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一
2、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3、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学校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4、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5、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6、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7、学案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我们备课,备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来喊,其实更主要的是备教材,课堂上老师是主人,学生得按着我们备课的路子走,但学案教学中,备学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要真正认真研究,事先估计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然,课堂的时间就不好把握。
困惑和设想:
1、小组学习中要用好小组长,现在班级都分了学习小组,小组是学习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小组长在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它的意义,一个好的组长能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所以,在选择小组长时一定要把好关。
2、老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是学生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也不管是否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等到每人讲完了,小组讨论也结束了。对学生讨论的了解可以采取个别了解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是不是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有没有从来不发言的同学,答案是讨论出来的,还是看资料书得来的等等,同时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
3、在学案中我们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路标,但这只是一堂课的地图,试着给学生一张初中阶段或某个年级知识的总地图,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看过魏书生画的语文知识树,印象特别深刻,很多学生你问他初中语文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他可能会说出几篇重点课文篇目,但语文到底要学什么,他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如果在初一我们就能让学生掌握一张初中语文知识的系统网络图,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的目的性就会更强一些,也更能抓住重点。让学生尝试着参与编写学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出试卷,或小组互相出试卷考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应该说是有帮助的。
4、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案教学模式。应该说初中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文科跟理科之间,内容的差异决定了授课方式的区别,不能追求模式上的一致。平时在跟语文老师谈起来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对当堂检测这个环节颇有微词,一节课时间本来就不多,去掉课前检测,学生自学,还要小组讨论,还要交流,一篇文章要深入探究下去,时间是很紧张的,如果还要安排上课堂检测,任务就很难完成,但很多时候,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环节上的完整,常常不得不硬生生地把一篇文章的小尾巴留下来,去做课堂过关题,割裂了知识的完整性。
5、高效率是以合理的时间安排为基础的。洋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并且不能到达。人的精神不能天天高度紧张,即使是老师也做不到,课堂应该追求高效率,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提高效率,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的高效率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老师的投入和调动,一个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老师们都知道,如果一天上到四五节课的话,是不可能去谈什么效率的,而从学生的角度说,也会感到厌倦。并且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太枯燥,特别是住校生,一天十几节课,不用说学习,就是光坐在那里一天下来也很难受,十几岁的孩子,他们面对的是这方四角的天空,和枯燥单调的生活,还要完成一摞摞的作业,我常常想,为什么不能让初一初二的低年级学生轻松点,少上点文化课,多给他们几节自习的时间呢?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二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就是一厢情愿地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面对着这种教学方式,梁集乡教委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针对实际,自上而下展开了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推出了导学案。它是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导学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导学案在我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我们现在所作的和它所发挥的作用还只是冰山一角。个人存在以下困惑: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如何找到导学案与教材衔接点、补充点,设计导学案。我的做法是吃透教材,分析学生,做到教材与学生想结合。
2、如何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过程相关要求组织教学。
3、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导学案进行管理培训?(尤其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如何管理导学案的问题)。我的做法是适时检查督促,保证导学案从书写、使用、保存等都尽可能达到其作用。发挥小组作用,对导学案进行定期评价。包括使用和管理两方面。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三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案的编制已经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教师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基本是以“自学—讨论—点拨——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
1、自学:学案设计有自学指导和自学检测,学生可以按学案要求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自学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的欲望。而在自学检测中,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也有了讨论解疑的需求,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优化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长一定是优秀的学生,有能力解疑解难,帮扶差生,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进入第三环节。
3、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
4、检测:一节课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认知,不断的进行练题实践,一节课学生自学、自练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组织题例加以检测,一方面可以摸清学生学习的实底。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对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解决,做到了心中有数。
反观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学生的学和练,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先由学生依学案要求自学。当学生个体自学出现困惑,由合作小组“兵教兵”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随机辅导,点拨引深。在练题实践中,学生是练一题知一类,练题得法,得法再练。课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以自已学习为主,合作讨论为辅;以练题得法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自我探索,自我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案的编写和操作要逐步趋于科学合理,需要脚踏实地探索研究。根据我们的实践,学案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案的编写设计要与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过程统一同步。
2、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否则课堂操作将很急促,降低实效性。
3、课堂上要把自做与讨论严格分开。先逼学生自做,产生困惑而后讨论。否则还没有自做就想依赖别人,降低学习效果。
4、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查阅。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查阅可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不查难以落实效果。
5、学案必须留存,装订成册,方便于学生的复习。
学案教学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学前的学案的准备必须充分。教师必须自做一次,掌握时间,总结解题的思路办法,以教师的亲身体验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学案教学偏于实在。教师要把情趣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争论,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三是学案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其他教学手段,而是避短扬长,比如:电教手段,我们老师自从改学案后就极少使用,这不是说学案教学就是用黑板展示,别无他法,我认为杜朗口之所以没有用电教手段是他们没有,不是不想用,几年后,他们经济条件好了,他们也会用。我们不要脱离实际生硬照搬,所有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绝对不能一刀切。
学案教学的理论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的实践运用,也充分证明了学案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我们的学案教学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改进,使学案教学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只有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创造,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获得终身可持性发展。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易懂的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五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那要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们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学生们积极踊跃。有的说:“我同意应该用‘换’字,因为我们平时不想看一个节目时,通常都是换频道选另外的节目的。”有的说:“我也同意,因为当时给奶奶看喜欢的频道,一转换就行了,根本不用先关掉。”有的说:“我认为用‘关’字比较好,因为在一节诗里同时出现两个‘换’字,读起来就没有这么好听。”(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的看法真不容易。)
有同学紧跟着说:“我反对,在这一小节之后的两个小节中都有‘换’字,所以我认为还是用‘换’字好”。
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尤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学竟说道:“正是因为后两节有‘换’字了,所以我认为在前面才应该用‘关’字。”听完学生的汇报,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几欲拍手叫好。
一个“关”字问题的提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情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也就是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是可取的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案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案编制反思篇六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高中生和老师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担负着重要的知识学习和传授的功能。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实现高中生的有秩序的知识学习,达成教师和高中生之间、高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效果和高中生学习在的实际状态,如何有效的开展好课堂教学,促进高中生的有效学习,是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必须要克服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桎梏,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化探究。调整教学目标为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并重,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中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成长。根据对这些不断地总结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和程序结构,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种课堂教学步骤和程序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最大的优化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步骤、程序结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大优化组合,为实现高中生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注意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更要重视高中生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环节必须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只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结构才是合理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的架构就是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已达到,更好地实现高中生高效学习的目的。同时,由于高中生的差异性,。
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要具有层次性,既要关注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大多数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高中生,遵循高中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实施教学。
实现高中生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转化,需要的是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更需要高中生的思维配合。所以,在教学中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实现高中生的思维和智慧转化,是高中数学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要做的是在兼顾高中生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的智慧成长。课堂教学中,要引导高中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施我们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合理设置数学练习,训练高中生对同一条件的敏感性,促使高中生思维联想,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另外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设置开放性试题,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发展、创造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案例:
1、给出本校近五届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的函数图像,初步为单调性的提出打下基础并鼓舞学生士气。
2、问: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运用成语,那么请大家列举出一些描述事物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波澜彼伏)问:请同学们选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些成语,用图象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函数单调性产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性的定义,为引出单调性的准确定义打好基础,有利于定义的自然生成。
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函数的单调性,让学生先学会从图象上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再学会用严格的定义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就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严谨性思维。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如: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学生对“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理解;重视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从形到数,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然后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以上是我在教育实习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