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物学科教学反思与总结(4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生物学科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内容多,知识点多,较抽象又重实验,所以课程往往显得很赶。又由于我在讲授新课时没有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常考点把握好,所以课堂有时显得松有时显得紧。尤其是后阶段准备期末考时,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复习时间,而且两课时的内容放到一节课来讲,教学就更显得没有艺术性,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
以下是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1.教师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讲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安排学生去寻找鼠妇等。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生物学科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公开课,通过听课学习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笔者认为“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放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放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观察、思考、想象、讨论和探索。当然,放要放的明白,即给定学生目标,让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完成学习目标。放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宏观调控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对放要全面构想,做到胸中有数。到一定的时候要能够收回来,就想放风筝一样,在一定的空间内,尽情放飞,但是不能走的失去方向。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放的过程渗透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学生充分的等待时间:新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开教学,开放教学,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要给学生两个充分的等待时间。一是充分的思维时间,要等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展开思维,得出结论才能进行下一步,决不能操之过急,以教师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新课程特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基于学生的批判思维,即“不畏师、不畏书”,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广泛的想象。
3.学法指导:一个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从更高的层次,多个角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联系教材的前后知识,既要联系到其他的学科,更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有关的热点话题。这样不但能很好的学好教材的内容,还能很好的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一种以教材为主并进行辐射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让评价走进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分成优良差的等级,而是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多元化,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评出学生的自信。
(二)收与放相比,是一个集中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通过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知识网络体系。收的过程主要强化知识目标的落实。对此,感触较深的是:
1.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灌输式或者说填鸭式,课堂上教师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可以说教师稳操胜券。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但是教师可能无法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互补回答,自我矫正。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甚至采用讲解的方法。
3.耐心的等待,根据学情,使师的调控,随堂的应变能力
1.教学评价的困惑
教学评价对新课改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它将引导教师的工作方向,然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迟迟没有出台,让老师想放又不敢放,未免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分分,学生的命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实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各学校关注的话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来源大部分仅仅限于“校图书馆”和“教师自己的藏书”。教师缺少对课程开发的指导以及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教师需要实实在在的、切实可行的文本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3.教师培训跟不上,专业能力缺失。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培训工作又跟不上。有时即使培训了,但是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时间不够,不能面向每个学生
4.教师的负担过重
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在各个学校搞的轰轰烈烈。其不知,有很多的教育科研,都是美丽的泡沫。现在的许多教育科研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有的是学校领导想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有的是教师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学校的每个教研组,甚至每个备课组都要申报自己的教研课题。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搞课程开发,又要搞教研,这对本已非常繁忙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早早出台有利激励教师工作的教学评价
2.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
3.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其他部门广泛联系,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
4.基础教育应以教学为主要任务,教师应善于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为了科研而进行科研
生物学科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
(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
1。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
(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
(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
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
(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
(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
(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
(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
(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
(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生物学科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语文教研组又一轮教研活动正在开展,教导处颜主任安排我上一堂语文试探课,想到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并选择了四年级第八册中一篇略读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作为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基本观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打算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我通过深钻教材,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激趣导入;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合作交流,深入理解;
第四、探究问题,拓展延伸;
第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自认为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发现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平等,因而无拘无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或小组成功时会无比喜悦,通过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学会了互相纠正、补充、帮助,学会了要互相合作,树立了小组的荣誉感,在知识、思想、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总之,优点无可非议。因此更希望这一亮点能在本次公开课中更完美的体现。熟悉教案后,我满怀信心,带着一份激情走进了课堂。
教学活动按照我的预设顺利的进行着。我在学生找出了”阅读提示”的几点要求后,就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前两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得非常默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高,课堂气氛之活跃,让我不禁暗自高兴。十五分钟后,按照我的设计进入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了每小组的学习内容:
a组学习“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
b组学习“进化鼠和百舌鸟的共栖”;
c组学习“鳄鱼和燕千鸟的共栖”。
我一声令下,顿时教室里人头攒动,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围坐一团,或读或写或议或评,好一派热闹场面。几分钟后,我叫孩子们回到座位。接下来以比赛的形式互问互答,汇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家都来当回老师,并给你权利,可指定谁回答你的问题,先请检查a组的情况!
语音刚落,哇!b组c组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一个男孩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我想请xx回答。请问,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共栖的?”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全体同学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精彩的回答,但并不如我所预料,他欲言又止,我鼓励他不要紧张,他终于开口却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课堂气氛骤然变得有些沉闷。我马上提醒,可以请求本组成员帮助。终于,在一个优生的帮助下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