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来源于(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仰的力量来源于篇一
通过收看《力量》、《信仰》影片,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事以及精神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群最普通不过的人,如果不是生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可能他们就会如“草芥”一般生长、枯萎、无声无息,不会给任何人留下什么长久的记忆。
但恰恰就是这一群人,一群当时社会的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却用他们最瘦的肩膀,扛起了那个苦难的世界,用他们那朴实而宽厚的胸怀呵护保护了我们党的有生力量。
红嫂、六姐妹等一批最普通而光辉的名字让我从深处去感受,那个岁月那群“最普通人的”内心及行为。
朴实,这应该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基层百姓的最真实写照,一代代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通过自己辛勤努力渴望明天生活会更好,与世无争且心怀美好。
坚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给这个国家的人民以苦难,也练就了他们隐忍坚韧的性格,让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得以繁衍生息。
信仰(任),也许你可能认为就是这么低层的一群人,他们为生存而挣扎,会有什么信仰?那你就错了,恰恰就是这群人,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他们信任共产党能够带给他们更加光明、温暖的明天。他们的这种信任,通过日积月累在内心深处就转变为了一种信仰。也
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根本就说不出来这种感情这种感受叫做“信仰”,他们会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能给我带来好日子”、“我愿意”,就是这朴实的话语道出的却是最真的信仰。
支前,救护伤员,抚养安置共产党人的子女,送自己的孩子入伍,加入这支队伍成为共产党人,甚至为了信仰献出宝贵的生命。
从以上的这些看出中国百姓的美好,是他们支持、支撑我党我们祖国走向胜利。建国六十年后,回过头来认真看看想想,他们生活的怎么样?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有什么诉求?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对他们有没有愧疚之心?
结合现在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发现我们为群众做的与他们曾经的付出差的太远。在我党“功成名就”之时,我们却忽略了,曾经用真情、用真心、用臂膀、用双手托起我们的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就是需要我们走近、走到群众中去的时候了。密切联系群众,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从现在开始做起。
信仰的力量来源于篇二
信仰的力量
——对世界性宗教本质的初探 摘要: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的宗教也在一刻不停的发展着。从原始社会的拜物教,到后来的世界性宗教,宗教隐藏在文明的背后,渐渐影响着世界的面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宗教依然存在着。了解宗教,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世界性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开始讨论,探讨世界性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并尝试总结出宗教的本质,从而树立起对宗教的客观认识,并对人类文明的演化有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信仰 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 起源 人性 启示
引言:曾仅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某些时候总是需要宗教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怀疑与思考。人为什么一定需要宗教呢?宗教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存在?宗教的本质是什么?想要弄清楚宗教的本质,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理清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并且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而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是基督教,因此以基督教为重点来讨论。
正文:
(一)世界性宗教的起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性宗教。世界性宗教,即超民族宗教,萌生于较晚期,为宗教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伴随着三大世界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出现,人与人之间破天荒第一次出现一种超越种族、语言、政治诸般关系的信仰关系。人们不分籍贯,不分语言,不分国籍,开始按信仰集结。然而世界性宗教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一定的规律在其中、。
佛教: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基督教:基督教于公元 1 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它原先是犹太教的一个宗 派,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思想,又逐渐吸收各种东方宗教神秘主义,特别是犹太教的“弥 赛亚”观念和庸俗化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宗教思想体系,并于公元 135 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新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从这些宗教的起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都有一位核心的伟大人物。历史学家已经证明了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
德的存在。虽然后人把他们神化了,但他们生前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为了解救粗与苦难之中的人们,他们继承前人的思想,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以此来解救世人。他们的一生都在宣自己的学说,耶稣为宣扬他的学说而殉道,释迦牟尼为传播佛教奔波劳碌了一生,默罕默德艰苦创教23年,过着一般人不能想象的生活,为理想战斗至死。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创立的宗教长盛不衰,而他们的思想也广为流传,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都具有文化的传承性。
基督教:关于基督教起源的问题,学术界素来有所谓“两希传统”之说,即希伯来传统与希腊传统。而希伯来传统就是指基督教的犹太教根源。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它的历史根基深深地至于犹太教之中,它在圣教历史以及部分法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与犹太教一脉相承。而作为它的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和唯灵主义却早在数百年前即已萌发于希腊民间流行的奥尔弗斯神秘祭,并在希腊唯心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壮大。
佛教:佛教是在对原始的婆罗门教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它曾在孔雀王朝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印度人信仰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借鉴犹太教于基督教的一些文化。
(3)都是在社会**时,人民深受苦难的时期形成。基督教形成时犹太人民正
受着罗马统治者的残忍统治,佛教形成时由于当时的种姓制度,印度国内阶级斗争尖锐,社会矛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伊斯兰教形成时,外族的不断入侵,社会矛盾尖锐。中国有一句古话,英雄出乱世。在那种**的时代里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这是一种需求,而宗教恰恰可以提供这种需求,于是总狡辩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起来。
(4)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有人曾问耶稣基督,律法中哪一条诫命最大。耶稣答:“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在此,耶稣基督把爱人如己提高到了与爱上帝几乎同等重要的程度,把它作为律法的总纲来加以谈论,从中足见基督教对人的重视和关爱。而佛教提倡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鼓励人们承受现实世界的苦难。伊斯兰教的许多教义信条均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
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宗教产生的历程,我对以上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宗教的产生是一个人在前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创造出一套理论价值体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传播开来,成为很多人的信仰的过程,这种信仰对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到这里,宗教的本质仿佛出来了,它是一种信仰。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教的解释是: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意识形态,即是一种观念的集合。而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也就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观念的集合,所以我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一种信仰。
(二)宗教信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那么人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映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一个孤单而渺小的群体。人从何而来,将要去向何方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恐惧,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能够引起人的恐惧。正如电影《2012》所描述的那样,人类总是担心这世界的灭亡。而宗教正是建立在人对未知的恐惧,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的基础之上。
(1)对未知的恐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科学探索着这个世界的规律。马克思告诉我们,规律是普遍的。然而是谁创造了这些规律呢?科学家告诉我们是大自然。那大自然是什么,它是怎么创造规律的呢?这恐怕无法回答。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只是在利用规律,而不是创造规律。人类是某种规律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知道规律是什么样的,但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样的。因此才会杜撰出一个上帝。
(2)对现实的恐惧。马斯洛指出,人类在满足生理需要后便需要满足安全需要。
人们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以感到世界是恒常有序的。在**的时代,人们无法从现实中获得安全需要,于是便从宗教中获得。
(3)对死亡的恐惧。无论哪种宗教都必须面对死亡的问题,基督教的灵肉二元
论以及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都是对死亡问题的解决。他们试图创造另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世界,天堂和极乐世界来解决人对死亡的恐惧。
总之,宗教的产生是人性的结果。
(三)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人似乎正处于信仰危机的时代,各种违法犯罪的事件不断冲击着道德的底线。食品安全,劳动安全,各种撞人事件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我们仿佛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了。我们的信仰陷入危机。
然而纵观世界,西方也出现过这样的信仰危机。例如宗教改革和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西方人信仰的冲击。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大脑。我们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和太多的诱惑。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普遍的良好的信仰便极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较辉煌的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有点深奥,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理解的。如果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通俗化,像简明的宗教教义一样普及,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过这些仍然不够。中国毕竟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危机与否定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我认为维护社会道德还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具体的说应该是经过扬弃了的传统文化。
总之,如果我们能吸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信仰,那么离中华民族复兴的日子就不远了。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林 《西方宗教文化》
[2]赵林 《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
[3]谢亚.托卡列夫《人类与宗教》
[4]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
[5]百度等网站
信仰的力量来源于篇三
《潜伏》中的经典语句很多,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一句:口中说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这是余则成、翠平、谢若林和晚秋聊天场景中的一句话。作者借晚秋之口批判了国民党官员的贪赃枉法,也赞扬了余则成的忠于信仰:“余先生是有信仰的人。”
是的,余则成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那种真真正正的热爱,不仅仅是热爱的信仰。还记得翠平推荐余则成入党的那一段,尽管条件艰苦,尽管不能有书面文件,但他们的决心与忠诚,那种要为祖国人民奋斗,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战斗,深深的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仰。
信仰的存在使得余则成有了山一般的信念,却又不失水的圆滑通融。共产主义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摆低姿态,以弱势人,甚至与保密局的人同流合污。余则成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楷模。潜伏一书,其实就是余则成的智慧人生。正是这样,在如同魔窟般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仍能混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余则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潜伏》反映了一个中心就是信念战胜一切,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但让人清楚的领会了这层意思。其实,《潜伏》充满了信仰的力量。因为有了信仰,左蓝可以告别相爱的人,战斗在自己的战线上;因为有了信仰,余则成可以在刀尖上度日,冷眼理智的对待办公室的敌人,而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孤独的时候,才看看照片里的她;因为有了信仰,翠平这朵生机盎然的野花,本可绽放在无边的天地间,却可以被拘束在那一亩三分地,像被放入到了精致的花瓶,但却努力适应了小心翼翼的生活;因为有信仰,秋掌柜临死不屈,可以毫无畏惧的咬断自己的舌头,令人在震撼中钦佩他的无畏;因为有了信仰,廖三民可以牺牲生命,那种随时做好为党牺牲的平静在余则成的心里惊起了滔天波涛。
在天津站的工作,一方面,余则成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涣散与腐败,如中统与军统的斗争,吴站长的贪婪;而另一方面,他进一步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与忠诚,联络站长为保秘密而咬舌自残带给他深深的震撼,而左蓝的牺牲更是给他带来了深深地悲愤。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冲击,碰撞,让他从理想主义中清醒过来。他开始清醒的意识到,如果依赖国民政府如此的领导,那中国的明天无法想象。在经历过种种之后,一个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在余则成心中成熟了,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只是在那样一个不太正式的场合下,可是,他的思想早已入党。信仰如星星之火,在相互的感染中成就了燎原之势。为了信仰,他们都做了殉道者。但他们的牺牲却不是无意义的,是不会被人遗忘的,因为现在的一切,都因有了他们。信仰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忠诚是他们的基本品格。我深深地被震撼了。
国民党800万大军被小米加步枪打倒了,不是别的,是其内部出了问题,他们的同志信仰是挂嘴上的,内心中有的是拜金、有的是拜官,奢靡成风、腐败成性,毫无信念可言,代表人物是吴敬中、陆桥山、李涯、谢若林。吴敬中大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谢若林交易情报,只为赚钱;有城府,有心计的陆大情报处处长成日一与他人互相拆台为业,殊不知有渔翁在一旁欣喜得利。水能够在山的脚下奔流入海,卷起千堆雪,无处不达。但如果没有山的阻拦,肆意狂奔的水只会带来双方的共同毁灭。这位前途无量的陆大处长最后被翠平的神枪了结的命运向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李涯曾经说过:“我运即国运,我干这一行不图立功受奖,我的理想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他虽然有着山一般的信念,能力强,势头劲,却一点也不懂得圆滑通融。一腔热血每每被浇得透心凉却还是矢志不渝,最后却丧命于自己的忠诚,不知他是死得其所还是死不瞑目。正是因为国民党内部失却了真诚的信仰,800万大军才片刻瓦解,蒋委员长隐居台湾。这也从反面阐述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应该感恩,我们应该尊重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应该敬仰那些如余则成、翠平、左蓝一样的无名英雄们。敬仰之余,我们更需要学习。信仰不专属于某个时代,和平年代同样需要信仰。但是这份信仰绝对不是物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信仰也应该相应的提升,如此,共产党员先进性才得以保持,个人发展才会和谐,社会发展才会和谐。
然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信仰什么?面对大家与小家、面对亲人和朋友,我们忠诚吗?在这个彻底物化了的社会,成也物,败也物,荣也物,辱也物,得也物,失也物,物质之外无归宿,利益之外无灵魂。如果厂商有点道德心,有点信仰,不那么利益至上,那么就不会有三聚氰胺事件,更不会有接续的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如果人们爱护点自然,不那么乱吃东西,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非典;如果官员
心存公仆意识,坚持共产主义信仰,那么就不会有陈希同、陈良宇、许宗衡等高官的纷纷落马,更不会有河南省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被抓的典型案例。他们都是“口中喊着主义,心中想着生意”,那种由信仰而产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几乎看不到了——对自己的忠诚。
我们应该反省: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我们没有了去感受那种
最淳朴,最真实,最坚实的精神寄托的能力。人是需要信仰的,尤其是现在的人。拾起心中的信仰吧,让这个世界多点爱,多点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