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七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一
1966年10月,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史有前例的历史悲剧——“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这是一场由几个人策划发动的所谓伟大的_______。当时,我们正在读中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们全校师生均成了“红卫兵”。我们组成队伍,戴上红袖章,手拿木棍,与公社、大队组成的破四旧,立四新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户、庵堂寺庙,高喊着“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众将凡属“四旧”的东西统统自动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后果自负。红卫兵所到之处,远远就见到老百姓在东奔西突,东收西藏。有的群众家的碗碟上有古人头像与万字图案的也被砸烂,造成吃饭无碗。房梁上、门窗上、墙上、门头上有木、砖、石雕的四旧图案的,顿时就有人上去用斧凿、锯、挖。打砸后,扬长而去,还丢下一堆狠话:“未挖净的,自己去挖。”属轻软的四旧物品顺手带走。真可谓明火执仗,入室抢夺,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从老百姓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开了一次万人庆功大会。会场选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几十亩面积的稻茬田里,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台设在广场中央,广场的前面摆着尽是收缴来的所谓的四旧陈列品。有:古书籍、族谱、古玩、字画、古瓷器、木、砖、石刻、金银首饰、牌匾和被锯掉头颅的菩萨、牛鬼蛇神头像等等,包罗万象。既美不胜收,也滑稽可笑。看得人眼花缭乱。广场四周红旗招展,红卫兵们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阵主席台正前方。全场口号声此起彼伏,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会议照例是:领导讲话;红卫兵代表发言表决心。内容大意是:宣读收缴、砸烂清单,张扬丰功伟绩。接下来是大会主持人要求全体与会人员举起拳头,高呼口号:誓死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喊声震天。青少年们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中老年群众是言不由衷,喊得头痛心痛。
大会的最后一项是:领导点火——焚烧埋葬旧世界。顷刻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几千年的文明积累,顿时灰飞烟灭。余火一直延续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慨叹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几千年后再次重演。此刻,我仿佛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死灰正在复燃。此种磷火一旦蔓延全国,将是多么可怕啊!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没有破旧人,也没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旧人的话,那就是与先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传承的。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顺其自然,让其源远流长。
唐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悲的是:历史的悲剧反复重演。至今世界上还在不断地重演。那些狂人、强盗、_______、导演、主演、唱和者,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那里的悲剧正在重演;那里的古文明正遭狂人的砸毁,强盗的掠夺。安理会、联合国、世界警察——美国,何能、何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当今世界多地仍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抢遗址,名人名胜典故的发源地,不惜耗巨资复古再造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反之,也有的在继续拆毁名胜古迹,新建楼堂馆所。殊不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后,狂人再生,或拆迁;或焚毁。悲剧还会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
杜牧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的悲剧何时能杜绝重演?先秦的诸子百家早有争论,并付诸于仁政与法制的实践。继后的有志者也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变法与改革的实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只不过后人丢之,忘之。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也高唱着“文明、法制、人权”的调子,但却总是贼喊捉贼。翻开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夺的历史!历史的悲剧还在继续重演。若干年后,会不会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二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 gray)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三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其次,本文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
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本文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四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五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着《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六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有关。人心向背与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篇七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