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1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文句翻译,在感受中明朗
句子的翻译,在评卷标准中要求语言通顺、逐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字词,更是有可能一字0.5分,而且这几乎是一道文言文必考题。对此,笔者以为,如果一开始就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借助一些简单的语法、句法知识,将句子串连通顺,写出来的时候没有错别字,这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办法。以此对学生进行翻译引导,他们确实能够扎扎实实打牢基础,但是同传统字词学习的弊端一样,依然是从“文”出发,学生的兴趣不大,而且,很容易进入思想内涵和文化信息碎片化的有言无文的尴尬状态,即使在教学的下一环节中,教师会将句整合成文,引领学生理解、分析、欣赏,但那其中也充满着将肢解了的文章重新拼合之嫌,学生脑中已然有了裂痕,再弥合也难以感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因此,笔者更愿意顺承字词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朗读、浏览等方式中,感受文本,当将帮助理解的字词敲定之后,掌握一些语法,便水到渠成地把句子译通,并且,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在翻译中衔接句与句的关系,不像从词到句的翻译法,学生常会忽略句子的连贯问题。
上《口技》一课,笔者让学生齐读第一遍,边读边圈点,将其中自己不会的、把握不准读音的字词标识出来。读一遍后,通过看注解、查阅工具书解决;接着用比较慢的速度自读第二遍,边读边猜想文章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明白意思的字词用另一种符号标识出来,这一遍后标注甚多,但学生大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只是细节不甚了了;于是让学生默读第三遍,联系上下文把刚才的意思具体化,越具体越好,其中有些学生会弄错文意,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把正确的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二、内容理解,在诵读中细化
诵读一直都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的诵读,是以熟悉直至理解为目的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那种耗时费力的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我们现在仍沿用诵读方式,每一遍读都是有附加目的的,如第一遍圈点出生字词,第二遍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读出感情、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采用一遍遍呈现递进关系要求的诵读,学生逐步将文本的整体内容理解清楚,就如PPT动画演示中,渐渐达成清晰直至完全明朗的效果。
上《桃花源记》一课,在学生翻译完全文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课文,把自己的理解贯穿其中,小组互听、点评、讨论之后,自己再进行细节上的修改;各组推举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同学,在班上朗读。学生边读教师边引领学生品味文章内容。如有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把其中的氛围读得怡然自得,甚至有些得意洋洋的感觉,招来了其他同学的非议,马上有人提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属”一段要读得收敛一点,不应当把语调放得太开,但是他读不出自己的感觉,于是笔者示范了一遍,将那种祥和、宁静感读了出来。这样,经过不同学生的朗读展示,大家分别针对不同的段、句、词展开研讨,渐渐明确了文章中所表现的理想状态,从而明白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上没有的理想世界,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愿望。字词、文句和内容三者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这种按部就班的阅读教学,显著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也常使学生一进去立马面对的就是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散尸碎骨般的字词,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美文的欣赏。对此,笔者一直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打破这一樊篱,让自己的学生,不仅能够明白,更能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所以虽然本文的提纲,是按照传统文言文教学的逻辑,以文为本展开的,但是在内容的主张上,笔者是偏向于以生为本的。笔者边教学、边总结、边探索,只希望既能够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2
经典诵读论文2500字
“趣”学经典,厚重寄宿生活底色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乡头道营子小学 杨绍山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历经干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怎样使经典走进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诵读活动中亲近经典、学习经典、感悟经典、内化经典,并且做到乐此不疲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与多门学科有机整合,分年级“量身定做”,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趣”学经典,厚重了寄宿生活底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取得了显著的活动效果。
一、唱一唱,画一画,“趣”学经典,融汇“艺术元素”
一年级的住宿生大多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爱唱爱跳,善于表现自我,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大胆将经典诵读与“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使活动充满了丰富的趣味和极大的诱惑力,有效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多种能力得以培养,一举数得。具体做法是:起始年级各班在课余时间利用电视机、DVD播放《跟我唱唐诗》(少儿版)的光盘,遴选程度适合的古诗,引导学生在“诵一诵、唱一唱”中内化经典,做到音与画相结合、诵与唱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唱诗时辅以相应动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仅如此,为配合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师还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古诗歌唱方法的指导,为保证经典诵读活动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昭示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力量。
二年级的住宿生,课余时间不适宜开展书写性活动,但是他们普遍喜欢画画,而且低年级所学的古诗意思浅显、画面感强。我校专门为二年级小朋友设计了名为《诗情画意》的16K小报,小报左版由学生抄写所背古诗,右版由学生为这首古诗设计图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所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评,学生们对这项活动兴致勃勃。
二、走一走,跳一跳,“趣”学经典,蕴含“体育味道”
《弟子规》《三字经》的韵律特点与体育口令“一二一”正好合拍,根据这一“发现”,我校将经典诵读与体育“联姻”,蕴含“体育味道”的经典诵读给学生制造了一份“惊喜”,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在校园里,学生每天站队走向操场、原地踏步时,走向食堂、走向宿舍、走向班级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喊着单调的“一二一”行进,取而代之的是合着节拍诵读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当学生们伴随着朗朗的、有韵味的诵读声在阳光下迈着轻盈的步伐时,我们发现他们的脸上绽放着舒心的笑容和无法言喻的幸福,是因为经典的阳光照射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跳皮筋,是孩子们熟悉且感兴趣的游戏项目,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分析了各种跳皮筋的动作与“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联系,结合实际,将三年级确定为“诵一诵、跳一跳”活动年级。活动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用一条长皮筋围成一个大的圆圈,由一人起头,全班同学一边跳一边背诵古诗,随着诗句节奏同学们的动作时缓时急,有节奏地起伏变化,这种场景使每一个参与者不知不觉投入活动,乐在其中。
三、讲一讲,编一编,“趣”学经典,凸显“语文本色”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基础,自然地,他们对古诗文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抓住这个契机,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引导学生根据所在班级诵读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诵一诵,讲一讲”的活动,让经典诵读凸显“语文本色”。比如:班级诵读的内容为《弟子规》或《论语》,不妨背一背原文并讲一讲对句意的理解,也可以讲一讲相关的故事。再如:班级开展的`是古诗词诵读,可以围绕所诵内容质疑问难,选取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议一议”,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共同提高。我校四年二班就曾围绕“晓宋史,品宋词”这一主题开展了“诵一诵、评一评”的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我们始终坚持“以诵为主、以讲促诵”的原则,使活动由形式走向实质。
如果我们的诵读活动形式过于死板,人为地限制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效果一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创造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开展的“编一编”“演一演”顺应了孩子的这一天性,成为经典诵读活动的一大亮点。所谓的“编一编”,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学习一首诗词时,鼓励其采用译编、扩编、续编等形式进行习作练习,另一方面是指全班对所诵读过的古诗文进行艺术加工,以配乐朗诵、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表现出来。我校将“诵一诵,编一编——“趣”学经典”作为高年级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诵读篇目及数量、诗词改编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利用艺术节、读书节等为学生提供“演一演”的平台进行成果展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校开展的“趣”学经典系列活动契合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诵读为主线,实现了多门学科的有机整合,切实解决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升课余文化生活品位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爱上经典,打下了良好的精神的底子, “诵读经典,做有根的人”由理念变成现实,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3
诵读教学对于文言文的传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环境中困难重重。以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篇目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经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特点,试归纳以下实践建议。
1.课堂诵读实践
高中每节课的时长为45分钟(含课前3分钟),本单元均能保证每篇课文3课时的教学安排。虽然时间紧张,文言文的归纳任务又极重,但只要善于利用课堂时间,那么诵读教学的实践是可以完成的。如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正文属于辞赋,但语言浅近、辞意畅达,学生诵读的压力不大,可以采用串讲法将翻译与诵读相结合。具体形式为:首先全班齐读指定段落,正音正字,检查预习;其次讲解课文,翻译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师生互动,串讲每一段落结束后,再读课文,继续感知。由于本文的行文风格洒脱飘逸,在诵读时朗朗上口,既使学生对全文的脉络有了全局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思想境界深入,感悟陶潜真挚朴素的情感,最终达成诵读、探索齐头并进的课堂效果。而课堂诵读的形式也绝非单一化,如《陈情表》一文是众所周知的抒情文典范,但如果不加讲解就让学生自主诵读,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本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文言现象丰富,重难字词较多,可采用先讲解再引导诵读的方式进行。具体形式为:首先摘出重难字词进行详解,给予学生引导;再讲解段落大意,翻译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诵读,而诵读方式也不局限于个人朗读,还可以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师生互动读等等。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明确字音、意义的基础上,对诵读就更胸有成竹,而除去详细的讲解环节,每个段落约有5分钟的时间可供课堂诵读实践。
2.课外诵读拓展
课堂诵读实践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但如只将诵读局限于课堂,实质上是放弃了诵读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多样的诵读机会,跳出课堂的束缚,在课外寻找诵读拓展的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高中新课标的渐进实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特别对于课业压力较小的高一、高二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开设相关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对古典诗词与文言文的诵读进行自主和互助的探索。如《滕王阁序》一文,由于篇幅长,引用典故众多,排偶绵密,蕴含的情感层次细腻,3个教学课时很难进行诵读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典故为切入点,指点学生了解王勃用典的深意,并将之投射于诵读中。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若对其中贾谊与梁鸿的生平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就很难在诵读中体味王勃“不得志却不失志”之情感。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也利于课外诵读的拓展,如社团活动、校园艺术节等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用诵读作为文艺展示的节目,人数从一人到一班不等,能起到引发共鸣的效果。而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是围绕诵读开展的,如能将诵读从校本升华为区域的校际交流,开展诗会、诵读会等活动,必将感染更多的学生走进文言文诵读的`世界。在诵读中敞开心灵,品味感悟,让学生得到深层的触动,也将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主动、教师辅助、学校携手,也将创造出更贴近生活也更能打动人心的课外诵读拓展模式。
3.加强诵读考核
由于诵读教学的无功利性,大多数师生给予的关注少之又少,特别是高三学生的课业压力大,基本不再考查诵读能力,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遗憾。打破现实压力,就要求我们加强诵读考核,从目前的高考命题趋势而言,主要表现在对文言的断句上。文言文断句在21世纪初的高考中出现次数较多,后因答题模式的繁琐被逐渐淘汰出了命题范围。以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卷为例,自到的间没有出现文言文断句的相关命题。实际上,断句的划分即古人所谓句读,是学子入门的基础之一,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诵读技巧的最好途径。一味地废弃断句考核,将使学生走入模式化翻译、机械化学习的怪圈,不利于文言文内涵的探索。在近年各省市高考语文的命题过程中,重新增设断句划分这一传统题目成为一种趋势。全国新课标卷自起重新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断句划分(分值为3分),并在将之提升为文言文模块第一题。起全国将有25个省份启用全国卷,断句划分深入考核的走向将愈加明显。在全国卷大方向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重新将目光投射在诵读的教与学中。如何有效加强诵读考核,或可从课前的预习作业上下手,做到以练代教。如《逍遥游》成文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语言习惯与当下迥异。在布置预习时,可让学生在无标点的情况下自主断句,告知学生错误并不可怕,让他们在独立的摸索中积累经验,为日后课外文言文的正确断句夯实基础。实践显示,先秦诸子散文的断句正确率不高,但随成文时代推移,正确率逐渐攀升,这是一个值得欣慰和继续思考的现象。面对诵读教学的困境,师生只有齐心协力,在课堂实践,在课外拓展,并加强考核,才能真正品味前人的智慧,感悟文言的深意,饱览无穷的意趣。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4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表现为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理解难;而文言文诵读,则常常为师生所抛弃,即牺牲诵读,以增加字词句的翻译时间。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客观因素相关,又与主观因素相连。
1.文言文诵读的时间紧张
中学每堂课的时长普遍为45分钟,在这样的时限之内完成传统教学任务(如字、词、句的翻译,句式的应用等)已经比较紧张,诵读作为次要教学目标一般作为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中学生学科项目多,学习压力大,对于诵读这种软作业的态度通常是置之不理,可以说除部分对语文极有兴趣的学生外,诵读作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出现学完课文,却不会读,也读不懂的尴尬。而以往15分钟的早读课,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没时间诵读的窘境,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全国中学的推行,以弥补诵读的缺失。但随着新课标的下达,国家主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早读课被取消,对原本已经非常紧缺的文言文教学时间,或可谓雪上加霜。如何在限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保证诵读质量,成为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应试下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识淡薄
中学文言文教学服务于“高考”总指挥,翻查全国、各省历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比例却不大。考察的知识重点多集中于字词句的翻译与名句的默写,总体上客观性浓厚,而主观性淡薄。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功利性几近于无,而是作为一种极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教学方法和感知方式存在,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最终在一段时间内被完全遗弃于高考这一鱼跃龙门的机遇之外。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译与默写的不可或缺,诵读的可有可无。师生通力合作,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提问回答、课后练习、考试巩固、试后加强。从教师的角度说,如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知识以应对考试,成了教学的当务之急;从学生的角度说,如何在考试中正确完成试题的回答,成了学习的首要任务,纵使是枯燥的训练也乐此不疲。师生共同漠视了最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诵读,以灌输掩盖探索,以“填鸭”替代体验,学习文言文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诵读自然就不能走进千千万万的课堂和师生的目所能及之处。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5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诵读
古诗文的诵读是近年来被中学语文教学界重提的热门话题,提倡者们的立论出发点大抵是要以诵读来纠正古诗文教学过于偏重字词、语法分析和翻译的偏差。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陶冶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不过,论者大多是从教学法的层面,亦即技术的层面来讨论文言文教学方式优劣的问题,而没有能够明确指出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何以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从重诵读法向重翻译和语法的转变的原因。笔者认为,如果能够跳出教学法本身优劣合理与否的评判,而从诵读法顿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去考察,我们也许能更客观地描述和分析诵读教学法在现今文言教学中所处的地位。
纵观从古代到近现代元数杰出人物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历,我们很容易得出诵读是最适合古诗文特点的学习方法的结论,因为他们几乎无一不是从诵读圣贤经传、唐诗宋词开始自己一生的学习历程的。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并不稳妥,因为诵读法之所以能成为传统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趁幼时 忆力突出开蒙读书,时间较早。第二,允许学习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懂(或不甚懂)所读文章的含意,教师也不作更多的指导和点拨。第二,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来消化和反雏早年的学习内容。遗憾的是,这三点很重要的外部条件在目前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并不具备或者被允许。这反映了一种文化环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诵读法本身来说,构成了一种比课时紧张、课业负担重更为本质性的困境。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古诗文的学习目的存在古今差别。应该说,古人和我们现在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截然不同,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无非是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而对于古人,说古诗文(尤其是圣贤经传)的学习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则毫不为过。从曹丕《典论论文》中明确为文章正名开始,到隋唐两代确立科举制度以后,一千多年读书人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古诗文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开拓远大前程的一把重要的钥匙。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也许容易淡薄,但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学习却不会有丝毫疏忽。正因为如此,耗时长、节奏慢但坚持下去确实效果显著的文言文诵读法会在古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却容易在现代中学科日繁多的课程环境中被否定或边缘化。
第二,古诗文的学习与运用在古人和现代人的生活中具备不同的形态。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里写道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塾香。这段话说的是书法,其实何尝不可用来描述古人对古诗文的学习!这种的学习和应用是多方位和全面的,是立体的。在学习过程中,诵读、吟咏和写作无疑是主体;同时,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形式,文言文在当时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在这种文言的实际运用随时萦绕于身边的环境中,看似缓慢、悠长、不合理、掺杂过多个人因素而缺少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科学性的诵读才顺理成章地为人所接受。反观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而非单纯的课堂),其中文言学习和应用的比重可以说微乎其微,没有了这样整体的环境或曰语境,让以诵读为主体的教学法主导中学的古诗文教学,即使其中加入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也是有相当困难的。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变化,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对古诗文失去了某种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形成了对文言集体无意识的疏离。正是这种疏离,使得古诗文的学习对现代中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渗透了生命意识的知识的浸润,而只是一种对祖宗文化遗产的被动接受。从而,对所读作品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对作品中心思想情感取向等的理性化认识,而无法从充满亲切感、典仪感和各种复杂情感(包括厌倦)的长期诵读中体会作品精微深远的深层内涵。在已经失去了所依存的整体性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即使在高校的中文 系,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诵读教学也只能在选修课上薪火相传。这样看来,笔者更愿意把诵读教学法的被边缘化看作是文化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某种教学观念的选择。
事实上,即使是现今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法的积极倡导者,其理念也已经有了与时共化的转变。在传统的诵读教学中,师生们一起吟诵诗文,教师很少做解释和指导,即使有,也往往是用简短、凝练的一两句自我陶醉的感叹语来引起学生想象的驰骋。而在现代中学课堂中,诵读法的倡导者往往并不认可这种松散的课堂教学形式,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科学的方式来厘定文言诵读的教学步骤和量化评估标准。而这种诵读教学的理念也就很容易排斥传统诵读教学中感悟、体会、玩味的内容,而更多地强调熟读成诵的内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诵读教学最竖定的支持者之一张必馄先生这样来界定诵读一一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须离开书本。(张必馄《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第6期)这样的诵读无疑是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的,而这也成为诵读教学屡屡陷入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6
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探讨
文言文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在不断加大,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近年来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教学呢?韩雪屏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很容易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后世学文言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晤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作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可是诵读是学习文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那么什么是诵读呢?
一、文言文的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诵读之法古已有之,但“诵”和“读”在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段玉裁作注时也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进行了精辟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见“诵”是一种通过声音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择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进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还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随着学习实践的加强,直到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记述之中。他认为“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其内容是“熟读精思”;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余常谓读书有三道,谓心到、咽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
到了现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言文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精读指导举隅〉前沿》)从本质上讲,叶老的提法与朱子理论没什么区别。
可见,文言文的诵读法就是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尤其是五四以后,文言文的学习一再受到人们的摒弃,诵读法也被认为是“八股文式的教学思想”,所以要搞好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必须重新正确认识文言文诵读教学。
二、文言文的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当今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时耗时低效:一方面老师认为学生不具备自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往往采用串讲加重分析的方法肢解课文,以达到“嚼烂”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则只能在没有熟读文章基础上被动地听,记笔记,学句法。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直接动力,所以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改善耗时低效的现状。
诵读是调动眼、口、耳、心多种器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其诵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形式的变换,以及不同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的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精神集中而又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有侧重地诵读,看谁读得有感情。其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接力、男女生小组擂台、抽签诵读等等。这项活动开展要经常、生动、有准备、有评比、有表扬、有鼓励、自然地调动学生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诵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容易领会。”文言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章包含了许多汉语言知识,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很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借助诵读让学生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一条必行而有效之路。我们可以老师范读,学生诵读,或者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例如,魏学伊《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借助诵读的方法,采用齐读或自读都可以。一遍下来可以知道全文从“船头”“船尾”“船背”三方面介绍核舟;读第二遍学生会注意到“核舟”上的人物造型、提名刻字、布局结构;三遍读完,学生便会初步体会到“技亦灵怪矣哉!”的味道了。
(三)诵读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言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和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在所有语言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语感分输入和输出两大类。输入型语感与听、读的活动对应;输出型语感与说、写活动对应。
例如,我在实习时,一位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一课时,简要介绍了作者何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他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被深深的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动声哭泣”,可见校师生情并茂的范读,具有强大的语言感染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限方法。
综上,对于文言文而言,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及诵读自身的优点决定了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但是事物都是相对的,我们在运用诵读法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几点: 其一,诵读文言文一个要有数量上的保证,另外一个要有时间上的保证。不反复读,认真读,便不能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而时间上呢,正如任泽先生提到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不同类型的语文诵读应有不同具体安排和方法。大多数……课堂上学生读(或活动)和教师讲(或示范)的比例就控制在5比5左右。”所以只有达到数量和时间两方面的要求诵读才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二,教师要做好诵读方式的指导工作。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学生试读、分组诵读、齐读、自由诵读、分角色诵读、轮读、领读、表情诵读等;从读的时间安排来说,有课前预习时读、课上分析时读、课后复习巩固时读等。可见,诵读的方式种类多,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供套用。教师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摸索,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地运用诵读法,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7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
经典诵读教学对中职生发展的价值作者/高建红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才,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兴盛。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多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性教育,致使很多人有技术没道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中职教学中大力倡导国学经典,并要不断扩大影响,延续下去。因为人们知道国学经典诵读对人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开发潜能
经典诵读能弥补职业学校偏重理性和技能训练带来的弊端,将文化熏陶、情商培养和人格完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诵读是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长时间、连续地接收经典的刺激,有利于他们对经典的记忆,并会不断加强。记忆力就和人的手脚一样,越用越灵活,经过不断的训练,会更加迅捷、准确。“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它含有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其实就是与我们古代的先哲对话,听取古代圣贤的教诲,使自己的思想上升一个高度,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思想境界不断净化和提升、不断地强大和丰富内心世界。
二、积累知识
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经典诵读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外在的知识始终是无法驾驭的,只有不断地记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轻松驾驭,思维也才得以延伸。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古代的学者们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经历过诵读经典的教育。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面广,这些经典的.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通过经典诵读可以积累很多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思想与情感,提高涵养,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了足够的材料,以此提高学生说话、写文章的能力,而且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与圣人对话,还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经典作品还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功能,必然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及人格的砒砺。
三、塑造人格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下,虽然职教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学生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甚至连初中最基本的内容都不知道;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抽烟喝酒、出口脏话、不懂长幼等行为司空见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睦,有些父母离异,有些家长常年不在孩子身边,致使他们无人管教,成为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学生;还有些学生从小没受过老师或家长的夸奖,都有自卑情绪,无奈之下上了职业学校觉得和以前的同学有了差距,心理失衡。所以,这就对职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这些问题学生教育成能被社会所接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有用之才,中职阶段的人文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经典诗文是前人思想道德价值的精华,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诗文的学习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经典”是前人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人生智慧的高度浓缩。在这些优美的、内涵丰富的文字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诵读“经典”会使人的智慧得到进一步发展,审美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这些经典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有前人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还有他们精巧的构思。学生从中能感受古人的思想,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人格。中华经典作品中包含的道理,是我国文明的积淀。所以学生通过朗诵这些经典,不仅收获到外在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还要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字表述,使学生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长期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熏陶,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跟随圣人的思想与行为,由此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华。
四、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它的灵魂所在。丧失了本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丧失了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立足的精神家园。而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在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依然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著名学者朱自清提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所以,要传承文化必然要在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在中职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重新接触古人,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认同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大幅度提升,这同时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又会不断提高自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华经典作品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8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精选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才,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兴盛。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多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性教育,致使很多人有技术没道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中职教学中大力倡导国学经典,并要不断扩大影响,延续下去。因为人们知道国学经典诵读对人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开发潜能
经典诵读能弥补职业学校偏重理性和技能训练带来的弊端,将文化熏陶、情商培养和人格完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诵读是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长时间、连续地接收经典的刺激,有利于他们对经典的记忆,并会不断加强。记忆力就和人的手脚一样,越用越灵活,经过不断的训练,会更加迅捷、准确。“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它含有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其实就是与我们古代的先哲对话,听取古代圣贤的教诲,使自己的思想上升一个高度,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思想境界不断净化和提升、不断地强大和丰富内心世界。
二、积累知识
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经典诵读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外在的知识始终是无法驾驭的,只有不断地记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轻松驾驭,思维也才得以延伸。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古代的学者们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经历过诵读经典的教育。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面广,这些经典的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通过经典诵读可以积累很多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思想与情感,提高涵养,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了足够的材料,以此提高学生说话、写文章的能力,而且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与圣人对话,还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经典作品还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功能,必然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及人格的砒砺。
三、塑造人格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下,虽然职教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学生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甚至连初中最基本的内容都不知道;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抽烟喝酒、出口脏话、不懂长幼等行为司空见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睦,有些父母离异,有些家长常年不在孩子身边,致使他们无人管教,成为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学生;还有些学生从小没受过老师或家长的夸奖,都有自卑情绪,无奈之下上了职业学校觉得和以前的同学有了差距,心理失衡。所以,这就对职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这些问题学生教育成能被社会所接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有用之才,中职阶段的人文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经典诗文是前人思想道德价值的精华,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诗文的学习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经典”是前人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人生智慧的高度浓缩。在这些优美的、内涵丰富的文字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诵读“经典”会使人的智慧得到进一步发展,审美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这些经典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有前人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还有他们精巧的构思。学生从中能感受古人的思想,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人格。中华经典作品中包含的道理,是我国文明的积淀。所以学生通过朗诵这些经典,不仅收获到外在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还要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字表述,使学生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长期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熏陶,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跟随圣人的思想与行为,由此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华。
四、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它的灵魂所在。丧失了本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丧失了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立足的精神家园。而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在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依然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著名学者朱自清提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所以,要传承文化必然要在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在中职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重新接触古人,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认同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大幅度提升,这同时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又会不断提高自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华经典作品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9
增强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论文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文言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诵读教学又是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呢?本文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等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教学;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博大精深而璀璨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得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其义也”等正是前人对“读”的经典概括和诠释,强调了诵读的作用及意义,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读准字音——注意异读
将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因历史变故、语言变化,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我们除按照课本注释的标音去读外,还要勤查工具书。教学新课之初,应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和破读字等,做到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1、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如“间”在“立有间”中读“jiān”,意思是“一会儿”;而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意思是“夹杂”。
2、通假异读。古音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凡是通假字,借作什么字,就读什么音。如“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音为“yuè”;“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读音为“wú”。
3、破音异读。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意思是“喂养”,所以读音应为“sì”;“陈胜王”的“王”作动词,应读作“wàng”。
4、古音异读。古文中有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姓氏、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在读音上要保留古音,一般应该依照传统的音去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读“dàn”而不读“shí”;“可汗大点兵”的“可汗”应读为“kèhán”而不是“kěhàn”。
二、读清句读
分清句读,要注意句中停顿,千万不能读破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确定停顿:
1、句首一些虚词(如“夫”、“盖”、“若夫”、“故”等)后面必须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3、根据句子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如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吾与汝/毕力/平险”。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停顿要和语意结构一致,如“其一/犬坐于前”。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
6、“也”、“乎”等语气助词,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三、读出语气
语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读出语气能够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读出语气是要把握好轻重音和颤音,做到语调错落有致,读出感情和气势。
1、注意用词特别是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如:“也”字,表陈述、判断的语气;“哉”字一般有惊叹之意。
2、注意句式的不同。文言文中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式等,语气方面则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诵读时需区别对待。如判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出了非常肯定的语气。
3、特别注意一些言虽尽而意未穷的句子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诵读时一定要把这种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四、读出情感
如教学《小石潭记》,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作者的心情为何由开始的“心乐之”,到后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的强烈发差,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可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遭际来解决疑难: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其政治上不得志而心情抑郁,以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的愁愤,由乐到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寓情于景和抒发贬谪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及不满冷酷现实的主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反复涵泳体味,能使学生无形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如反复诵读名篇《岳阳楼记》,可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政治抱负。
五、讲究诵读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提高教学实效。诵读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可端坐着读、摇头晃脑地读;可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组读、齐声读、自由读;可进行有共性的赏读,也可进行有个性的品读。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1、范读。可播放诵读名家的录音范读,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诵读示范,并渲染课堂气氛;可师者先行,教师本人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美好意境中。
2、学生诵读。在学生诵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并做认真的点评,以此引导其他同学读好课文。
3、分组竞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字音、句读、语气都掌握好的基础上,读准、读通、读懂,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理解、积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在句读停顿起伏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诚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言:“微言精义,古人难以明言,而待人自情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在读中学,以读促解,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融。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放初中语文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李俊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价值工程,,(3)。
[3]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EB]。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0
创设情境法之文言文论文
一、语言创设情境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言)要用语言创设情境法,教师必须在课前紧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等精心组织语言。新课伊始,教师便须运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伯牙绝弦的特定历史空间:“古时候,有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其中,一位名叫俞伯牙,一位名唤钟子期。俞伯牙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琴音。两人曾于山中邂逅,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由此演绎一段“知音”佳话。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认为钟子期已死,天下再无知音。于是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请问,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呢?欲知答案如何,请看课文《伯牙绝琴》。”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这是引导学生走进《伯牙绝琴》历史时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上课伊始,教师不忙于板书课题和引出学习内容,而是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课前从网路下载的情境故事、音画视频《伯牙摔琴谢知音》供学生观赏。学生在观赏完之后,很快就会猜到这是课文《伯牙绝琴》中描写的历史故事,随即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走进课文之前,有情境故事做了先期铺垫,所以学生学习《伯牙绝弦》时的难度也会相应减少。如此,既起到了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又起到了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入伯牙绝琴历史时空的作用。
三、将学生引出《伯牙绝弦》的历史时空
当学生在《伯牙绝弦》历史时空中既掌握了课文的生字生词,又读懂了这个历史故事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将学生从历史时空中引领出来,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待《伯牙绝弦》这个流传千古的历史事件,正确评价俞伯牙、钟子期这二位演绎“知音”故事的历史人物,以便从中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和美好的品格熏陶。因此,我们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中的古代汉语知识,比如“绝”、“鼓”、“峨峨”等在这篇课文中的含义。更要引导学生从这个历史故事和其中的人物身上,受到美好品格的`熏陶,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友情价值观等,因为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的更为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如下:
1.时空置换法。当学生在《伯牙绝弦》历史时空中尽情地欣赏这个凄美的故事时,当学生被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友情深深感动之时,说明学生已经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突然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从网络下载的我国“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音乐《高山流水》音画视频供学生观赏,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一般,让课堂出现一个极速的时空情境置换画面,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古代时空迅速拉回到当今阳光灿烂的课堂中来,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2.质疑提问法。当学生完全读懂《伯牙绝弦》这个历史故事后,教师可以将精心预设的问答题展示出来,供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历史故事。
(2)你如何看待这个历史故事?
(3)你如何评价俞伯牙绝弦毁琴的举动?
(4)你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5)你从俞伯牙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
当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成熟之后,要求学生先在各学习小组中畅所欲言之后,各小组再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加以适当的提示和点拨。如此,则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总之,诸如《伯牙绝弦》等文言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品格熏陶等一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代汉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了深入解历史故事,更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故事的欣赏,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接受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美好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在“走进去”和“走出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导作用,既翱翔于历史的天空,又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1
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2
诵读之美的散文
这个年,几个散文诗群里,文人墨客雀跃地发着自己写年的诗文,我却沉醉在全国“配音秀达人”小猫咪柔美的诵读中不能自拔。白天听了晚上听,床上听了饭桌听,连小区的风里、公园的草里,都弥漫着诵读的声音。
《失约一场雪》的诵读,如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我。“配音秀达人”小猫咪的声音甜美而纯净,柔软而缠绵,让我这个原创作者的心随着音符、随着她的诵读而沉醉。数月后我又给《三江文学》发去了几篇散文,主编问有没有特殊要求,我说就叫小猫咪诵读吧。播放出来,便是小猫咪的甜美声音,一字一句如一个个音符,优美悦耳动听。我突然感觉我的文字鲜活得闪耀着灵动的光来,似小提琴女在幽静的山谷中弹奏,舒缓轻柔流动着。我认真看了小猫咪简介,才知她是三江文学散文诗刊的诵读团长,不仅爱好唱歌、书法、弹琴等,还擅长英语配音,作为女子会弹琴绘画,向来被我崇拜。我深知这样的才学,需要用一生的勤奋和岁月的沉淀才能厚积薄发。人就是这样,生命越厚重,就越受人敬仰与尊重。小猫咪的声音在耳旁,在心间,在风里,在年的喧嚣中弥漫着。为了不打扰家人,我把手机贴近耳边听,跑到寂静的卫生间听,下楼去小区的偏静处听。这样的痴迷,大概缘于对小猫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赏,缘于声音对文字作品的再造艺术的愉悦。
最初诵读我文字的,是达州的诵读名人陈涌先生。他的声音雄浑高亢、激情昂扬,我的散文《歌唱七月》,经过他的激情朗诵,让我热血沸腾,灵魂涤荡,那声音如战鼓声声,豪迈昂扬的气势,如万马奔腾,催人奋进。后来,我单位组织的“春到南岳.达州文艺家走基层活动”,他朗诵我的《南岳礼赞》,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当朗诵到“两个贫困村摘帽和700人口的脱贫任务,考量着每个干部的创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时,情感喷薄到了最高峰,那雄浑饱满、高亢有力的声音,久久回旋着,震荡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瞬时的静寂之后,台下爆发了一阵长长的掌声。
从此我就真正喜欢上了诵读。我的文章被几家文学平台诵读着,像谱上了一曲曲轻灵飘逸、美妙优美的音乐悦耳动听,他们的声音,或富有滋性,或爽朗清新,或浑厚低沉,像给文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天空飘荡,在山间流淌……
因为喜欢诵读,我认识了龚振国、欢灵儿,认识了欲语斜阑、澜漪、童话等等优秀的诵读人。他们投入作品中,融入了情感,然后声情并茂,用美妙的声音把这些平面的文字转换成了音乐美的动感艺术,犹如霓虹闪烁、万家灯火,相互辉映,流光溢彩。我与诵读者由此走进彼此的心里,听到了对方心灵的呼唤,成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遇见”。
诵读是语言文字的张力艺术,不同于单纯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声音结合画感、乐曲产生视觉、听觉的艺术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诵读,不同于读课文,不同于读没有温度的文字。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情感和意境,诵读时情感的脉络起伏自然要情由文生了,声音或湍急如鼓点,或轻缓如琴弦。激情的文章要有饱满的情感,舒缓的文章自是轻柔的缠绵,同是一篇,优秀的诵读者锦上添花,字正腔圆,自是基本功了。诵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揣摩内容,段句意境,选择音乐,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心血。
我喜欢柔软的声音,如优美的旋律在心间荡漾,那绵绵的、软软的、甜甜的声音,就像袅袅烟雾漫进心田;我喜欢坐在咖啡屋里,聆听美妙的文字,和着轻轻弹奏的音符飘然入耳,在有声的世界里遥望窗外的斜阳;我喜欢在广袤的大地聆听激情的朗诵燃烧胸膛,像火一样的生命谱上激越奋进的音符。
大年三十,紫衣女士推出贺岁诗:“人际间所有遇见,是在生活中的邂逅,没有早晚,没有长短,只有是否珍惜。”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一个疆土之北,一个川东偏南,在诸如董卿举办的“朗诵者”节目里,当我以听者身份知道台上诵读的正是我的某一篇作品时,不期而遇的正是我网络上的诵读者,那样的邂逅和意外,是最为温暖、最为长久的感念,因为这样的诵读就像美妙的音符,把我的文字植入了彼此的血脉和骨髓。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3
诵读之美的经典散文
20这个年,几个散文诗群里,文人诗人雀跃地发着本身写年的诗文,我却沉醉在全国“配音秀达人”小猫咪优美的诵读中不克不及自拔。日间听了晚上听,床上听了饭桌听,连小区的风里、公园的草里,都漫溢着诵读的声音。
最初诵读我文字的,是达州的诵读名人陈涌师长教师。他的声音雄浑高亢、豪情昂扬,我的散文《歌唱七月》,经由他的豪情朗诵,让我热血沸腾,魂魄涤荡,那声音如战鼓声声,豪放昂扬的气概,如万马奔驰,催人奋进。后来,我单位组织的“春到南岳.达州文艺家走基层活动”,他朗诵我的《南岳礼赞》,豪情彭湃,铿锵有力,当朗诵到“20两个穷苦村摘帽和700人口的脱贫义务,考量着每个干部的创业才能和义务担当”时,情感喷薄到了最岑岭,那雄浑饱满、高亢有力的声音,久久回旋着,震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瞬时的静寂之后,台下爆发了一阵长长的掌声。
《掉落约一场雪》的诵读,如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我。“配音秀达人”小猫咪的声音甜美而纯净,优柔而绸缪,让我这个原创作者的心跟着音符、跟着她的诵读而沉醉。数月后我又给《三江文学》发去了几篇散文,主编问有没有特别请求,我说就叫小猫咪诵读吧。播放出来,就是小猫咪的甜美声音,一字一句如一个个音符,优美悦耳动人。我溘然认为我的文字鲜活得闪烁着灵动的光来,似小提琴女在安静的山谷中弹奏,舒缓轻柔流动着。我负责看了小猫咪简介,才知她是三江文学散文诗刊的诵读团长,不仅爱好唱歌、书法、操琴等,还善于英语配音,作为女子会操琴绘画,素来被我崇拜。我深知如许的才学,须要用生平的勤奋和岁月的沉淀才能厚积薄发。人就是如许,生命越厚重,就越受人敬佩与尊敬。小猫咪的声音在耳旁,在心间,在风里,在年的鼓噪中漫溢着。为了不打搅家人,我把手机切近耳边听,跑到寂静的卫生间听,下楼去小区的偏静处听。如许的痴迷,大年夜大年夜概缘于对小猫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赏,缘于声音对文字作品的再造艺术的愉悦。
从此我就真正爱好上了诵读。我的文章被几家文学平台诵读着,像谱上了一曲曲轻灵潇洒、美好优美的音乐悦耳动人,他们的声音,或富有滋性,或开朗清爽,或憨厚低沉,像给文字插上了飞翔的同党,在天空飘荡,在山间流淌……
因为爱好诵读,我熟悉了龚振国、欢灵儿,熟悉了欲语斜阑、澜漪、童话等等优良的诵读人。他们投入作品中,融入了情感,然后声情并茂,用美好的声音把这些平面的文字转换成了音乐美的动感艺术,如同霓虹闪烁、万家灯火,互相辉映,流光溢彩。我与诵读者由此走进彼此的心里,听到了对方心灵的呼唤,成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碰见”。
诵读是措辞文字的张力艺术,不合于纯粹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声音结合画感、乐曲产生视觉、听觉的艺术美,不合体裁的文学作品决定着不合的措辞风格,如许的诵读,不合于读课文,不合于读没有温度的文字。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情感和意境,诵读时情感的脉络起伏天然要情由文生了,声音或湍急如鼓点,或轻缓如琴弦。豪情的文章要有饱满的情感,舒缓的文章自是轻柔的绸缪,同是一篇,优良的诵读者锦上添花,字正腔圆,自是根本功了。诵读是一项艰苦过细的工作,揣摩内容,段句意境,选择音乐,都须要付出艰辛的心血。
我爱好优柔的声音,如优美的旋律在心间涟漪,那绵绵的、软软的、甜甜的声音,就像袅袅烟雾漫进心坎;我爱好坐在咖啡屋里,聆听美好的文字,和着轻轻弹奏的音符飘然中听,在有声的世界里遥望窗外的夕阳;我爱好在广袤的大年夜大年夜地聆听豪情的朗诵燃烧胸膛,像火一样的生命谱上激越奋进的音符。
大年夜大年夜年三十,紫衣密斯推出贺岁诗:“人际间所有碰见,是在生活中的重逢,没有日夕,没有长短,只有是否珍爱。”我在想,假如有一天,一个疆土之北,一个川东偏南,在诸如董卿举办的“朗诵者”节目里,当我以听者身份知道台上诵读的恰是我的某一篇作品时,不期而遇的恰是我收集上的诵读者,那样的重逢和不测,是最为暖和、最为长久的感念,因为如许的诵读就像美好的音符,把我的文字植入了彼此的血脉和骨髓。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4
文言文诵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文言文内容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占一定的比重,这使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习文言的重要性以及文言教学的“两架马车”即诵读、积累两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语】:文言文 重要性 诵读 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一定的比重,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重视并熟练的掌握文言文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明确文言学习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如文言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与爱国之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高尚情操等对于当代的孩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初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心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独具民族审美特质的文言文,能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起那一份敏感 ——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指导文言教学中还要做到“两个重视”即重视诵读、积累,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两架马车”。
诵读和积累也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实际上,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 ,诵读并没有落到实处。
岂不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诵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词,由词而句,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第一步,亦是关键的一步。诵读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读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诵读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容易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诵读有助于形成语感。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
(二)、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指导
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进行指导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1、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学习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而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朗读文言文时,最应该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和词类活用。如:“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中的“骑”念jì,用作名词,意思是“一 人一马,骑马的人”,而读qí时是“两腿跨坐”的意思,是动词。
2、要能正确停顿,读准句读
古人在授书时,首先要“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礼记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就是通过断句来理解文章意思。古人把读准句读作为一门基础课,说明读准句读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点读”过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读准句读”是指句中的“点读”。
3、要重视理解感悟,读出正确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从小处讲,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从大处讲,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远意境这些因素都与语气密切相关。如《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读时却无单调重复之感。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明白此文中读“也”字的几种语气:有肯定,有陈述,有感叹,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皆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学生朗读时应深入体会作者心理, 明 确各段的感情基调。
4、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读,如《出师表》。还要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诵读与学生个别诵读的关系,齐声诵读声音亮、气势大,但也有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因此,要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可以默读,但尽量出声读,犹如古人的“吟诵”。教师应该范读,范读要读准字音,把握住声调、节奏,这样学生才会被感染,从而调动起诵读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现场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视屏,或课前先指导班级里诵读水平高的学 生准备诵读。诵读完毕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看到学生的进步,借此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有时亦可采取诵读比赛,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诵读水平,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要把“读、背、默”三者结合起来
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往往望而却步,可教学生采取苏轼的做法。先读熟,然后遮住每行的大部分文字,只留开头几个字,再背出后面的句子,这样由句至段再至篇,反复几次,便能背出整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能背不一定会默写,所以要提醒学生在读和背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那些会读会认不会写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解决反过来也会推进背诵的进程,两者相得益彰。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学生应要注意积累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之、乎、者、也等)。积累这些知识时,切忌死记硬背,必须于阅读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如何进行积 累教学,驾驶好这架马车呢?这里有一种做法:初一开学时,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作文言文的积累。先指导学生将本子里的东西有序存放,便于查找。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师要先做个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以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到初二时,可抄印一些课外文言文语段让学生阅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当然,教师一定要随时抽查,让学生逐步养成积累习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班级里每学期可定期举行“文言积累交流大赛”,比比谁积累的多,谁的更正确,这样,既可纠正一些文言文阅读学困生在积累时出现的谬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累兴趣。
总之,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架马车”必须要高度重视,只要做到了并驾齐驱,相信才能冲破障碍,取得战果。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5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朱自清先生对诵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诵。”
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
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篇16
语文素养提高手段之诵读积累论文
摘要:诵读经典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成长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标,从细节上内省。我们应致力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诵读;经典;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奠定了依据。只完成“教”的教学,不能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只教教材,只教知识,只教理解、分析,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烦琐的分析中淹没了情感体验,在孤独的传道中失去了自我。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自身素养提高得怎么样,能否将课堂上自己的所得应用到新文本的阅读中去,运用到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去,能否独立地提出一些问题,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达到乐读文,会交流,善交流,乐交流。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厚积薄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4.在交流中积累。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展开。
5.在运用中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积累得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