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篇一
安娜离开曾经幸福的婚姻又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吗?生活又是先幸福,过着过着就不幸了。任何一个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则不会有婚姻。在长久新鲜变熟悉之后,彼此再熟悉不过。优点缺点尽现。优点也不优,缺点是缺点。
人与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过日子做工作总需有新意,对婚姻也难保也厌倦。但日子是总这样,白天黑天,规则不可变,改变的是自身过日子方式,使日子有声有色。任何行业规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对时间给婚姻带来的问题。显然安娜未意识自身是家庭主角的变化,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丈夫忙于官场业务也无暇顾及,是他根本未考虑到有变化。安娜的错误在于年轻,不成熟,顺应了她的心思,而违备社会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无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为幸福。不满足生活,欲望强烈。
人是社会一份子,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会之中。社会是有序的。脱离社会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会上便会引起维护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众人的眼光,脱离不了身为社会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远禁锢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栖息地,但人不全是为家庭而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性,价值性。人是家庭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绝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剧。感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来源。
朋友,亲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为全部幸福寄托的安娜即丧失了对家庭的失望,对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为的一落入现实融化了。她缺乏对人生命角色,社会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间的相联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篇二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给予我深刻感受的作品,以悲剧结局,让人震憾回味。《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
一个曾经贤惠的贵族妇女安娜,带着她那熄灭的虚无,曾不顾一切痴迷追求的梦幻,奔走在绝望、孤独、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终倒向奔驰而来的火车。她那美丽的面庞、天真的爱情烟灭在呼啸而去的火车铁轨间,消逝在贵族们的唏嘘声中。
这样让人痛心的结局,让我为安娜的天真、美丽、善良感到痛惜不值,为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对安娜态度由痴情、讨好到欺骗、另寻新欢感到愤慨、厌恶。
《安娜·卡列尼娜》体现的主题是复杂多元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笔下矛盾集中的体现、情感的冲击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达。大多数人们剖析安娜的死是贵族社会死板、禁锢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结果,而在我看来,她个人的情欲是错误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诱惑的轻信与不经深思熟虑随自己的欲望行事的个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说,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诱惑,理智需要临驾于情感之前,光是松懈、漏洞迭出的抵御是无法让人免于走入歧途的,唯有彻底的、坚定的理智才能让一个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冲走,也不随波逐流。一般来说,一时的快感、暂时的欲望满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结局的导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滥的情欲让获得短暂快乐的安娜最终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书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继坠入欲望的陷阱,为了追求那一时的光辉而抹黑未来的人生路呢…看来,理智的完备是一人条漫长的征程,需要人们博览群书,洞悉事物本质,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达到应对世事安之若素、稳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拥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诱惑,结局必会是另一番风景。这样也许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爱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轨道里过她正常惬意的人生。然而,书中也许会有假如,但人生中绝无假如,一个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警示自己在以后人生路上理智慎行。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篇三
轻轻合上书本,回味似地闭上眼睛,心中还在咀嚼着那诗一样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从眼前飘过。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上层妇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伏伦斯基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会的压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爱情中也找不到寄托,在无路可走时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首先禁不住赞叹安娜的美: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宴,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3闪烁的光芒,动物的优美和灵活……无论谁都会被她迷住。但接着又会为她的而遗憾,如此美丽、聪明、真诚的妇女却因一场不应该的爱情而进退两难,对谢尔查真挚的爱让她寝食难安,为了纯洁的爱情,她敢于出走,挣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压力让安娜无法与丈夫离婚,追求自由的爱情,最终卧轨自杀。
小说还侧面描写了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两人都正直纯洁,满足于拥有的幸福,更多地叙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获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脱。
我想,在那个动乱的时候,安娜的所作所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冲破宗教组成的无形的大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勇敢不由得让我敬佩。
读《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学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篇四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著作。本书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版社在做宣传推荐的腰封上写的是——一个女人用生命追求真爱的故事。其实这句话并不尽然,安娜确实为爱情而活,但她所追求的“爱情”里有太多自我的偏执,沉迷,以及“不管不顾”,在短暂的“甜蜜”里,遍布了饱满的,消沉的,看似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却是人性里常见的“痛苦”。
“痛苦”是欲望的一面镜子。安娜是上流社会里优雅,迷人的贵妇人,安娜的迷人之处,还不在乎她长得很美,她整个身姿所显露出来的妩媚和优雅的风韵,她那可爱的脸的表情中还有一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只一面,安娜便迅速的虏获了彼得堡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伯爵的爱慕。伏伦斯基是抵挡不住安娜的魅力的,安娜雍容,潇洒,优雅,同时又快快活活,生气勃勃,她明亮的目光中,有流光溢彩,她能讨得上流社会男人的倾慕,也能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公爵太太们喜爱她,至于年轻的太太们以及贵族小姐们,在安娜面前,便黯然失色了,既不由自主得被安娜吸引,又渴望拥有安娜的迷人,安娜太亲切了,做事情总是很周到,又很温柔,太太们嫉恨她。在安娜的名声日益败坏时,太太们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人依靠自己,是无法荣耀地胜过自己并罪恶的。
安娜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伏伦斯基,或者伏伦斯基式的人,她还是会被吸引的。她后来对人生的绝望,就是由对“爱情”的绝望开始的。安娜认为自己虚伪的丈夫——卡列宁不爱她,卡列宁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地位,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里,所赢得的尊重。当然,卡列宁确实有问题,他不是合格的丈夫,有时候还很糟糕。在面对的妻子“出轨的丑闻”,他的态度是——“在我采取措施维护我的名誉并且把我的意见通知您之前,在外表上保持体面”——可见他确实是个很糟糕的丈夫。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彼得堡,而多数青年人很羡慕伏伦斯基,因为卡列宁身居高位,而这种关系,可以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讽刺的是,伏伦斯基的母亲在知道儿子的艳事后,起初感到很得意,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为一个漂亮的年轻人增光的了,她的小儿子长相漂亮,交流广泛,是一个侍从武官,有教养,很聪明,家里有钱有地位,又十分招人喜欢,和善,大有前程的人。结果听说,如此“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不肯担任委派给他的一个“很有前程”的职务。只是为了留下来,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约会,引得有些上层人士对他的不满,伏伦斯基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伏伦斯基和母亲是一样的,他也热爱他的“前程似锦”,他不过暂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确实爱安娜,但两个人的相处是有问题的。安娜在遭受了丈夫的'虚伪,上流社会的抛弃,以及得不到儿子的抚养权(卡列宁最终答应离婚,条件是八岁的儿子归他,所以安娜迟迟不肯同意离婚,她不想失去儿子)后,内心越来越痛苦,在无尽的黑暗中不断地挣扎,直到产难的来临。
安娜生了一个小女儿,自己却患上了产褥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在病榻上,她乞求了卡列宁的原谅和宽恕,因为安娜的痛苦,卡列宁也真的原谅了他不忠贞的妻子。滑稽的是,在后来的人生中,他将自己对安娜的宽恕和不计较归功于自己的道德高尚,他受伤后的落魄,还博得了李迪雅伯爵夫人的青睐。卡里宁不能说他不痛苦,他是痛苦的,他认为他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回报——孤孤单单,受尽侮辱,受尽嘲笑。他希望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卡列宁来说——“李迪雅伯爵夫人是他在一片敌意和嘲笑的大海中觅得的孤岛,不仅是善待他的孤岛,而且是爱的孤岛。”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结婚后第二个月就被丈夫抛弃了,于是她开始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爱情,尽管没有离婚,夫妻二人早就断了感情,自从卡列宁遭遇不幸后,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照顾他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真正爱上的只有卡列宁一个。
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有什么区别呢,二人都是在婚内出轨。丈夫的嘲弄和虚伪使她们绝望,但完全可以先结束婚姻关系,再去寻找爱情。可悲的是,她们眼中的爱情,多半是占有,是自己对对方的完全拥有,所以安娜即使拥有十个伏伦斯基,她还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无法完全的被另一个人拥有。很快的,伏伦斯基就厌倦了安娜,他爱安娜,他也爱自由,也爱荣誉,享受受人尊敬的目光,在爱安娜的过程中,伏伦斯基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牺牲作为男子汉的独立性,而这个想法——伏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的时候,可从来没有想过。
列夫·托尔斯泰想要表达什么呢?安娜不是个例,如果是,就不需要创作出“李迪雅伯爵夫人”这个人物形象,可安娜又是那么的诚实,她不想隐瞒自己处境的艰难,她单纯,真挚,出色,可爱,而又可怜。在面临死亡的前一段时间,安娜在痛苦中不断的挣扎,她依然是渴望伏伦斯基的爱意的,她渴望对方用爱去温暖她,而这,又体现了安娜的悲剧性。
人的爱是不完全的,无法做到真正的救赎,人充满着各样的私欲,所带给对方的爱,很难做到清洁,和平,忍耐,智慧,以及宽容,并且人的爱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安娜渴望伏伦斯基爱的同时,自己也充满着各样的偏激,猜疑,神经质,敏感。她的爱情越来越热,越来越希望爱情的专有,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所以他们相离越来越远,互相使对方不幸,并且俩人都没有作出改变。
安娜在火车站卧轨时,她是后悔的,却已经来不及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描写“安娜之死”时,饱含着深深的同情。安娜一直都在黑暗中,她所寻求的“爱情”是她的亮光,她的希望。在面对抛弃后,她的亮光没有了,她充满忧虑,欺诈和罪恶的人生,在火车车厢到来的一瞬间,结束了。伏伦斯基因为安娜之死,痛苦的崩溃,他们之间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毒化了,安娜的死亡成了他抱恨终生的威胁,伏伦斯基认为安娜是胜利者——安娜曾经说过他会后悔。在得知安娜卧轨的消息后,伏伦斯基母亲是恶狠狠的嘲讽,她认为这个女人毁了他“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丝毫不纪念安娜是孙女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的同情农民,安娜的情节线主要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列文也是一条主线,就不分析了)安娜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上流社会的悲剧,书中展现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公爵们和太太们享受上流社会的奢华荣宠,权势地位,名利富贵,他们在意好名声,好行为,其实背地里掩藏着无数的罪恶。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都不愿意离婚,总归是有原因的,婚姻内总有无法让她们割舍的东西或情感,也许是名利,也许是孩子,即使面对炙热的“爱情”,她们的“义无反顾”也是有所牵绊的,更何况,那真的是“爱情”吗?
人总是被自己感动,并且沉浸其中,其实撕裂这层薄膜后,贯穿到底的,是对自己的放逐,对自私的纵容。列夫·托尔斯泰在本书中,除了两条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布朗斯基和陶丽,副线巧妙地联结了两条主线,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在这条主线当中,可以看到其精神的归宿。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00字篇五
安娜,一个善良、美丽、极富反抗精神的女性,可现实生活给她的却是一场残酷的悲剧。造成她生活悲剧的原因,除了历来评论界认为的:
①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从不屈从于她认为的不合理的社会环境,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即使那是一条毁灭路,她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②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除此以外,我自己还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安娜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冒上流社会之大不韫,公开自己的“婚外恋”——实质上正真的爱情。却没有能力承担爱情破裂所造成的精神地震。她之所以临死前还恨恨的说:“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是因为她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坚实的支撑。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她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都毫不保留的压在渥伦斯基身上,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无论谁和谁,无论彼此相爱多深,我们终究不会是同一个人,我们依旧是要一个人来,一个人离开,谁也不能承担谁的所有。抛开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那些人都局限,谈谈它对现代女性的启发:女人,一定要像舒婷《致橡树》中写到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彼此平等站立,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万不可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真的可以永垂不朽,所以一定要多爱自己一些,更何况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生活的空间绝不能太狭小,那样你会呼吸困难的。只有如此,即使有一天,你用心付出的爱不在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彻底塌陷,你还有微笑着修复伤痛的能力,还有可以支撑自己继续快乐和幸福的坚实依靠。
2、上流社会借助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这是渥伦斯基的本意吗?难道他对安娜的爱只是虚伪与谎言?他不爱她吗?……不是,一定不是。他爱她,真心爱她,只是当爱情步入婚姻时,那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那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一个社会关系网和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的“谈判”。渥伦斯基爱安娜,可当将爱于上流社会同时放在天平两端时,爱就显得太轻。渥伦斯基没有安娜那样的勇气,他做不到与上流社会的决裂。就如刘若英那首《为爱痴狂》中唱到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向你说过的那样爱我,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渥伦斯基只能无奈的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敢!”
不敢,没关系!爱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曾经心甘情愿付出的,他(她)接不接受,能不能接受,敢不敢接受,可以接收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曾经用心爱过。过了,就让它结束,放手寻找那个愿意爱可以爱敢爱我们的人,不再徘徊不再犹豫。放手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相信“下一站幸福”在等待我们!
安娜,原谅沃伦吧!那个社会就是那样,你爱的人就是这样如此软弱。记得来生做一个强者,自己承担自己,不从属于任何人,不怕任何人的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