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一
本册教材第68~69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1、口算:6×4 9×3 5×3 9×7 8×5 7×5 4×8 6×8
2、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高兴吗?
(1)出示第68页主题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3)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10
②、思考算法:列式后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a、可以先算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3)出示: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3=
②、思考:20×3=?同学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班内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师:你觉得哪个方法快又好?我看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棒,算出了得数,还能讲出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2、总结规律:
师:游乐场的小松鼠要请大家帮忙了。
出示:2×4= 20×4= 200×4= 20xx×4=
同桌交流:怎样算?然后汇报。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计算时先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看整十,整百,整千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练习
1、赛一赛: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10×4 10×6 10×8 20×4 40×6
60×8 300×4 500×6 700×8 1000×9
2、帮一帮:帮售货员阿姨解决问题。
出示教科书71页2题、3题主题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口算。
3、找一找: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要求: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看谁写得多!
240=( )×( )=( )×( )=( )×( )=( )×(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在游乐园玩得高兴吗?在高兴的同时你又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怎样进行口算乘法?在口算乘法时你准备提醒你的同学注意哪些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二
数学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而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认识序数是要以认识基数为基础。在日常的活动中,班级幼儿已掌握了 6 以内数概念的数序,为了学习序数做好准备。学习序数要求能从不同方向(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他们对序数的认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会找座位》。
1、能在不同方位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能运用“我在第几排几座”等语言大胆表达。
2、幼儿喜欢参加《我会找座位》的活动,体验运用序数经验找到座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幼儿能在不同方位中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喷绘机头、机尾、小方凳、座位图、机票若干、一个箭头、即时贴
一、开始部分
——教师进行环境布置,创设“飞机”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二、基本部分
1、参观飞机,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坐飞机,请大家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坐下来。”
——“马上要登机了,看看飞机有几排?”
——“飞机的第一排在那里?想一想你想坐在第几排第几座?
——“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知道你在第几排第几座?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分享)
2、幼儿自主取票,按票入座
——教师出示机票,幼儿观察机票信息,教师随机贴一张机票在黑板上,“这张机票表示第几排几座?
教师小结:原来机票左边的数字表示第几排,右边的数字表示第几座。
——教师扮演乘务长,幼儿扮演乘客,“现在,我们的飞机即将起飞了,请乘客们带上机票对号入座。”(幼儿自由取票登机)
——“xx 小朋友,看看你是在第几排第几座?我们一起帮他看看是不是坐对了?”
教师小结:原来在找座位的时候要从前往后数,按箭头的方向找到座位,就能很快的找到座位了。
3、游戏“换乘飞机”
——“请小朋友们保管好机票,一会儿转机的时候还需要用机票哦。”
——教师扮演乘务长“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伦敦飞往成都的航班即将起飞, 请乘客带好机票登机”。
——“请根据箭头提示的方向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
——“乘客们有没有谁遇到困难?”
——“乘客们都找到位置了吗?同样的机票为什么和刚才的位置不一样了? 你是怎样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谁来说一说?”
教师小结:原来当方向改变的时候,我们找座位要先找到第一排,再根据第几排第几座找到自己座位。
4、出示飞机座位图
——“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看看你的'座位在哪里?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找找自己的位置?”
——“你是怎样找到你的位置?你是第几排第几座?你是用的什么方法找到你的座位?”
三、结束部分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按票找座位的情况,你还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下次和我们一起分享。”
本次活动我设置了“自由找座位——按机票找座位——转机再次找座位—— 在图上找座位”这四个环节,教师通过更换飞机的方向不断提升游戏难度, 来提升幼儿寻找起始点及方法的方法,运用对比、观察、讨论等方法,组织幼儿合作学习,开展乘机游戏。
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寻找座位中,引导幼儿观察座位的方向,初步感知转机在队列中的位置,激发幼儿主动表达及参与活动的兴趣;过度到第二个环节引导孩子们自由取票后根据机票信息找到正确的座位,并分析自己找不到座位的原因,并去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转机”引导幼儿再次根据机票信息寻找座位,幼儿感知在改变方向和起始点后座位跟回随之改变,;第四个环节幼儿将在飞机座位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幼儿发现找不到座位—找到方法进行实践—不断挑战游戏难度—延续幼儿的探索兴趣、继续探索寻找座位的游戏。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创设了乘坐飞机的游戏情境及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自然、轻松的环境,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激发幼儿自由探索兴趣,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自主的快乐学习。同时,鼓励找不到座位的幼儿能去找寻原因、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并提供多次操作实践的机会。当游戏难度增加后,幼儿能挑战自己寻找到找座位(从前往后数、从左往右数),激发幼儿将学习到找座
位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增强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三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
(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四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电脑课件,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1.( )里屉大能填几9
( )x 5<44 8x( )<57 ( )x 6<41
9x( )<53 ( )x 4<31 60="">( )x 7
2、用竖式计算。
20÷6 33÷5 63÷8 41÷7
75÷9 52÷7 38÷4 67÷9
3、解决问题。
43个排球,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分草莓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6个,还剩7个。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五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七
1、继续学习在两组物体中运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一一对应比较出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2、初步学习手口一致地数3以内实物,学会从左到右排列实物和用右手指点数。
图片两张,(一张上有两只猫和两只鼠,另一张上有三只猫和两只鼠)老鼠3只,图形娃娃3个,黑猫警长头饰一个,每个幼儿鱼三条。幼儿操作图片若干张(上有猫警士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磁带录音。红花若干。
1、放歌曲“黑猫警长”,出示黑猫警长头饰:“谁来了?”“干什么的?”
2、出示图片两只猫和两只鼠,领幼儿数数,有几只猫,捉到了几只老鼠,猫和老鼠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比多少)
3、出示图片三只猫和两只鼠,带领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猫,几只老鼠,猫和老鼠谁多,谁少,并引导幼儿想办法使猫和老鼠变成一样多。
4、按物取数小猫捉老鼠真辛苦,它的肚子饿了,请幼儿拿鱼给它吃,每只猫只吃一条鱼,来了几只猫,就拿几条鱼给它吃。
教师分别出示三只猫、一只猫、二只猫,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并检查对错。
5、游戏“猫警士捉老鼠”
1)学本领:老师当猫警长,幼儿当猫警士,警长拍一下手,幼儿拍一下,警长拍两下、三下,猫警士也拍相应的下数。
2)消灭老鼠先看图形娃娃的家中来了多少只老鼠,来一只就打一枪,来两只就打两枪,三只就打三枪。
3)“黑猫警长”用红花奖励勇敢的猫警士。
猫警士捉老鼠真勇敢,我们奖力它红花,一只猫奖一朵放在它的下边,有几只就奖几朵。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八
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课时)。
内容解析
通过前一阶段“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节省以及球赛积分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顾客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有几种打折的方法,顾客如何选择最佳的优惠方法;在各种工程的招标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投标方案,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本课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又是新的应用和引伸,同时本课作为“数学活动”,这就为数学拓展了空间,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实际了解有关数学问题,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获得真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便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知识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目标
(1)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3)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目标解析
(1)通过活动一,让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
(2)通过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探究了解未知的领域与知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3)通过活动三,把事先借的报刊、图书拿出来,再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活动四,了解了杠杆平衡规律,并运用规律求杠杆平衡时的支点位置;另一方面体会了数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与启发,进一步认识到方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所有结论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主动发现,这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两个活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不多,大多属于陌生领域与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交流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需要边学习,边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生活中的数据较大,在计算上也会给学生带来困难。
教学难点
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ppt、白板交互、微课、实物投影
1.数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弄懂它们,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
(1)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
(2)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多少元?(精确到0.1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展示成果。本题学生对提议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先理解本题不懂的数据含义)
师引导: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生回答:通过查阅资料或其他方式解释.
师指明: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生回答:(1)增长率的`公式:(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8%,即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1+8%)
(2)去年价格上涨率=8%-6.5%=1.5%
生独立做,后展示结果.
(1)解:设山水第前年居民人均收入为x元
列方程(1+8%)x=11664
解得x=10800
答: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800元.
(2)解:设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2元
答: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985.2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数据表明:从19xx年至20xx年,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到20xx年底已经升到14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67%,比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2.37个百分点。
你能算出20xx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吗?还能算出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的增长百分比吗?经调查,20xx年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是18895亿元,你能计算出20xx年的总产值吗?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为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进而介绍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 在木杆中间处栓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2) 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 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4) 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5) 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想想可以怎样替代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没有木杆,重物等实验用具,我们可以设计替代实验。
生:小组交流设计,几分钟展示: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
师介绍:展示两种试验方法,及数据.
师问: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思考回答。
师问: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
l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
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通过简单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根据这个条件,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问题中有字母n,l作为已知数,进行推导计算,为物理学科的公式推导积累经验.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创设情景——活动探究——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的方式展开。突出一个“活”字,重在一个“动”字,落实一个“用”字。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布置作业。
请收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气候、节能、经济等)的有关数据,经过分析后编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的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六、目标检测设计
小明和小红到公园玩跷跷板游戏,可是他们俩坐在跷板上怎么也平衡不了。现在知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红的体重是27千克,跷板长3.8米。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检测,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九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1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板书课题:古人计数)
师:每放出一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一块石头,再放出一只,再摆一块石头。当羊的只数越来越多,一大堆的石头摆起来很麻烦,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瞧!(课件:十块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一块大石头表示几块小石头?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再现“古人计数”的过程,既还原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即逐一计数、一一对应的方法,为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设计意图:结合摆小棒、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认识1个十、1个一合起来就是11。教师循序渐进,出示再多1根、多3根是1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帮助学生建立了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的表象,也有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契机。接着在拨计数器的活动中,借助数形结合,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想检验大家这节课掌握得怎么样,准备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个一就是1个十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 + 1 = 11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一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二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三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中的单位名称。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抢答比赛",看谁反应得最快,声音最洪亮。
1、30里面有( )个十 ( )个十是50
2、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二、创设情境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请了几个好朋友来参加她的生日宴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兔子都请了谁吧。(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与体验
1、师: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
(出示主题图1)
客人们到了,小兔子先端来了3盘果子,聪明的小猴悄悄数了数,发现每盘都是10个果子。细心的小兔子担心果子不够吃,就又端来了2盘。现在,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谁听得最认真,看得最仔细。
2、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
(小兔先端来了3盘果子,又端来了2盘果子)
(每盘有10个果子)
(小兔先端来的`果子是30个)
(小兔后端来的果子是20个)
3、你能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小兔一共端来多少盘果子?)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4、大家可真棒呐!
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xx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汇报:( 30+20= ?)
5、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呢?
(用小棒,每捆10根小棒,先拿来3捆,再拿来2捆,一共是5捆,就是50)
(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拔3个珠子,表示30,再在十位上拔2个珠子,表示20,合在一起有5个珠子就是50)
(用组成,30就是3个十,20就是2个十,3个十加上2个十就是5个十,就是50)
(把十位上的数相加,3+2=5,那30+20=50)
(直接口算)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现在谁来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呢?
学生汇报:30表示原来有30个果子。
20表示小兔又端来了20个果子。
50表示一共有50个果子。
师:在加法算式中,每个数除了有它表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 “+”两边的数字叫做加数,把算出的得数叫做和。(“=”后面的得数叫做和)
在30+20=50中,30叫加数,20也叫加数,50叫和。
(边说边板书)
6、老师要接着讲故事了: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怎么着,大家瞧一瞧,(出示主题图2)他把一盘的果子全扎走了。(提示:一盘的果子有几个呢?)
然后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现在你又得到了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
(原来有50个果子,被小刺猥扎走了10个)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7、同桌合作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
(1)学生讨论,互相交流。
(2)学生汇报。
(3)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师:在减法算式中,每个数字也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后面的数叫做减数,计算的结果叫做差。
8、谁来说说50—10=40每个数字的名称?
(学生汇报)
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整十数,整十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很多,老师也有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结果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写上就可以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四、实践与应用
练习巩固
五、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四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一说在量角器上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小结,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度量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动手操作,掌握新知。
教学中,借助用三角尺判定直角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量角的方法: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准备:ppt课件、活动角、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感受角的大小。(出示活动角)
师: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师出示两个角)
师:∠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呢?我们怎么进行度量呢?
2.揭题。
师:我们以前学习度量线段,用厘米、分米、米来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化枯燥的复习为有趣的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1.量一量,比一比。
(1)组织学生操作比较。
(2)交流比较的结果。
(能比较出大小,但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比∠2小多少)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单位来度量。
(1)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观察。
(2)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3.认识量角器。
(1)观察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同桌合作探究量角器)
(2)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有两圈数,都是从0°到180°……
数学教学设计程序图篇十五
:p9-p10;练习一 5、6、7、8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 7、8、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不足: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长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