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立冬的饮食及风俗 立冬的食物和风俗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的饮食及风俗 立冬的食物和风俗篇一
>立冬的特点介绍一、饮食养生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寒冷气温下御寒的方法之一。在寒冷的环境下,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平衡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因为在0℃左右,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加快,随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减少散热,产生御寒功效。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主要从蔬果中摄取,多吃萝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带等蔬菜,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栗子等果品,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的。
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成年人日需300-500克。
二、运动养生
冬季锻炼不可少。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前热身活动更显重要。如:伸展肢体、活动关节,使身体微热后,再进行健身运动。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此外,运动时间最好在日上三竿之后和黄昏之前,此时间段日照充足,可避免寒冷的刺激。散步、快走、慢跑、打球、广播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冬泳也是很好的项目。
三、起居养生
立冬节气的起居调养强调早睡晚起,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立冬节气衣着的厚薄也是有有讲究的,衣着过于单薄、室温过低则既易感冒又耗伤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容易汗出过多,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易侵入。
寒从脚下起、风从颈后入
人的背部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
人的双脚处于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足底穴位与人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常用的足部保暖的方法有:1、鞋袜合脚,干燥保暖;2、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以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水温以40℃左右为宜。
立冬的饮食及风俗 立冬的食物和风俗篇三>立冬饮食习俗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话对于北方的朋友来说应该都非常熟悉,但对南方的朋友可能就比较迷惑。其实意思很简单,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长的是不是有点像咱身体上的某个器官?
没错,就是耳朵。据说,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吃饺子恰是“交子之时”
“交子之时”的“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换的意思。您想啊,这饺子一般都什么时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这可都是新旧两个东西交接的时候啊。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则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时节,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