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一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反过来更好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其它能力的起点、基础。因此,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成了数学界的热门话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数学阅读与他科阅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恰巧地应用那些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使数学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笔者仅从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环节中数学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这一阶段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其它数学能力的突飞猛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好五个结合,即读与体验结合,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读与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读中思索如何建立模型,在建模中审慎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储备;读与交流结合,在读后交流,交流中阅读,在交流中探求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读与做结合,在阅读后赏识如何做题,在做题中重新阅读,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读与反思结合,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在反思后重新阅读,以求得自身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使数学学习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二
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一、让学生乐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快乐地学习,他们的思维才能不受任何禁锢,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如果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有压抑感的环境中,那么,学生很难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平时由于学生角色的定位,对教师总是有一种惧怕感,总是对教师的话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乐学的环境,要经常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大朋友。这样,当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威严存在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才能大胆发言,才能敢于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才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当这种情绪被我们激发出来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会随之产生。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去创新,对一些反常的思维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与想法,我们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不去批评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同时,在课堂上,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环境,教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把自己乐观的一面带给学生,不能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何,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乐学的环境中萌发创新的想法。
二、让学生乐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练,学生拿到题目就做,题目还没有完整地看一篇就拿起笔来解答,只要学生把正确答案做出来就可以了,造成有的学生不是做借题目就是少做题目。没有让学生去观察题目中的一些创新条件,没有让学生去寻找题目中可以创新的条件。造成了学生只是一个解题工具,而不是一个创新的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要对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想去看。在看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去看,只有学生有目的地去看,才能让自己的看有次序,有条理性,从而获得观察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看才是有效的看,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引导学生乐看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看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要认真仔细地去看,要发现题目中所隐含着的一些细微条件。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可能实现。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反复看教材中的演示图片,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当时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基本上能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是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通过观察,我感觉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太麻烦了,我有一种简单的推导方法,那就是先用一个圆柱体容器,装满水后把它再倒进一个与它底面积相同的长方体容器内,看一看水面的高度是不是与圆柱体的高度一样,如果一样,那么,因为长方体体积是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柱体体积也就是底面积乘以高了。”这种通过观察而得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虽然不是十分精确,但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这种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乐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能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与见解,允许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勇于“犯错”。当学生解题出错时,我们可以采用引导、激励、暗示等方法来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让学生得以继续思考,把纠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让学生乐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只有充分展开想象,才能创新出新的知识来。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学生的“胡思乱想”提供平台,给他们的想象提供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可以快乐地想象。就像前面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想象,那么,这位学生也就不可能创新出另外一种推导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思索,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发展。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三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一是先钻进去,把书读厚。二是再跳出来,把书读薄。三是复习、巩固、回味、加深。四是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读书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我们是教数学的,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我们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读书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课本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作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认识论、方法论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教育。
(1)逻辑知识的教育。逻辑知识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是众人皆知的。教学中对学生迸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和逻辑知识的教育相结合。(2)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教育。从新的角度看原来的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会使人思想活跃,思路宽阔,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教学中既介绍前人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在数学史上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又引导学生在今天的数学学习中有意识地效仿运用。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反复运用数与形这两个侧面互相联系、互相启发、互相渗透、互相验证的方法等等。(3)科学的演绎体系的教育。科学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被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公认。教师既讲数学发展史,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例如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发掘、整理它的演绎体系。上面提到的对全章教材结构的总结,就是演绎体系的形象描述。(4)归纳与类比的教育。归纳与类比是人们向知识新领域探索的重要手段。对中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培养这种能力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5)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贯穿在每个单元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创造)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创造)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读书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读书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是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力捕捉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索内容,引导学生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由于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所以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亲切深刻,而且分享到做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才能是十分有益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四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谈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已明显不够,比如他们有时会看不懂某些电子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行期……表明在现代社会中要求人们具有文科阅读能力为基础外,还包括要具备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三.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据有关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语言及数学术语掌握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掌握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表现出对数学语言蕴涵的信息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慢。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与交流能力。
所谓数学交流广义是指对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是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数学的学习角度还是应用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平时数学阅读的积累,以数学教材为标准范本,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有助于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
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目前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普遍就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来的原因,是缺少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对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中上课是行不通的,更有效途径是集中上课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即要注意因材施教,而要鼓励个别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阅读。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和理解特别吃力。因此,要想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都是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四.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播放“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上空以及绕地球旋转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飞船是绕地球做什么轨迹运动,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椭圆,接着马上提问椭圆的轨迹方程怎么求呢?于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对数”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10=100,10=10000,学生会很快地答出,然后再提问:10?=20,10?=30,这时学生一片沉默,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教材。另外也可以在教室里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引导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2.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
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3.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看一本小说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在数学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例如北京高考数学19题: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a、b、c三站,ab=15km,bc=3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整从a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站并停车1分钟,8时12分到达c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a站正点发车,在b站停留1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匀速行驶,列车从a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1)分别写出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2)若要求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求的取值范围。此题的考核要求关键就是通过阅读,把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释:
根据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转化,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严士键、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4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2
3、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1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五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张萍 闫集中学
中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知识发展和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上,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价值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学生都是得到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数学中及时评价,显示激励功能,把握评价契机,审视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三角形平分线、中线、高”一课上,在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这个特性后,有同学马上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而评价学生――“错了”、“没有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学生由前两种情形类比到高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于是,我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说:“你能做出大胆的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在小组里再对你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重视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因此,教师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探究得出的见解,哪怕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和赞赏,给孩子以信心。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把这种学习的良好情绪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这门科学更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最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动力,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相关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反对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梯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地理,我们还知道三角形与梯形之间有许多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梯形是否有类似的中位线及中位线定理。这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以动手制作,经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猜想,老师再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这让同学们猜想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引导求异,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常常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悬念能产生直接的探究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竭力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大胆探究与创新的新习惯。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探究的意义。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简洁明了地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三内角的和,并做出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学生猜想的结论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探究意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是孩子的一种积极地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能形成一种品质、一种习惯,那么将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人。当然,对于一些毫无探究目的无缘无故的猜想,就要另当别论了。接着进一步要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为此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两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ab所截,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为出现三角形,在过a点作一条直线ac与b相交与c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1)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2)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和前面已学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在学生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深化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小组着重进行证明方法及思路的再讨论,重点是研究辅助线的作法,学生可得出可通过三角形的任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在进一步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看一看一个三角形中钝角和直角最多能画几个。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大家已知三角形可以按边的不同进行分类,三角形能否按角进行适当分类呢?至少,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这样,达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通过集体讨论、验证,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知道了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六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观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对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这一手段,切实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数学能力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观察兴趣。数学自身具有美的魅力,它的美集中在数学的统一、对称、和谐、奇异等方面。如数学图形所展示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由普遍到抽象所体现出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所呈现的对称美,充分利用这些数学自身特有的美,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美,激发学生对数学观察学习的欲望。
在应用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持久的数学观察兴趣。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提出以下观察材料:一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让他们观察这一组图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提出: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平移割补后,经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平移割补后获得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从而在正迁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同,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一样,再进一步在“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对比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在观察中可以简洁、明了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数学能力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现状,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课改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并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中,与例题和习题相整合,在生活和数学中架起学生认知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能力。在平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无形朋友。只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活中需要的就可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缩小学生和数学理论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也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才愿意上数学课、才能上好数学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可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在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通过观察数学发现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数学公式、证明定理等,掌握一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使学生养成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
例如:线段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一组观察材料:已知:如图, a b c d a、b、c、d是直线上的四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
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2.以b、c、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
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
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二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明显的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隐含的关系。
三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围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七
把学生被动的学生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 让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从教材中获得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1.1 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
为此,在看书之前,教师要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看书,寻求答案,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2 指导学生掌握看书的方法
在让学生看书之前,教师都要出示提纲,注意提纲的,有 陛。
1.3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习惯让学生做到“三看”,即课前看,了解所学知识的大概;课上看,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后看,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
2 让学生说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思维表现于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口述训练,在发展他们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说,把看到的,想到的,弄明白的,都有条理地说出来,或者和同桌交流一下,并引导学生对自己说出来的语言进行组织调整,以表达准确的概念。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看书后,让学生相互把看书的结果汇报一下,对于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这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明· 43 ·白,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
3 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的操作能力手的动作可以促进脑的灵活。为了培养许的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他们勤动手,多动脑,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对于某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形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时,先让学生准确大小不同几种长方体,上课时让学生观看这些图形,并动手摆一摆,使他们真正理解物体的表面积是物体的总面积的概念,之后,在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和独立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它们的特征。
4 让学生批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判断正误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课堂练习后,出示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通过自检和互检的方法进行批改,并且自我订正。对于某些典型题目,组织学生讲评,通过讲评,不但使他们明辨施肥,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讲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表白自己的看法,所以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八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数学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最新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是迫于无奈,这些学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数学科目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显然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有一种“望数生畏”的感觉。目前中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数学的逻辑体系为主线展开,仍然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重点关注题型和技巧的训练,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等等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审题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相对比较欠缺,接触数学实际应用机会太少。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和狭隘,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数学概念、不断地解题,与专业、工作没多大联系,学生缺乏数学应用的动机和自觉性,对数学应用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
二、数学课重新定位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在中职学校不能不开,且要按照独立的、完整的课程来设置,关键是课程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它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类别的教育,数学课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代企业要求中职生做到“零距离”上岗,也就是说进入企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不用企业再进行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这种需求,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2+1”的中职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前两年专业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2+1”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比以前少了半年,但专业技能水平又不能降低,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数学课必然要减少授课的课时,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推敲和精选,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笔者认为,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1.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必要性。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业务学习不应局限于纯数学知识,而应该加强对所任教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并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形式。数学课教师的跨专业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提供专业课教材,让数学教师自学;
(2)以学校或一个教研室为单位集中学习,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3)通过继续教育选修。
2.增加对数学史的介绍,提升数学在中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知识时,都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数学史上该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地位,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引入新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的数学发现过程,学习是指形成这种系统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而不是系统化的最后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识基础和特点,通过选择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接近真实的情境探索知识的来源,最后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情境设置中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更易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境体验能促使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与他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事实上,通常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少会在实践中主动地去应用。
4.增加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涉及中职数学知识点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以及专业的多个层面。对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首先能意识到并且能识别,然后再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教师选择学生能直接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并依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进行编制,让学生体验应用的数学,把数学真正作为工具来使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教师要结合专业来设计具体应用题目,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扩充、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
5. 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中职数学课程考核中实行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不但能引导日常的数学教学自觉地向应用的方向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的方法:(1)课堂评价。(2)课后评价。(3)测试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让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和专业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重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篇九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县教研室李主任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χ+5×4χ或(2+5)4χ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主任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