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一
桥的变化
1、在比较过去和现在各种桥的过程中,感受到桥在功用、大小、美观上的变化,体会桥的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引起幼儿关心城市变化的兴趣,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而感到高兴。
各种桥的图片
1、 都说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你们说说上海这座城市里什么在变?变得怎样了?
2、 你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
3、 小结:城市的变化让我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美好。
1、 老师也发现一样东西在变,它就是桥。上海的桥越来越多了,你知道的哪几座桥的名字?它是怎样的?
2、 出示现代的各种桥的图片,请幼儿指认杨浦大桥、南浦大桥。
(1) 你从哪儿看出是杨浦大桥、南浦大桥?
(2) 这两座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造成斜拉桥的样子?
(3) 这两座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南浦大桥的引桥要造成打圈的样子?
3、 你知道上海最新的一座桥叫什么?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 你知道过去的桥是怎样的呢?
5、 出示过去的桥的图片,比较现在和过去的桥。
(1) 现在的桥和过去的桥相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桥?为什么?
(2) 你觉得现代的桥哪里最漂亮了?
(3) 如果把现在的桥换成过去的桥可以吗?为什么?
小结:桥越变越漂亮、越变越牢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了。
1、你见过哪些特殊的桥?它特殊在哪?
2、小结:天桥让道路更加通畅了。
造桥
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手工,请你们试试来造一座桥,想想怎样造得更牢固。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二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计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脍炙人口(kuàizhì):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招徕:招揽。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í):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部分(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部分(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眠”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部分(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己的疑问?
[明确]: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别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己却未能做到感到很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明确]: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明确]: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乌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三
:
1、 能大胆尝试各种平衡器具的运动,发展平衡能力。
2、 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1、 平衡木、平衡台、竹梯、搓板等各种独木桥若干。
2、 各种积木、布包、沙包、塑料盆、桶等玩具分布在场地的周围。
3、 录音机、磁带、干毛巾(供幼儿擦汗用)
4、 场地布置
5、 小兔子头饰
(一).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自己小兔子的模仿动作。
(二).熟悉器材、探索玩法
1、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小兔子来玩"过小桥"的游戏,大家先来搭桥吧。教师带领幼儿将场边的器械搬到场中间搭成各种桥(允许按幼儿的意愿搭桥)。
2、 教师引导:场地上有各种小桥,大家选自己喜欢的小桥去走走玩玩,看谁走得又快又稳。
3、 幼儿分散活动,老师观察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走过平衡木,提醒幼儿找人空的小桥走,不要碰撞同伴。
(三).交流分享、重点练习
1、 请幼儿相互讲讲走了哪些小桥?用了哪些方法?怎样过小桥又稳又安全?
2、 请多名幼儿演示,大家评议。
3、 引出持物走独木桥方法
(1).教师引导:小兔子们,下面我们来做"过桥表演"的游戏好吗?过桥时你们可以拿场地边上的各种玩具做各种动作,看谁能勇敢地走过独木桥,能表演各种动作。
(2).教师做动作演示:一手侧平举一手扶着头顶上的塑料盆走过独木桥。
(3).幼儿分散、自由地选择辅助材料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走过独木桥。
(4).教师观察,及时发现大胆勇敢及动作方法多的幼儿。
(5).请幼儿轮流演示,师生评议。
(四).放松身体、整理收拾器材
1、 幼儿模仿小兔子吃青草,并适当休息、擦汗。
2、 表扬勇敢大胆、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
3、 师生共同收拾整理活动器具。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四
唱:《水乡外婆桥》
听:《欢乐歌》
:露一手
1、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外婆桥》。
2、认真聆听民乐合奏《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表演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3、能主动地参与“露一手”活动,准确地辨认参与“江南丝竹”演奏的各种民族乐器。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
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一课时
一、情景定向 导入学习
1、动一动
学生随着《水乡外婆桥》伴奏音乐,与教师一起律动进教室。
2、看一看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片,学生边听歌曲《太湖美》边看画面。
3、猜一猜
师:片中的画面你熟悉吗?
4、议一议
师:你能描述片中城市的风光特点吗?
师:诗人就曾这样赞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 感受体验 自主学习
1、学生跟着录音边哼歌曲旋律,边随老师律动,表现小船摇曳的动感,熟悉歌词、旋律。
师:江南好,江南美,江南水乡歌儿多。
播放歌曲录音作为范唱。
师:能说说此时水乡孩子的心情吗?
指导学生从歌词中找出表达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并有表情地读一读,感受歌词所描绘的美景。
师:让我们一起泛舟湖面,感受捕鱼网虾的快乐。
2、学唱歌曲
(1)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歌曲中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前后乐段不同的情绪。
(2)学生设计一个动作加在休止符处,表现水乡孩子细腻、含蓄、羞答答的形象。让学生在反复听赏、感受中,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歌曲。
(3)歌曲处理。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
3、歌表演。
结合歌曲,将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三、欣赏乐曲体验风格
师:在山清水秀的江南,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的丝竹音乐,它轻巧、明朗、欢快、活泼,表现了江南人民崇尚和乐的性格。
完整地播放民乐合奏《欢乐歌》。
师:你能用颜色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吗?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师:《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畅,由慢渐快,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面,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课件出示丝竹乐队演奏的场景
学生分“丝”与“竹”两组,边听乐曲,边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
1、结合“露一手”活动,分辨丝竹乐队中哪些是吹奏乐器组,哪些是拉弦乐器组,哪些是弹拨乐器组,哪些是打击乐器组。
2、将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由慢渐快,不断高涨的欢乐情绪。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3、师:水乡是美的,生长在水乡的儿童是幸福的。我们自己的家乡同样很美,相信大家一定会为自己家乡的美景感到自豪。建议大家课后去搜集歌颂自己家乡的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来尽情地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在《水乡外婆桥》的歌声中,学生愉快地走出教室。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五
1、初步尝试用半圆添加组合画小鸭。
2、大胆想象并添加图像,感受一个跟着一个大胆过桥的快乐情感。
经验准备:认识半圆形,认识鸭子的外形特征。
材料准备:幼儿操作的底板,彩色水笔,不同形态游泳的鸭子和走路的鸭子若干。
一、观察讨论:小鸭游泳。
1、(出示底板画面)小河里有谁?它们在于什么?
2、了解:鸭妈妈和小鸭住在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上,他们经常在河里游来游去好快乐。
3、(插入游泳的小鸭)听,小鸭快乐地说着好听的儿歌,我们来听听小鸭是怎么说的:“扁嘴巴、嘎嘎嘎,好像小船水上划。”
4、学一学小鸭唱的歌。
5、小鸭的哪里像小船?像小船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平平的背,弯弯的肚子,就是半圆形。(老师边描述边用手指比划出“平平平,弯弯弯”)
二、操作尝试:小鸭要过桥。
1、观察桥。
师:河上架起了一座桥,小鸭们在桥下看着,谁也不敢上桥去,妈妈鼓励他们说:“宝贝们,只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就一定能过桥。”
2、试画小鸭身体。
由一位幼儿尝试画小鸭半圆形的身体,大家提示:平平平、弯弯弯,小鸭的身体像小船。
师:谁做勇敢的小鸭来上桥?
3、教师完整添画。
教师按幼儿的提示,添加小鸭的其他部分。(教师快速补充完整小鸭的造型:伸长脖子抬起头,嘎嘎嘎向前走)
4、插入小鸭。
师:两只、三只小鸭跟着上了桥:观察分辨他们不同的特点。(发挥提供图片的示范作用)
三、幼儿创作:大家都来当小鸭,一起来过桥。
1、平平平、弯弯弯,好像小船水上划,画个半圆当小鸭的身体。
2、伸长脖子抬起头,嘎嘎嘎向前走。
3、一只跟着一只走,一起来过桥。
4、大家都来看小鸭过桥了。(天上小鸟飞来了,河里小鱼游来了)(只作为对个别较快幼儿的引导)
四、分享交流:快乐的小鸭。
1、把幼儿作品三幅一组进行展示,小鸭一只跟着一只上了桥。
2、把三幅图上的小鸭连起来,一起数一数几只小鸭在过桥?
3、我们也来学小鸭,一个跟着一个走,一二一二挥挥手(告别)。
“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中小鸭游泳最能够让小班孩子直接感受到春天来了。“学本领”又是小班的主题之一,该主题开展中有“动物过桥”的教学活动,其中“小鸭过桥摇摇摇”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欢!由此选择小鸭形象作为本次活动的创作主角,既是季节与“学本领”主题的相互融合,又是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
一、“小鸭过桥”前:为幼儿的创作搭建桥梁
活动目标之一“尝试用半圆添加表现小鸭的形象”,这就暗示我们“画半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画半圆,这是我们在活动前需要重点思考的。很刻板地示范半圆形的画法势必不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选择神态各异的绘本(罗伯特·麦格罗斯基:《让路给小鸭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鸭图片作为幼儿欣赏观察的对象,颜色单一、造型简易,有利于幼儿观察。再配上简单的儿歌,强化幼儿对半圆形特征的把握,也能够激发幼儿大胆创作添加的信心。“平平平、弯弯弯,伸长脖子抬起头,嘎嘎嘎向前走”这样一首形象生动的儿歌,就把整个小鸭的外形创作全部包含。有儿歌陪伴的创作是快乐的!
二、“小鸭过桥”进行中:情景中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活动开展中始终围绕“小鸭过桥”的情景加以引导,色括集体观察讨论、生生互动示范、个别指导以及分享交流各环节。因为鸭妈妈的鼓励,有了第一只勇敢的小鸭上了桥,紧接着更多的小鸭都来过桥,大家面前池塘中的小鸭们也都想过桥,幼儿做小鸭,先自己上了桥,还叫来了很多朋友一起来过桥。这样的情景过程让幼儿带着高涨的热情进行创作。
个别指导不能脱离创设好的情景。有幼儿创作出半圆形的图像就停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帮忙指导。此时老师用鸭妈妈的口吻说:“它太害怕了,连脖子脑袋都不敢伸出来,还是不能来过桥,要请你回家啦!”用这样盼隋景语言鼓励幼儿、暗示幼儿,才能让他们享受创作的过程。
分享交流要让情景延续。分享交流中把大桥拼成大桥,大家一起点数大桥上勇敢的小鸭,孩子们兴奋而激动着,迟迟没有丢弃“小鸭过桥”的情景。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是小鸭,跟着“鸭妈妈”(老师的角色)一个跟着一个、嘎嘎嘎地往回走。
这样的情景既是幼儿创作的动力,又是丰富幼儿画面的指挥棒。
三、“小鸭过桥”之后:我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欣赏图像的作用,才会有让人惊喜的创作
各种神态各异的鸭形象,不只是拿来“过场”,让教师的大画面完整美观。通过观察第二只鸭的“身体像不像小船”、观察第三只鸭“为什么要转头”、第四只鸭“是怎么上桥的”等,幼儿们关注到了鸭子的形态各异。因而,在之后幼儿的创作中就有抬头的、半抬头的、侧转头的等不同造型,这是充分发挥欣赏图像的价值带来的效应。
2、变幼儿的单独示范为集体互动的过程
这种互动的方式既凋动全场幼儿的兴趣,又强化其对儿歌的掌握,并能够感知“什么叫跟着儿歌创作”的真正意思。另外,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创作时的随恚性,同时他们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意味着即使有了儿歌,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因为语言的描述还是比较抽象的。只有通过目视看到演示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平平平、弯弯弯”到半圆形的具体过程。活动设计中让一名幼儿在前面演示,同时其余的幼儿集体说儿歌,这样每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有了这一个环节设置,幼儿在自主创作阶段就能够较自信地进行了。
3、分享交流选用的方式要提早告知幼儿,切勿临时变动
连成大桥后是比较哪座大桥上勇敢的小鸭多呢,还是只要点数感知创作的成就感,这需要在分享前统一。此次指导教师临时对三座大桥上的小鸭数量进行比较,这就让部分幼儿产生一种失落感,无法让创作时的情绪得到延续。若要选择比较,需在分享前交代清楚规则,幼儿有了心理准备也就不会感到很突然。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六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生动、极富韵味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文章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很成功,所以,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质培养和情感熏陶的经典题材,又是一篇学习表达方法的精彩范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4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幻灯片一组、动画一组。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要你以《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说)作者谈歌的《桥》又会写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桥》。板书: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自学生字,新词。
(三)朗读想象,感受洪水的凶猛与村民的恐慌
1 读1---6自然段,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指导学生朗读。
2让我们来看一看录像,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师:洪水来得突然,无情地吞没着整个村庄,在这个危急时刻,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逃生)
3课文中是怎样写村民们逃生的?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师: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惟一可以求生的桥)
过渡: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人们在慌乱的逃生,只有一个人是个例外,他就是——党支部书记 (板书:老支书)我们来看看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四) 品味语言,激情诵读,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1 请你继续往下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动作、外貌、语言、神态的句子,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2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四个句子:
⑴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一个“盯”字,你能懂老汉当时的心吗?“他像一座山。”你能体会到什么?
⑵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去读?
⑶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从这几个动词,你能体会到老汉内心的感受吗?
⑷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一“吼”一“推”应该怎样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4(出示课件 )让我们一起借助课文的叙述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这座让村民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桥?
看完后:你能用一个带有“桥”字的词语说说吗?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是啊,一个受人拥戴的老支书,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五)多元朗读,升华情感,表达情感
1 默读课文最后的4个自然段,想象一下,老太太可能会面对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心中的滋味。(预设:他们或为老汉和儿子的牺牲而悲痛,或为老太太的孤苦伶仃而伤心同情,或体验到这位共产党员牺牲的悲壮。)
2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⑴课文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师:祭奠的这一天,整个山村都在哭泣,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大片。他们有太多的话要说。
3 小练笔 出示幻灯片
(假如你是村民中幸存者中的一员,此时此刻,站在这位党支书与儿子的墓前,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要对这位党支部书记说,要对他的儿子说,想对这位老太太说。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
请把你写的话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
教师深情总结: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关头,这位老人,他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板书设计:
桥
老支书 生命桥
镇定 无私 舍己为人 党群桥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七
这个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以桥为题材的,但文体却不同。《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而《北京立交桥》则是一篇以写事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的通讯,属于记叙文。《吴门桥》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母亲架设的桥》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巴黎的桥》是一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军人记事的散文。这一单元一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对说明文和记叙文件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1.注音:弧形拱桥?河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张?
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
——“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形旁是“?,从“手”,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为“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1一2)
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
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
(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一)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二)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三)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四)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除练习中的句子,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
归纳:引用古籍—一“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同学讨论练习四,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八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九
自我园《竹鼓教学》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幼儿园竹鼓特色日凸益显,但是在日常的竹鼓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在探索。大班的孩子已能读懂常规的鼓点符号,但各符号的鼓击部位容易混淆,要求边看图谱边敲出鼓点节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存在。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帮助幼儿梳理竹鼓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方法,主要是提炼出三种类型的敲击部位,为第二环节的看鼓谱、学敲鼓打好基础,并在联系中迁移已有经验,逐步习得边看图谱边尝试演奏竹鼓。第三环节的集体演奏表现鼓点,让幼儿在与同伴保持和谐一致的要求下演奏,增强集体意识。第四环节是小结讲评,整理鼓棒,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
1.在听听、玩玩中,感受鼓声的节奏和强弱变化。
2.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看鼓谱敲出鼓点节奏。
3.在集体表演时,能与同伴保持和谐一致
每人手鼓棒、竹鼓、鼓点符号、童谣《外婆桥》节奏图谱。
(一)梳理竹鼓的基本知识。
师:前段时间,我们看了竹鼓表演,也在区域里玩过鼓,小朋友也学会了一些关于鼓的知识,今天季老师来敲一敲鼓点,请你们仔细的看,老师敲了鼓的哪些地方?
1.教师敲鼓点。老师敲了竹鼓的哪些地方?除了敲击竹鼓,还可以敲击什么?
2.教师提炼三种类型的敲击部位。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敲鼓的 部位,李老师把它分成三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三张归类)
(二)倾听教师示范在鼓的不同部位敲击,猜猜老师都敲了鼓的哪些地方?
(三)复习鼓点符号。
1.请小朋友看看,这个符号它应该在哪里?哪个地方才是它的家?(鼓点符号找家)
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个朋友(教师出示三个泡泡)这三个泡泡要来找鼓点符号做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鼓点符号(教师出示鼓点符号)这个鼓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2.辩听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发生的不同声音。
(一)学童谣
师:刚才老师敲的这段鼓点是余杭民间童谣《外婆桥》,现在请你们在来听一遍,等一下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念的这首童谣和我们平时念得童谣有什么不一样?是用什么方言来念的?
师:这是一首余杭民间童谣,刚才老师是用余杭方言来念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二)出示图谱,理解图谱并练习节奏。
1.分小节练习。
①出示图谱第一张。师:这张就是《外婆桥》的鼓点图谱,看着上面的鼓点符号你能敲吗?这个鼓点符号是上面意思?怎么敲?谁能试着看图敲一敲?
②逐句出示图谱,与幼儿分析敲击鼓的部位与节奏型。
2.幼儿自由练习。
3.整体练习。
刚才我们是一小节一小节的拍,现在能不能试着完整的看着图谱来敲一敲鼓点?
1.师幼集体练习,并进行关于节奏、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小结。
2.分角色练习。
独木桥教案 平直的梁桥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同学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掌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同学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分、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