜艳的羽毛不如坚强的翅膀、漂亮的服装不如纯洁的思想,自私的欲望是不幸的开端,劳动的汗水是幸福的源泉!”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在我和弟弟妹妹面前念叨,当时不太理解,后来稍微长大一些才明白母亲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我们也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不管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把母亲对我们的爱装在胸膛、把坚强扛在肩上,用知识充实灵魂、用努力改变自己!
每每当我摔倒在困难、挫折的岸边,只要想起母亲那些鼓励的话语,我便能勇敢的站起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朔。因为有母亲的牵挂,我就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回家的路。不管我飞多高、行多远、我都会记得故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和最初的自己,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因为那里有我挚爱的亲人,有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花样年华、有着质朴、善良的乡亲和接地气的生活。不忘初心,方的始终。
很喜欢浪子林杨好友的一句话:“不要让现实迷惑了眼睛,不要让银子沉重了心灵,给天地间一片圣洁的风景,让花自然地开,让草自由地生。”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岁在何地,根都在故乡。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风景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情结,他们就像村口的一棵伟岸的大树,时刻迎接着我们的归来,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带着它行走在路上,行走在远方,永不空寂。
每每辗转于乡间,看到那些质朴善良的乡亲和那真挚的笑容,我都会被一种原始力量震撼,故乡那缕袅袅的炊烟始终激励和鞭策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炊烟散文张金明 《炊烟》原文篇十六
偶然瞥见一缕炊烟,仿佛又看到母亲从弥漫着饭香的厨房里走出来,用松树皮一样的双手,拍打着满身的尘土,理净发间的草渣。然后,母亲便静静地站在院外,若有所思的眺望着村口的那条小路。
暮色冥冥,倦鸟思巢,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学校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我和妹妹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看见在那青树翠蔓、参差披覆的杨树丛中升起的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再远也能嗅到母亲深深的牵挂,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吃饭了噢!”那充满母爱的声音,是一曲优美、深沉的歌谣,悠悠扬扬回荡在耳旁,格外甜美。
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母亲所做的也仅仅只是饭而已。一天三顿,除了玉米饭粥便是玉米饼子,让人看了就心烦,可赌气之后还是要吃。有时便对母亲撒气,母亲静默无语,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地掉下来。
于是我每天都在幻想:“母亲要是能变戏法,桌子上全是自己想吃的香喷喷的饭菜就好了。”渐渐地,我和妹妹发现,桌上的饭菜日渐丰富起来。可母亲很少动筷子……。
现在,我们过着自己儿时最想要的生活,遗憾的是天天吃不到母亲做的饭菜。偶尔回家一次,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在厨房里忙活半天。饭菜自然丰富极了,母亲脸上却流露出让人难解的讪然。
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很惦记你们,每顿饭都要念叨,这是儿女们喜欢吃的饭菜,不知她们吃了没。在电话的另一头,我的心涩涩的,眼角湿湿的,细细地品味着父母浓浓的爱。
如今父亲走了,只有母亲一人独守那间老屋,多次劝母亲来城里和我们同住,可是母亲以各种理由倔强的推脱,做儿女的深深知道母亲不愿离开老屋是因为有了对父亲的无限牵挂,有了对炊烟的那份不舍的情怀!
“又见炊烟升起……”一曲古老的歌却流淌着神圣的爱。每每哼起这首歌,似乎看见故乡袅袅的炊烟,悠悠地在自家屋顶上升起,一种勾人心魂的情愫让人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