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字(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一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来源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网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读后感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在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杀”这个概念。这个需要特别讲一下,因为涉及到这个的次数较少。根据数据统计,在自杀的事件被新闻报道之后,事故(包括自杀)的发生概率也随着上升了,这说明死亡事件出现之后,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杀害他们生命的人觉得自己的想法突然变得合理起来了。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的,我也不是第一个,我杀了自己或者杀了别人应该也是合理的,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呢。所以新闻报道了这样的事件之后,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领事馆告知广大游客短时间不要去有飞机失事航班的国家是有理由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二
回顾【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把“影响力”描述为对生活和工作上的一把利器,使其可以勇敢,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挑战。我总结出“影响力”的以下几点特征:
1、互惠互利
2、承诺和一致
3、社会认同
4、喜好
5、权威
6、稀缺
以上的6把利器,都在各自充分的解释了什么是“影响力”,当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地使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的原理时,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的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力。更多时候,学会对生活,对工作说“yes”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对其中的“互惠互利”和“承诺和一致”在工作上有深刻的体会,在读完本书后,我晓得了,一些vip客户的产生,不是偶然,是我无意识中运用了这两种“影响力”武器,跟这些客户达成的一种合作默契。
首先。“互惠互利”原则,在最初和客户拜访时。都是低效率和不理想的,但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小礼品拜访后(俗称礼多人不怪)。客户在无形中,渐渐接受了我,也愿意和我聊天,主动了解我的生活和销售的产品情况,并在近期尝试着使用我的产品。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接着我运用了“承诺和一致”的原则,借与客户聊天的机会,跟客户达成优先支持我的产品的承诺,让客户了解到产品的优势,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其原则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隔三差五的间隔拜访,让客户意识到自己所承诺的立场,以此来达到一个客户使用产品上量的目的。
通过此书,也自身意识到,如果仅靠以上两点原则来与客户沟通还是不够的。如“社会认同”原则,也是相当重要的,让客户能真正认可,以及客户身边的同事,对产品的一致认同,才能让产品在客户的心中,留存的更久,更长远。
在得到客户认同的同时,我相信“喜好”就自然而然的来了,我觉得他们俩是共生的,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客户名会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或建议。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本书,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尽可能简单的分析,让我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很好的寻找成功的捷径,少走弯路。也能让自己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上带来的各种挑战。根据“稀缺”原则,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的行动力。我的行动力来源于“穷”,每天都在把票子不断花出去,所以要更加努力的把票子已数倍的形式再赚回来。
自己以前也是学习营销方面的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啦。《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公司让我们读这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在没看《影响力》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响力的见解很简单。以为就是个人魅力。我在做业务的时候也大都靠着个人魅力去做一些事情,但真正读完这本书,我对影响力有了新的认识,自己也是在读书中总结了六条:
第一条:互惠原则,这也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原则,以前不了解其中为什么这么做,后来才明白,每次拜访客户带点小礼品去拜访的成功率要远远大于不带小礼品的时候。
第二条:承诺和一致原则,这也是作为销售脸上必须要有的牌子,作为一名销售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不按原则去办事情会让自己自食其果。
第三条:社区认同原则,对于那些心里摇摆不定的客户我们通过身边人去影响他,是不是更加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第四条:喜好原则,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我们会装作和客户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会从各种角度客户的喜好。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五条:权威原则,人们潜意识里会服从权威,而且其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做好某领域的权威,在覆盖下面县市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利用权威宣传我们。
第六条:稀缺原则,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于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活动机会难得,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进行上量。
这本书里好多的原则也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应用,只是没有像作者那样总结归纳。读起来不是很费力,颇为享受。望公司继续推荐好书。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三
在谈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刚工作半年的神奇经历。承蒙学校及领导的厚爱,我在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接到了一年级一班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项任务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也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我团团围住,让我动弹不得。另一方面,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合,我和所教信息学科四五年级的孩子们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师亦友,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在阅读《影响力》之前,我没有用心去思考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依着自己的性子,亦或是凭借对孩子们好的一颗本心出发。而现在的我明白了,这是自己在影响力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并做下来的成果。
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诺和一致。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孩子们来到学校第一次见到老师,第一个选择是信任自己的老师。
在这一个方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轩这个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由于当时还有其他孩子在,我觉得他的问题不那么着急,便敷衍的说老师等会再帮你解决。多次求助无果后,他不再来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这件事的,是好几天后发生在晟轩身上的事。当时,由于孩子间发生了口角,昇轩和高年级的孩子打了起来。事后我问道,“晟轩,老师平时怎么教你的,遇到问题第一件事能不能动手。”
晟轩自知理亏,低下头说:“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师。”而后,我听到他不经意间说道:“但是上次老师也没帮我解决,是我自己想办法的呢!”
听完这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经意的随口一句承诺,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之后我一方面批评了他随意动手打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决力所能及问题的行为,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并以情感人,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一个我想提到的是,社会认同这个因素。对于孩子们而已,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要学会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善于运用榜样的模范作用。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互相的影响力。还记得在我接过班级一个月后。不少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孩子在有和没有老师在教室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经验丰富的黄主任之后,她给我的回答是——班级缺少能站出来的领头人,没有学生榜样。
我不禁回头反思这一个月以来,我处处亲力亲为,反而让他们过于依赖老师,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对孩子们性格的初步了解,我把全部55个孩子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家评等多种维度的相互认可,组与组间、孩子与孩子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班内风气也越变越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见《影响力》,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总结。我也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能让我和同行们、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自己“新师”乍到的两个小感悟。最后,我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结——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四
由于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读了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影响力》,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这本书主要分析了心理学原理在社会营销活动和社会事件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作者通过很多例子将原理阐述得清晰易懂,书中提出的现象和观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我产生很多共鸣。
作者先介绍了影响力的武器,之后揭示了六种顺从策略,即: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稀缺原理,下面就这六个原理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作者在书中举了墨西哥与克利须那协会“先施恩再乞讨”的例子,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微信群里帮填问卷可以领红包的现象。问题是:是什么让我们愿意牺牲宝贵的时间而只是因为区区几分钱的红包呢?
其实我们无形中陷入了对方给我们的一个看似“恩惠”的圈套里,它利用我们内心的负债感“迫使”我们主动花时间填完问卷,让我们以“涌泉”来回报对方开始给予的“滴水”。书中将互惠原理总结为:给予,索取,再索取。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肯定是基于礼尚往来,双方都能够从这段关系当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个人认为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互惠原理可谓是所向披靡。因为互惠原理允许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人靠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在描述人类文化围绕赠礼过程产生的社会压力时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由此可见,互惠原理很容易遭到利用,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毕竟,亏欠感让人觉得并不舒服,并且人们都不愿被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
当今社会我们都要在“互惠原理”下生活,按原则办事,以善意回报善意。但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对于别人强加过来的恩惠,超出原则底线的要坚决抵制,正如作者建议,一旦我们确定最初的恩惠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另有所图,就是一个顺从的伎俩,那么我们也不必受它影响,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它利用的武器便是: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坚信自己做得选择没错。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引力量,它经常令我们做出明显有违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在我们的文化里,言行高度一致展现了一个人个性坚强、稳定和诚实的优秀特质。因此,许多营销高手就会利用这些引我们入“歧途”。书中举了冥想术的例子,很明显是骗人的把戏,却有人愿意追随,其实是他们在付出金钱的那一刻便做出承诺,愿意相信这件事,之后也就矢志不渝地追随了。
我们可以看到,承诺在这一过程中是关键,它相当于播放键,激活了难以抵挡的一致性磁带。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谨慎小心,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前。尤其是你在众目睽睽下选择了一种立场,你便不得不去努力维持,显得前后一致。
美剧中经常会有“罐头笑声”,很多人都非常讨厌,但电视台高级主管却十分喜欢,因为实验发现用“罐头笑声”会让观众在看到滑稽节目时笑得更久更频繁,尤其对“糟糕的笑话”最为有效。这便是另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在起作用:社会认同原理。通俗一点就是“别人都在做的事前肯定错不了”,它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
人们对社会认同的方式完全是无意识、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以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书中展示了“看客袖手旁观”的经典例子,与国内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情景是类似的。在人们自己不确定或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最有可能等待看别人怎么做,也就形成了:我们和大多目击者一样,因等待其他人采取行动而显得“冷漠”。所以当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情况,最好指定一个人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帮助。
反过来,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时,我们需要谨慎判断情况,若明确是自己有责任插手的紧急事件,应义不容辞提供帮助。我们生活在群体中,而群体通常是“无意识”的,个体很容易被引诱,放弃了自主的思考投身于领袖思想的怀抱里,人云亦云。因此,我们在群体中要有意识地减少由于社会认同造成的影响,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保持警惕。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所以我们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或喜欢的人的要求。相似性、接触与合作、条件反射和关联都能增强我们对某种事物或人的喜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制造商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与当前的文化热潮、与流行艺人联系起来。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将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这是作者提出的拒绝方法。将交易与交易者区分开来,防御感性偏见对我们理性决策造成的影响。
书中开篇举了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我在阅读完之后感到十分心寒。受试者面对权威还是选择将电压加到最大,尽管他们内心是惶恐的,但仍不敌权威的压力。惊人的实验结果强有力证明了:人们对权威根深蒂固的责任心在很多情况下使我们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选择不假思索地服从。
尽管服从权威大多数能做出适当行为,但盲目服从产生的例外情况也不在少数。避免受到权威地位的误导,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发问: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些权威及资格是否与眼前的问题相关?最近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单从权威角度看,年幼的孩子们受到来自老师的权威压力下,加之缺乏相关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酿成悲剧。因此,拒绝权威下的顺从,除了对权威资格的质疑,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的了解。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很多企业就是利用所谓“限量版”、“饥饿营销”的方式吸引大众,营造一种产品稀缺而珍贵的现象。
总体来看书中列举的六种顺从策略,本质上都利用了人们懒惰、走捷径、贪婪、无知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些糟糕的特质证明了人类的进化——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活下去。《影响力》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辨清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个人觉得,作者提供的几种方法还可以教人自布陷阱。当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顺从技巧,既可为善也可作恶,关键在于使用人的动机。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五
《影响力》里介绍的第二个原理是:承诺和一致,意思是我们都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的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前后一致,而认为做不到前后一致的人是混乱的、不道德的、智力缺乏的、不能坚持的......
在“承诺和一致”的影响下,我们甚至会做出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来:在一场偷盗实验中,研究者的同事在海滩上随机找路人作为实验对象,把海滩浴巾铺在实验对象旁边,并在浴巾上躺下,还随身携带着收音机。随后自己朝海滩走去并把收音机留在原地。几分钟后,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过来假装要偷走收音机,而20个实验对象中会站出来阻止小偷的只有4个人。可是如果研究者在动身前往海滩前对实验对象说一句:注意一下我的东西,则会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实验对象从4人增加到了19人。
承诺和一致原理的惯常使用方法是,先让对方做出一个与你想达到的目标相吻合的,但是远比你的目标更微小、更容易达到的承诺,并且这个承诺最好是公开的、书面的。这就给对方贴上了一个标签,或者俗称戴上了一个高帽子,而后再提出自己真的的要求,这时对方为了维护自己之前树立的形象,就会答应你的要求。
比如为了让市民参加公益活动,在招募期前一周先做个单纯的“市场调查”,只是市民如果有时间,你会不会参加公益活动。因为这只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不需要付诸行动,一般人都会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回答:我愿意。此时,他其实已经做了一个承诺。而如果你再夸他一句:你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效果会更好。而后在一个星期后,是真正的招募时间,再向他提出具体的公益活动要求,他为了维护自己原先树立的形象,往往过答应你的要求。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应用:你想要一个人怎么表现,你就怎么夸他。这同样能起到一定的“承诺-一致”效用。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六
如何利用影响力武装自己?
我们日常会通过机械记忆、后天培养潜意识或思维习惯的方式,养成一种自动化模式的行为。就好比,我们思维+行为已经录制了好几盘磁带,特定的环境与影响下会自动按下“播放键”。
充斥我们生活里的事物会更加复杂、变数更大,我们必然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捷径应对、解决它们。因为这样模式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很多的时候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利用我们这样的方式,通过各种技巧引导、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思想。
本书,通过以下7个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创造出影响力,也诠释了人性的弱点。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
它会影响我们对前后两件事情之间的差异的判断。
简单地说,如果两件东西很不一样,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实际的更大。(先看贵的,再看便宜的;先看差的,再看好的)。
给予、索取、再索取!说白了就是先给你一些小的好处之后,再向你不断压榨与索取。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为小恩惠会让内心产生:还债感、义务感、甚至是亏欠感!
例如:商场免费试吃,试用一旦体验了很难拒绝去购买。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么就置之不理。
所以,成年人要懂得:接受与拒绝(拿起与放下)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除非这个人原本就是骗子)。
一旦做出选择之后,我们一次次的骗自己坚持自己做的没错。
因为承诺操纵了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一旦做出承诺,形象就有了来自2方面的压力:①自我形象与行为一致性②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力,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所以: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返回要容易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不确定因素:一般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和含糊不清楚、意外性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例如:城市中老太太摔倒,旁观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当然这个扶老太太的案例,放到了农村又截然不同,农村相识的亲邻必定会出手帮助。
因为城市和农村是有区别的城市:混乱、人口众多、相识度低;农村:简单、人口稀少、相识度高。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我们会根据他人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所以: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
影响人喜好的因素:外表、相似性、恭维话术、熟悉感。
长得好看的人明显占有极大的社会优势。他们更招人喜欢,更有说服力,更频繁得到帮助。每当我买衣服或鞋的时候,导购都会夸:我穿这个好看、漂亮、合适的时候,往往我都招架不住付了账单。
所以:一旦有人利用喜好推销,我们需把注意力放到效果上。
权威始终会给人高压的感觉,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我们对权威人物下意识反应有一点很重要特性:一旦处于“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拿出权威象征的符号就能将我们降服。
头衔、衣着、身份标志,这些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人他人行为。
比如:知道对方是教授,或者某个领域的kol,我们自然会放弃思考。
所以:教化下的敬重,导致我们会跟着权威走,要懂得理性思考。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就像“抢购”。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有时候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自动反应: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利用快捷响应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可以肯定,别人对我们耍这类手腕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快。比如:利用社会认同,我们需要把认知精力节省下来,去应对生活里铺天盖地的其他信息,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影响力》应该是一本讲述人性的弱点的书: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顺从、妥协和认同。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迷信权威?该如何具备一些理性的知识,防范落入不良企图的圈套中。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七
4月份,因工作原因,我从合肥来到北京。公司在朝阳区一处非常有名的写字楼里。在外人看来,能在这座楼里工作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一天中午,我照例下去吃饭。我有个习惯,就是吃饭后喜欢在附近逛上半个小时,以缓解工作中带来的疲劳。就在我刚要回去时,忽然看见马路边围了一群人。因为好奇,我便信步走了过去。
原来,这是一对在乞讨在乞丐。说到乞丐,大家并不陌生。由于乞丐实在太多,即使在大城市也是一样,以致大多数人对乞丐乞讨的现象都不以为奇。这不是因为同情心的消失,而是因为这世界上乞丐太多了,我们大家根本无从分辨是真是假。即使是真正的乞讨,我们大家也不会轻易施舍给他们一分钱。
然而眼前的这对乞讨者却并不一样。他们没有人们印象中的破烂衣裳和不停哀求的眼神以博得你的同情。相反,他们的穿着非常体面。这是一对夫妻,外带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孩子。当时的北京天气还有点儿凉,男的戴着眼镜,身着黑色风衣,蹲在地上,愁眉苦脸。胡子虽然没有刮,但可以看得出来,一定是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的人。女的也挨着丈夫蹲在地上人,穿着高跟鞋,昵子上衣,怀里抱着孩子。大概是因为面子的原因,她的脸一直埋在孩子的衣服里。他们的面前放着一张纸,大意是说他们是从外地来北京旅游,一时不甚钱财被小偷偷走,只求好心人帮忙资助一下,给孩子买点吃的。
旁边围观了十几个人,看此情形,大多数都解囊相助,其中多数是十元、二十元的面额,五元以下的已经很少。由于当时刚到北京,刚从大学校园出来,工资也低得可怜,但同为外地人,我也感同身受,于是不由心生同情之心。但是一摸口袋,只剩一张一百元的整钞,我自己还要生存,还不能给他这么多,于是便回公司找一同来北京的同事帮忙借点零钱。
和同事一说在楼下见到的事情,他毫不犹豫便答应陪我一起下楼亲自去看看。但是当我们大家再次回到刚才的地方时,他们已经不见了。问了一旁卖水果的师傅,才知道被物业公司的保安带走了。我们大家不禁同时埋怨保安的不尽人情,也为自己没能帮助他们而感到深深悔恨。
在别人有困难之时却未能伸手帮助他们,我感到良心上受到了极大的遣责。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藏了很久,才稍稍平息下来。
半年之后,也就是20xx年的10月份,我因为工作原因,要到河南某地出差。事情办完之后,由于时间还早,便随便在街上逛逛,顺便也了解一下这里的市场情况。就在我经过某大型超市的旁边时,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映入了我的眼帘:一对夫妻蹲在地上乞讨,男的戴着眼镜,女的怀里抱着个孩子,头埋在衣服里。面前放着一张纸,大意是他们是从外地来此处旅游,路上钱包被偷,请好心人行行好,给孩子买点吃的。同样有很多善良的人给了他们资助,其中不乏大面额的钞票。
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面前的这两个人。不错,正是半年前我在公司楼下遇见的那两个人。当时还真的以为他们被偷了,以致因为没能帮助他们而内疚了很长一阵子。但是现在看来,他们的的确确是骗子。
我当时觉得很气愤,想当场揭穿他们的骗局。但是我没有。我想,即使现在揭穿了他们,我们大家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其他更为高明的骗子,难道此时揭穿了他们的骗局,就能保证我们大家以后就永远不上当受骗了吗?所以,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受骗。知道了这一点,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大家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再受骗。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影响力》,才彻底明白其中的奥秘。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大家作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就是——权威。是它在支配着我们大家在这样高明的行骗者面前做出错误的决定。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在某一公共场合,一个衣着平平、没有任何出众相貌的小贩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说纳斯达克的某支股票价格会在一个月内翻一番,我们大家可以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准确地说是在心中——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信赖的地方,因此人们不会相信他的“谎言”,即使他说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威严、戴着眼镜的学者在发表同样的演说,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做出现在就去买股票的决定,即使他说的全是谎言。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吗?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信赖第二个人的演说?因为他有“信赖感”。为什么有“信赖感”?因为他是“权威”。为什么他是“权威”?因为他的穿着,这一点我们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第二个人的穿着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面对眼前的陌生人时,你是相信一个穿着一本正经的学者,还是一个相貌邋遢的街边小贩?
在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让我们大家回到刚才的故事中来,分析一下我们大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受骗。通常,我们大家会认为乞丐一般都是穿着破烂、装得楚楚可怜的样子,以此博得人们的同情。的确,我们大家见到的乞丐也是这个样子。于是,这样我们大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相貌可怜,于是我们大家见到这样的人时就会以此判断他们是乞丐。就如同前文我们大家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因为穿着体面、戴着眼镜的人一般都是学者,所以当我们大家遇见这样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是学者,而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值得信赖的。这同样也是因为“思维定势”的作用。但是,如果当事实情况与我们大家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时,我们大家会怎么样呢?答案就是:我们大家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就像前文所说的那个骗子,就是因为其利用了我们大家的“思维定势”,所以他才改变形象,从表面入手,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表面,打消人们对他的疑虑,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做出错误行动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成功的。因为他获得了比一般乞丐更多的“收入”。
明白了“权威”在给我们大家做出行动时做出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力之后,在面对类似现象时,或许我们大家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了。但是这并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也会有更加高明的骗子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出牺牲。关键问题是,我们大家如何才能让所有的人都不去行骗,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受骗了。
而让所有的人都不去行骗,我们大家如何才能做到呢?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所有人都不再受苦。等到实现真正的“大同”,或许我们大家就可以实现这一切了。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八
《影响力》书中一共分为7个章节,每一章节阐述一种心理现象,分别为对比原理、互惠原理、一致性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稀缺原理。
每一种原理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例如书中列举到的例子,我们如果购买了一套价格昂贵的西装,那么如果服务员给我们推销再购买一个价格高的衬衫或者领带,那么我们是非常容易接受的,相较于单一让我们购买一件衬衫或者领带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价格高的衬衫或者领带终归价格高不过一套西装的价格,两者的价值对比是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到价格高的衬衫或者领带(价格)不是那么的高。
我们很多在谈论营销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谈什么爆款、渠道、分销、互联网等等之类,虽然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但是如果对于客户的心理都不够了解,又该如何让客户进行买单呢?
这岂不是南辕北辙了么?
文章开始,我摘出来了百度百科中官方对于营销的定义,相信大家都已看到。
在官方对于营销的定义中,反复提及了一个词汇——消费者。
何为消费者呢?消费者就是我们产品的买单者,即客户。
因此,在营销活动中,我们首要和必须关注的一个点就是我们的客户。
客户首先是一个独立的活体人,而是活体人就具备心理活动。
对于心理活动的研究便为心理学。
控制人体行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控制人心,而控制人心首先就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这就又一次绕回了心理学的内容。
因此,要做好营销,不妨多研究研究心理学,从控制客户心理开始,让客户更愿意认可你,并愿意为你买单。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九
在书店选择这本《影响力》的时候,原因有三,其一:听过书名,出于好奇心; 其二,看到书皮右上角的教材版(本人偏好教材板,因为书籍的编写相对严谨);其三,发现此书特别之处在于在每个章节的前端出现精读的指引;我顿时觉得特别,决心买下此本书,好好阅读。由于是第一次阅读此书,按照章节指引,我必须先阅读原文后,再阅读编著作者的精读小结,当我看完第一章节,我对各个心理学专家通过不同方式的举证震撼之外,也被引领精读者的阅读角度不同而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是对《影响力》不同篇章整理的一些读书笔记:
第一章节- ,在本文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什么是顺从,人们为什么会顺从。也理解什么是人性的初衷-言行一致。一另外,精读印读者所阐述的,他观察的角度是文章原作者通过怎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或表达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观点(相信对未来我编辑课程,及授课时逻辑排序有了深思之处)。
第二章节-互惠,在本章中就阐述了互惠的好处-当给予他人施于好处时,对方心理将产生愧疚感,他将会想办法来“报答”的。另一方面,互惠还谈到了,当当事人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对方无法满足时,当事人再提出了一个相对低得要求时,对方绝大部分都是能够答应的。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让步法-留给他人情面,也等于多给双方一条后路。
第三章节-承诺-一致,承诺有很多种方式:1. 口头承诺&书面承诺;其实这两种承诺都是十分有效的;(这也让我想起培训销售技巧部分,一直强调“需要确认客户是否接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了,因为这就是得到客户的口头承诺,因而在客户的心理将会搭建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给予的承诺和确认)2. 内在的威慑力比来自外在的大很多,这也意味着无论对于大人或小孩,奖励机制的设立是否以大奖及物质的形式就能改变其自身内在的行为驱动力?因此总结两点:1. 儿童教育。在劝告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拿一些事件来威胁孩子,这样的威慑力很短暂,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样是不对,或不可以的(可以说明原因,自己的担心及心情如何),就足矣,让孩子内心组建信息来自控和通过自身的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言行。2. 对于成人(企业员工),奖励机制的初衷对于企业而言,是希望员工从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及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但仅仅通过物质上过多的奖励并不能触动员工的神经皮层及触动驱动力的感知,这样也无法真正激发员工内在的责任感。
3.“抛低球”的效应:先给出甜头(低价,或事件好的一面),当对方同意了之后,再取消甜头,或给出事件不好的一面),研究发现对方大部分竟然都欣然接受了。*(想起今年在福建老家办喜宴的时候,也遇到了“抛低球”,爸妈预订好了2200元的车队,在爸妈同意后,在正式举办的前一天对方需要再加800元的费用,最后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原因就是父母已经自我主建了意识来接受自己承诺的事项)
(文中讨论的顺从技巧,都是既可为善也可为恶,全看使用者的心术如何了。)
(肠胃不是感觉特别敏锐的器官,只有人明明白白是受骗了,它才能反应过来,向大脑传达信息。)
心灵深处:在发现事情有所不妥时,先不要立马下决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退回事情刚发生之前,我还会选择吗?如果感觉说会,但是给出不是很清晰的理由,就不要下这样的决定。因为感觉和理性的判断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言行过于一致有时候也需谨慎: 需要思考内心-心灵深处的想法,包括理性的分析。尤其对于自身“个人主义”过强的人来说,容易答应了对方一个小的要求后,受到影响力的作用,会容易掉入“陷阱”。
第四章节:社会认同。 在本章节中,没想到有许许多多由于社会认同而导致的效应。有些之前的不解之谜现在就茅塞顿开了。首先,经常在电视机里看到节目里的“罐头”笑声,原来觉得这是机械的笑声并无太大的效用及作用,但是通过文章的解释才了解到这种方式正好因应了“社会认同”的效用-完全无意识,条件发射式的,相对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榜样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榜样的力量是无法预估的(例如:给自闭症儿童观看儿童之间互相沟通的影片,在结束播放后这些自闭症儿童以影片中的行为作为榜样,进行效仿,促进了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也让我深思给儿童看怎样的影片才是健康的,另外对于香港之前播出的“古惑仔”又影响了多少的年轻人。在之前对于城市冷漠的事件,都不断阐明的是都市人的冷漠;但是通过阅读了社会认同的章节,才了解到多少在闹市中人们在病苦中死亡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冷漠,而是由于社会的顺从所导致的(当在马路上大家发现了有人倒地,并会第一时间考虑路上这么多人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另外也会将社会责任感分摊到每个路人的身上,这样就导致当你发现路上有病人,第一时间是观察四周其他人的反应,再做出判断);在媒体那里所呈现的就是社会的冷漠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路上有人倒下,路上经过了一个路人他漠然的走过,大部分人应了社会顺从的心理跟随着漠然的走过;但是,当路上没有行人,只有倒下的人时,大部分的人还是去救那位路上倒下的人)。如何处理在闹市中自己如果出现突发情况的方式:指向具体的人(陌生人),然后叫救命,及让其拨打电话。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其个人的责任感加强,从而得到应有应急的施救。(心理学家也做了相当容量的测试,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模仿自杀:这是一个可怕且真实的课题,“社会条件论”(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并导致多加一个人自杀的事故;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就往往是导致多人死亡的车祸或坠机事故),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所研究出的“维特效应”-商业航班失事,发生一个星期后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数也会高出3倍多。这也让我想到最近马航失联消息刚报道的前三天,媒体是铺天盖地地来描述,但是三天后将会发现大部分媒体的信息会放到第3到4行,原因是不希望“维特效应”的发酵。还有要注意的是当报道了飞机失联消息的第3-4天和第11天将出现飞机事故的高峰,这样让我想起当马航失联消息发布的一个星期后,国内吉祥航空出现的迫降,及美国航空飞机头着地的消息—这可能就源自于“维特效应”—当机师的心理受到了马航新闻的影响(当时的报道以坠机来宣扬)导致的模仿相应。随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认同心理所造成的,不能以好和不好来评论。例如:最近在长沙街头有人造谣砍人事件,所有的人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
第五章节-喜好。人们倾向于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提出要求。每个人都喜欢被恭维,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我们培训如何辅导员工,也一再强调先学会赞赏他人的优点,看样子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喜好章节诸多提及的不谋而合。)消除敌意:消除敌意的做法是减少相互的竞争,让双方意识到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是消除敌意的最好方式,而非双方进行隔离处理,当然实际的应用是需要时间包括环境和规则的设置的)外表魅力:确实能够导致对方增加好感,无论男女。 相似性:相似性(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更愿意轻率的答应请求。熟悉感:反复接触确实能增强熟悉感,能够使对方更愿意答应请求。(这让我想起了在培训销售技能时,我们对于拜访路线的安排在如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反复接触会面的次数多过加长拜访的时长的应用。)关联原理:有隐性人格缺陷的人,由于没有自我实现的愿景,就将与自己有着明显联系的人的成功建立关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关联原理”,即使成功的事项自己并没有出力,但是与成功的人是认识的(例如:高中同学,同事,朋友等)。如何面对过度好感,做出理智的判断:警惕过度的好感,(把请求者和他提出的请求分开),例如有意识的让自己明白购买的决定是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本身,而非销售人员。 自认为自己的顺从功力还可以,但是通过喜好的章节,确实我还需要更深入了解喜好应用的影响力,一方面如何通过喜好影响他人,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因为喜好的影响而在做决定的时候出现了误差或错误的判断。
第五章-权威:确实“权威”的威力真的很大,它的威慑力可以驱使人们做出他们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权威不仅仅限定于“人”,它的威慑力包括使用的语言-字句都足够有威慑力。(另外电视广告中经常用穿着白大褂的专家-通过这些演员的“权威”来影响消费者购买)。“头衔”-对人的影响甚至是身高感受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头衔越高,观察人员将认为高度随着头衔的`高低而不一,头衔越高身高感觉越高。(在精读引路人的指引下,发现自己阅读影响力,不应该仅仅因为“权威”的影响而限于仅理解作者的佐证及结论,更应该对“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才是精读的精髓啊)
第七章-稀缺:物以稀为贵; 如果做宣传,可以站在不做什么就有什么损失什么的立场上宣传,效果明显比强调什么能带来什么要好的多。 (案例中提及到的夫妇购买电器的经历-看中一台电器后,销售员说这架已卖要看看库存,然后再和夫妇确认这个价格如果库存有是否购买来影响夫妇的购买驱动力—这与我自己与老公购买电器时的经历很类似,原来我认为导购说的是真实的,现在看来导购估计是被培训过这个销售技能的);时间有限:这也是营销手法的一种,通过营造时间有限-最后期限来影响消费者,促进消费者的购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同样的,两岁男孩也正处于逆反期,这是由于两岁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体。(试验中如果只是使用物品来激起逆反心理,男孩比女孩情绪波动大,但男孩和女孩对于来自他人的限制产生的逆反行为是一样的);成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如此,因此不因以教条的方式予以沟通,否则适得其反(这也让我想到原来我在做辅导员工的时候,以平等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谈话,而且是建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想这样应该可以尽量避免出现逆反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吧)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十
最近心里比较毛躁,无意翻到了之前在某社交平台写的关于《影响力》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当时拜读时的是电子书,罗伯特·b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还感兴趣地去关于influence的网站上测试了influence 的 iq,因为是读过这本书才去测试的,所以只错了一道题(要是是中文题目的话也许不会出错,那段时间看英文也没有静得下心)。个人感觉这本书值得一读,下边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的一些笔记。
六则原理“让人们说是”:
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如:
请求+原因(因为...)
认知对比:先将比较贵重的商品展示给顾客可以赚到更多的钱(顾客会认为另一件更便宜)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做的一切。
“拒绝-退让”策略(让步-对比相结合)。
请求:先提出一个比较大、极有可能被拒绝的请求,然后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一些或者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先大后小请求顺序)
如果我让你作出承诺(即选择某种立场),我就为你下一步机械地、无意识的保持一致的行为准备了舞台。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固执地坚持这个立场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每一种承诺策略都会先诱使我们采取某一种行为或者发表某种声明,然后再利用我们要与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压力迫使我们就范。
△作为一种获得承诺的手段,书面声明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这是一种物质证据,而且可以出示给其他人看。
一旦人们主动作出一个承诺,自我形象就会受到一致性原理的双重压力。一种是来自内心的压力,它迫使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与我们的形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来自外界无形的压力,它要求我们要按照他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形象。
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1)不确定性:当人们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时,他们依靠其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的可能性更大。
(2)相似性: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恰好与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模一样时,社会认同原理就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一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
(1)外表的吸引力: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在需要帮助时更容易获得帮助,而且在改变人们的意见时更有说服力。
(2)相似性: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如穿着、兴趣和背景等
(3)一般来说,我们会相信别人的赞美并喜欢那些说好话的人,即使明知道那是奉承并且与事实不符。
△中国式迎合:对方说结论,补充支持结论的现象;对方说现象,可以补充类似的现象以创造相似性。
(4)接触和合作: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我们过去看到某种东西的次数会影响我们对它的态度(在给客户发邮件时,最关键的是把握对方使用的语言习惯、用词习惯以及平时都看什么词汇,才能确保对方容易接受)。
通过接触产生的熟悉感通常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好感,在建立起好感的过程中,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在好事还是坏事中无缘无故站了边,都会影响到我们在旁人心目中的形象(如请明星做广告)。参考名人与商品的联系。
“当所有其他因素都一样时,你会为同性别、同文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加油鼓励。而你想要证明的是,你比其他人更优秀。你为之加油的那个人就是你的代表,当他胜利的时候,你也胜利了”。
通过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我们试图让旁观者对我们有更高的评价,并对我们产生更多的好感。
△如何保护自己
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直接放在那些令我们对让人顺从的行家们产生过多好感的事情上,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是否已经对他产生了过多好感这一事实上。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这种人的喜爱程度已经超乎寻常,那这时我们就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
当我们作出任何一个顺从他人的决定时,都应该把我对请求者的感情与他提出的要求分开。
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不需要权威的实质,只要带点权威的象征,就足以让我们停止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顺从状态。
(1)头衔权威的象征
一种权威的象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与权威本身一样有效。
(2)衣着
制服。
(3)外部标志
珠宝、汽车等。
△如何保护自己
(1)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
(2)对这个权威要相信到什么程度?
爱一样东西的方法就是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即使是时隔1年,回头看到这读书笔记,依然振聋发聩,对我而言,好记性真不如烂笔头,读一本书,要是没有做任何笔记,时间久了,就成了过眼云烟。毕业后就很少读书,非工具书。这些年关于摄影的书籍买了不少,然而像《影响力》这类好书,读得确实是少了些。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十一
前言:该书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所著,是一本通俗的社会心理学读物。本书语言较少用专业性术语,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且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
正文:书中介绍了六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是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
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作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互惠源于我们内心的负债感和感恩图报的心理。当别人给我们一些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其要求做的概率。
2
承诺与一致
承诺与一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的行动。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其实,依照人们普遍的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表里不一,易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3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时候。而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当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提个技巧:当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的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有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
《影响力》读书笔记字篇十二
同事上个月借了一本书,但是因为书的内容太乏味而放弃,我顺手借来翻阅,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和社会学的书,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简单而没有被看透的事例,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关于书中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刘总说过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