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xx盘,还剩xx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xx盒,还剩xx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7-12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基础知识练习。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老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认真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小海龟刚出生时有多少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巩固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生能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尤其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总结出了实际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单价x数量=总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6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豆丁网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