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通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一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二
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下面我浅析一下在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互相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来说,高中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高中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高中体育课程的价值。
此外,高中体育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首先,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高中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特别是高三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极不利于高考复习。正在此时,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多活动筋骨,将体育活动中养成的意志品质带到学习中去,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再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
最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高中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高中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是由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那么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第三,需要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第四,需要体育老师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艰苦性的运动项目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动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中长跑教学,由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故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练习。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因此,在进行中长跑教学前,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其思想顾虑。当练习中出现呼吸不畅或“极点”时要及时鼓励,使其坚持下来,直至跑到终点等。
第五,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如品德修养、思想修养、学习修养、艺术修养等,并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一个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三
面对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重视,而中职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职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因此,本文将以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入手,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解决的意见。
0引言
面对现代人们日益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中职体育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重视中职体育的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因此本文将针对中职体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给予其教学的意见。望给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中职学生心理
1.中职学生特点
首先,中职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小学和初中因为学习方法不明确导致学习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2]。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学生在心理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其次,在学生交往之间会出现特殊的“小帮派”现象。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并且大部分经历相同,使他们在能够得到很好地沟通。因此,很容易形成“小团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整个班集体出现不良现象,不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
再次,职中学生对自我的意识不够健全。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不能正确公平的剖析自己,面对困难和错误以逃避为主。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最后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通过表现自己,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
2.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心理学方面广义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并且让自己感到持续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基本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保持一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能够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致。并且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3]。
3.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中职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和家长注意其心理健康的建设。
(2)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教育的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导致学生在关键时期出现心理亚健康等不好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
(3)教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传授者,许多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出现在青春期和小学时期。教师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二、中职体育教育
1.中职体育课程性质
其课程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要手段,游记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两门学科的相关的内容,促进中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学科[4]。是实施素质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因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学生体质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
传统中职体育教育主要注重对于体育技术和身体训练的的教授,而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振聪传统的功能向发展性的功能进行转化,利用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对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有利于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老师在活动课上的传授,具有自主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通过体育可以树立良好的健康社会行为,并且可以作为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解放。
其次,体育教育都遵循一个健康三维观,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课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又是以“活动课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已达到从从内到外的教育效果。
通过对体育课程中对身体健康的训练,达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实习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的健康理念。以身体训练为主要的渠道,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了解与体育相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并且通过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领悟积极进取的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最后,能够学会有意识的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进行心理调节。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合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掌握中职体育教学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重要的教学意见。给予作为一个未来职高教师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四
高中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分析作者/曹锋
摘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措施
21世纪充满人才竞争,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过硬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坚韧不拔的心性、吃苦耐劳的毅力。要做到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慢过程。因此应该从小就注重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青春期的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育者要根据这些特点,把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问题,作为老师就要主动帮助他们。但是很多体育老师就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心理有问题或者障碍的学生才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会导致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不能够落实到位。
2.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
有的学生讨厌运动,感觉没意思,有的女生因生理原因拒绝运动,有的学生只对某种运动感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到体育教学。体育老师有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制订可行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家的兴趣。
3.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化、德育化的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有实际的行动。
很多体育老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实际行动,让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其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前者注重道德,后者注重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绝不可以混淆。
二、高中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是室外课,学生脱离了教室的束缚,可以暂时放下作业,轻松一下。作为体育老师,要能够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的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运动,相互沟通,倾听学生内心的运动想法,要善于观察和帮助运动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制订合适的运动项目,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解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鼓励他们多多运动。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老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沉默寡言、不爱运动的学生,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些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要想在社会上获得肯定,有一定的地位,得到大家的尊重,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把体育锻炼与学生的人格形成结合起来。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独处,老师就该让他们参加一些团体项目(拔河、接力赛等)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对那些胆小、精神容易紧张的学生,就鼓励他们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锻炼他们在紧张的情况下仍保持大脑清醒,增强应变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接受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向新。浅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07):161.
[2]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09(12):237.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五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课”的活动中,看到“礼仪”在课堂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教学中懂得礼仪、应用礼仪、享受礼仪。本文通过论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礼仪教育的内涵,以及结合本人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所采取的礼仪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收到的实际效果,说明体育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三基”,同时,也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六
摘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加强情感教育,不断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才能够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出质的突破。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并探讨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热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七
曹仁君王伟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摘要: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这些有效措施有效渗透于实践之中,以助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树立体育教学新观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没有得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予以重视;教学方式呆板等。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将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的良好心态,从而让学生以正面的情绪去树立信心,养成勇于挑战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树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体育较差的学生,反复的失败必定会削弱他们的信心,从而降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从而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观察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学生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展,批评教育不会带来实质性的`解决,因此,为了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恰当的体育运动方式让学生将内心的沮丧、压抑、紧张等情绪宣泄出来,从而使学生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体育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过程的,而每个环节都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心理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如,激趣法、竞技法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里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06)。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八
摘要:根据我校近三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有19.5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5%的学生感到压抑,17.5%的学生情绪消极。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实令人堪忧,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篇九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学业或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其心理出现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概念及其开展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且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广大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等问题的很多,这大多是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过载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积极发挥心理教学的能动作用,致力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其达到健康且积极的状态。而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高校教师也应该鼓励其积极进行心理训练,不断激发其自身创造能力。
一、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概念分析
心理训练,其实就是个体通过心理暗示、心理刺激等特殊方法进行自我改变的一段训练历程。该过程要求个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训练使得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情况有客观且真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主动的控制。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心理训练的初衷就是让个体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地不被环境、贮备经验以及行为习惯等控制或约束。故此,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的心理训练也大致如此,只是其训练对象为学生个体。通常情况下,心理训练根据学生的心理好坏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即调整性心理训练和激发性心理训练。前者针对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训练师或教师辅助,后者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
二、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中,心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虽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出发点的心理训练,但是,无论怎样拓展和创新,始终需要遵守心理训练的既定原则。该原则主要有四点:第一点,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心理训练是一个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影响施加的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直接转化,是特殊教育的其中一种。故此,该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原则,不得以任何方法破坏或加剧学生心理负担。第二点,始终秉承自主自愿。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其最终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消除或减弱心理问题,并培养学生自主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发主动地积极参与,所以自主自愿原则不仅是成功完成该项训练的基本前提,更是需要贯彻于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理念。第三点,充分结合个体特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并长久保持,是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其本身特点不同,其具体的心理训练策略、手段、内容等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心理训练中,必须以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为训练项目设计的基本依据。第四点,持之以恒。根据学生已经养成的个性特征彻底改变其目前不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对被训练者而言,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始终坚持不懈,积极进行训练,才会慢慢学会并熟练掌握心理自控的能力和技巧。
三、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运用
1、心理训练催眠法
当人们想要实施某件事时,其动力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深处的深信或怀疑。所以,在信任机制建立完善时,个体就会受到自主催眠,从而实施并完成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事情。心理训练中,催眠法的运用就是如此,该方法既可以属于调整性心理训练,又可以属于激发性心理训练。在此,本文将其设为前者进行讨论。心理教学中的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使得学生相信教师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完全跟随教师的.意愿进行心理训练,使其自身心理状态和思维想法实现正面的乐观、积极。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催眠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最开始训练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在学校固定的心理咨询室或教学办公室等环境严肃、气氛压抑的地方,可以找一个洒满阳光、氛围积极向上的地方。环境的选择也是催眠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迅速摆脱心理阴霾,从而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交谈。这有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学生个体身心特征,为后续的训练方案做准备。其次,建立信任,自信催眠。这一环节需要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心沟通之后,因为交心的沟通,就代表学生已经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信任。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些特长、个性等进行充分肯定。教师需要真诚地告诉学生,“你很好,你很优秀,你最棒。”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很优秀,我最棒,”通过这种内在、外在的同步催眠肯定,学生会找到一定的自信,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最后,挑选项目,真实肯定。这一环节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特长,为其设置相应的比赛或训练,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肯定,从真正意义上获得自信,从而摆脱心理障碍。另外,针对最后环节的训练项目确定,也可以针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项目训练,使其突破自己,从而获得新生。
2、心理训练创造法
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法估量的,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帮助学生个体进行创造潜能从隐藏到外显的突破,也是心理训练的其中一种。就创造法而言,其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有五种,分别是感知练习、词汇联想、物体用途、组成问题以及寓言完成。对在校学生来讲,经常进行一种或多种的创造性心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无论是学生思维的敏感性,还是流畅性,亦或是变通性,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就感知练习而言,就是通过充分激发学生感官功能,使其更加灵敏,从而不断刺激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在进行感知练习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针对有兴趣的物体或时间进行心理训练。例如,针对桌上的一个茶杯,学生就可以仔细观察其外形、颜色、质地、花纹、等各方面属性,甚至还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评判,对该茶杯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怎样的修改才会使其完美,充分满足自身审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使其想象和记忆异常丰富和活跃,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积累丰富且感性的材料和经验。
除却感知练习外,另外四种方法其实大同小异,核心没有区别,只是实施方式和针对性不同。故此,本文只对词汇联想进行举例分析。词汇联想是通过给定一个中心词汇进行物体词汇的发散联想,从而不断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中心词汇为“桌子”,学生就可以不断联想“凳子”、“沙发”、“家”等词汇。
综上所述,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数不胜数,心理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相应的催眠训练。同时,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激发性心理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