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学反思(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果教学反思篇一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接着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
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以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既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又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图画美。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把它看成一幅画,培养个性化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最后组词,把生字放在句子中认读,进一步巩固字的音形义,突破重点。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先以问题激发学生情感:你喜欢这首小诗吗?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自学,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读一读,议一议。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学小组以齐读方式展示自学成果,接着相互评议他们读得好在何处,(请优胜组介绍感情朗读的经验,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与总结),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给四川灾区的小伙伴画一所大大的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在温暖的大集体里健康成长、愉快学习。”“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谢超画一双好腿,让他快点回到班里和我们一起学习。”……学生稚嫩的语言中透着博大的爱。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如果教学反思篇二
《假如我会变》是人教版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习作要求写的是想象作文。该内容是在学习了本组课文神话和民间故事之后编排的,要求学生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20xx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根据编者意图、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 “ 假如我会变 ” 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童心,激发童趣
孩子天生爱幻想,如果让他们连续一周阅读神话、传说,让那些奇异,怪诞的故事和孩子们亲密接触,他们会像海绵似的将那些故事吸收到自己的大脑中,他们的童心被激活,童趣会自然的萌发出来。习作前的阅读教学,我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还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的神话与传说,在口语交际课上,安排了讲故事,评故事,改故事,创编故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想象。在习作指导的开始,以做脑力保健操的方式让学生任意说喜欢的事物。看似简单的游戏,但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想说得与众不同,说得新颖独特,就要看思路是否开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宏大的宇宙,走进微观世界,从古代走向现在,又冲向未来,现实的,虚拟的 …… 说得千姿百样,丰富多彩,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童趣被唤醒。
二 点燃想象之火,激发表达欲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创设情境,点燃每个学生的想象之火,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教师扮演 “ 三年级小学生 ” 这个新角色,来营造一种新角色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此时,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样子,也顺理成章,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这时,教师什么也不说,给一定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一个个仿佛还陶醉在想象中。然后让学生去说、去讲,他们的表达欲被尽情的释放出来了。
三、对 “ 自由表达 ” 和“写作方法”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 “ 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 ” ,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习作是很容易的,避免造成畏难心理。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学生他的 “ 口 ” 或 “ 手 ” 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的指导上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如何将作文的写法指导与自由表达统一起来,是习作指导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我设计一个“素材整理卡”,让学生把刚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并用一篇例文来说明构段方法,这样放低坡度,降低要求,让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他们也乐于接受。
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师语言不够简练,造成重复啰嗦,而且缺乏感染力;评价语言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三年级学生的课堂本该活泼生动,但教师激情引导不够,课堂气氛略显单调。总之,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习作课堂更是如此,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锤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努力让习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如果教学反思篇三
《假如》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以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动起来啦,整个课堂活起来啦,孩子们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如果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鼠、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的,所以我在本节课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三个小节感情的变化:第一小节,兴奋;第二小节,喜悦;第三小节,沉重。
2、背诵课文。
3、有关爱弱小群体,关爱环境的愿望,能展开想象说或仿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并把重点定位在:在品读中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流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课时,我设计了帮闯关游戏:第一关帮助小熊闯迷宫(复习生字词及短语);第二关听写词语(本课重点指导书写的三个词语)。运用了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本课的教学中能比较成功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边演边读或背。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在教研员蔡老师的指导意见下稍作改动:首先由教师指导学习第一小节,再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由选择喜欢的小节进行感情朗读。感情朗读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让学生真正感悟了内容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学生朗读前,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熏陶,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采取学生领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全班齐读——教师小节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在本节课朗读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朗读示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示范者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关键要选好示范对象。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特别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要给……当然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想想身边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和事,紧接着问:你最想帮助谁?学生都非常踊跃发言。个别学生的发言还特别精彩:我要给我婆婆画一双好腿,让她能天天送我上学;我要给山区的小朋友画一间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也能上学读书;我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画一只烤鸭,让她吃得饱饱的,不再在寒冷的冬天受冷挨饿……听到学生的这些回答,我特别感动。让我特别高兴的还有,一位可爱的学生:一下课就悄悄地跑到我身边告诉我:“老师,我预习时读这篇课文时感到心里不舒服,但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好高兴哦!”她那么简单而纯真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愿望写在练习纸上,从而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非常自然地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苦苦等待的时候,那时你会想些什么?结果孩子们的回答几乎上全是希望妈妈早点回来给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给的问题目的性不强,学生毫不犹豫作出了回答。假如把问题换一种说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在朗读教学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言,也许有些问题太罗嗦,使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有个别学生开小差的现象。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如果教学反思篇五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应该遵守这一原则。上周的一节组内研究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略读课文要放手。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3、谈对灰尘的感受。
4、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阅读提示。
2、指名说出阅读要求。
3、指名说通过阅读提示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出示阅读建议:
⑴ 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⑵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四、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3、教师补充《丑石》,再次点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然而,课堂上我却将有些环节颠倒了,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小组交流方法指导不到位,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如果教学反思篇六
《假如》这首诗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两方面:
一、故事引入,朗读感悟。
我在教学伊始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枝,该多么好啊。同学们你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中小朋友想要一枝神笔干什么?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可高了!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孩子们好好朗读,感悟语言。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自己琢磨诗歌的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再指名读一读,再评议、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步我充分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体会。当孩子们体会有困难时我才加以指导。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孩子们都知道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可是孩子们体会不到。我此时用无限温柔、怜爱的语气朗读。我一边朗读一边用手抚摩孩子们的头。孩子们听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多读,让孩子们悟其它几节诗歌的情感。对于第三小节,孩子们都能体会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对于读的好的孩子我让他们上台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一双双高高举起。上台朗读举行了一轮又一轮,每个孩子都上台了。他们读得声情并茂。
二、展开想象,大胆仿写
孩子们已经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我顺势利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那么高。“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苦的山村孩子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赵老师画一个改作业的机器人,让老师不再那么辛苦。”“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苦的人画好多的金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人们画一双翅膀,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艘宇宙飞船,让我们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学我真正感受到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那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教学反思篇七
在这节指导作文课当中,存在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开头时,没有像学生说明写的是作文的开头。另外,在评价作文时,只是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这就不能直面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修改作文,借助投影机投影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修改作
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在这节课当中,我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使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变”来实现他们的梦想或者心愿。
回想这节课,有几个地方需要反思:
一、第一环节是以孙悟空的变进行导入,凭着孙悟空在学生脑海中的鲜明形象,孙悟空那出神入化的72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想变的欲望。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愿也来变一变,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二、对于农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佳作对他们并不容易。因此,指导他们写好文章的开头尤为重要。我出示例文中的开头,指导学生明确作文的开头要说清楚两个方面,()一是“想变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变?”也就是说要变的原因。当给学生说明之后,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写,而是先让同学按要求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写开头的方法,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在这节指导作文课当中,存在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开头时,没有像学生说明写的是作文的开头。另外,在评价作文时,只是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这就不能直面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修改作文,借助投影机投影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修改作文了。最后,板书的设计不太完善,应加上变的内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在这节作文课当中,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也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下一节作文课当中,我会更加下更大的功夫,力求让作文课上得更加的生动、有活力。机械功教学反思会计教学反思会动的玩具教学反思
如果教学反思篇八
我们常常因为寂寞,所以需要朋友,因为寒冷,所以需要温暖,因为梦想,所以需要追求,一缕温暖的阳光,一个充满关爱的微笑,一次真心的拥抱,或许会给迷途中的人无穷的力量,给走在痛苦边缘的人无穷的安慰,给一个远方的朋友永恒的回忆……沙漠里的绿洲就是这样找到的,生活的希望就是这样点燃的。
读一读史铁生,大难之中,始终安静地微笑,对世界,对自然,对一草一木,一饭一粥都充满善意和爱。再读一读《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针对第一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认真反思,作了修改。我想第一课时安排识字学词和根据学生选择学习两段话。第二课时,我的预设是学习所剩段落,然后依托教材写话,让学生写一写他们内心的心愿。反思第二次教学,我又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
原先在识字环节中,没有关注识字的质量,没有关注识字的情感与方法,于是,第二次的设计,我尝试了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来学习生字。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往往是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范读,再是强调难读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读一读。虽然井然有序,但是一切都是跟着老师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本着自主开放的理念,在本堂课设计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生字,遇到难学的,让他请教同桌,既体现了自主性学习,又营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是,不一定所有的问题同桌都能帮助解决,于是最后,让生提出经过同桌合作学习还没有解决的生字,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就能在交流中更好地学习与巩固。同时,我也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时安排学生规范写字。
1、图文相融,进行语言渲染。
如小树一段,学生一看见风中的小树图片,顿生爱怜之意,看到小树在风中叶子都落了,腰都弯了,孩子们也为之难过,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如:听,北风呼呼地吹来了,它吹走了你的小帽,吹走了你的手套,把你的小脸都冻红了,你一个人走在冰冷的雪地里,会怎么样?孩子们有的抱紧身子说,冻死了,冻死了。有的嘴里发出咝咝咝哎呀呀的声音,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冰雪中的小树,有了这种情境体验,为下一步的朗读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重视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
例西西这一段话,光看着图片或许体会西西那份心灵的痛苦与无奈还并不深入,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当你生病了在家养病时的感受、心情。学生有的说一个人在家,很难过,也很寂寞,想回到学校中来。有的说特别想同学,想老师,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激发,学生对西西长久以来的苦闷和渴望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我并不戛然而止,而是层层深入,当我们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在操场,在田野尽情奔跑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欢唱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一起努力劳动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西西只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西西内心的痛苦学生体会得更深了。看到西西这样痛苦,善良的孩子就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他快乐一些,小作者是用神笔帮助了他,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同学们也说了很多,有孩子说,我给他唱支歌。有孩子说,我把我的书借给他看。也有孩子说,我们可以常去看他,还可以带他出去走走。从这里,可以充分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3、整体朗读与分支朗读相结合。
这是一首儿童诗,有诗的韵味,所以,首先设计孩子整体感知,整体朗读,在读流利读正确的基础上,再重视指导学生把句子读好,例:西西这一段,整体感知后,我层层深入,通过语言渲染和情境创设,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读“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小树与飞燕。”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西西内心的苦闷和渴望。分支读不是说把句子独立,是为了下一步能把整段话读好。同时在朗读中,指导与评价相结合,让学生都有机会读,能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摸索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识字教学中,因为我是第一年教低段,所以,范写生字的时候,笔顺的术语我没有重视。另外在分支朗读与整体朗读中,孩子分支朗读读得不错,但到整体朗读中还很欠缺,反思以后,知道这和我带有方向性的指令有着密切关系,我没有细细揣摩过这样一句导语 “请你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其实,在每一段话中,感情的变化和起伏是非常大的,有着大喜大悲。所以,当孩子依照我的指令读的时候,感情的变化出不来。如果改用“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或许会更好些。
通过两次设计,两次实践,两次反思,使我明白,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所组成,并由这点点滴滴的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细节是可以设计的,应该珍视的,也需要开掘的。教学的路上,行者无疆。
如果教学反思篇九
《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以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失去双腿的西西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和体会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可怜、痛苦的西西和快乐跳绳、踢毽子的孩子们置于同一画面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进行想象“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西西上下楼梯比较不方便。”有的说:“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没得跑。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层,更深刻地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意义和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如果教学反思篇十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