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护苗在行动作文(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护苗在行动作文篇一
家庭教育拒绝溺爱。“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那种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其走上歪路的故事近日竟然又在网络出现,最终结果想必也和故事结尾一般,“如此”父母最后只会收到孩子的怨恨而已。在现在的开学季,也在网上看到不少各个大学的大学生抱怨军训各种苦和累,有的甚至表示第一次住校有种种的不习惯,抱怨宿舍条件太差。军训期间的各种抱怨以及倒下的孩子也让父母更加的心疼不已,但是在学校为何别人能够坚持?过度的溺爱或许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比常人更加的脆弱易倒,如此一来反倒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溺爱式的家庭教育都不可取,他会让一个人失去本来应该有的独立和坚强。
家庭教育拒绝暴力。谈及家庭暴力,最近几年倒是时有发生。“虎爸虎妈”也是屡屡出现在网络上,看到“某某”用棍棒将三个女儿送上大学的各种例子,“捆绑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仿佛一下子又风靡了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__年的那场高考语文作文,教育问题在那年固然是受到了国家关注,只是没想到会用漫画的形式出现。那四幅小小的带着讽刺意味的漫画,在给当时学子们始料未及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关注时下的教育问题。就在生活当中我也看到过许多的家长一直以独生子女之类的缘由给孩子过分的压力,至于他们在生活当中,养成了过分内向的性格,而在学习当中迫于过多的压力,导致学习日渐下滑,与父母的关系也渐行渐远了起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并非适合在所有的家庭之中,每个家庭都应该注重孩子内心的心理需求。棍棒会把人赶上正途,亦会把人逼入胡同。
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沉闷与学习压力的沉重,或许需要家庭更加有利的疏导孩子的学习心理,对每一个不同性格的孩子和每一个不同情况的家庭来说,需要的是自成的一套教育方法。
张弛有度方显家庭教育之本色,教育不是为了一个大学,也不是为了一个名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能够在康庄大道中走出更美好的人生。家庭教育拒绝溺爱,拒绝暴力,张弛有度方为明智之举。
护苗在行动作文篇二
咱们中国的家庭自古以来注重“耕读”,而今无需耕作,教育自然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自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孩子,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是起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中,“养不教,父之过”,当今社会,物资生活富足,自是不会出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悲剧——既然“犬马皆有所养”,那么家庭对孩子的“教”便愈发重要。当今社会万物互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没有人能再像隐士一般断绝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对孩子的“教”与“养”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开篇既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品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温文尔雅、谦逊有礼,这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像新闻中报道的“为等孩子父亲上火车,而堵门影响列车启程的母亲”便是典型的反面事例。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成为了理性的、有教养的人,只有真正成为了一个人,孩子才可能去投身社会,发光发热。
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一个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学校教育便要传授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严师出高徒,仿佛是中国人对学校教育的判断。但真的只是如此吗?严,固然是对的,但严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专心学知识——寿镜吾先生会打手板,但是打手板是为了让孩子好好背书。因此只要能引导孩子的良好发展,那么无论严或松都是起积极作用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老师要为孩子提供平台去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寻找方向。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则尊个性而张精神。”我想这便是如今学校教育的宗旨――立德树人,尊重个性。那么在这个标准下,严不是准则,而在于“导”,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因此诸如“游学”、“科技创新比赛”、“艺术团”等新兴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帮助学生的“梯子”、“路灯”,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发现自己,寻求理想。而非像过去“填鸭式”的教导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这种“幼者本位”式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想必在如此教育理论下成长的新一辈年轻人,在花开之时,定能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护苗在行动作文篇三
某日,我心血来潮,煞费苦心地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只等妈妈回家,希望能换回一句赞赏。当听到妈妈的开门声时,我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我想妈妈一定会眼前一亮,然后敞开口夸我一顿。但是,大出我所料,妈妈进屋后,不以为然,只顾自己忙东拣西。我急了,连忙对妈妈说:“我把屋子打扫了一下,你看干净吗?”不料妈妈却淡淡地说:“这有什么,本来就应该这样!”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嘛,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过了几天,我和朋友们玩,把家里搞得狼狈不堪,正忙着收拾时,妈妈推门进来了,她一眼就看了出来了,生气地说:“我就知道新建的茅厕香不了三天,你就知道给我添乱子……”哎,妈妈难道就只看到我的缺点,一味指责,给孩子一点点赏识就这么难吗?
不,赏识其实是轻而易举的,有时甚至只需一个动作。我曾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当兵不久的儿子,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最后特别写道:“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我活得没一点儿意思,我不想继续当兵了……。”母亲了解儿子从小身心就到了伤害,极度自卑,于是凭着与部队首长老朋友的关系,求助于部队首长。一个月左右,儿子来信了,说:“好消息,首长到我们连队来了,唯独拍了我的肩膀,好像要重点培养我,我还想继续当兵。”从此,这个儿子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努力奋斗,终有所成。这个故事不就充分的说明了赏识并不难吗?
赏识就如精神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是人性最本质的需求。赏识虽不是万能的,但不赏识是万万不能的。那么生活中该怎样赏识孩子呢?我就自身而言,提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提到赏识,很多父母便习以为常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奉承,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赏识教育既反对一味地指责、抱怨,也反对一味地表扬、夸奖和奉承。赏识的本质,用俗话说,就是看得起,适时地予以肯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诗,叫《小儿不小歌》,小儿小的只是生理生命,不小的是他的心灵,是他的精神生命。吃穿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有形生命的需求是有限的,无形生命的需求是无限的。可是,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了解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把养育孩子看成简单的传宗接代,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便心满意足了。所以,作为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远比物质需求更让孩子能欣然接受。
天才,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与莎士比亚、爱迪生、贝多芬一样,每个正常孩子都有着一段潜能蕴藏,有望成为天才的时期,而开发与否,大抵决定于赏识与否。因为就算孩子们表现再出众,如果没有人赏识,他们就会疑虑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就不会持之以恒,形成燎原之势。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峰回路转,他有次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在同学们眼中很难的数学题,受到了老师的赏识。这次以后,他改变了对数学的态度,潜能迸发出来了,结果他成了数学尖子。因此,如果把潜能比作一根称杆,则赏识就如称砣。
赏识的前提是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对优点予以赞扬,对缺点也不能姑息迁就。家长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权利,家长还要懂得发掘孩子身上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正确的发展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家长要发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短处,都有缺点,家长要正确提醒并用适当的方法来教育,没个孩子都免不了犯错,家长要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来对待。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希望家长们按照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拔苗助长,也不守株待兔,让孩子们在赏识的沐浴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