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有勇 先进事迹报告会(四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朱有勇 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一
扎进泥土,才能举起理想;心有远方,才能风雨兼程。黄文秀怀着“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的念想,一头钻进贫困人民中去,在近距离中感受群众疾苦,在走村入户中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中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真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年轻党员干部吃不了苦,害怕受难,时刻准备逃离基层;有的年轻人不懂奉献,爱占小便宜,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甚至浮躁焦虑,对待群众态度粗暴,不把群众的问题记心上。种.种问题,不但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也伤害了群众的心,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群众观出了问题,缺少黄文秀那样担当奉献的品质和情怀。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在驻村满一年后,汽车仪表盘里程数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口碑。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价值追求,看到了坚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贫事业、忠诚担当作为的感人事迹。道路泥泞才会留下脚印,山峰陡峭才有无限风景。黄文秀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在群众心中留下的深深“脚印”,却不会抹去。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感召人”。
黄文秀的事迹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榜样,是一股催人奋斗奋进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多几回“热锅上蚂蚁”的经历,打造一个坚韧不拔的品性。要向黄秀英同志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基层中倾听群众心声,在群众中感知冷暖疾苦,到现场去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的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每一件小事实事和为民服务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绘就出青春最美的模样。
朱有勇 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备感惭愧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似乎从来没有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过这八个字的,直到我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事迹。
作为与我同年毕业的校友,黄文秀同志**年毕业后报名考取了选调生,成为家乡百色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去年3月,黄文秀响应号召来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精准脱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村里共有88户418人脱贫。
今年6月14日周五晚上,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看望身患癌症、接连做了两次手术的父亲。6月16日周日深夜,一心想早点回村部署抗洪的黄文秀,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的生命就此终结。
她不顾自身安危坚决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回村部署抗洪的大公无私的责任感,当然让我感动;但更让我感动之余又着实惭愧的是她在日常工作中的认真和用心。最初在老百姓那里总是碰钉子,为了让老百姓愿意接近她,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到贫困户家里时,就不再拿着个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忙扫院子;贫困户一次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她还在日记里写下“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地用桂柳话交流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黄文秀则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反观自身,虽然一线的媒体工作不能与精准扶贫攻坚战相比,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工作中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拿出像黄文秀那样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去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黄文秀事迹的相关报道中,最让我动容的一段是:年过六旬妈妈的手腕上一直戴着一个手镯,朝里的一侧刻着四个字:女儿爱你。那是今年妇女节,文秀从网上给妈妈和嫂子每人买了一只的礼物。看到手镯,妈妈充满了无限的自责。感动之余,我想,黄文秀这种放弃“小我”选择“大我”的事迹,真正地展现了当代青年榜样的风采,也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我们基层共产党员虽然职业选择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朱有勇 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三
“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这个月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
朱有勇: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下来的时候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20__年,朱有勇受命带队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乡扶贫。尽管语言不通,但调研了半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分析后,开始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村民每年十一、十二月种植,来年三四月份收获,不仅不影响夏季作物水稻的种植,还为农户每亩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拉祜族村民李扎袜:朱院士教给我很多技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能赚到这么些钱,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茶叶种植、林业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__年,预计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
朱有勇:20__年关注最多的是山上的农民。大量的精力还是在扶贫上。我们不光说是脱贫,还要致富。
朱有勇曾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和他的团队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观念更新双丰收。从一位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朱有勇 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四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__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今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澜沧村民种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竞卖会上卖出了鲜品每斤1050元的价格,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而这个月,“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电商课程,以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朱有勇说:“现在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为了让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国工程院从20__年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当地农民可以因此脱贫致富。朱有勇告诉记者:“种蔬菜、种土豆、养猪、养鸡,一百天左右可以见成效,让拉祜族同志马上见到效果,一个冬季一户农户种上三亩五亩冬季马铃薯就直接脱贫了。”
“直过民族”贫困的根源之一是当地落后的观念,朱院士团队的到来,无异于对症下药。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说:“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我们最大的问题,贫困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直都发挥不出来。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让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改变。”
院士、专家的亲身示范和实实在在的收成让当地群众焕发出好学向上的精神面貌。村民朱永情说:“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你一个人睡懒觉,别人在干活是不可能的,很早就起来了。”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约1500多名乡土人才。随着扶贫的深入,目前,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__年,预计可实现脱贫357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现已申请贫困村脱贫退出。
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朱有勇院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他有信心带领他们几年间脱贫致富。他认为,如果整个云南、甚至西南地区,都能把林下经济盘活、做起来,这就是山区的增量。朱有勇说:“你能把他的资源变成商品、变成他的产业。做成一个产业,把一个成果推广开来,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种比发一篇论文的成就感要强得多。带着学生一起去,学生的博士论文也好、硕士论文也好,和生产结合起来,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