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一
进入园内,漫步向东,就来到半径45米的圆型休闲广场,广场中央挺立着高大的圆柱形民族图腾柱,柱身四周塑有达斡尔族曾崇拜的原始图腾物和历史生产、生活场景,画面精美,历史感强,民族特色鲜明。柱顶一只雄鹰?海东青昂首振翅,博击长空,意寓勤劳、勇猛、智慧的达斡尔族及莫力达瓦人在新世纪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力腾飞。环绕图腾柱是反映达斡尔历史上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大轮车、弓箭、摇篮、神鼓等器物和饲养的羊、狗等。两大块达斡尔族历史文化墙,艺术地再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生产、生活、文体活动场面。
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和曲棍球比赛的多功能广场,现代气息浓重,造型新颖的乳白色观礼台,绿草如茵的曲棍球场地,给人以宽广舒心的感受。无名英雄纪念碑屹立于园之东南,高大肃穆庄严,上嵌钢板雕塑,塑有清初至今数百年来达斡尔族抗击沙俄、抗日御敌、解放战争等浴血奋战的英雄群像,碑文介绍了达斡尔族等莫力达瓦人民为保家卫园、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卓越贡献,寄托了后人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追思,是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传统教育的理想去处。园内有仿建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居住并进行过抗俄惨烈战斗的雅克萨古城?缩建一角。民族历史传说、英雄人物塑像竖立在山路两侧。
民族园东侧最高处是源于清初的布特哈八旗敖包,每年春秋两季达斡尔等族同胞在这里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站在斡包山上,民族园全景一览无余,群山苍茫,尼尔基湖烟波浩渺。南望尼尔基镇高楼林立、水利枢纽大坝巍巍,建于金大定年间的金边堡蜿蜓逶迤,述说着莫力达瓦古远的历史,西边人工林、青松、桦柞郁郁苍苍。把酒临风,使人心旷神怡,浩然之气悠然而生。
沿着斡包山下来,您将会参观到雄伟壮观的萨满铜像及萨满文化博物馆,感受神秘的萨满文化。
游兴之余,请您光临达斡尔民俗村,欣赏原滋原味的达斡尔族民房,东西两侧为木质仓房,四周柳编篱笆墙,整个院落自然和谐、古朴亲切。进入屋内,浓郁的达斡尔气息扑面而来,南、北、中三铺热炕,门窗、隔扇雕刻精美。达斡尔族传统美食,使您胃口大开,吃手把肉、饮巴特罕美酒、观赏民族民间歌舞,酒酣耳热之际,与之同歌共舞,其乐融融。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二
老虎山原名独耳龙山,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字是陶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今光彩大市场东南侧),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可当地人都叫它为老虎山,有人说因为它形状象卧虎,因此得名,也有另外的说法。
老虎山公园始建于1980年,公园建成后,因其人文历史和园林风景成为集宁市一处著名的风景区,闻名区内外。不仅是本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是游客观光的风景胜地。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集宁市又投资对虎山、白泉山公园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老虎山、白泉山公园占地共536.8公顷;建设期总投资56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新的老虎山公园总体共设九个区,它们分别是:大门瀑布区、纪念碑区、植物园区、虎石区、虎山游乐区、赵家大院、老潭区。冯将军林和老城遗址。大门瀑布区为大型山石瀑布景观,水从20米高处倾泻而下,形成大型瀑布景观。纪念碑广场为林荫广场,栽有大树、樟子松、油松等。植物园区设7处景观,分别布置在纪念碑周转以四季之景:虎山春色、百花争艳、虎山秋色、冬雪松林及桃花园、香花园、相思园,以寄托后人对先烈的怀念和崇敬。
老虎石周围增加塑石配景,老虎洞重新改造恢复原貌,并在洞前设有贺龙战役纪念馆及雕塑广场。在虎山南边的空地上,建有一处大院,名为赵家大院,在院的入口处设碑,记载赵家大院始于1898年,集宁建成于1931年等历史变迁之事。与赵家大院相邻的是虎山游乐园,它位于虎山公园的西南大门,附近就是居住区,便于附近居民就近游玩,同时又与赵家大院形成餐饮、游乐一条龙旅游体系。在与老虎山南边相对的小山上,有龙潭,龙潭内设有龙喷水雕塑喷泉,龙潭内的水以溪流的形式由南向北,顺坡就势穿过赵家大院流入植物园区附近又一潭内,将滋润虎山四季景观。
老虎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称是陶山,可当地人都叫它为老虎山,也许它的形状象卧虎吧。山脚北面就是东海大道,东海大道东西延伸二十多公里,是蚌埠的一条东西大通道,由蚌埠卷烟厂赞助修建,故名东海大道,“东海”乃是蚌埠卷烟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蚌埠市区呈“凹”字型,东海大道就在这个凹字的上端(南)将蚌埠东西连了起来,而老虎山就位于凹字的中点偏上(南)。
蚌埠的“凹”字,中间凹下去的这一块风水宝地,就是空军蚌埠机场,由于飞机场占据了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土地,所以蚌埠在南有机场、北有淮河的局势下,不得不向东、西方向发展。20_年,飞机场搬迁,这块市中心的大块土地便空了出来,成为蚌埠发展的新市区。老虎山就恰恰在飞机场的南面,和老机场隔东海大道对望。由北向南来看,是:淮河、闹市区、飞机场、东海大道、老虎山。
老虎山其实原名并不叫老虎山,而叫独耳龙山。传说是淮河中的独耳蛟龙,看到徐家桥西有一个成精的蜘蛛危害乡民,便出水拿蛛,化成此山。老虎山东南即陈梁家北向前延伸的一岭,名为东龙爪;山西南即陶店东北处向南折东一岭,名叫西龙爪,二爪中间的山凹处有一块微微隆起的椭圆型平地,称为龙舌,山顶偏西有一个面向南的岩洞,型若耳朵,又如张着的虎口,可容数人,名叫龙耳洞。登上燕山之巅细观老虎山和王小山(又名癞山)的形状,活像一条探爪扑蛛的蛟龙,所以早年当地称它为独耳龙山。
明朝洪武年间,地方为了讨好朱元璋,便拨弄是非,上疏朝廷,说这条龙捕蛛是假,侵犯皇陵(凤阳南乡的明陵)是真。皇上诏命:在龙舌上建庙宇一座,先取名净慈寺,后改名虎山寺,以镇此龙。并将独耳龙山易名为老虎山,同时将龙耳洞改名为老虎洞。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三
老虎山原名独耳龙山,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字是陶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今光彩大市场东南侧),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可当地人都叫它为老虎山,有人说因为它形状象卧虎,因此得名,也有另外的说法。
老虎山公园始建于1980年,公园建成后,因其人文历史和园林风景成为集宁市一处著名的风景区,闻名区内外。不仅是本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是游客观光的风景胜地。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集宁市又投资对虎山、白泉山公园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老虎山、白泉山公园占地共536.8公顷;建设期总投资56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新的老虎山公园总体共设九个区,它们分别是:大门瀑布区、纪念碑区、植物园区、虎石区、虎山游乐区、赵家大院、老潭区。冯将军林和老城遗址。大门瀑布区为大型山石瀑布景观,水从20米高处倾泻而下,形成大型瀑布景观。纪念碑广场为林荫广场,栽有大树、樟子松、油松等。植物园区设7处景观,分别布置在纪念碑周转以四季之景:虎山春色、百花争艳、虎山秋色、冬雪松林及桃花园、香花园、相思园,以寄托后人对先烈的怀念和崇敬。
老虎石周围增加塑石配景,老虎洞重新改造恢复原貌,并在洞前设有贺龙战役纪念馆及雕塑广场。在虎山南边的空地上,建有一处大院,名为赵家大院,在院的入口处设碑,记载赵家大院始于1898年,集宁建成于1931年等历史变迁之事。与赵家大院相邻的是虎山游乐园,它位于虎山公园的西南大门,附近就是居住区,便于附近居民就近游玩,同时又与赵家大院形成餐饮、游乐一条龙旅游体系。在与老虎山南边相对的小山上,有龙潭,龙潭内设有龙喷水雕塑喷泉,龙潭内的水以溪流的形式由南向北,顺坡就势穿过赵家大院流入植物园区附近又一潭内,将滋润虎山四季景观。
老虎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称是陶山,可当地人都叫它为老虎山,也许它的形状象卧虎吧。山脚北面就是东海大道,东海大道东西延伸二十多公里,是蚌埠的一条东西大通道,由蚌埠卷烟厂赞助修建,故名东海大道,“东海”乃是蚌埠卷烟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蚌埠市区呈“凹”字型,东海大道就在这个凹字的上端(南)将蚌埠东西连了起来,而老虎山就位于凹字的中点偏上(南)。
蚌埠的“凹”字,中间凹下去的这一块风水宝地,就是空军蚌埠机场,由于飞机场占据了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土地,所以蚌埠在南有机场、北有淮河的局势下,不得不向东、西方向发展。20_年,飞机场搬迁,这块市中心的大块土地便空了出来,成为蚌埠发展的新市区。老虎山就恰恰在飞机场的南面,和老机场隔东海大道对望。由北向南来看,是:淮河、闹市区、飞机场、东海大道、老虎山。
老虎山其实原名并不叫老虎山,而叫独耳龙山。传说是淮河中的独耳蛟龙,看到徐家桥西有一个成精的蜘蛛危害乡民,便出水拿蛛,化成此山。老虎山东南即陈梁家北向前延伸的一岭,名为东龙爪;山西南即陶店东北处向南折东一岭,名叫西龙爪,二爪中间的山凹处有一块微微隆起的椭圆型平地,称为龙舌,山顶偏西有一个面向南的岩洞,型若耳朵,又如张着的虎口,可容数人,名叫龙耳洞。登上燕山之巅细观老虎山和王小山(又名癞山)的形状,活像一条探爪扑蛛的蛟龙,所以早年当地称它为独耳龙山。
明朝洪武年间,地方为了讨好朱元璋,便拨弄是非,上疏朝廷,说这条龙捕蛛是假,侵犯皇陵(凤阳南乡的明陵)是真。皇上诏命:在龙舌上建庙宇一座,先取名净慈寺,后改名虎山寺,以镇此龙。并将独耳龙山易名为老虎山,同时将龙耳洞改名为老虎洞。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四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50.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 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 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
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大家可别小看这颗痣,在20_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
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六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
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大家可别小看这颗痣,在20_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
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七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50.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 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 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内蒙古的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的导游词篇八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0xx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0xx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